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课件(李华)_第1页
民法学课件(李华)_第2页
民法学课件(李华)_第3页
民法学课件(李华)_第4页
民法学课件(李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学

第一章民法概述民法一词的来源日语:民法法语:droitcivil罗马法之市民法:juscivile英文:civillaw民法的定义民法通则第2条的定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的特点利益说认为:规定国家事务的法律为公法,规定私人利益的法律为私法。意思说认为:规定权力者及服从者的意思的法律为公法,规定对等者的意思的法律为私法。主体说认为:公法主要规范至少有一方是国家授予公权者,私法主要规范法律地位平等的私权主体。民法的特点在公法领域,“法无允许即不得行为”,私法领域,“法不禁止即可为之”。民法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商品交换中,互相对立的仅仅是平等的商品占有者,占有别人的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民法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1、主体--------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等;2、权利------物权、债权、人身权、继承权等;3、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等;4、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民法的核心-----权利1、讲主体是讲谁有权利;2、讲权利是讲有什么权利;3、讲行为是讲如何取得和行使权利;4、讲责任是讲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建国后的民事立法

1950年5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9月10日通过新《婚姻法》;1985年4月10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民法通则》;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007年3月1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9年12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阅读书目资料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王利明:《民法典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意见。思考题1、如何理解民法的概念?2、怎样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3、我国民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4、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效力范围。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即观察、处理民法问题的准绳,指贯穿民法始终的其它一切民法规范和制度的指导原则。1、民法基本原则具有全局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基础性:是其他一切民法规范和制度的基础。3、模糊性:内涵、外延不明确。4、非规范性:并非直接的法律规范。(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假定+处理+制裁)5、强制性:必须遵从。平等原则民事主体资格平等;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注意:两种平等观:实体平等观和程序平等观。市民社会的平等观必然是程序的平等观。公平原则注意:要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公平的判断依据是主观等价有偿,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上是否等价在所不问。还有,对某一行为或事项是否公平地评价,不能仅从当事人一方考虑,还要从社会整体利益上考虑。如果某一事项,从当事人一方看是不公平的,但从整个社会利益或公众利益上看是公平的,则该事项就是公平的,而不能以不公平为由否定其效力。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在遵循交易道德的基础上,谋求当事人利益间利益的平衡,从而实现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民法的“帝王条款”。公序良俗原则违反公序良俗的几种典型情形:违反国家公共秩序(如倒卖外汇、黄金);违反基本性道德;违反基本人格权(如买卖人口);暴利行为;射幸行为(如赌博、抓奖、彩票);违反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违反劳动者利益的行为等。民法各基本原则的关系平等、公平、自愿原则是民法的精神和特征,强调个人本位。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真正的民法调整性原则,更注重社会本位对私法自治的合理限制,从而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业1、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试举一用公序良俗原则作为判案依据的案例。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1、主体间地位平等。2、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3、保障措施以补偿性为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客体,如物权关系→物,债权关系→行为;知识产权关系→智力成果;人身关系→人身利益。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意味着权利人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意志自由;民事权利意味着权利人实现一定利益的可能性;民事权利具有法律保障性。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并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其行使不需要他人的配合。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形成权,是指依照权利人的单方面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权利。抗辩权,是指权利人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抗辩权的作用是对抗他人请求权,但他人的权利并不因此消灭。抗辩权的行使要以请求权的存在和行使为前提。在权利已消灭的情况下,不适用抗辩权,如拒绝无权利的请求,可称为否认权,不属抗辩权。 自助行为指行为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对他人的人身自由加以拘束或财产加以扣留、毁损的行为。民事义务主义务: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的义务。从义务:特别约定、交易习惯。附随义务:既无法律规定也无当事人约定,而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间接义务:又称不真正义务,来源于法律规定。民事行为:行为人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是主要的民事法律事实。如订立合同。准民事行为:指行为人实施于有助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相关事实因素的意愿表达或事实通知行为。准民事行为并非民事行为;行为人有意为之;能间接推动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或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创造条件;主要包括催告和通知。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不管主观上是否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只要符合法律的构成要件,就会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如从事智力创造活动,拾得遗失物,侵权行为等。有合法与非法之分。第四章自然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1、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的。2、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1、民事权利能力仅是主体享有民事权利的一种资格,而民事权利是主体实际享有利益的法律形式。2、民事权利能力与主体人身具有不可分离性,民事权利(除专属权)可转让,也可放弃。3、民事权利能力包括义务能力。关于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的两种立法体例总括保护主义:承认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但以活体出生作为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条件。活着出生的人,权利能力从受孕时算起。个别保护主义:原则上不承认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项上视为有民事权利能力。仅在继承、损害赔偿等有限的个别领域。《继承法》规定:如果互有继承权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又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顺序的,应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的继承人分别继承。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1、民事行为能力是一种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2、两者存在的时间不同。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民事行为能力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前提。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平等的,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不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标准1、个别审查主义(意思能力主义):符合民事行为能力本质,准确但难以操作。2、年龄主义:也称一般区分主义,即根据一般人的智力发育状况,确定一具有意思能力的标准。克服个别审查主义在操作上的困难,适用较普遍,但严重牺牲了准确性,忽视了民事主体自身智力状况的千差万别,太绝对。3、年龄主义+有限的个别审查主义:扬长避短。首先确定一个具有意思能力的年龄标准,同时对于一些虽然达到相应年龄但不具有相应意思能力的人,经一定程序确定其行为能力的状况。监护权的性质

