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伦理与法规01_第1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01_第2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01_第3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01_第4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伦理与法规CommunicationEthicsandLawCommunicationLawandEthicsMediaLawandEthics课程目的熟悉与传播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培养对传播活动中面临的法律以及伦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主要内容第1讲绪论:伦理学体系与传播活动第2讲大众传播的道德义务及道德评价第3讲传播伦理规范体系构建第4讲宪法与表达自由第5讲政府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保护第6讲大众传播与司法公开公正第7讲对有害内容的传播限制第8讲大众传播与人格权第9讲媒介传播商业信息规范第10讲大众传播与著作权第11讲大众传播(新闻)法律管理制度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比例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30%10%(考勤,每缺一次课扣1分)20%(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课堂演示)绪论:一、传播伦理与法规概述法律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两大行为规范,法律赖伦理道德为支持,伦理道德以法律为后盾,相辅相成。但是法和伦理道德毕竟属于两大不同的学科,因此要注意三点:第一、伦理道德先于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道德比法律悠久得多,法律来源于道德,自然法、习惯法,实际上就是按照社会公认的一定的道德准则来判断是非曲直。新闻法的一个核心规范“新闻自由”,最初就是作为一种道德诉求提出来的,在弥尔顿那篇经典性的演说(ASpeechfortheLibertyofUnlicensedPrinting)中,充满着对人类理性和良知的敬崇,而“新闻自由”成为一条法律规范那是一、二百年以后的事,此后它仍然是新闻道德的一条重要规则。第二、从道德基本范畴讲道德比如善与恶,作为道德的一项最基本范畴,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善和恶具有相对性,因而人们包括记者当决定“应该”怎样做的时候经常会面临种种两难选择,我们需要讨论新闻工作中这种道德悖论的规律现象以及应对原则。一张争议照片:饥饿的苏丹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

(TheStarvingSudan)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1993年3月,卡特到苏丹南部采访。在阿约德村附近,柔和而高亢的呜咽将卡特带到一名骨瘦如柴的苏丹女童身边。女童在挣扎着走向一个食物供应点时停下来歇息,这时一只秃鹰飞将而至她的近处。卡特说,他等待了20分钟左右,期待秃鹰振翅飞离。它没有飞走。他拍下了这个令人难以释怀的场面,然后将秃鹰撵走。照片卖给了《纽约时报》,并于3月26日首次刊登。一夜之间有数百名读者询问《纽约时报》那孩子是否还活着,迫使该报专门刊登一则编者说明,称女童有足够气力走避秃鹰,但最终命运不得而知。1994年4月2日,《纽约时报》给卡特打电话,告诉他获得了普利策特写摄影奖。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2个月(1994年7月27日)后,不到34岁的卡特留下7岁的女儿自杀了。卡特为何轻生?一种流传广泛的说法是他因内疚而轻生,是他作为摄影记者追求精彩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而他在遗言说出的原因更复杂:“心情恶劣,没有电话……没有付房租的钱……钱!!!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儿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总是警察、总是屠夫……如果运气好,我去找肯了……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毫无疑问,内疚是卡特自杀的原因之一。他拍下了一张传世之作,可是他由于被认为一味拍摄而没有施救而受到猛烈批评,有人称他为“在场的另一只秃鹰”。“一张令世界沉默的照片”穿着红色T恤和黑色短裤的小艾兰头朝下躺在沙滩上,蜷着小腿,好像只是静静在海滩上睡着了,此情此景让人心碎,让人震惊!照片迅速传遍全世界,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揪心画面”。一夜之间,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以及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的主要场域。舆论反馈异常激烈,英国的议会网站已经收到30万人签名,要求政府接收更多难民;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3日联合提议,要求欧盟国家按照配额制度共同分担难民。而在国内,截至9月6日14:30,关于此事件的新浪微博讨论已经飙升至14万条。土耳其海岸警卫队说,当天凌晨两艘船搭载一群偷渡客从土耳其博德鲁姆半岛驶往希腊科斯岛,途中沉没。死亡男孩名叫艾兰·库尔迪,3岁。男孩乘坐的小船限乘4人,可是当时竟塞满了15名偷渡客。这些人据信去年从叙利亚库尔德小镇科巴尼逃到土耳其,以躲避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迫害。据一名救援人员介绍,这艘船很可能超载倾覆,2日凌晨4时左右沉没,至少12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儿童。令人唏嘘的是,库尔迪的兄弟加利普也遇难。“一张令世界沉默的照片”死亡男孩的照片迅速传遍欧洲各国社交网站,引起广泛震惊。英国《每日邮报》惊呼:“人间惨剧的一个小小遇难者!”意大利《共和国报》评论:“一张令世界沉默的照片。”从欧洲南部的西班牙到欧洲北端的瑞典,民众陷入深深的悲哀和反思,为数以万计逃离战乱并试图偷渡到欧洲的难民命运感到担忧。英国《独立报》评论:“如果这幅极具冲击力的叙利亚儿童死后被冲上岸的照片还不能改变欧洲对待难民的态度,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改变这一切?”被冲上海岸的人性!那个伏尸海滩的3岁小男孩…/docs/22/2015090618/B2RM08OR0512865S.html案例:成都公交车火灾2009年6月5日8时25分许,成都北三环附近一辆9路公交车发生燃烧,致27人遇难72人受伤。公交车从冒烟到起火仅几分钟,事故现场有近30米长带血脚印。成都市动物园一名女员工曾多次提醒司机公交车已冒烟,司机没听;打电话报警,遭到119责骂。事故系有人携汽油上车引起。有网友拍摄时长2分多钟、女性哭声撕心裂肺的公交燃烧视频,凤凰卫视6月7日播出后,女主播低声说了一句“太可拍了”。该网友因忙于拍摄而没有参与救人受到质疑和批评。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正当性由于包括网络传播在内的现代大众传播的无处不在的特点、在特定环境下政治支配和商业驱动的现实,以及无可避免地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行为的合乎法律性之外的合乎伦理性(正当性)也经常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上述拍客的行为无任何违法之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传统媒体难以捕捉的珍贵画面,但是灾难面前见死不救总是一个涉及生命伦理的大问题,引发物议自然难免。那么我们怎样进行能够自圆其说的伦理选择呢?我们需要对这个比较复杂而众说纷纭的主题进行一般性的探讨,并试图为新闻工作者的伦理选择提供一般指导。案例:冬奥会上的记者加方要求采访冬奥会记者自律

