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分析派社会理论第十章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该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于诊疗实践,其基本任务是理解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制度。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而是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引言:小汉斯的恐惧症小汉斯是一个五岁男童。从不到四岁开始,小汉斯就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明了根据阴茎的有无判别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方法;他还固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有阴茎,而且体型大的人和动物其阴茎也更大。当他的妹妹出生之后,生殖问题更是盘桓在小汉斯的心头,他下意识地对母亲的怀孕和婴儿的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父母却用鹳的故事来向他解释生育的问题。处在俄狄浦斯期的小汉斯,本就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而对父亲怀有敌意,再加上父亲在性问题上的解释让他疑窦丛生,于是对父亲的敌意越发加强。他想跟母亲结合,想和母亲生下孩子,但是又害怕父亲的报复,害怕遭到父亲的阉割,于是焦虑产生,心理症的隐患也由此埋下。——摘编自[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译序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该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于诊疗实践,其基本任务是理解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制度。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而是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质疑有关人类本质是理性的观念,而且提出了新的、替代性的概念,肯定了无意识、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类行为当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思维和文化。雅克·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则借助语言学思想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改造,提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的观点。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和费利克斯·瓜塔里(FélixGuattari,1930-1992)则对二者的思想都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精神分裂分析,认为欲望以及无意识就是去中心、去本质化、不断流动的能量。精神分析理论及其演变持续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文化。本章将介绍精神分析及其后现代主义转向对社会理论的意义基本介绍第十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第一节精神分析派社会理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第三节第十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第一节精神分析派社会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二、其他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简介三、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理论的意义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1939年)精神分析学,又被称为动力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末,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其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899)、《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缺憾》(1930)等。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其影响经久不衰,在其他的心理学派里都能看到该理论的影子。心理学史的权威人物波林指出:“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本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关注人的欲望、无意识,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人格的心理结构和形成过程,从社会限制和压抑人的内在欲望和无意识出发阐释了个体自由与社会以及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整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包含人格发展、人性观,以及精神治疗模式等。他扩充了心理学的视野,使心理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强调心理动力对行为的驱动,凸显出潜意识的重要性,并首创了了解与调整人格基本结构的治疗程序。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一)弗洛伊德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预设:在弗洛伊德那里,“欲望”主要指的是存在于无意识中的、以性欲和生存本能为中心的生命内驱力。弗洛伊德把人看做受里比多本能力量驱动的有机体,人的行为都可以据此得到解释。他的整个理论与这个基本预设密切相关。在《弗洛伊德自传》中,弗洛伊德曾说:“在心理学中,最紧迫的任务莫过于建立一种关于本能的坚实可靠的理论,有了这种理论,心理学才有可能继续向前发展。”本能理论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其自身也有着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初期:在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初期,对本能的认识通过“里比多”(libido,又译“力比多”)这个概念体现出来,里比多主要指性本能。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本能主要分为两大类:饥饿和爱。他特别关注性爱方面。他提出:“我们乃介入‘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于精神分析之内。前者包举个体的生存、延续及发展。后者兼括幼稚的及反常的性生活。我们根据关于神经症的研究乃视自我为压抑的势力,性的冲动为被压抑的势力,结果不仅深知这两类本能的区别,且复深知它们的冲突。我们研究的目标本仅为性的冲动,而称其势力为‘里比多’。我们由性的冲动的研究,想规定本能的界说和性质。于此我们乃进抵了里比多的学说。”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用“欲望的满足”对梦做了解析,得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的结论。这也构成了其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后期:在后期研究中,弗洛伊德认识到“生本能”,即使人趋向生存、快乐以及自身再生产的无意识欲望,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行为,因此他又提出了“死本能”,即人趋向自我毁灭和死亡的无意识欲望,但人的生本能对这种本能起到调和及控制的作用。他这一时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性本能拓宽成了容纳自我本能在内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实际上也同步完成了对里比多概念的拓宽。总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是以里比多能量为核心的欲望,是引发行动的核心要素。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对心理结构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关系的描述转变为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关系的论述。