权利说(身份权)

义务说

职责说、

私法上的权力监护的设立方式法定监护:根据法律直接规定而设置的监护。指定监护: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监护人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而设置的监护。遗嘱监护:由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其设立的遗嘱中指定。我国没有。委托监护:指监护人将监护职责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他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顺序1、父母;问题:父母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还是不是子女的监护人。2、祖父母、外祖父母;

3、兄、姐;4、其他亲戚和朋友;5、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顺序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其他亲属和朋友;6、精神病人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监护人的职责(一)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非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不能处分其财产。(二)管理和教育被监护人。(三)监护人代理被监护人从事民事活动和诉讼活动。(四)监护人在监护过程中,给被监护人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五)在委托监护中,被监护人给他人造成损害,原则上由监护人承担,但受托人确有过错时,应与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133条:被监护人给他人造成损害,监护人应当承担责任。若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可减轻责任,赔偿时用被监护人的财产,不够时用监护人的财产补充。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利害关系人有: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利害关系人,如债权人,债务人等。对宣告死亡的理解:1、与自然死亡相对应,发生和自然死亡相同的效力。2、宣告死亡仅为法律推定,若被宣告人事实生存,其在生存地的权利不受影响。3、目的在于结束被宣告死亡人和他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不稳定状态。宣告死亡须下落不明达一定期限(1)通常情况下,下落不明满4年。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适用4年的规定,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3)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不受4年或2年法定期间的限制。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顺序(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利害关系人,如债权人,债务人等。问题:有的利害关系人宣告失踪,有的利害关系人宣告死亡,怎么办?依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若利害关系人顺序不同,按顺序确定;若利害关系人顺序相同,由法院直接宣告死亡。死亡宣告的撤销1、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的,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可撤销死亡宣告。2、死亡宣告撤销后,被结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能恢复的尽量恢复。包括:婚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财产关系。第五章合伙合伙的特征:1、合伙是典型的人合组织,非资合组织。人合组织在结合时注重个人能力、品格、彼此间的信任,与资合不同。2、个人合伙中合伙人属自然人;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合伙型联营(法人合伙)中的合伙人是企业或事业单位(法人)。3、合伙中,各合伙人应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盈利,共担风险。(是合伙的关键所在,本质特征。)4、合伙以合伙合同为纽带,合伙合同是合伙人间宪法,合伙人的活动都要遵守合伙合同。合伙的分类1、个人合伙: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2、合伙型联营: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经营,但不具备法人条件的联营。3、合伙企业: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1)普通合伙企业(2)有限合伙企业合伙财产的法律性质《民法通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合伙人投入的财产,由合伙人统一管理和使用,”“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1)以现金、财产所有权出资的,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共有。(2)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出资的,财产归出资人所有,合伙企业享有管理权、使用权。(3)合伙企业积累的财产,通说认为由全体合伙人按份共有。合伙人财产份额的转让 《合伙企业法》第二十二条:“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合伙的损益分配1、个人合伙:合同约定优先;无合同约定时,按其在合伙中出资份额的比例分享盈利和分担亏损;未出资比例的,按约定的或者实际的盈余分配比例分担。2、合伙企业:合同约定优先;无约定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但合伙协议不能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合伙的外部关系(一)个人合伙和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1、无限责任:不以出资为限,且直到债务清偿完为止,直到主体资格消灭为止。2、合伙人相互间负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合伙型联营中各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负无限按份责任按份责任:各合伙人按照确定的份额对合伙债务承担责任。(三)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普通合伙人负无限连带责任。案例甲乙商订合伙办一养鸡场,欲租用同村家民丙的闲置房屋做鸡舍,丙提出不要租金,而要从鸡场盈利中分得一部分利润。经协商,甲、乙、丙三人于1996年3月订立一合同约定:“甲、乙各投资5000元,丙提鸡舍兴办一养鸡场,由甲、乙共同经营,丙不参加经营,也不得干预甲、乙的经营。鸡场的盈利由甲、乙、丙三方按4:4:2的比例分配。”鸡场兴办的前两年,甲、乙、丙按上述比例共分盈利24000元。1998年12月,鸡场向某饲料厂购得价值8000元的饲料,约定1年内付清货款。后因甲、乙在经营方面发生分歧,经协商乙于1999年12月退股,退伙时未对债务进行分担。2000年1月,鸡场因故关闭。2000年3月,饲料厂请求甲交付货款5000元,甲表示只愿承担40%。饲料厂又分别找到乙和丙,乙以自己已退伙为由,丙以自己没有参加经营管理,不是合伙人为由均予以拒绝,饲料厂诉至法院。问(1)乙是否应承担清偿货款的责任?为什么?(2)丙是合伙人还是出租人?为什么?(3)本案应如何处理?第六章法人法人的特征1、法人是依法成立的一种组织。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3、法人必须独立承担民事责任。4、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5、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活动。法人的本质学说法人拟制说。代表人是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萨维尼。法人拟制说认为民事主体仅限于自然人,但出于某些考虑,法律通过立法技术将法人当作民事主体。所以法人是拟制的人,是虚幻的人,其活动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此说认为,权力能力者限于有自由意思的自然人。在自然人这外,赋予权利能力者,不过是法律的拟制。此说因与19世纪的个人主义和个人本位的法律思想契合,而成为长期占据支配地位之通说,并被若干重要的民法典采为依据,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法人的本质学说法人否定说。法人否定说不承认法人的存在,法人的人格也就无从谈起。1、目的财产说:德国学者布林兹的所倡。认为法人之本质,不过是为一定目的而存在的无主体的财产而已。2、受益人主体说:德国学者耶林所倡。认为法人组织本身不是主体,主体是享有法人财产利益的人。3、管理人主体说:德国学者霍达等人所倡。认为法人组织本身不是主体,主体是管理其财产的自然人。法人的本质学说法人实在说:认为法人并不是法律虚构的,法人有其独立实体之存在,且与自然人并驾齐驱。1、有机体说:德国日耳曼学者基尔克所倡。法人与自然人有某些共性,自然人具有法律人格,法人也具有法律人格,如自然人有个人意思,是自然有机体;法人有团体意思,是社会有机体。对于此社会的有机体,赋予法律的人格,使之为权利义务之主体,即所谓法人。2、组织体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区别于其成员的个人意思和利益的组织体。法人作为社会组织具有法律人格,并非因为它与自然人有相似之处,而是社会需要它有独立的人格。