第四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1页
第四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2页
第四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3页
第四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4页
第四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条途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第二条途径科学革命→思想认识革命→实践变革→社会革命(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第一次技术革命时间:18世纪70年代——19世纪中叶标志:蒸汽机和机器的广泛应用——蒸汽革命——蒸汽时代。中心:英国这是一个以蒸汽技术为主导技术,包括机器制造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在内的技术群。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机械制造技术—蒸汽动力技术—采矿冶炼技术

造交金化纺煤农农食纸通属工织碳副田品技技加技技技产排技术术工术术术品灌术技加技技术工术术

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1733年(英国)凯伊发明了织布用的飞梭---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尔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自动缧机,可以同时转动三四百个纱锭。1768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85年(英国)卡特莱特发明了自动织布机,提高效率几十倍——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这个世界。”第一次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什么?1、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英国)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头号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煤、生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外贸总值占32%;商船总吨位相当于荷兰、美国、德国、俄国的总和。2、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主要标志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861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两倍多;在工业内部,原来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渐被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大工业所代替。城乡人口结构:1851年,英国城乡人口几乎各占一半;1871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3、导致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大机器生产——生产社会化扩大——社会阶级关系简单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技术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19世纪末标志: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力革命——电气化时代。中心:德国和美国这是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技术,包括内燃机技术、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等技术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一大批电力、电讯、钢铁、机制、化工等新兴工业拔地而起。1820年(丹麦)奥斯特发现电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法国)皮克希发明了发电机—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了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1882年(美国)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在伦敦建立了第一座发电站—1891年(瑞士)布洛制造出第一台30千伏变压器,高压输电网迅速发展。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通信技术—电力技术—能源技术冶原农化机照电电电采炼材田工械明加化器矿技料水技技技工学技技术加技利术术术技技术术工术技术术术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这次技术革命有两个特点:(1)第一次技术革命生产经验起主导作用,而科学原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这次则完全不同,各项电气技术主要都是在电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2)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科学原理转化为物质成果的速度较慢。牛顿力学、热力学用了100年—20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理论到技术的渗透或生产的应用。而这次从电磁学理论到电力技术的转移,一般只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十几年。马克思说:“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恩格斯说:电力的应用“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什么?1、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850年-1870年第一次技术革命的20年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1倍;1870年-1900年第二次技术革命的30年间,世界工业产量增长了2.2倍,当历史进入20世纪初的13年间又增长了66%。最早发生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德国1870年——1880年间,年均工业增长率4.1%;1880年——1900年是6%以上。德国只用了13年时间(1900年——1913年),钢产量就从640万吨猛增到1833万吨,而当时英国的钢产量才770万吨,1913年德国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国。美国的迅速崛起186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产量中占第3位,1880年上升到第一位,而且从1880年以后至今,一直保持着这种优势。它在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1870年为23.3%,1913年35.8%,1925年上升到42.2%。1913年,美国的煤产量就达5.17吨,占全世界产煤总量的40%;1916年以后生铁产量一直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1/2---2/3;1915年起,它的钢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1/2以上,1945年,上升到70%。2、工业社会的建立一方面它使工业即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最大比重并跃为主体;另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占了主导地位,从而使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型转变为重工业型。3、使资本主义从自由发展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过程进一步社会化——生产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开尔文的世纪回顾: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会上汤姆森(W.Thomson,1824-1907)发表新年祝词。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两朵乌云但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开尔文若有所思地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这成为现代科学革命的突破口。现代科学四大理论:相对论、量子论、遗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出现所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标志:电子革命——自动化(2)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现代科技革命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标志:信息革命——信息化。(3)深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新格局中,高新科技迅猛发展。标志:智能革命——智能化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1)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第一次技术革命,主导技术是蒸汽动力技术;第二次技术革命,主导技术是电力技术;现代科技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加工(加工)技术、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等。主导技术群落的结构(2)新技术的出现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按指数增长重要新技术出现的间隔时间大大缩短:新产品更新换代日趋频繁;科学知识爆炸式增长;知识陈旧的速度加快;(3)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教育+管理)×科学技术智力因素对提高劳动技能的作用:(4)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与技术的联系非常密切。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进程缩短(单位:年)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1、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A、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工具、机器和设备)的变革:以往的机器: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以往的劳动者:生产中的一个环节。以往的“人—机”生产流程图:生产过程信息化示意图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知识化生产的技术方式中生产工具的代表:智能网络智能工具及相应的社会生产力模型智能工具社会化智能信息网络B、劳动对象的变革新材料正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现在全世界已有800多万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而且每年以25万种的速度递增。

C、劳动者的变革从生产流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变为站在生产流程旁边对生产流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出现了劳动者高学历、高知识的趋势。2、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每人每小时的国内生产总值)(按1975年相对价格和购买力计算的美元)经济增长率提高从1960年---1991年30年,美国年平均增长率在3%左右。其中80年代下半叶达到6.8%,在经济增长诸因素中,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超过60%;9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的作用超过70%以上。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50%,最高的可达到75%左右。3、现代科技革命使管理也产生革命(1)管理手段的变革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面对面的监控、人工处理各种事务;信息时代的管理手段: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数理科学为管理科学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博奕论模型、混沌学模型都被应用与管理科学中,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先进科学的手段。(2)管理内容的拓展工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人、财、物等有形资源的配置,与机械化的刚性生产相对应的管理是刚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时代的管理内容注重于无形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如下特点:(1)信息的系统化数字化管理(2)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3)注重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4)重视与社会整体目标相协调,注重可持续发展。(二)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调整所有制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网络民主…