弗洛伊德指出,个性结构由三个方面构成:本我(id,又译伊底)、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个性结构1.本我他认为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所组成的。弗洛伊德说:“这些本能给伊底提供精力,但是伊底则既无组织,也无统一的意志,仅仅有一种冲动为本能需要最求满足。”本我按唯乐原进行活动,是欲望的里比多的流动。他说:“伊底当然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与唯乐原则有密切关系的经济的或数量的因素支配了它的各种历程。它所有唯一的内容,据我们的观点看来,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2.自我与超我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是个性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而超我是指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体现了道德规范的作用。超我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活动。个性结构构成与人格:本我是最基本的,它受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故本我是人格结构的中心。本我和自我、超我之间必须维持平衡的关系,人格才能正常发展;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中,本我具体化为俄狄浦斯情结,人格就是在克服俄狄浦斯危机的过程中成熟起来,而人的精神疾病,如神经症等,也与这个过程的失败有密切关系。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二)人格结构理论总之,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描述成一个多维度、多面相的复杂结合体。人格结构的各个部分的分化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就是本我同自我以及超我的动态的博弈过程。而这根源于人的本质,即原始、冲动、永不枯竭的欲望对人的行动的根本作用。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五阶段:由于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伊底”的主要内容,因此,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但是,他所理解的性是包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它们都通过他的性感区的概念而具有性的象征意义。性感区是指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五阶段:1.前生殖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和第三阶段——性器期(3~5岁)一起被称为前生殖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性冲动的本能主要指向自身身体的某个部位。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2.第四阶段——潜伏期(5~12岁):儿童的里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儿童这时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3.第五阶段——生殖期(12~20岁):此阶段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克服一个危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人的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术语,又称恋母情结,指男孩占有母亲的欲望以及对父亲的嫉妒和憎恨的情感和欲望。对女孩而言,类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称之为厄勒科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又称恋父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结,即依恋父亲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的情感。弗洛伊德在其所著《图腾与禁忌》中对俄狄浦斯情结有详细分析。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危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两种危机:1.固着,即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不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使里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2.倒退,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特征。弗洛伊德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三)人格发展理论理论总结:弗洛伊德以潜意识心理和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为依据,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三)人格发展理论理论缺陷:不难看出,欲望尤其是有关性的欲望是弗洛伊德建构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而更要注意的是,这时欲望的运作表现已经以一种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俄狄浦斯情结”。它不仅使欲望(里比多)的存在的假设有了验证的基础,而且也成为弗洛伊德在各个领域进行研究的思路和依据。可以说,不仅仅包括性欲的欲望已经开始简单化为性欲,而且是以俄狄浦斯情结的形式出现,并成为弗洛伊德分析的工具。弗洛伊德更为关注的是人格发展中处处可见的冲突、压抑、抵抗以及转换,将这个过程看成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和多向的。但是,由于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因而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四)精神治疗模式神经症症状的产生: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类的发展需要对“不纯洁”儿童式的冲动进行压抑,人到了成年后仍要不断地与这种反社会的和破坏性的冲动进行抗争。由于本能欲望是求生存的原动力,人总是在不断地寻求欲望和冲动的满足,但这些欲望冲动常常为社会和道德要求所不容许,这时人就感到了焦虑。即人的本能、欲望同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人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的原因。弗洛伊德:“里比多若没有满足的出路,一方面坚求发泄,他方面又无法升华,则所谓节欲也仅成为导致焦虑的条件。至于是否因此致病,那往往成为一个量的成分的问题了。丢开疾病不谈,就拿性格形成这一点而言,我们也不难看出节欲和焦虑及畏忌常如影之随形,而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反而和性的需要的任意宽容有连带的关系。这些关系虽或可因文化的多重影响而改变,但就一般人而言,焦虑与节欲有密切的联系,那是不容我们否认的。”为了防止焦虑的发展,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当自我力量足够强大时,采取防御机制中的压抑便能获得成功;但当自我力量减弱,压抑未能成功时,便产生了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压抑与被压抑两种冲突势力相妥协的结果就是对急于寻求表现的本能冲动予以化装,使之以神经症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四)精神治疗模式治疗主要方法:神经症的症状是性的满足的替代物。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症状能在无意识中带来满足,但同时在意识中又产生了焦虑。精神分析治疗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通过分析,使病人自己认识到其无意识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这样,症状就会消失。为此,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自由联想的析释、梦的析释、有效处理治疗中的阻抗与移情。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简介(四)精神治疗模式理论突破:弗洛伊德不仅研究心理的表面价值,而且力图探求在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内心认识更加深刻。