各国对法人越权行为的突破美:1991年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范围对其合同无限制。英:法官对法人的活动范围作广泛解释。德、日:公司章程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各国对法人越权行为的突破我国立法: 1987年《公司法》中,企业法人得在经营范围内按规定方式经营。 1999年《合同法》50条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非对方当事人知道其经营范围,否则不为越权,该代表行为有效。 《合同法》解释一第10条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2005年新《公司法》删除了“公司应当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的规定。法人的分支机构法人的分支机构是法人的组成部分,它是法人在某一区域设置的完成法人部分职能的业务活动机构。(1)法人的分支机构经法人授权并办理登记,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2)法人的分支机构在法人的授权范围内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3)法人的分支机构所进行民事活动最终由法人承担责任。第七章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一种,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心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通说为三要素: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尤其是指明民事行为标的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效果意思:是指当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要素。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人所了解的行为要素。除此之外,还有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之分,这些是德国民法上的分类。我国没有。我国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未采纳物权行为概念和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理论。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外部的表示行为一致。行为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做出的意思表示。意思与表示故意的不一致A.真意保留:指行为人故意隐瞒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表示的行为。效力:基于真意保留所为的民事行为并非其真意,应不发生效力。但故意,为保护交易的安全和第三人的利益,原则上应生效,但该真意保留为相对人明知时,不生效。B.通谋的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谋通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效力:因当事人双方都知道不是表意人的真意,因而是无效的。C.戏谑表示:指行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并非出于真意,并且期待对方会立即了解其表示并非出自真意。效力:不生效。意思与表示无意的不一致。A.错误:指表意人不知道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当事人、标的物、行为性质。错误构成重大误解的,当事人可以撤销或变更该行为。B.误传:指因第三人无意地传达错误而造成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如表意人的意思为出租某物,而经第三人传达该意思时,表示为出卖该物。误传在性质上也属于表意人的错误。《意见》77条:“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转达,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者没有转达,使他人造成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负赔偿责任。”意思表示不自由:受欺诈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因受他人欺诈而作出的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受胁迫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因受他人胁迫而作出的违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危难中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处于困境或面临危难,为摆脱困境而被迫迎合对方而作出的违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受欺诈的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A.须有他人的欺诈。欺诈:指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诱使他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B.须表示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C.表意人因该错误而作出违背其真实意思的表示。受胁迫的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A.须表意人受到胁迫。B.须表意人受胁迫而产生恐惧。C.须表意人因恐惧而为违背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危难中的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A.须表意人处于危难之中。B.须他方利用表意人的危难迫使其作出符合他方的意思表示。C.表意人为摆脱困境而迎合对方作出违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讨论:房屋买卖合同何时生效?民事行为的效力分类无效民事行为1、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从质上而言,而非量),一点当事人期望的法律效力也没有。2、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自成立时起就是无效的)。3、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不须向外界宣告,不须经过任何程序。4、永远无效。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1、无民事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但从国外的立法看,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民事行为,一般应属于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若当事人同意,法律也不必干涉。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行为。4、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6、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1、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行为.行为人对行为性质,标的物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法律关系的主体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定为重大误解.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3、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类型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2、无权处分行为。3、无权代理行为。4、无权代表行为对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效力补正1、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补正,法定代理人追认,其行为有效。2、对无权处分行为由真正的权利人补正,权利人追认、生效;无权处分人若事后取得处分权,也生效。3、对无权代理行为,由代理人补正。4、对无权代表行为,由法人或其他组织补正。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1、返还财产2、赔偿损失:有过错的当事人应赔偿对方损失,主要是缔约上的过失责任。3、其他法律后果:恶意串通收缴双方财产,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行为条件的特征1、须为尚未发生的客观事实。2、须为将来能否发生并不肯定的事实。3、须为合法的事实。4、须为当事人约定。5、须为与当事人希望发生的效果不相矛盾的事实。注意: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应是自然发生的结果。当事人任何一方都不得故意地促成或阻碍条件的成就。(1)当事人恶意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2)当事人恶意阻碍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成就。案例