…(三)生活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网络化生存学习、工作方式---谋生方式自由化、分散化;人类活动空间---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方式在变化;人类生活日趋便利、舒适、个性化。四、现代科学技术也是双刃剑。利用现代信息和电子通信技术从事犯罪活动:非法截取信息、窃取各种情报,复制与传播计算机病毒、黄色影像制品和精神垃圾,伪造篡改信息、进行诈骗活动,遥控走私、贩毒、恐怖等非法活动;数字化、信息化造成人情淡薄和信息财富的两极分化;因信息化节省的时间、增加的收入和通讯的便捷将促进向人烟稀少、风景优美地区的休闲旅游和人口迁移,生态污染加剧;废弃的个人电脑和燃料电池加剧生态污染——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的能源开发同时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和灾祸;“白色革命”与“白色污染”;生物高新技术引发一系列伦理、法律难题。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依靠科技进步所占比重20世纪初5%-20%50、60年代50%80年代60%-80%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通过学习和教育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主体的劳动能力。条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比机械化初级阶段91自动化条件下19中等机械化条件下64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比例对比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通过学习和教育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主体的劳动能力。学历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43%大学生300%中学生108%劳动能力与学历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使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科学化、自动化,全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现代生产力的一般公式: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表现: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的先导性;科学技术在人的智力因素中的领先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加速性;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倍增性;科学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中轴性。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的先导性;科学技术在人的智力因素中的领先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加速性;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倍增性;科学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中轴性。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A、从发展以满足人们物质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为主转变为以满足精神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业)为主;B、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C、“朝阳工业”蓬勃发展,“夕阳工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得到改造。(2)消费结构变化:物质消费(吃穿住)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非物质消费比重上升。美国在1947年物质消费比重是58.8%,而1978年以后逐渐降到为50%以下;日本在60——70年代是56%,1978年后是20—30%。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消费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劳动异化四种表现形式: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霍克海默、阿多诺与哈贝马斯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单向度的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工具理性成为唯一的社会标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自然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一是“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二是“自然的终极目的性”

资本主义积累导致一定程度的生态危机,由生态危机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同时生态危机所导致的环境运动有可能会加重经济危机的程度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融合将构建生态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先决条件(二)、科学建制化的进程(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过程(四)、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一)、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建制化指的是人类在寻求知识及其发展、传播和应用的活动中形成的特殊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物质支撑的组织体系。它区别于社会的其他部门和事业。(Socialinstitution)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活动具有独特的价值,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成为社会肯定和支持的体制目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奖励机制以及其他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学会、研究院所、实验室、大学物质支撑:资金、设备、教育。其含义为:1、科学技术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2、科学技术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劳动科学技术活动以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为特征,是其他社会劳动无法替代的特殊劳动科学技术活动不断促进社会知识化,社会知识化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性。[常识、专业化]“当同一领域的科学家相互承认,开始交换科学信息的时刻,就是职业体制化的起步”(雅赫尔)科学建制化的过程包括组织的体制化和认识的体制化。(二)、科学建制化的进程1、希腊化时期的科学和科学家从哲学家中分化出专门研究某种知识的人。如欧几里德(几何学)、阿基米德(静力学)、托勒密(地心说和本轮—均轮理论)盖仑(区分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制造出了压力泵、水钟、水风琴。有国家支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博学院、缪斯学院,进行专科教育,科学与大众的隔离。出现了公共图书馆。2、中世纪后期的科学和科学家十字军东征重新发现古典时代的科学成就,出现了一些新的知识传播机构——大学3、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与工匠的结合;航海家的冒险推动了科学的追求。葡萄牙王子亨利在萨格里什创办航海学校(1419)4、近代科学的体制化17世纪英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可以“娱人但不能谋利”平实的散文而不是华丽词藻受到推崇英国人对科学兴趣与日俱增贸易发展,能源,煤矿井抽水航海数学及相应学科贵族对科学兴趣的示范作用培根的思想受到欢迎科学活动逐步繁荣清教徒成为推动科学、赞助科学的力量清教禁欲主义。科学家成为社会的新宠1663年艾萨克·巴罗由希腊语教授转任卢卡西数学教授。托马斯·威利斯由神学转向医学。私人实验室的出现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精密研究是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家的行为基础。17世纪,研究实验不仅是科学家们的研究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时兴的上流社交活动。上流社会的名人贵妇以能去听这些科学讲座和观看科学实验为荣。(戴维的笑气演示)出现了波义耳(贵族)、普利斯特列(牧师)等人的私人实验室。实验活动在形成一个科学共同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是崇尚经验方法的人交往的直接媒介,它给从事科学的人一个客观的标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共同体中。Davy,SirHumphry,Baronet

新型大学的诞生格雷山姆学院(非神职教师)以科学教育为主“学院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科学的发展”老牌大学也开设科学课程1583爱丁堡大学数学、自然哲学1619牛津大学萨维里几何学教席1621牛津大学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

萨维里天文学教席1663剑桥大学卢卡西数学教席1669牛津大学植物学教授1702剑桥大学化学教席1704剑桥大学天文学教席。(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过程1、知识生产从“经验型”转向“实验型”2、知识生产从“专门化”到“职业化”3、走向知识社会:从“小科学”到“大科学”1、知识生产从“经验型”转向“实验型”

