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公开课课件_第1页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课件_第2页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课件_第3页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课件_第4页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孟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

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在当年7月21日因勇救两名落水少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传诵开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两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会找到答案。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称之“亚圣”,并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作品简介 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2.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熟读成诵。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重音字音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箪dān

羹gēng

蹴cù

妾qiè停顿及重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生命大义舍弃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动词,做,干苟且偷生动词,讨厌,憎恨。与“欲”相反名词,祸患,灾难同“避”,躲避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假使那么可以用来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没有动词,做,干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于这个原因(用了生存/避祸的手段)却,但是因此,由此可见译文:

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 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避免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不只是这种心不丧失译文: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天性:舍生取义),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吆喝。尔,助词。给饥饿的过路人踩踏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厚的俸禄同“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侍奉通“德”,感恩,感激通“欤”(yú),语气词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同“向”,先前、从前为了,介词做,动词停止,放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译文:先前我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我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我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精读文本分析第一段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4.“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用原文语句回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鱼而取熊掌

论点舍生而取义论证比喻论证“甚于生者”

“义”“甚于死者”

“不义”

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正面论证所欲莫甚于生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所恶莫甚于死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反面论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性善论”)分析第二段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2.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举例论证义存于心见利忘义(正)(反)对比论证嗟来之食弗受,不屑万钟之禄受之1.行道之人2.乞人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者得我排比课文内容第一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义”重于生命。

第二段:举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合作探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

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3.正反对比论证,层次清晰。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课堂小结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比喻论证文章结构鱼熊掌论点舍生取义()正面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道理论证正面嗟来之食行道之人乞人反面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举例论证本心对论比证对论比证拓展延伸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本心故,二者皆可抛。

一词多义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恩,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通假字

①有所不辟也

②不辩礼仪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避”,躲避同“辨”,辨别“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为得与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虚词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代词,他助词,“的”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比较,比。表对象,对。而蹴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表承接,并且表转折,却、但表并列。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古义:今义:古今异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一豆羹。古义:今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代词,这判断动词,是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豆子第9课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下(R版)第3单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故不为苟得也(

)(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

)(4)人之所恶(

)(5)乞人不屑(

)•••••gǒugēng

cùwùxiè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2)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5)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祸患,灾难。踩踏。苟且取得,这里是得以苟且偷生的意思。天性,天良。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假如,假使。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点拨A项“辟”同“避”,躲避;C项“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D项“辩”同“辨”,辨别。B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一箪食,一豆羹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鱼,我所欲也D.是亦不可以已乎点拨A项“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一种粮食作物。B项“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D项“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D点拨A项两个“与”分别为“给”“语气词”;B项两个“为”分别为“做”“为了”;C项两个“于”分别为“对于”“比”;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D点拨D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7.翻译下列句子。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明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8.《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孟子》中的名篇之一,有两个常用的成语与本文有关,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嗟来之食9.名句默写。(1)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舍生而取义者也(2)《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取义者也一、对比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注】①弘范: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10.解释下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