胡某有二层楼房一幢,二层于1993年租与侄子李某夫妇居住。1995年胡某考虑到自己年老多病,身边又没有其他亲人,遂与李某签合同约定,以李某对其生前悉心照料,死后料理好后事为条件,胡某将在房产证书上把李某列为共有人。1995年底,胡某到房产部门更改登记,将李某列在了共有人一栏,房产部门据此重新更换了房产证。但是自李某夫妇被列为共有人之后,对胡某的态度越来越差,开始经常与胡某争吵,1999年10月的一天李某甚至将胡某赶出家门。胡某为此极度痛苦,后悔万分。后在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胡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取消李某的楼房共有人的资格。问:1、胡某与李某之间的协议属于什么合同?这种民事行为是什么性质的民事行为?2、法院应该怎样判决?第八章代理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或自己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代理的特征:1、在代理中,存在三方面的关系。(1)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2)代理人与第三人间的关系。(3)被代理人与第三人间的关系。2、代理人必须实施意思表示。3、代理人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或自己的名义实施活动。4、代理人须在代理权限内为代理活动。5、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的适用范围1、原则上只适用于民事行为。2、违法行为不得代理。《民法通则》第67条规定: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3、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行为。4、事实行为不能代理。转委托的条件1、须是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2、原代理人的授权范围不能超出自己的代理权限。3、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包括事前同意和事后追认。4、未经被代理人同意,但在紧急情况下,为被代理人利益可为之。