早期的专业科学学会156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学院”1603-1630年意大利罗马“猞猁学院”1645年英国伦敦“哲学学会”、牛津“实验哲学俱乐部”(波义耳称之为“无形学院”)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是知识生产专业化的标志性组织。1665年《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出版。1666年“法国科学院”成立1700年德国“柏林学会”成立(莱布尼兹主持)1766年英国伯明翰成立“太阴学会”(“月社”)马克思的分析实验与观察“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而在以前的生产阶段上,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p.206~207)贝尔纳的分析十七世纪标志着业余科学家到专业科学家的过渡(《科学的社会功能》,p.62)2、知识生产从“专门化”到“职业化”专业化是体制化的前提,但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英国的皇家学会作为专业化科学的代表,仍是业余科学家聚合的场所。在当时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依然具有“业余性”(见下表)。法国科学院是专门化的科学机构,虽然它仅限于少数精英人物,但法国科学院的成立及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的出现是科学活动体制化和科学家社会角色形成的重要步骤。“业余”科学家的职业人物年代-世纪国家成就职业哥白尼培根哈维波义耳牛顿富兰克林林耐布丰斯普兰查尼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赫舍尔拉瓦锡赖尔达尔文1616-1716-171717-1818181818181818181919波兰英国英国英国英国美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英国英国英国法国英国英国天文学方法论生理学化学力学电学分类学自然史生理学化学化学天文学化学地质学进化论牧师国务大臣御医贵族大学教师印刷工人医生、教授私产牧师贵族牧师乐队指挥、音乐教师农业税收官律师私产人物年代-世纪国家成就职业哥白尼培根哈维波义耳牛顿富兰克林林耐布丰斯普兰查尼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赫舍尔拉瓦锡赖尔达尔文1616-1716-171717-1818181818181818181919波兰英国英国英国英国美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英国英国英国法国英国英国天文学方法论生理学化学力学电学分类学自然史生理学化学化学天文学化学地质学进化论牧师国务大臣御医贵族大学教师印刷工人医生、教授私产牧师贵族牧师乐队指挥、音乐教师农业税收官律师私产MichaelFaraday(1791-1867)Faradayapparentlyreceivednoformaleducation;In1812,afterbeinggiventicketsbyasatisfiedcustomer,Faradayattendedthelast4lecturesgivenbythechemist,HumphryDavy,attheRoyalInstitution;Later,hewastakenonasDavy'sassistantfor25s/week.(1812)After1815,Hespentyearsassistinglecturersandlecturinghimself.Inaddition,heregularlyhelpedDavy,workingwithhimoninventionssuchasthesafemininglamp.WhilstattemptingtoexplainadiscoverytoeitherGladstone(Chancellor)orPeel(PrimeMinister)hewasasked,'But,afterall,whatuseisit?'Faradayreplied,'Whysir,thereistheprobabilitythatyouwillsoonbeabletotaxit.'WhenthePrimeMinisteraskedofanewdiscovery,'Whatgoodisit?',Faradayreplied,'Whatgoodisanew-bornbaby?'至19世纪,科学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的、专门的职业,这使得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稳固地确立起来。这个历史步骤的发展,是以德国和美国为主要代表的。科学家人数剧烈增加科学研究的学院化大多数科学家以教授身份从事学术研究正规科学训练是从事科研和科学教学的条件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的建立1850英国有600技工学校(10万学生)1810柏林大学、1861麻省理工(MIT)教学研究实验室的建立格拉斯哥大学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路德维希莱比锡生理学实验室李比希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早期职业化科研机构1824年德国吉森大学实验室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业实验室1876年美国爱迪生建立门罗顿实验室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实验室1925年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国立研究机构1873年德国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1877年德国建立“国立化学研究所”1879年德国建立“国立机械研究所”1887年美国海军成立卫生实验室(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前身)1901年美国签署创建国家标准局(后继者即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3、走向知识社会: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大科学”的概念大科学指的是科学在按指数规律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研究的事业。大科学的特点科学研究的规模大科研成果数量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大以集体研究为主要组织形式科研选题的有计划性普赖斯:“由于现代科学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科学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现代科学的规模是如此之大,社会对科学的投入是如此之巨,以至于我们不能不用‘大科学’一词来称呼它”。BigScience

阿波罗登月计划:动员了2万家企业、120所大学和实验室、总计42万人参与,耗资300亿美元。历时11年。

《美国科学家》不同版本记载的科学家人数

及其变化(1960年数据略去社会科学)

加速器费用变化表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全面体制化。科学技术活动从个人或少数人的研究发展为大规模的集体事业。使得科学技术这种社会建制内部结构及其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政策和科学技术管理成为日益重要的社会因素。“大科学”以知识化为标准全面改变社会基础设施,走向知识社会成为必然趋向。经济支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科学的社会组织系统与其社会支持系统的结合,形成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总体能力。这些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四)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①经济支持系统小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资金、设备不多,一般除依靠科学家自身的财产外,主要靠“恩主”(贵族、资本家、慈善机构和赚了钱的科学家个人)的支持。联合的“恩主”即科学基金会大科学时代:国家投入,基金、风险投资公司。②信息支持系统图书情报网络与引证索引SCI(科学引文索引,1961)、EI(工程索引,1984)、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1978)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③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实验设备的专业化专门的人员公共的实验技术设备及其人员④教育支持系统法国大革命后的教育改革,使学校成为有计划培养科学家的“生产基地”,开始从以神学、哲学为主要教育内容转向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使人类教育走向科学教育阶段。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一)科研组织及其特征(二)科学技术共同体(一)科研组织及其特征科研组织是科学集团的具体存在形式。一、科学的社会组织形式1、无形学院2、学派3、学会4、科学研究组织系统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特点:①往往是多学科的;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③以非正式交流为主.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