像对梦的研究,虽然他把人的一切梦的隐意都与梦者潜意识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的欲望联系起来,未免太极端了,但他这种不停留于梦的表面现象而企图挖掘人的深层动力的思想,为我们深入研究梦的心理学上的意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系统地研究人的心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医疗实践中,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在弗洛伊德以前,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躯体治疗,这种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疾患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好病人,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单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的治疗的束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二、其他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简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对于整个心理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他的理论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主要体现为其弟子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以及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成果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下面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二、其他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简介(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egopsychology)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沿袭和发展。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相对于本我的某种独立性和它本身的极端重要性,关注自我的正常或病态的发展,分析自我如何管理里比多和破坏性的冲动来适应现实。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早就具有自我心理学的思想。经过弗洛伊德女儿安娜的整理,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最终建立了自我心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的中心从德国移到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娜(AnnaFreud)、哈特曼(HeinzHartmann)、艾里克森(EricErikson)、斯皮茨、雅可布森(EdithJacobson)和玛勒(MargaretMahler)等。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二、其他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简介(二)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objectrelationtheory)强调本能的对象的重要性,该理论主要是基于人际关系创造了人内在心理表征的观点来对人的个性发展过程、动机、焦虑以及心理发展演进进行系统性解释,认为人与他人的互动和联系方式以及成年生活的境况是被幼儿期的家庭经历塑造的,从而把对象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作为理论和临床的中心。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也体现出对象关系的思想,但他主张人际关系的性质受制于本能的内驱力。对象关系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产生于英国,60年代通过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随后产生了美国的对象关系理论;到了70年代,它在美国呈现相互融合的倾向。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裔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MelanieKlein),英国的费尔贝恩(RonaldFairbairn)、温尼科特(DonaldWinnicott)和美国的克恩伯格(OttoF.Kernberg)等。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二、其他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简介(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culturalistpsychoanalysis)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和泛性论提出了挑战。该学派虽然仍坚持潜意识的重要性,但认为人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而不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KarenHorney)、沙利文(HarryStackSullivan)和弗洛姆(ErichFromm)。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发展以及美国的社会现实都使人们易于相信,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努力把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与社会文化因素相调和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状况,这使弗洛伊德的古典主义在美国完成了它的本土化。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二、其他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简介(四)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existentialpsychoanalysis)简称存在分析学,它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心理学改造,使其变成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的经验科学。这种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内在的冲突源于个体要面对存在的“给定”(givens,也有译为既定),主要包括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陆,五六十年代后流行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早期有瑞士的宾斯汪格(LudwigBingswanger)、鲍斯(MedardBoss)和奥地利的弗兰克尔(ViktorFrankl)等,后期主要有英国的莱因(R.D.Laing)和美国的罗洛·梅(RolloMay)、布根塔尔(JamesBugental)等。那个时代欧美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沮丧,人们普遍丧失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感,而人的生存的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主题,所以将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化就是顺理成章的。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二、其他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简介(五)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自我心理学在精神分析内部长期居于霸权地位,并将精神分析主要局限于临床治疗的医学领域,忽视了它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广泛意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structuralpsychoanalysis)则是用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改造,以期回应精神分析本身存在的上述局限。