紧急情况:指由于急病、通讯联络中断等特殊原因,委托代理人自己不能办理代理事项,也不能与被代理人及时取得联系,如不及时转托他人代理,会给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或扩大损失的情况。委托代理中代理权的取得1、须存在两个因素:(1)当事人间存在基础关系;(2)有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行为。2、两因素的性质不同:委托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通说认为:委托授权是单方法律行为。3、两因素在代理权的产生上作用不同:委托合同为代理权产生的基础;委托授权为委托代理产生的直接依据。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无权代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无权代理,泛指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本人名义实施代理行为的各种情形,包括狭义的无权代理。而狭义的无权代理仅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也没有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而为的代理行为。我们此处的无权代理仅指狭义的无权代理。无权代理发生的原因:1、行为人自始就无代理权。2、行为人超越代理权。3、行为人的代理权消灭。表见代理指行为人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有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和理由,善意第三人与之实施民事行为,该行为的后果由本人承担。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本人的名义为代理行为(首要条件)。2、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实。(重要条件)3、须相对人善意且无过失。相对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且交易相对人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确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4、须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有效要件。构成表见代理的情形1、本人对第三人表示授予行为人代理权而实际上未授予或授权后撤回其授权。2、交付证明文件给行为人,行为人以此证明文件与相对人签订合同。依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盗用他人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合同的,应当确认无效。3、代理关系终止后,本人未采用必要措施的。4、被代理人与代理人间的委托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但尚未收回授权委托书的。作业

2000年10月,某书画装裱店与某美术学院著名书法家赵某签订了一分委托书法作品创作合同。双方约定,赵某在2001年2月以前交付装裱店20副对联作品,装裱店支付赵某5000元报酬。2000年12月,赵某因不慎跌倒致使右臂受伤,不能创作,于是他委托自己的儿子代为书写了全部对联,以此交付装裱店,装裱店支付了全部报酬。但是不久装裱店感到作品风格与赵某不同,遂请专家作鉴定,结果发现属他人作品。问:赵某能否委托他的儿子代理其创作?第九章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客体:指诉讼时效制度所适用的权利类型。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且不适用于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基于身份关系的请求权、基于相邻关系的请求权),不适用于支配权(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也不适用于形成权(如撤销权、追认权等)。诉讼时效期间的特征:1、法定性2、可变性3、强制性:当事人之间对于诉讼时效的事先约定不具有效力。但是,事后约定放弃时效利益的,具有效力。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1、约定有履行期限的债权,以履行期届满为起点。2、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应当自债权人给予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算。3、侵权行为:从受害人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如身体受到伤害时,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从确认之日起算。4、不作为请求权:从义务人开始作为时起算。诉讼时效的种类1、普通时效:2年,普遍使用于法律没有作特殊规定的情形。2、特殊时效: 1年。《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如甲年青时伤害了乙。 3年。船船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 4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发生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止的法定事由1、不可抗力2、其他障碍:除不可抗力外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其他事实。包括:权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又无法定代理人;继承开始后,没有确定继承人或管理人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请求权时效中止。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1、权利人提起诉讼(包括向人民法院起诉和向仲裁机关提出仲裁申请)。但若当事人起诉或提出仲裁申请后不合条件而被驳回或者起诉后又撤诉的,不发生诉讼时效的中断。2、权利人提出请求。3、义务人认诺。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的关系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在期间,期间届满后,权利归于消灭。1、适用范围不同:前者适用于请求权(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后者一般适用于追认权、同意权、撤销权等形成权。2、是否可变化不同:前者可变,后者不可变。3、起算点不同:前者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害之日起算,后者从权利产生时计算。4、效力不同:前者完成,权利人的权利功效减损(债务人享有抗辩权),后者完成,权利人丧失权利本身。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一、立法体例1、(日)实体权消灭主义2、(法、俄)诉权消灭主义:时效完成,权利本身并未消灭,但诉权消灭,司法机关不受理其诉讼。3、(德)抗辩权发生主义:时效完成后,权利本身诉权未消灭,但对方当事人可抗辩。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二、我国立法上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的法律效果:抗辩权发生主义(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1条: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民诉意见》153条: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二)问题1.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是否受理?2.超过诉讼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是否受时效限制。实体权利依然存在,义务人的责任消灭,法院不会强制执行,但其义务并不消灭。3.当事人在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后达成还款协议,事后债务人又翻悔的,是否允许?案例