1、无形学院

2、学派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特点: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学会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3、学会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组织形式。①集中型科研组织系统。②分散性科研组织系统。③一般地,国家级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地方、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开放研究,大学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4、科研组织系统(二)科学技术共同体1、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2、传统的科学共同体理论1、体制目标2、行为规范3、科学共同体的奖励系统和社会分层4、马太效应、楼台效应和小镇效应3、科学界中的越轨行为4、科学共同体理论的新发展1、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Scientificcommunity)共同体(community)是社会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原来是说明与一定地理区域或社区相联系的人群。科学共同体则指从事相似研究活动有着一定联系的从事科学活动的人群。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库恩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共同体”作了进一步的概括——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不同的共同体总是注意不同的问题,所以超出共同体范围进行业务交流就很困难,常常引起误会,勉强进行还会造成严重分歧。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社会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科学共同体: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深刻内涵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案例:关于核酸研究的引证网络-科学共同体1/52/74/55/410/41,核物理2,粒子物理3,生物医学17,化学1,横线代表引证联系,横线上的数字代表联系强度;2,圆圈代表学科专业;2、传统的科学共同体理论(1)、体制目标“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是扩展被证实的知识”(R.Morton)增进人类知识总量,并通过知识生产服务于人类利益。(2)、行为规范(精神气质)科学的精神气质是引导适当科学实践的行为规范。遵守规范的共同体成员将得到回报,而违反规范的人将受到惩罚。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默顿简介默顿(RobertKingMerton)1910年7月4日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贫民区。父母是东欧移民。他认为他进过的图书馆、学校、参加过的乐队,甚至少年团伙都对他的成长有益,为他提供了种种社会、文化、人文资本(只是没有金融资本)。1933年,他在哈佛大学科学史家萨顿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5年完成,1938年发表在萨顿主编的刊物上。这是科学社会史(外史)的先驱性著作,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先驱性著作。以后他继续研究科学社会学,写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家精神气质、动机、行为、奖励等方面的论文。1973年汇编成《科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一书,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一本经典著作。他因这方面的贡献,荣获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默顿于2003年2月23日与世长辞。

默顿的贡献默顿主要作品:《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1970)《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1968)《在巨人的肩膀上》(1965)《理论社会学》(1967)《科学社会学》(1973)默顿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指:科学交流所维系的科学家集体,在此活动中,科学知识得以储存、交流和评价。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主要是为科学工作有效性提供社会保障,即科学家的成果的意义必须通过他人的眼光审视,它提供评价,分配承认,据此对科学成果的质量起着社会控制作用,从而保证科学这一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在社会学中,共同体通常指与某一个地域范围相联系的人群,而“科学共同体”概念却倾向于舍弃地域的规定性。科学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原则上它是没有国界的。在学术科学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超越国家的。科学共同体具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分层结构。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要求评价科学成果时只以科学本身的价值为准则,不应该考虑种族、年龄、性别、宗教、国家、阶级、个人品质等等因素。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与标准的普适性科学向一切人开放科学的国际主义本质科学的民主、自由精神公有主义

(CommunismorCommunality

)科学知识是公有的。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只享有优先权,而不是占有权。公开科学成果,反对保守秘密。谦逊在科学那里并不是美德,它可能延缓科学的发展。卡文迪许。发现与发明的区别。对公布发现的回报是引用者注明出处时给予的承认。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科学中的诚实。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应视观察实验为最高权威不许编造数据应避免片面性,克服学术上的偏爱和荣誉上的虚荣。伽罗瓦的悲剧大人物/小人物科学成果要经受同行的严格审查同行评议重复实验论文审阅有条理的怀疑

(Organizedskepticism)在完全确证之前,科学共同体并不信任新思想。决不未加分析批判地盲目地接受一切,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无绝对权威,也无永恒的真理,只有持之不断的批判态度。F·培根、笛卡尔、爱因斯坦合理的怀疑,意味着科学对整个社会系统各个方面的批判态度。科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冲突,李森科事件、中国文革

核心精神:客观求实的精神批判怀疑的精神

规范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默顿:“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用现代术语的话,也可以说形成了他的超我。”(科学的规范结构)规范精神的社会学分析机制: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公开化先于社会承认;社会承认主要通过提高声望实现,同行之间的相互监督具有约束力;社会承认指向知识产品生产者,而非传播者。三种主要的控制途径同行评议;论文审查制;重复实验。结果: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易于揭露和控制;问题:《违背真理的人们》,中国学术规范的建设。上海交大“汉芯”事件黄禹锡:放牛娃的克隆梦从民族英雄到国耻第1章