它产生于20世纪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意在用结构主义这种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进行解读和使之回归,促使精神分析进一步摆脱生物学和医学话语,融入当代的人文科学。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三、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理论的意义社会学和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现代社会秩序转型的两种不同进路。尽管大家在有关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理论的影响上有诸多争议,但都不否认其对社会理论的重要意义。它对当代有关人的主体性、性欲、社会性别分层以及有关文化的政治争论等领域内的社会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三、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理论的意义(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帕森斯社会学理论帕森斯建构的社会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换言之,就是个体行动何以是可预测和有秩序的。对于这个问题,涂尔干的解决方法对于帕森斯很有启发意义,他基本认同涂尔干的基本观点:社会秩序不是依靠个体私利的动机协调自发形成的,而必须依靠超个体的力量(如涂尔干所说的集体的良知)来实现。但他认为涂尔干没有很好地回答集体的良知何以是具有约束力的。“但是,如何解释价值系统(或集体良知)对个人的强制力?帕森斯在这里抛弃了涂尔干的群众心理学而代之以弗洛伊德。集体良知可以存在于个人良知当中,也就是说,存在于超我之中。于是,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念——孩子认同于实施惩罚的父母并将父母的要求内化——就成为解释社会对个人施加影响的基础。这样,帕森斯就将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联系了起来,从而完成了他的体系的核心部分。这一关于社会秩序的古老问题最终就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得以解决了。”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三、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理论的意义(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批判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构成要素。法兰克福学派特别关注拥护纳粹政治体制的精神状态以及人格类型,该学派的重要传统之一就是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综合起来。霍克海默开风气之先,后来的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更胜一筹。哈贝马斯则看到了精神分析做“意识形态批判”的巨大潜力,因为精神分析通过将自我反思带回社会科学的自身实践从而使其得到改造。拓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基于对神经病症机能的研究,认为人的原始本能和欲望为不可理解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满足,是导致精神变态患者语言和行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哈贝马斯对由于病态言语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扭曲性交往进行了分析。在哈贝马斯那里,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对受到系统性扭曲的语言沟通过程进行翻转,这种治疗过程被提升到以解放和自我认同为目标的公共性沟通过程来认识。哈贝马斯将精神分析关注的压抑过程看做是一种单向的无法被解释的语言行为,无意识被看做是隐藏在意识之后的文本,通过分析可以对这些文本解码,并能通过主体间的沟通得以公开化。通过这样的努力,哈贝马斯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改造成一种去肉欲的自我心理学,即弱化精神分析理论中身体以及欲望的角色和地位,也不再强调人的本性与文化之间持久不断的冲突本质。当然也有很多批评指出精神分析师和病人之间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所以哈贝马斯的这种观点是有局限的。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三、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理论的意义(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吉登斯社会学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借鉴和吸收了现象学以及拟剧论等社会理论思想,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审视了以无意识为基础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并试图将其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维人格结构理论建构为行动者的反思意识、话语意识以及实践意识,以此作为自己结构两重性理论的起点具体内容:1.吉登斯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维人格结构理论。吉登斯说:“我并不相信这些术语特别管用,宁可代之以分层模型里包含的三重部分,即基本安全系统(basicsecuritysystem)、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但他也指出自己的这种分类与精神分析思想的图式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这三者与本我、自我、超我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他认为社会关系的基本需要(如本体性安全)几乎总是自主或者说反思性地完成的;而实践意识使得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游刃有余;话语意识则使我们对可能的未来进行反思并指向未来。通过这种术语上的改造,吉登斯希望摆脱精神分析理论总把刻板化的俄狄浦斯式的家庭戏剧与治疗实践联系起来的模式,并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次上来理解这些因素的动力作用。2.吉登斯反对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动机、有时也许是无意识动机激发的观点。认为这是将人类行动的性质简单化,在逻辑上也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假定每一个‘行为’都有与它对应的‘动机’,而应该用某种过程性的视角来理解‘动机激发过程’。具体来说,无意识极少直接卷入对行为的反思性监控,其中涉及的关联也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体行动者人格中的心理机制,而是以个体在它的日常生活例行实践活动中所维持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三、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理论的意义(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吉登斯社会学理论通过以上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吉登斯明确了行动的承担者——行动者的性质:“我所说的‘行动者’(‘agent’or‘actor’),指的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人类主体,定位在活生生的有机体肉身性的具体时空之中。”行动者的能动作用既包含无意识动机的激发过程,又包括日常生活中游刃有余的自明而不自知的状态,还包括对行动进行明确的话语反思过程。这样的行动者与日常生活实践交织在一起,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结构。第十章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派社会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一)人的本质(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四)拉康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第二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雅克·拉康。