1997年12月,胡某所在单位决定派他到加拿大学习两年,因办离国手续一时钱不够用,遂向朋友张某借款3万元,并立字据约定胡某在出国前将钱还清。但胡某直到1998年7月27日出国,都一直没有还钱。胡某在国外两年与张某也有过联系,但都没有说还钱的事。2000年8月,胡某回国。2000年10月张某因买房急需钱,找到胡某,胡某当即表示,全部欠款月底还清,并在原来的字据上对此作了注明。11月5日,当张某再次找胡某要钱时,胡某却称,他的一个律师朋友说他们之间的债务已超过2年的诉讼时效,可以不用还了。张某气愤不已,第2天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胡某偿还3万元的本金和利息。问:(1)胡某对王某债务的诉讼时效实际上是否已经届满?(2)胡某在2000年10月在字据上对月底还钱注明的行为有何种效力?(3)张某能否通过诉讼取回胡某欠他的钱。第十章物权总论

第一节物权与物权法一、物权的概念与特征1、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权利人在法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2、物权特征。(与债权的区别)(1)物权是绝对权(2)物权以物为客体。(3)物权是支配权。(4)物权具有排他性。(5)物权具有永久性和长期性。二、物权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1、物权法的概念:物权法是规范民事财产关系的基本法,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的法律。2、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保护原则。(2)物权法定原则。(3)公示公信原则。(4)区分原则。

区分原则的基本涵义,可以归纳为两点:①物权变动的基础关系即原因行为的成立,应当按照该行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断,而不能以物权的变动是否成就为判断标准;②物权的变动,必须以动产的交付与不动产的登记为必要条件,而不能认为基础关系或原因行为的成立生效就必然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区分原则与物权公示的效力规则具有内在一致性,其不但符合物权为支配权而债权为请求权的基本法理,而且是一条分清物权法和债权法的不同作用范围、为物权变动与债权变动建立科学的规范基础、区分当事人的不同法律责任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第二节物权的分类一、所有权与他物权。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1、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虽然都是物的支配权,但两者对物支配的内容有所不同。2、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担保物权具有从属性。3、用益物权的行使要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而担保物权人则可以直接占有标的物,也可以不直接占有标的物。4、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而用益物权则不具有这一性质。第二节物权的分类三、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1、不动产与动产可以设立的物权类型不同。2、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不同。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动产物权以占有和交付为公示方法。第三节物权的效力一、物上请求权效力。1、物上请求权效力是指物权人对物的支配因受到他人妨碍而出现缺陷时,为回复其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而产生的请求权。包括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2、物上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是有区别的。3、物上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也是有重大区别的。第三节物权的效力二、物权的优先权效力1、物权破除债权。2、优先受偿权。3、优先购买权。三、物权的追及效力:指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均可追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权的法律效力。追及效力不是绝对的,也要保护善意第三人。第四节物权的民法保护一、请求确认物权。(一)确认物权的归属(二)确认物权的内容二、请求排除妨碍三、请求恢复原状四、请求返还原物五、请求消除危险六、请求赔偿损失第十一章物权的变动一、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总称。1、物权的取得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承取得。2、物权的变更是指物权的主体、内容和客体的变更。3、物权的消灭可分为绝对的消灭和相对的消灭。二、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1、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登记。2、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是交付。(1)现实交付(2)简易交付(3)占有改定(4)指示交付(5)拟制交付三、物权变动的原因(一)民事法律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1.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法律文书生效时发生效力(《物权法》28条)2.继承或受遗赠——继承(遗赠)开始后/遗嘱生效时(《物》29条)3.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物》第30条)4.征收——征收决定生效时(《物》28条)例:甲继承了一套房屋,在办理产权登记前将房屋出卖并交付给乙,办理产权登记后又将该房屋出卖给丙并办理了所有权移转登记。丙受丁胁迫将房屋出卖给丁,并完成了移转登记。丁旋即将房屋出卖并移转登记于戊。

1.在办理继承登记前,关于甲对房屋的权利状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已经取得了该房屋的所有权

B.甲对该房屋的所有权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C.甲出卖该房屋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D.甲可以出租该房屋2.关于甲、乙、丙三方的关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与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因未办理登记而无效