并不完美的理念

第2章

历史上的欺骗

第3章

野心家的崛起

第4章

重复实验的局限性

第5章

精英集团的权力

第6章

自我欺骗和轻易受骗

第7章

所谓逻辑性的谎言

第8章

师傅和徒弟

第9章

免受检查

第10章

压力下的退让

第11章

客观性的失败

第12章

舞弊和科研结构

附录

参考文献和注释

译后记(3)、科学共同体的奖励系统和社会分层A.科学以一定的奖励系统作为内部的基本运行机制奖励机制与规范机制互动发生作用。其目标是增进知识,为此把科学独创权提到了首位。规范要求科学家向社会公开他的成果,不可作为“私有财产”同行的承认:“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谋求“成果-承认”,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成为科学家行为的内在机理激励因素,成为科学共同体灵活运转的“能源”和动力。李政道、杨振宁之争华人诺贝尔奖内幕:李政道与杨振宁荣誉之争李政道:真相乎?B.科学的社会分层“分层”是从地理学借用的一个概念。比喻垂直分布的阶层。人在社会中的分层表示着所受教育、从事职业和所获得收入的程度的高低。科学里的社会分层模式则与荣誉奖励、同行承认以及物质报酬有关。它研究的问题是:科学家在科学界的学术地位由哪些因素决定?科学的分层制度有何社会后果?科学家的学术性社会地位对其研究有何影响?等等。与科学家分层有关的主要是荣誉奖励、科研教育机构的声望和学科专业等因素。共同体承认→声望→社会承认→系统分层→权威结构社会分层:由社会承认不同而形成有形或无形的等级体系。这种承认是通过职位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表现出来的。以成果的引证数(SCI)和获奖、荣誉称号为标记。权威结构:社会分层的结果。权威结构成为科学界的代表,是科学系统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权威结构成为科学共同体维系、规范科学体系,使精神气质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保证。权威结构:无强制性约束科层结构:有强制性约束学术评价与权力评价、市场评价的区别

科学分层科学共同体内不是平等的。承认的不同和相继导致了科学内部有差别的分层。例如,不是所有的科学界成员都能够得到正教授的职位职称,在科学界享有的威信,主要是根据科学家被认为在发展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知识上做出贡献的大小来划分等级的。普赖斯(1986)发现,10%的科学家完成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同样,科尔兄弟(1973)估算,20%的论文占引用的80%——大多数出版物对未来的贡献微乎其微。优势累积与进入歧视。奖励方式:奖励、命名和引证授予各种奖励,其中国际性的如诺贝尔奖金。命名,以科学家名字标志时代、定律和单位,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的奖励和承认方式。引证,一个科学家的成果被其他科学家所引证,也是获得科学共同体承认的方式之一,或是一种承认的表现。如前所述,引证联系支持的科学交流系统,建立的科学家权威结构。附:关于奖励系统的六项研究:(1)克兰对美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政治科学家的研究(2)哈根斯与哈格斯特洛姆对美国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3)科尔兄弟对美国物理学家的研究(4)加斯顿对英国高能物理学家的研究(5)布鲁姆与辛克莱尔对英国化学家的研究(6)朱克曼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1)克兰的研究1965年,研究了三所声望不同的大学,访问了150位科学家。基本研究结论:在一个有名望的大学就读的科学家比在一个不太有名望的学院就读的科学家更有能力;承认与产出率是正相关的,但是有缺乏和谐的方面存在;方法:考虑科学产出率和承认等变量。寻找可以准确表达某些关系或研究对象的变量是科学社会学非常重要的方法。(2)哈根斯的研究对象:美国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4440中的576位。问题:学术出身与成就哪一个在学术分层体系中更重要?目的:检验美国学术评价体系运行状况结论:1,在学术分层体系较高层次上,成就与出身机构的声誉同样重要;2,在学术分层体系较低层次上,多产的成就比出身机构的声誉更重要。强调童子功的重要性与贵族学术性征。