点名提到中国记者据加拿大《都市网》2012年2月28日报道,有关部门向电视记者及有权采访温哥华冬奥会的人员发出电子邮件,要求其维护新闻独立性,不要作出与运动员拥抱等有损新闻专业形象的行为,其中,中国记者被点名批评,要求自律。报道称,过去两周,记者们表现出了过度的爱国热情,令许多坚信新闻独立和客观的业界人士大跌眼镜。这种失当行为包括为运动员加油喝彩,有人看到一些中国记者公开为他们的运动员加油,这样的行为有时不免过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及大众传播系的沃德教授表示,虽然记者也是人,也难免受到感动,但他们不应忘记自己中立、全面报道的职业操守。第三、从保障公民权利讲法律。道德是扬善,是肯定。法律是惩恶,是通过否定来肯定。由于道德要求发扬善行,它就是义务本位。由于法律的惩恶功能,人们往往会误解它就是规定了人们的种种义务而对违反义务的行为进行惩罚,其实不然。法律首先是保护人的权利的,它的强制力主要在于对侵犯人们权利的行为(这都属于通常认为的恶)进行惩罚,任何法律制裁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是在于它要制裁的行为是侵犯了他人(个人或者公共的人)的权利,所以法律是权利本位。案例:《世界新闻报》的关闭詹姆斯·默多克决定关闭《世界新闻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7月8日英国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英国最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将于下周一起停刊。《世界新闻报》这家有着168年历史的老牌星期天报纸,将在这个周日出版它的最后一期,随后将关闭。《世界新闻报》(NewsoftheWorld)是英国《太阳报》(TheSun)的周日版,在英国的销量很高,2004年后期该报的每日发行量达320万份。

《世界新闻报》最后一期最后一期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印刷了500万份,以满足需求。最后一期报纸销售的收入将全部捐给4家慈善机构。《世界新闻报》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独家消息,雇用私家侦探采用非法手段窃取个人隐私,这种恶性竞争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公民的权利,而且更重要的是,彻底颠覆了新闻职业伦理。2002年3月的一天,英国一位名叫米莉·道勒的13岁女孩在放学路上失踪,引发英国警方的大规模搜索行动。6个月之后,道勒的遗体在一片树林里被找到。直到上个月,绑架杀害道勒的凶手才刚刚认罪。而本月4号,英国媒体报道,在这名女孩2002年3月失踪后,英国《世界新闻报》就曾雇佣私人侦探窃听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当道勒家人和朋友的留言占满了语音信箱后,《世界新闻报》雇佣的侦探擅自删除了部分留言,这导致受害者家人以为道勒还活着,同时也干扰了警方的侦破工作。这则最新披露的丑闻让英国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英国议会6号就此事展开紧急辩论。首相卡梅伦就表示,电话窃听事件令人感到震惊和气愤,并称支持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展开独立调查。据英国《每日电讯报》7号报道,《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受害人可能还包括了阵亡英军士兵的家属。报道称,他们在受雇于《世界新闻报》的私人侦探马凯尔持有的档案内找到了阵亡军人家属的电话号码。这是对新闻集团所涉及的一系列窃听丑闻的最新报道。这起窃听丑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世界新闻报》的关张。二、新闻传播伦理概述1、作为母体科学的伦理学(ethics)伦理学又叫道德科学,西方称之为道德哲学。是一门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也有人把其称之为“怎样做人”学问。“伦理”与“道德”可视为同义异词伦理与道德“伦理”与“道德”二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较多地指人们之间的实际道德关系,伦理则较多地是指有关这种关系的道理。新闻传播是社会活动主体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因此,从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伦理”与“道德”做涵义相同的解释,都是指新闻传播行为该如何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从古希腊就形成了体系。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2、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结晶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道德是一种具有社会重要性的习俗道德是一种非权力性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职业道德人类普遍道德精神在职业领域的体现即为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促进本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道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人的需要具有开放性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保持道德规范的开放性,才能保持它自身的生命力

