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课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_第1页
PPT课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_第2页
PPT课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_第3页
PPT课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_第4页
PPT课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

(5)…

【复习旧知识】: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试对其作一客观全面评价。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广东省吴川市川西中学高卫萍高考大纲课标要求考点分布考试分析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农业、工业措施及结果。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结局。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失败的原因。。以选择题为主,但近三年全国卷无考题出现主要通过新材料创设历史情境,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难度中等。考点透视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1.背景: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⑵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1953);(3)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4)1956苏共二十大召开。2.改革的主要措施:⑴农业方面☆⑵工业方面项目内容重点在农业☆工业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给予企业部分权利3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性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⑵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美国军备竞赛、争霸。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⑴在企业管理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2.改革的结果:

⑴积极作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⑵局限性: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读必2第99页下方表)●思考: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③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④败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1、背景三、戈尔巴乔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内容: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的合资企业。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改革的局限:(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1)内容:①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②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2)结果:使苏联改革进入误区,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年月12月25日●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考题回放1(2014年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2015江苏)“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3.(2012广东)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DBC4.(2011·浙江文综)(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事年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88年6月-7月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89年-1990年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