(3)科尔兄弟的研究对象:美国120位物理学家。研究的四个变量:年龄、所在系的级别、产出率和获得荣誉的数量。目的:奖励系统运行是否承认杰出成就,而不论在哪里发表。研究方法:调查出版物数量、质量(引证数量)、荣誉奖励的数量和声望、系的声誉级别等数据,进行相关和聚类分析。结论:1研究质量而不纯粹是数量与荣誉性奖励联系起来,而达到承认。2不同机构的声誉也对获得承认有一定的影响。(4)加斯顿的研究对象:英国203位物理学家。目的:检验是否剑桥和牛津控制了英国科学界?结论:不存在显著差异,并非一定牛津和剑桥的科学家比其他大学的科学家更优秀。差异主要在于理论和实验工作上:理论工作被高度承认,而实验工作则没有被“过多”承认。(5)布鲁尔和辛克莱尔的研究对象:英国化学家1537位(58个系)。目的:检验英国科学奖励系统运行。方法:问卷调查,回收率55%。研究结论:科学产出率与质量正相关;科学产出率与承认正相关;证据:只有8%的低产出率和质量一般的科学家得到了高度承认;而87%的高产出率和高质量的科学家得到了高度承认。(6)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奖励对科学家履行其职能、不断作出杰出表现具有激励作用。奖励增加科学家的知名度,为其他科学家建立角色模式。奖励有助于研究资源的最佳配置。奖励有助于研究成果迅速扩散。与重要研究成果相联系的奖励有助于增加授予机构的声望和知名度。科学界中的金字塔结构3、科学界的越轨行为(一)什么是科学界的越轨越轨(misconduct)是指与群体或社会的相违背的行为。越轨在科学界中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在科学家社会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个人已经接受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就象人类社会不能杜绝犯罪一样,科学界也不能杜绝越轨行为。默顿认为,社会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从文化上来说是合法的、正确的目标,如果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就会让人产生挫折和紧张感。这种挫折和紧张有可能使人越轨。默顿认为,越轨是行为规范与科学体制之间结构性冲突的结果:获得承认的压力(知识公有,回报荣誉)促使人们违反别的规范(无私利性,伪造数据)。朱克曼区分了欺诈和错误。前者故意为之(违反社会规范),当受到谴责,后者仅仅令人不快(违反技术规范)。当然,如果科学界的评价系统如果能保证科研工作者以合法手段达到正确目标,科研人员的工作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越轨行为就减少。然而,科学的评价系统并不能让人满意。科学的荣誉并不总是恰如其分地给予做出贡献者。(永居41席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对越轨的定义是:“在提议、实施或者报告NSF资助活动中采用的弄虚作假、伪造、剽窃或其他严重背离公认的惯例的行为;对举报越轨行为的人和未同流合污的人进行打击报复。”Researchmisconductisdefinedasfabrication,falsification,orplagiarisminproposing,performing,orreviewingresearch,orinreportingresearchresults.Fabricationismakingupdataorresultsandrecordingorreportingthem.Falsificationismanipulatingresearchmaterials,equipment,orprocesses,orchangingoromittingdataorresultssuchthattheresearchisnotaccuratelyrepresentedintheresearchrecord.Plagiarismis[appropriationof]theappropriationofanotherperson’sideas,processes,results,orwordswithoutgivingappropriatecredit.Researchmisconductdoesnotincludehonesterrorordifferencesofopinion.怎样当一名科学家(1995)?Researchethics研究伦理OfficeofresearchIntegrity科学诚信办公室(1)违反无私利性不规范公布科研成果通过新闻媒体或开发布会公开研究结果。为保密而公布含糊的、假的中间成果误导同行非科学目的使用科学资源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利用实验室进行营利活动学术机构买卖文凭,乱封教授获取科学资源的恶性竞争一稿多投,化整为零地发表论文发明或发现权的恶性竞争(二)越轨的表现(2)违反公有主义不尊重他人科研成果引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继续别人的思想研究不作任何交待不适当的科学保密成果不发表仅供自己欣赏(卡文迪许)超时限保密研究原始资料无端占有他人成果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占有学生或其他科研人员的成果在没有参加的文章上署名(3)违反合理怀疑主义缺乏学术民主学霸、学阀学术刊物、讨论会不允许发表争鸣文章为伪科学张目为伪科学“科学鉴定”,如“水变油”的鉴定支持伪科学活动进行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研究无意义的研究对永动机的研究或试图推翻进化论(4)违反诚实性伪造类作伪如伪造化石标本捏造数据、篡改数据、拼凑数据伪造辅证剽窃类作伪全剽窃、改写或剽写、部分剽窃假冒、虚报成果或奖励申报课题时虚报论文数,夸大科研能力伪造“自然科学一等奖”骗取荣誉(5)违反普遍主义非学术标准的学术资源分布学术刊物刊发人情稿学术职位评聘、科研经费分配,课题审批中的政治、人情因素形而上学地对待科学名流轻信名人的科研能力拉名人在文中署名科学沙文主义及标签行为纳粹德国声称只有雅利安人才适宜科学研究用行政手段推行学说给科学理论贴标签(6)违反科技伦理道德实施与社会伦理相悖的研究克隆人实验731部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人体实验,公开别人的基因图谱实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的研究以色列人针对阿拉伯人的基因武器某些科研人员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施对自然环境有害的研究明知DDT有害环境,却仍进行DDT的应用推广没有任何防范的转基因研究(三)如何理解科学中的越轨?1、科学行为受默顿规范支配吗?普遍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是许多团体公开承认的规范,它们在科学中并不比在其他地方更普遍。有什么证据证明科学比其他行为更理性?对库恩来说,科学的认知规范比任何普遍的伦理规范更重要。实际上,科学教育是权威主义的,它支持特定信念,抵制怀疑。例如1950年2月人们对维里柯夫斯基“《圣经》记载的历史灾难可以用地球与木星脱落的物体之间发生碰撞导致来解释”的大量批评,基于“力学规律”的规范作用,而实际上《碰撞的世界》一书尚在印刷中。也就是说,普遍主义和有条理怀疑规范可以被废除:人们对其人而不是其书作出裁决。科学家以更高的名义违背了默顿规范:提出的主张应与既定真理一致。2、科学实践中对规范的违背无处不在——保密、特殊主义、私利性和轻信。规范的每个对立面都有积极的价值:保密让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无私利是个神话;教条使人站在别人肩膀上不用担心地基问题;3、遵守规则与违反规范同时存在,如何解释规范存在的价值?维特根斯坦:“任何规则都不能决定行动的进程,因为任何行动进程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实际上,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情境,任何科学家都可以为差不多所有行为辩护。规范并不对科学家构成约束。4、规范是一种修辞的资源。如何解释爱因斯坦晚年拒不承认量子力学的真实性?量子力学的支持者认为,晚年爱因斯坦年纪大了,变得保守了,违反无私利规范,因而可以解释20世纪一流科学天才犯错误——这假定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违反了行为规范,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他的主张较真。量子力学的反对者则倾向认为,爱因斯坦保持了年轻时的怀疑精神。科学并非是一种刻板的实践,科学行为规范受制于灵活的解释:科学是科学家(actor)的产物,他们的行动追求各自的目标。4、科学共同体理论的新变化(1)、体制目标的新变化不仅服务于人类利益,而且强调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美国政府把“增进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作为其科学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我国政府也强调“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企业越来越重视以各种方式更加直接地利用知识创新的知识产品。企业对大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大学与企业之间合作研究不断增加。(2)、科学家行为方式的新的变化“创新性”规范成为中心,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的规范的约束作用正在淡化。知识资本化正在取代“无私利性”,知识资本化不断提高的可能性改变了科学家考虑其研究成果的方式。科学家不仅可以通过生产“公共知识”,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而得到社会报赏,而且可以通过生产“非公共知识”或“局域公共知识”以在竞争的环境中服务于特定集团利益来获得社会报赏。OECD90年代中期关于美国创新系统结构和知识流新动向的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明显愿意严格限制向外公布由工业资助而取得的研究成果。(3)、科学共同体的分化国家和企业作为重要力量介入学术研究,导致传统的“科学共同体”正在出现分化和重组。传统的拥有共同目标、互惠互利的“科学共同体”已经不能反映人类学术活动的全部特点,除这种形式仍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外,还产生了“科学—政治”、“科学—经济”、和“科学—政治—经济”共同体等多种存在形式。