B.乙可以诉请法院宣告甲与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C.丙已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3.关于戊的权利状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戊享有该房屋的所有权B.戊不享有该房屋的所有权2007年4月2日,王某与丁某约定:王某将一栋房屋出售给丁某,房价20万元。丁某支付房屋价款后,王某交付了房屋,但没有办理产权移转登记。丁某接收房屋并作了装修,于2007年5月20日出租给叶某,租期为2年。2007年5月29日,王某因病去世,全部遗产由其子小王继承。小王于2007年6月将该房屋卖给杜某,并办理了所有权移转登记。问题:1、如王某生前或王某死后其继承人小王欲出卖房屋前向丁某请求返还房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王某无权请求丁某返还房屋B.王某有权请求丁某返还房屋C.小王无权请求丁某返还房屋D.小王有权请求丁某返还房屋2、如杜某向丁某、叶某请求返还房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杜某无权请求丁某返还房屋B.杜某有权请求丁某返还房屋C.杜某无权请求叶某返还房屋D.杜某有权请求叶某返还房屋3、关于小王和杜某间的房屋买卖,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交付标的物是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要件B.小王须将所继承的房屋登记在自己的名下,才能将其所有权转移给杜某C.房屋所有权转移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D.该房屋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该房屋登记资料第十二章所有权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第二节

所有权的类型第三节所有权的取得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一、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所有权的概念有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两种定义方式。《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可以看作是我国法律对所有权所作的列举式定义。所有权的特征:1、所有权是完全的物权2、所有权是表明物的归属性的物权3、所有权是具有弹力性的物权4、所有权是无期的物权二、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的内容,也即所有权的权能,是指所有人为利用所有物以实现其对所有物的利益,而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手段。所有权的权能主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个内容。占有权能是指特定的所有权人对于标的物的控制管领的权利。占有权能的拥有是权利主体进一步利用所有物的前提条件。使用权能是指依物的性质和用途,在不毁损物的本体或变更其性质的情形下对物的利用,以发挥其使用价值。收益权能是指通过对物的占有、使用、经营、转让而收取所有物新增的经济利益的权能。处分权能是指对物为法律上或事实上的最终处置以决定物的命运的权能。注意:所有权的权能与所有权人可以发生分离。

第二节所有权的类型所有权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对进行分类。我国的《物权法》则是按照所有制的标准进行分类,将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社会团体所有权。一、国家所有权(一)国家所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国家所有权是指以国家作为权利主体,对全民所有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国家所有权具有以下特点:1.国家所有权是全民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实现全民所有制的法律手段。2.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具有抽象性,无论是国家还是全民,都是抽象的。3.国家所有权必须由有权代表国家的机构来行使。4.国家所有权和国家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5.国家所有权的客体中,有很多只能是国家专有的财产。6.依据平等保护原则,国家所有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和其他类型的所有权受平等保护。(二)国家所有权的主体法律上的国家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是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机关。《物权法》第45条第2款规定,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三)国家所有权的客体

国家所有权的客体非常广泛,法律上并没有加以限制,既包括国家专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又包括非专属的财产。二、集体所有权(一)集体所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集体所有权是指集体对其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集体所有权的特点是:1.集体所有权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之一。2.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3.集体所有权由集体成员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行使。4.依据平等保护原则,集体所有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和其他类型的所有权受平等保护。(二)集体所有权的主体

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集体比较抽象在法律上是由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来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三)集体所有权的客体

除了国家专有和法律规定禁止集体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之外的物,都可以成为客体。《物权法》第58条规定了以下几类客体:(1)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2)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生产设施、农田水利设施;(3)集体所有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4)集体所有的其他不动产和动产。三、私人所有权(一)私人所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私人所有权是指私人主体对动产和不动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私人所有权的特点是:(1)私人所有权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实现其私人利益的法律手段。(2)私人所有权的主体是具体的。(3)依据平等保护原则,私人所有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和其他类型的所有权受平等保护。(4)私人所有权可以发生继承问题。(二)私人所有权的主体

私人所有权的主体是私人。私人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自然人成立的独资企业、合伙、工商户、承包户等。(三)私人所有权的客体

除了国家专有、集体所有和法律规定禁止私人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之外的物,都可以成为客体。《物权法》第64条列举了主要的私人所有权的客体:(1)合法的收入;(2)房屋;(3)生活用品;(4)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此外,私人以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的形式存在的财产,也受法律保护。四、社会团体所有权