他是弗洛伊德之后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试图利用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理论重返精神分析有关无意识的研究,用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重新解释,所以他称自己的研究是“重返弗洛伊德”。虽然备受争议,但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诊疗实践上都彻底改造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雅克·拉康(JaquesLacan1901-1981)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无情地揭示了人类对自我完整性的迷恋只是一种想象,利用镜像(mirror)这个概念去除了人类是自我主宰(selfmastery)的这种幻象。而所谓强大的自我只是防御性的自我欺骗,在治疗实践中这被看做是对变化的抗拒。对自我的分裂以及匮乏(lack)或缺失(loss)的恐惧驱使个体在一个想象的他者中生成自我。所以说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是对自我的自恋式幻象的结构,使得童年自我的分裂和整体性的缺失重回人们的视野。第二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一)人的本质拉康从主体间性而非宏大的社会结构层次来阐释精神分析。拉康认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人类情感被对他者的欲望所结构化,而且我们通过与他者的“中继”来表达情感。他把欲望看做是社会现象,把精神分析看做是人类主体是如何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的理论。欲望是在语言、文化以及人际交往的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拉康主要关注弗洛伊德有关人的精神世界结构以及幼儿性欲理论,还关注人类主体是如何通过无意识的压抑、经由镜像阶段而成为“他者”的。“无意识”与“本我”或“自我”无关,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我”永远是分裂的,是进行中的创建和分裂过程。有意识的自我和无意识的欲望一直存在剧烈的分裂。拉康通过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借鉴和批判来阐释其对主体性质的认识。拉康将索绪尔的符号公式所指/能指公式改变成S(能指)/s(所指),其中的“/”代表“压抑”。所指作为被置换掉的东西总是不在场的,它只能被“全体能指”(大写的S)所意指;凝缩即隐喻,被压抑的所指在症状性的能指中获得表征;移置即换喻,是欲望在能指链条上不断地被置换和推延。真实存在的只是不断绵延、无穷无尽的能指链条,而所指一直隐而不显。但是,唯有这个主体结构中真正的“所失”和不可能性存在中心的“空洞”,才能构成欲望的动力和渊薮,它为欲望之链提供不断增缀的“客体”,聊以弥补“全体能指”的欠缺,以至于隶属于这个能指过程的主体结构在想象界与符号界的纠葛和其间不可消除的“误认”中被确立一个“无知”的结构,即“无意识是作为语言被构成的”。总之,他认为,一旦人开始学习语言,人的无意识或者欲望就开始缺席,主体所认同的欲望其实只是语言建构的产物并被主体作为一种误识而深信不疑。在拉康那里,主体被消解成言语的碎片,在无穷尽的能指链条的语言游戏中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所指或意义。“如果说语言学能将能指提高为所指的决定者,那么精神分析就是揭示了这样一个关系的真相:意义的缺失是它的话语的决定者。”第二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二)人格结构理论拉康认为人的精神世界由真实界、想象界和符号界三种主要结构构成,这些结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和欲望。拉康认为人的精神世界由真实界、想象界和符号界三种主要结构构成,这些结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和欲望。拉康用来分析精神世界运作机制复杂性的诸多术语都与这三个概念有关系,这也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重要时刻(后面会具体分析个体性心理发展的阶段)。真实界(therealorder)这个概念是指一种本真状态,但进入语言世界之后我们就永远地与这种状态分离开来。只有新生儿(neonatalchildren)最接近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只有需要(need)别无他物。需要是作为活性有机组织的人类的内在重要的生物性必要条件(requirements)。新生儿在满足这些需要时感觉不到自身与外在世界或他者世界的区分。拉康有时将这种状态表征为完满性或完整性(fullnessorcompleteness),但这种完整性和完满性随着人类开始学习语言而丧失。正如拉康所言,“真实界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真实界,一旦进入语言世界就意味着我们同真实界无法修复的分离。而且真实界持续地对我们的生活施加着影响,一旦面对它我们所有的幻象以及语言结构就会崩溃倒塌。比如,无论何时我们要承认自己存在的物质性,真实界就不断地突生出来。这种承认通常被知觉为一种创伤(trauma),因为这种承认会威胁我们的现实界(thereality)——尽管这也会促生拉康所说的享乐感(jouissance)。想象界(themaginaryorder)这个概念与镜像阶段相呼应,指主体从最原始的、最初的需要(primalneed)转向拉康所说的“要求”(demand)的过程。必须要注意的是,对拉康而言,这种想象的王国会对我们的成年生活一直发挥影响,而不是说当儿童进入符号界时就会消失。正如与镜像阶段相联系所暗示的那样,尽管这个阶段为欲望的幻象建立了舞台,但“想象界”主要体现出孤芳自赏的特点。尽管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但要求(demand)则是无法满足的,因为这个过程需要他人的回应,而他人并不总是在场的。因此,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到界定人类主体的某种匮乏或缺失当中去。欠缺是指欲望对象不存在或无法达到,缺失则是指欲望对象的不在场。一旦儿童开始认识到自身同世界以及母亲的分离,他就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就是由某种匮乏或缺失感造成的。儿童的要求是让他者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种要求看起来存在于儿童的本真的丧失状态中。因此,儿童的要求是无法得到实现的,最终只是以丧失和缺失的提醒者发挥着作用。“要求”和“欲望”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后者是符号界发挥功能的体现,而且承认语言、律法和共同体,而幻象的要求只是在自我与自我所想要成为自身一部分的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存在。在儿童将自己的镜像误识为稳定、一致完整的自我时镜像阶段就会回应儿童的这种要求。但这种自我形象与儿童的真实形象并不相符,因此这种自我也就无法实现。儿童建立起来的用以补偿丧失和缺失感的幻象被拉康称之为“理想我”(idealI)或者是理想自我(idealego)。我们对自我幻象的需要能被他者满足,这些他者是我们在成年生活中极力想效仿或赶上的人。任何一个被我们设置成为这个镜中人的人和我们之间就处于一种自恋式的关系中。必须要注意的是,对拉康而言,这种想象的王国会对我们的成年生活一直发挥影响,而不是说当儿童进入符号界时就会消失。在拉康看来,想象界和符号界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一起与真实界之间处于紧张关系中。符号界(thesymbolicorderorthe“bigOther”)如果说想象界是关于平衡和认同的,那么符号界则是关于语言和叙事的。一旦儿童进入语言世界,接受了社会的规则和指令,儿童就能够处理同他者的关系。在拉康看来,接受语言的规则与解决俄底浦斯情结是一致的。符号得以可能是因为人接受了“父名”(name-of-the-father),那些律法和限制控制着你的欲望以及沟通的规则,“正是在父名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符号功能的支持,它使人与律法的形象一致起来,从人类历史一开始就是这样”。通过对父名的认同,人才能进入由他者们构成的共同体。通过语言,符号成为“将主体在同一行动中联结起来的契约。人类行动的卓越之处在于它建立在符号世界即律法和契约存在的基础之上”第二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二)人格结构理论拉康强调语言作为能指实践的重要性,正是通过这种实践主体才得以成为社会性存在。掌握语言使主体超越了镜像阶段,标志着主体获得主体性。对拉康而言,语言就是符号界,表征着特定文化的各种律法的抽象关系。在拉康看来,真实界关心的是需要,想象界关注的是要求,符号界探究的是欲望。真实界和想象界持续地对在符号界进行演化的人类欲望发挥作用。我们的幻象在真实界面前不断崩塌的事实确保我们能不断地产生欲望,符号界内的欲望实际上能避免我们同真实界的完全接触,最终欲望最感兴趣的不是占有欲望的客体,而是再生产欲望自身。想象界的建立对欲望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因此真实界、想象界以及符号界是共同发挥作用创造出自我精神动力间的紧张关系。