“科学共同体”的分化,“科学—政治”、“科学—经济”、和“科学—政治—经济”共同体”的产生,使学术的使命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有人把这种学术使命的变化称为“第二次学术革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次学术革命将大学从教学机构转变为研究机构,“第二次学术革命”则在科学家成功地寻求资源以达到科学目标——发展已证明的知识的同时,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作为一种学术使命引入到学术活动中。这种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对学术活动的全面评价,对学术水平的全面评估,不仅要考虑其学术贡献,而且要考虑其社会贡献和经济贡献;不仅要考虑其“学术影响力”,而且要考虑其“社会适当性”。这是当前发达国家在科学评价中重视“绩效评估”的原因。尽管有上述变化,但科学研究中追求创新、客观求实、批评怀疑的精神气质没有改变。(4)、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小镇效应和楼台现象奖励和承认的稀缺性:“只有少数科学家获得过荣誉奖励,这并不令人惊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奖励就会失去其许多社会意义。”

稀缺造就竞争和权威性。但在奖励和承认的分配中存在着非公正性。“永居四十一位者”。女性科学家《马太福音》第25章:“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小镇效应:科学家取得一定的优势以后,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获得承认和报偿。实指科学奖励分配中的优势积累现象: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其贡献不相当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没有名望和地位的科学家的贡献则得不到应有的承认。马太效应楼台现象(old–boynetworks)处于科学共同体分层结构不同位置的科学家的权威性、影响力不同,对资源(信息、社会资本和机遇)的占有程度不同,这种差异将辐射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并由此造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也造成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奖励与承认的“师徒链”和“家族相关”。师徒链家族相关W.H.布拉格——W.L.布拉格J.J.汤姆森——G.P.汤姆森E.费歇尔——H.费歇尔N.玻尔——A.玻尔P.居里J.居里M.居里I.居里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社会的成员,除了做个好公民以外有没有特殊的伦理责任?基于“中立说”的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是探索真理的活动,而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代名词在本质上是有利于社会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因此,科学家的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科学研究的成果越多,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至于有人利用这些成果危害社会、危害他人,那与科学家无关。但另一些人则相信,科学知识可能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科学家在道义上有“责任”去避免科学知识被用以危害社会。责任一词最常用于伦理和法律时的含义是人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应该是可以答复的、可以解释说明的。如果说法律责任往往讨论行为发生以后的责任,那么伦理责任则有在行为发生前后的辐射性——前瞻性和反思性。在现代社会,人的行为选择的自由是与责任密切相关的。自由是指认识到对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责任的人的自由。“责任”正在起着比以往巨大得多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主导性规范概念和最普遍的规范概念。(一)、责任从哲学角度看,作为行为者的人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是责任的核心。责任观念和因果性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HansJonas,TheImperativeofResponsibilit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责任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例如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或统治者,由于他们掌握了知识或特殊的权力,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带来比其他人更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应负更多的伦理责任,需要有特殊的行规(诸如希波克拉底誓言)来约束其行为。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师要发誓尽其所能为患者谋福利,不能使患者遭受祸害,在私生活方面及医务要成为楷模,保证不帮助企图自杀和堕胎的人,决不利用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去某私利,要保守在医疗中得到的秘密等。把科学放到社会的环境中,考虑科学家在社会中身份的多重性,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应该包含着伦理规范:有责任性(responsibility),即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如美国物理学家萨姆·施韦伯(SamScheber)所说:“科学事业现在主要涉及新奇的创造——设计以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物体,创造概念框架去理解能从已知的基础和本体中突现的复杂性和新奇。明确地说,因为我们创造了这些物体和表述,我们必须为它们承担道德责任。”(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如果人们把科学(不管是否直接由科学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归功于科学家的话,那么科学家对科学导致的其他消极后果是否应该负责?如果说很难要求科学家对应用前景尚不清楚而且不易预测的基本原理的发现的应用后果负责的话,那么对试图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业、军事或其它)的科学家(这是当代科学家中的大部分)来说,不管他们的主观动机意愿如何,都应该要求他们对其科学活动的后果作慎重的考虑。只要科学家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他们在科学应用的因果链中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他们对科学应用的后果就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当然不是全部的、直接的。“虽然他除了设计自己的实验之外并不设计任何东西,但他能为企图作恶或在应用上有明显危害的副作用的人工制品或工艺程序的设计提供基础概念。”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核战争、生物武器、与科技发展不无相关的生态危机等将对人类的生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迫使着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再也不能漠不关心。1945年原子能科学家致美国战争委员会的报告就反映了科学家这种责任的思考:“过去,科学家可以不对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无私的发现负直接责任。现在,我们感到不得不去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因为我们在发展核能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充满了危险,它远比以往所有发明带来的危险都要大得多。”科学家感到有责任“就因原子能释放而导致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并且相信,“致力于民众教育,让他们广泛地了解科学空前发展所带来的危险的潜在可能性,是所有国家的科学家的责任。”