社会团体所有权是指社会团体对其动产和不动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权利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政治性的社会团体、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学术性的社会团体、宗教性的社会团体、行业性的社会团体等。我国《物权法》第69条规定,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受法律保护。第三节所有权的取得

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可以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类。原始取得一般包括以下方式: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天然孳息、生产与建造、征收和国有化、先占、添附、时效取得。继受取得一般包括:依合同让与所有权、出资、继承或受遗赠等情况。所有权的原始取得的方式:

一、生产: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活动获取劳动产品。二、收取原物的孳息:天然孳息与法定的孳息三、国家强制取得:如:征税、国家没收、征收。四、拾得遗失物,水上漂流物,人工饲养的失散物。五、发现漂流物、埋藏物、隐藏物1、有明确主人,归主人所有。2、所有权人不明或无主的,归国家所有。3、是文物的,只能归国家所有。六、添附:主体把不同所有人的财产或劳动成果合并在一起,从而形成另一种新形态的财产。(一)添附所有权归属的可能途径1、使添附物恢复原状,然后各归其主(不可取,资源浪费)。2、维持现状,整个添附物为各所有人共有(方便,但麻烦不少)3、维持现状,所有权归一人所有(较理想,但权属辨别不易)。(二)方式1、附合:不同人的财产合在一起,但可识别,只是分开不便。(1)若为动产与不动产附合,由不动产主人取得整个添附物所有权;(2)若是动产与动产的附合,由财产价值大的所有人取得所有权,否则共有。(3)若为主物与从物附合,由主物的所有人取得添附物所有权。2、混合:不同人的财产混合在一起,不能区分。原则上,由价值较大方取得整个混合物所有权,否则共有。3、加工:一般由原材料所有人享有所有权,但加工过程中添附的价值超过原材料价值,而加工者要求拥有加工物,则归加工者。(三)添附中对失去所有权方的补偿善意添附:无论谁取得所有权,获所有权方只有向相对方返还不当得利。恶意添附:若由添附人获所有权,添附人对失去所有权人的补偿是基于侵权行为的赔偿。若非添附人取得所有权,取得所有权人只需向恶意添附人返还不当得利。七、善意取得(一)善意取得的概念和功能

善意取得也称即时取得,是指善意受让人从无权处分的让与人处有偿取得动产或不动产,基于善意可取得动产或不动产所有权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的功能在于保护无权处分中的善意第三人,进而实现保护动态交易安全的目的。(二)善意取得的要件1.无权处分人处分了他人的财产2.受让人受让该财产时是善意的3.以合理的价格转让4.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

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物权法》106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三)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1.原权利人与善意第三人:原权利人的权利消灭,第三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2.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原权利人可要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或者返还不当得利。讨论:

盗窃物和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物权法》107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第十三章相邻关系一、概念:指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在行使所有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互间给予便得或接受限制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特征1、相邻关系的主体为两个以上。2、相邻关系是因主体所有或使用的不动产相邻而发生的。相邻:只要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待命权利影响到另一方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的利益,即可产生相邻关系。3、相邻关系的产生具有法定性。4、相邻关系的内容具有复杂性。总的来说,相邻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1)相邻任何一方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都有权要求相邻他方给予便利;(2)相邻各方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相邻他方的合法权益。5、相邻关系的客体是特定不动产权利所体现的利益。三、相邻关系的实质:不动产权利内容的扩张和限制。四、相邻关系的种类(一)因土地、山岭、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或使用而产生的相邻关系。(二)因宅基地的使用而产生的相邻关系。1、一方需长期或临时通过对方使用的土地的,对方应当允许,因此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2、在一方所有或使用的建筑物范围内,有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的,不得堵塞,因堵塞妨碍对方通行的,他人有权要求排除妨碍或恢复原状。但如果有条件另开通道的,也可以另开通道。(三)因用水、排水产生的相邻关系(四)因修建施工、防险发生的相邻关系。1、相邻一方因修建施工,架设电线、埋设管道、需要暂时使用他人土地时,他人应允许。施工完毕后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原判。因此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给予补偿。2、相邻一方在自己的土地上挖坑、地基等时,应注意对方房屋地基以及其他建筑物的安全。当对方的建筑物有倒塌危险时,有权要求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