第二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三)性心理发展理论拉康有关性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围绕主体辨识、图像符号、语言的能力来组织的。进入语言世界形成了一个与弗洛伊德非常不同的发展模型。发展模型0~6个月在发展的最早期,个体被知觉、感觉以及需要的混沌混合体控制着。个体无法把自己与父母乃至周遭的世界区分开来;相反,个体会花时间把自己碰到的任何让自己愉悦的东西吸收进来,而且不会确认界限的存在。这个阶段是个体最接近纯粹的存在的物质性状态,也就是拉康所说的“真实界”。6~18个月这个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拉康称之为镜像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偶然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突然间就会把自己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之前只是把自己看成受里比多驱动的各个分裂开的部分构成的存在物。镜像阶段需要一种“里比多动力”,这种动力是由幼儿认同自己的形象的过程产生的(拉康称之为ideal-I)。对拉康而言,这个过程是个体将自身认同为自我(I)的重要标志,先于与他者的双向认同的客体化过程,也先于进入语言世界作为主体的过程。换句话说,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先于语言世界,在进入语言世界后,主体才能理解自我形象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世界中的位置。在这个世界主体必须协调自身与他者的关系。这个阶段对个体的精神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镜像阶段)策动了从身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的矫形形式的种种狂想——一直到建立起异化着的个体的强固框架,这个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的发展。”18个月~4岁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习得语言,这个过程把个体同“真实界”(实际的物质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割裂开来。拉康通过建立如索绪尔般的共时性批判来展示语言是一个使感觉(sense)只存在于自身差异的内在逻辑(如“父亲”这个词只有根据用来界定或反衬它的其他词语才能获得意义,如母亲、“我”、律法、社会等)。一旦进入语言差异系统,个体就会永远被它来塑造自己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所以对真实的物质性世界的闯入会成为创伤性事件。这种现象很常见,因为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形成于真实界的混沌(外在世界的物质性以及内在世界的混乱的各种冲动)。第二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简介(四)拉康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尽管拉康宣称自己的研究是“重返弗洛伊德”,但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改造。解构“自我”(ego):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的主要功能是压抑本我使之服从于超我——各种道德规范,建立自主、强大、健康的自我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宗旨,尤其体现在自我精神分析学派(egopsychoanalysis)。拉康通过有关想象界和镜像的论述提出了不同的自我观念。他认为,正统精神分析学说的“自我”是想象的产物,认为人自身具有统一性和自主性也是一种幻觉和虚构。虽然正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与拉康都使用“自我”这个术语,但二者完全不同。“前者是具有感知—意识能力的主体,而后者是人对自身的想象;前者是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之协调者,而后者是人自身的异化状态或否定形式;前者是人的‘精神健康’之保证,而后者是种种病态心理的结构性根源。”欲望的语言化:拉康提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即人类情感(passion)被他者(others)的欲望结构化,我们通过与他者的“联系”(relay)表达深层的情感。因此拉康把欲望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精神分析就是探讨人类主体如何通过社会互动被创造出来的。拉康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主体,而是依赖于一个与他人共享的社会前提——语言关系。对于主体来说,无意识(或者说欲望)是未知的、陌生的“他者”。“他者”不仅指其他的人,而且也指语言秩序。因此,主体不再是一种自我,而是一种话语符号建构,一种“语法化”的结构主体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人。第十章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第三节精神分析派社会理论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二、精神分裂分析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和精神分裂分析学家,他与费利克斯·瓜塔里共同从事精神分裂分析的哲学研究,1972年合作发表了《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这部被许多人认为是20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最有创见的著作。在这部书里,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激烈批判。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精神分裂分析理论主要体现在《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德勒兹和瓜塔里敏锐地捕捉到资本主义与精神分析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对精神分析的批判作为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着手点;同时,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五月风暴中解释的乏力做出修正和超越。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一)为欲望正名:重新肯定欲望是一种里比多能量的流动,肯定欲望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能力的实在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欲望是里比多能量的流动:德勒兹和瓜塔里肯定了弗洛伊德的功绩:他发现了作为里比多能量流动的欲望的存在。但他们认为,弗洛伊德并没有在其理论和实践中坚持这一点。德勒兹和瓜塔里重新肯定欲望的存在,并将欲望本质推到极致。德勒兹将欲望界定为“一种非表意(asignifying)符号系统,透过它,无意识之流在社会领域中得以产生”。德勒兹和瓜塔里是一元本体论者,他们肯定欲望是唯一的实在体,同时强调肯定欲望又是一个无向的、无目的的流动实体。欲望是永不停歇的机器德勒兹和瓜塔里还把欲望和机器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欲望—机器概念,并以这个概念来阐释欲望的运作。“在每个地方它(即欲望)是机器——真正的机器而不是比喻:机器驱动着其他机器,也被其他机器驱动着,伴随着全部必要的接合和联结。”机器不同于有机体(organism),有机体是一个有限的、具有同一性和目的的整体;机器也不同于机械(mechanism),机械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封闭机器。而机器只是联结,没有来由,没有目的,也没有封闭的同一性。此外,欲望—机器的中断或者打断是不断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它绝不意味着机器的死亡。欲望是不断生产的过程弗洛伊德将欲望总是和现实条件的缺乏相联结的观点遭到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批评。德勒兹和瓜塔里认为以往对欲望的理解都囿于欠如之相中,即一直认为获得欠缺的东西是欲望的根本特性,连弗洛伊德也不例外。由无意识欲望产生的只限于实际中欠缺的幻想,无意识欲望所必经的去势幻想,也只不过是欠缺在威压性相之下的表现而已。他们反对缺乏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反对用缺乏来界定欲望的本质,认为缺乏是被社会范围地虚构、管理以建立和稳固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德勒兹和瓜塔里则将生产引入欲望,认为欲望也是一个生产的过程,能生产出一定的剩余价值,尽管存在量的差别。