1949年《科学家宪章》

1.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2.要严格检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受雇佣时须了解工作的目的,弄清有关的道义问题;3.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发挥科学家的影响以防止其误用;4.要在科学家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不要使它们拖累科学的发展;5.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公民精神作出贡献;6.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宪章表明:科学家不仅有责任使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人类和平服务,他们还有责任控制自己的研究本身,当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可能对社会、人身或环境造成危害时,科学家有责任停止研究并向社会公开这一研究的潜在危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还在各种场合就科学家的责任开展了广泛的讨论。“科学家自身开始对研究者的职责和无限地追求真理的权利提出批评和表示怀疑”。其中著名的有1957年以来的普格沃什(Pugwash)会议、1975年的阿西洛马(Asilomar)会议等。70年代初,科学家对重组DNA研究的潜在危害的讨论使科学家对其责任的范围有了新的思考。近年来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是这种思考的继续。然而,对科学研究,尤其是那些可能有潜在危险的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加以限制,人们对此仍有争论:有人认为号召科学家拒绝研究可能危害社会的项目带有空想的性质;也有人担心,对责任的强调是否会造成对科学家不必要的限制。尽管如此,由于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因此他们对非本专业特长的事应谦虚谨慎,在各种利益有矛盾时他们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退出某些项目的研究,如果他们的良知这样决定的话。(三)、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关于工程师对其工作的社会后果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人们的认识同样有分歧。尽管分歧不象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那么大。工程哲学家塞缪尔·佛洛曼(SamuelFlorman)认为工程师的基本职责只是把工程干好;工程师斯蒂芬·安格(StephenUnger)则主张工程师要致力于公共福利义务,并认为工程师有不断提出争议甚至拒绝承担他不赞成的项目的自由。“过去,工程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虑我们是否做了好的工作。”汉谟拉比法典40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对建筑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如果一个建筑者给一个建造一个房子,但他的工作做得不好,他建造的房子倒塌了,并造成房子的主人死亡,那么,这个建筑者应当被处死;如果造成房子主人的儿子死亡,那么,建筑者的儿子应该被处死;如果造成房子主人的奴隶死亡,那么建筑者应该用自己的奴隶偿还房子的主人;如果毁坏了财产,那么,赔偿所有毁坏的东西。而且因为他没有建好他建的房子且房屋倒塌了,他应当用自已的财产重新建起倒塌的房子。如果建筑者为一个人建造房子,他没有做好工作,墙皮脱落了,那么,这个建筑者应当用自己的钱将墙修到完好的状态。从17世纪末工程专业产生直到20世纪初,一般都认为,工程师的基本义务是对机构权威的忠诚。一方面,这是由于工程和工程师脱胎于军事的影响的结果。早期出现的一些公共工程的设计者虽然自称是“民用工程师”(civilengineer),但当时的民用工程只不过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工程,工程师仍受忠于其雇主的义务的约束,而且这些雇主常常主要是政府部门。另一方面,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型公司纷纷成立,工程师开始逐渐成为受公司雇佣的领取工资的雇员。这种从业形式以及工程师个人相对公司的劣势地位使得工程师仍然把对公司的忠诚看得极为重要。因此早期的工程师学会如1912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即后来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前身)以及1914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所提出的伦理准则,都规定工程师的主要义务是做雇佣他们的公司的“忠实代理人或受托人”。但是热核武器的威力、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掠夺、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促使“工程师的造反”。激发了工程师对工程为之服务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的商业目标提出挑战。这种挑战与关注民主价值的民权运动相结合,促使新的工程伦理观念出现了。1947年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ECPD,即后来的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前身)起草了第一个跨学科的工程伦理准则,它要求工程师“对公共福利感兴趣”。1963年和1974年的两次修改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要求。现在,该伦理准则的“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要求工程师“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促进人类福利”,其“七条基本守则”中的第一条就规定“工程师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早期的工程伦理准则侧重于专业内部,主要涉及工程师与客户(雇主)、同事以及工程师个人对工程专业的关系,要求工程师在履行工程服务时对客户利益忠诚、避免利益冲突、不能与同行搞竞争、保持技术知识和能力、促进工程专业的声誉等,对工程师与一般公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