反对道德相对主义3、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新闻职业特征时效压力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极大的社会广泛性4、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调节对象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与同行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与所属媒介的关系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

阶级性与普适性的统一职业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团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统一新闻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营造社会公信力,提高传播效率对社会道德的提升和示范作用5、传媒行为中的善、恶、应该不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内在善”和“手段善”纯粹恶与必要恶传播行为中的“应该”不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亦即主要是出于一定的道德动机并能产生一定的道德效果的行为。非道德行为,是指不由一定的道德意识引起,通常也不涉及是否有益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不可能也不应当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内在善”和“手段善”“内在善”是其自身而非其结果就是人们追求的目的的善。“手段善”也可以称之为“外在善”,乃是其结果是可欲的、是能够满足需要的、是人们追求的目的的善,是能够产生某种自身善的结果的善。正确理解舆论监督中要“与人为善”。这里的“善”指的是手段善。亦即是要以批评的方式教育人,以改正错误、解决问题、做好工作为目的批评报道,而不是去追求“内在善”。纯粹恶与必要恶自身与结果都是恶的东西。可以名之为“纯粹恶”。自身是善而结果是恶的东西,一般说来,其善小而其恶大,其净余额是恶,因而也属于“纯粹恶”范畴。自身是恶的东西,其结果既可能是恶,也可能是善。前者属于纯粹恶范畴;后者可以称之为“必要恶”。传播行为中的“应该”

“应该”的含义“应该”分为“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前者是行为的符合道德目的的属性;后者是行为的符合个人目的的属性。道德应该具有可普遍化性,成为每个人的应该。与此相反,非道德应该则不具有可普遍化性,它往往只是A的应该,而不是B的应该。从本质上看,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主体“应该”怎样或“应当”如何去做的问题。新闻传播中的“应该”新闻传播中的“应该”是行为对目的的效用性。善存在的领域可以分为两类:意识、目的领域的善与无意识、无目的领域的善。无意识、无目的领域的善,仅仅是善而无所谓应该。因此,只有行为的善才是所谓应该。应该是并且仅仅是行为的善,是行为对于目的的效用性,是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效用性,是行为所具有的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伦理抉择模式(博克模式)第一步:问问自己的良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你对这一行为有什么感觉?第二步:寻求变通的方法,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既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又不会造成伦理问题?常常的情况是:变通的方法确实存在,但是都有代价,那需要进入下一步。第三步:模拟与所有当事人进行公开的伦理对话。这些人中既包括采访对象、读者、新闻部主任、利益相关者等等。对话的目的是发现我的行为将怎样影响他人。(博克在《撒谎:公共与个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一书中介绍了她的伦理抉择框架)苏珊·桑塔格曾经这样写道:“像1972年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报章头版位置的照片——一个赤身裸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南越儿童沿着公路跑向照相机。她张开双臂,痛得放声尖叫——在激起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一百小时的电视广播的暴行起作用得多。”《战火中的女孩》(《火从天降》、黄功吾)。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黄功吾是美籍越南人,1965年,哥哥(战地摄影记者)在采访时死在了战场上,他的大嫂便向美联社推荐了黄功吾,自此黄功吾就担任起了美联社在越南战场上的拍摄任务,当年他只有十六岁。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从天而降的凝固汽油弹迫使孩子们惊慌的逃命,一个女孩被弹片击中,不得不扒掉燃烧的衣服。而在孩子们的旁边,是一群迈着悠闲步子的美国士兵,仿佛那些孩子们的哭喊根本传不进他们的耳朵。黄功吾的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照片拍摄之后,美联社曾一度拒绝刊发,理由是潘金淑面对镜头正面裸体,这在当时的主流媒体上是不是刊登的。而当时《纽约客》的编辑哈尔·比尔确认为照片的历史重要性足以抵消因“正面裸体”带来的发表禁忌。《火从天降》后来也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尼克松当时的幕僚长霍得曼透露,当时尼克松怀疑这张照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