因此欲望与缺乏无关,也不会受制于缺乏。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一)为欲望正名:重新肯定欲望是一种里比多能量的流动,肯定欲望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能力的实在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德勒兹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为欲望正名,试图恢复欲望流动、生产性的本质,以期使欲望摆脱唯心主义的牢笼、成为唯物主义的欲望。“在德勒兹和瓜塔里那里,欲望是积极的和生产性的力量,它不是起源于匮乏,即不是渴求我们没有的东西。欲望始于联结,生命努力就是要保持和增加这种联结,主要就是通过与其他生命欲望的联结。而且,欲望的联结和生产最终形成社会整体。”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二)阐明欲望的运作机制:三种综合——联结性综合、离接性综合、接续的综合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联结性综合(conjunctivesynthesis)指欲望同部分客体的联结以及联结的方式。这种综合是生产性的,生产出与部分客体相联结的行动和情感。具体而言就是躯体的某个或某些器官同其他物质或器官联结的过程。理解1.这种联结的生产与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动相对而且构成了模型的唯物主义基础;2.生产的综合联结的是“部分客体”(即应被理解为部分而不是整体,是片面而不是客观);3.联结是多样的、异质的和连续的。德勒兹和瓜塔里将这种联结性综合的句法结构归结为一系列的“和……然后……然后……”(and……andthen……andthen……),这样一个“器官机器”同另外一个相联结,然后是再一个,然后是其他一个。这里的器官指的是部分客体。这种综合就是指生产性的欲望驱动不同的机器相联结,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机器都获得或失去一定的能量之流,欲望经由器官联结的机械重复不断流动。离接性综合(disjunctive)就是把生产性综合过程中能量的一部分转化为反生产力量,以使新的联结成为可能,包括愉悦、记忆以及符号发挥功能的过程。对一个工厂而言,当生产出一定的产品时,生产就会出现暂时的中断,然后整个生产过程又重新开始。当欲望—机器通过联结性综合生产出一定的产品(这里指行动和情感)后,它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停顿,以启动新的生产过程;否则,欲望—机器就只是对已有生产过程的简单重复,新的联结无法产生,欲望—机器就会垮掉。这就是欲望—机器生产性综合可能使有机体面临的危险。“欲望—机器使我们成为有机体,但是在这种生产的核心,在这种生产的生产中,躯体从被如此组织中感到痛苦,从没有其他的组织形式感到痛苦,甚至从根本没有组织中感到痛苦。”因此,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看来,要避免这种后果就必须存在反生产的力量使欲望—机器发生停顿,以推迟或者冻结欲望已经制造的联结,进而使新的或者不同的联结成为可能;而且这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作为生产的能量的一部分转化为反生产的能量。这种反生产力量驱动离接性综合过程,它对联结性综合的影响是抵消这种联结,复制这些联结的关系网络,并沿着在这个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光滑的、不透明的、紧密的表面,以抵抗欲望被组织化的趋向,德勒兹和瓜塔里称这个表面为无器官躯体。这个离接性综合过程,在句法结构中体现为“或者……或者……或者……”(either……or……or……)。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不是采取二者选一的形式,而是存在多个形式。无器官躯体是欲望—机器顺利运作的必要条件。接续的综合(connectivesynthesis)是消费和完满过程的接续的综合,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被生产出来。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作为复制的能量的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和完满的结果,获得感官愉悦或痛苦。驱动前两种综合的生产力量和反生产力量产生了两种状态,一个是欲望自由流动、强度最强的状态,另一个是欲望停顿、强度最弱甚至为零的状态。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开放的反映这种作用不同强度的状态,主体在这些状态中经过、选择,结果体现为一系列反映这些范围广阔的主体性的形式,即欲望在多种多样的联结性综合和离接性综合形式中所做选择的事后效应。这个主体是残存的、剩余的主体,不是包含全部状态的主体。但主体对欲望的认识甚至其自身的认识是回溯性的,感觉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其句法结构表现为:所以,它(欲望)是……(so,itis……)因此要谨记接续综合产生的主体是有多种形式的,而不是限于特定的形式。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二)阐明欲望的运作机制:三种综合——联结性综合、离接性综合、接续的综合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总之,借用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比喻,欲望的生产可以设想为一个巨大的蛋体,其表面覆盖着来往交叉的线,一个漂移的点在这个蛋体的表面上的各种路径中穿梭。无器官躯体就是这个蛋体,是宇宙的胚胎,它的区域、构成成分、强度和潜在的分裂的线是与欲望—机器联结的痕迹相对应的。蛋体上的这些线代表着欲望—机器,而这个流动的点就是游牧的主体。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三)精神分析在实践中对欲望生产的非法使用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德勒兹和瓜塔里认为精神分析虽然发现了作为里比多能量流动的欲望本质,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坚持这个发现,反而存在对欲望生产的非法使用(illegaluse),产生了五种逻辑倒错(paralogism)。康德对逻辑倒错的特点和危害曾简明分析过。他说:“逻辑的谬误推理在于一个理性推论在形式上的错误,而内容则尽可以是随便什么别的东西。但一个先验的谬误推理拥有一个先验的根据:在形式上做出虚假的推论。以这种方式,这一类的错误结论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中将有自己的根据,并带有某种不可避免的、虽然不是不可消解的幻觉。”德勒兹和瓜塔里在这里主要是批判精神分析颠倒了事物的逻辑关系,违反了逻辑规则,如果借用布迪厄的话说,是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通过对精神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逻辑倒错的逐一批驳,他们完成了对精神分析的批判。置换的逻辑倒错:对象征的批判德勒兹和瓜塔里认为,精神分析中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中心误区是置换的典型逻辑倒错:个体行动时好像能直接从精神压制中得出压制本质的结论,直接从禁忌中得出被禁止东西的本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给欲望安排了一个非法改装的幻象,这个幻象就是欲望在这个禁忌的行为中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将欲望的生产性联结置换为与一种主观的表征(即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神话传说等)的联结,割裂了欲望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联结。应用的逻辑倒错:对联结性综合的非法使用对联结性综合的应用有两种:整体、确定的使用和部分、非确定的使用。德勒兹和瓜塔里认为前一种是非法应用,欲望不仅获得一个固定的主体——根据一个既定的性别确定的自我,还获得一个完整的客体——被定义为普遍性的人。这里德勒兹和瓜塔里批评了精神分析在实践中将欲望的生产性、流动性简化成一个男性或女性自我,并指向父亲或母亲的做法,尽管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复杂的关系。他们认为欲望本身并无性别,它既是男性又是女性,因此也不一定指向固定的父亲或母亲形象。其结果是欲望受制于一个俄狄浦斯三角的先验的界定,而他们致力于复归欲望自身内在标准的先验性界定,即生产性联结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欲望的生产性联结是无目的、差异性的联结,存在多种可能性,但是精神分析在实践中却将这种联结固化为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神话传说。欲望成为上演俄狄浦斯情结的舞台。双重束缚(doublebind):对离接性综合的非法使用对离接性综合的使用也存在两种使用:限制、排斥使用和包容、非限制的使用。离接性综合是记录的过程,它要忠实地记录各种器官联结及其相互关系,是包容的、非限制的,是谱系意义上的记录。但是,俄狄浦斯式的描述却在一种与此相背离的意义上使用离接性综合。核心家庭没有提供开放的一系列多层面的同一的可能,却先把这些可能性限制到妈妈和爸爸上面,进而在二者之间施加一种排斥性的选择:你必须或者是妈妈或者是爸爸,而不能是其他人(来自美国的叔叔或舅舅,你失业的堂兄弟,你在医院的祖母……),甚至也不能是在某些方面与爸爸、妈妈相似但在其他方面不同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受到双重束缚:无论选择爸爸还是妈妈,都会陷入与另一方的俄狄浦斯冲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俄狄浦斯捕获了欲望。推断的逻辑倒错:接续性综合的非法使用对接续性综合的隔离、一对一的使用和游牧的多音(polyvocal)的使用。如前文指出的那样,欲望的接续性综合是各种强度状态的主体的体验过程和结果,这里的主体是游牧的主体,而不是确定的主体。但一旦将欲望同特定的社会、自然因素割裂,而使之与家族关系对应的话,就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曲解。多向的主体状态就被回溯推断为父亲、母亲或其他家族中的人,使欲望的接续综合成一对一的联系,而不是与广阔的社会或自然因素的联结。后置(afterward)的逻辑倒错和对象征的批判为了回应批评精神分析割裂了欲望同历史和社会因素的联系,精神分析承认实际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在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但认为历史和社会因素只是一种次级现象,它们产生于家庭因素之后。真正的社会和历史联系被解释为俄狄浦斯联系的升华。这种逻辑倒错整合了前面几种逻辑倒错的因素,是对这些逻辑倒错的一种系统的非法性使用。它预设生产性的综合制造了明确的整体—客观的与家庭中的个人的联结,取代了普遍的部分客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结。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三)精神分析在实践中对欲望生产的非法使用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总之,精神分析在实践中把欲望限制在俄狄浦斯情结之中,使其成为上演俄狄浦斯戏剧的剧场,遮蔽了欲望的生产和流动特质。欲望的具体化形式之一——俄狄浦斯情结成为欲望的全部和唯一的可能。第三节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二、精神分裂分析精神分裂分析是分析和治疗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心理分裂症和社会困境的特殊方法,是一种后精神分析和反弗洛伊德的方法。精神分裂分析意味着欲望的解放。尽管偏执性的无意识欲望在国家、家庭、教堂以及学校等场域中被辖域化了,但精神分裂分析提供了一种推翻这些资本主义总体的力量。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唯物主义精神病治疗法”成为一种具有政治性特征的因素,它试图从社会的压制而不是心理上的压抑中将里比多的流动解放出来。精神分裂症典型地表现了唯物主义欲望的基本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流浪者的方式打破任何既定的秩序,突破了一切社会的、文化的、制度的束缚,他们的行为方式体现了欲望的革命性力量。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对人进行重新认识的科学,它从人的精神层面做出最深层的、最精微的解释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人的另一种可能性——非理性因素作为人本质的可能性,突出被现代社会理论所忽视的欲望及其载体——身体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作用。2.拉康的理论将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一个镜像认同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的产物,并不具有多么牢靠的、真实的、绝对的依据。或者说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让我们看到的是完整、理性、统一以及有能力的自我对人类而言的不可能性。3.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则向我们指出人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创造、流动、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主体。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到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乃至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的演变,体现出精神分析派社会理论从关注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直至人生命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的理论转折。第十章章节概述精神分析派社会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社会意义。(1)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发展出以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为基础的谈话疗法(thetalkingcure);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精神分析提出的无意识概念在西方社会思潮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弗洛伊德指出我们几乎无法完全意识到我们所思的东西,我们的行为也常常与我们的有意识的思考没有关系,我们的行为常常是由无意识决定的。
(2)拉康是后结构主义者,他通过后结构主义尤其是语言学的一些思想重构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拉康质疑任何“自我”或“真理”这样的简单概念,关注语言结构、意识形态结构是如何建构知识的。拉康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主体进入社会秩序的语言学模式。他认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并且具有像语言那样的结构,学习语言是人类主体脱离自身物质性的必要突破口。他还认为人类主体必须区分现实和真实界。前者指把世界看成是以我们为中心的存在的幻象世界;后者指超越语言的、无法被解释的物质性存在。
(3)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批判了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们认为无论是俄狄浦斯情结还是语言结构都无法成为认识主体或界定主体的核心或本质。德勒兹和瓜塔里认为欲望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能力的、流动的里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4 Then and now PartB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2025年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表
- 2025年行政人事工作计划范例
- 2025年幼儿园大班工作计划材料
- 2025年总务处工作计划范文
- Unit1 lesson 1 Me and my body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科室护理的工作计划范文
- Unit2 She's got an orange sweater(说课稿)-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三年级下册
- 202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模板
- 2025年幼儿园食堂工作计划例文
- 2024-2025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年三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修改)
- 咖啡厅店面转让协议书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鲜奶购销合同模板
- 申论公务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DB4101T 9.1-2023 反恐怖防范管理规范 第1部分:通则
- 正面管教 读书分享(课堂PPT)
- 教练技术CP理论PPT课件
-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高清)
- 机械工程学报标准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