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1_第1页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1_第2页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1_第3页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1_第4页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顾1:简述清政府限制、扼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政策及影响。1.

颁布“禁海令”,限制海上贸易的发展。(1)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先后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镇压沿海抗清力量。(2)在《大清律例》上规定了三十多条条例,闭关锁国,对各种海上贸易行为实行严厉的打击。(3)割断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丧失了与外界交往、向西方学习的机会。2.限制民间矿业的发展。(1)清政府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考虑实行限制民间开矿的政策。(2)清朝定例及《户部则例》等法律中对矿冶业规定了很多限制,为首开矿的要充军。(3)对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限制。3.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1)广设关卡,重征商税(2)以严刑推行禁榷制度。4.正是由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限制、扼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政策,使得在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却依然因循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在原有的轨迹上徘徊。回顾2:清朝会审制度的发展(06年考)(一)秋审: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专门制定《秋审条款》。(二)朝审: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侯案件进行复审。案件经过秋审或者朝审复审程序后,分四种情况处理:1. 情实: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2. 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3. 可矜: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者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4. 留养承嗣:案情属实、罪名确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留养条件者,按留养奏请皇帝裁决。(三)热审: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公元1840——1911年)本章导读:公元1840—1911年间,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和阴谋手段,强迫中国与之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范围内广泛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严重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和国家主权的独立,使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步地演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虽然在形式上还保持着独立,但实际上已逐步演变为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地主和买办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动,自清初沿用下来的法律已不能满足政权统治的需要,为了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维持日益衰败的专制统治,1901年以后,清政府在修改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民主革命等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内容广泛、意义重大的变法修律活动,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法制的转型。本讲主要内容: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概况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一、清末变法的社会背景1.18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的衰败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2.1840年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其税则》、《虎门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3.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思。外来侵略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腐朽统治,导致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出现了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为宗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以“排满兴汉”为口号的民族解放运动。4.在内外压力下,当时的统治集团希望在保持政权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某种程度的法律改革,以期通过外交途径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压制国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二、清末法律变革的指导思想1.变法、修律的目的。法律落后,刑罚残酷: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获取。沈家本《奏请变通现行律例内重法数端折》:“折冲樽俎,模范列强”(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樽俎:青铜器。同"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谓模仿西方法律制度,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2.主要指导思想:“折中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参考古今,博稽中外”,“务期中外通行”。“不戾乎中国数千年相传之礼教民情”,坚持封建正统法律所坚持的“三纲五常”观念及其所体现的儒家纲常伦理等级制度。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三、清末变法的经过1.练“新军”,停止武科科举考试。2.设商部,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等3.废科举、派留学、办新学。4.改革官制,改设外务部。5.五大臣出访考察宪政,“预备立宪”。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有“三大利”,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6.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修律大臣:沈家本《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等。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一)主要活动1.五大臣出访考察宪政,“预备立宪”(1)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有“三大利”,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今日之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期。”(2)端方《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实行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和庚子以后的新政活动,认为它们“但能效其末而不能效其本”,虽欲富国强兵,但却适得其反。西方富强的原因在于摒弃君主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是“任法不任人”。中国要想达到富强的目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学习西方的一些皮毛,应该学习西方的立宪制度。(3)端方还同戴鸿慈一同呈递奏折,请求清廷“参酌中外统筹大局”,“立颁明诏,先定国是,以十五年或二十年为实行立宪之期”。2.1906年,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宣布预备立宪”上谕明确规定了实行预备立宪的基本国策和“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立宪原则。目的在于要求天下臣民“忠君爱国”,“尊崇秩序”,而不是“立宪”或“宪政”。3.1906,“官制改革”。草拟《资政院章程》、《谘议局章程》,起草《钦定宪法大纲》并于1908年公布;4.1909,各省设“谘议局”;1910年,中央设“资政院”;1911《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1.《钦定宪法大纲》(1)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一日(1908年8月27日),迫于内外政治压力,清廷颁布了由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制订的《钦定宪法大纲》23条。(2)内容: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则“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君上大权”共14条,开宗明义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本着这一精神,皇帝被赋予各项大权: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认受使臣;宣布戒严,以诏令限制臣民自由;爵赏及恩赦;总揽司法;发命令及使发命令;议院闭会期间,发布代法律之诏令,筹措经费;等等。这与日本明治宪法赋予天皇的权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附则的“臣民权利义务”9条,重心是纳税、当兵及遵守法律等义务;至于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则附加有诸多限制。例如:“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等等。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1.《钦定宪法大纲》(3)性质:“正文”和“附录”的这种结构,表明了大纲的重心在于维护君权。所谓“钦定”的立法程序,也清楚地说明它不是民主宪政,而是君主宪政。(4)影响:宪法的产生,要求其它法律必须随之变革并与其相适应,这导致沿袭千年的中华法系诸法合体的解体。因而清末立宪成为中华法系解体的开端。(5)历史意义: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君主立宪政体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接近无限的君主权力进行了限制,体现了君主立宪国家的有限君权原则。再次,尽管它把臣民有限的自由、权利及义务作为附则,但毕竟是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这些宪法基本内容,与君主专制时代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2.《十九信条》(1)由于《钦定宪法大纲》与人们的期望相差太远,加之清廷后来的措施失当,国家局势迅速恶化,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随着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立宪派和一些督抚军阀也上书兵谏,敦促立即公布宪法、召开国会。(2)1911年清政府迫于革命形势作出政治上的让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3)内容: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议会及政府总理的职权。完全着眼于皇帝与国会之间的权力关系,并没有触及保障人民的权利义务的内容。它采用英国式“虚君共和”的责任内阁制,对皇权作了较多的限制,同时扩大了国会(资政院)的权力。它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权属于国会”;皇帝对内动用陆海军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在国会闭会期间,对外媾合宣战,事后须“由国会追认”;国会与内阁处于对等地位,“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在国会成立以前,由资政院代行国会权力。是清末预备立宪的最高成就。但它毕竟来得太晚了,不仅无法改变清末预备立宪的本质,而且也未能挽救清廷的统治。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三)“谘议局”和“资政院”“谘议局”:“预备立宪”中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构,本省督抚对于谘议局不仅有监督、裁夺的权力,而且有令其停会及奏请解散之权。“资政院”:“预备立宪”中设立的中央“咨询机关”,一切决议须会同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具奏,“请旨裁夺”。皇帝可以特旨谕令的形式令资政院停会,乃至解散。“钦选”议员大部分是宗室王公、高官显贵。“民选”议员则是由各省谘议局议员“互选”产生,但最后要由各省督抚“圈定”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三)“谘议局”和“资政院”1.“资政院”的设立:在岑春煊、袁世凯等各省督抚速开国会的吁请下,清廷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07年9月20日)下令设立资政院,委派浦伦、孙家鼐任资政院总裁,会同军机大臣拟订《资政院院章》,于宣统元年七月八日(1909年8月23日)公布。2.权能:“资政院钦遵谕旨,以取决公论,豫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其职掌主要是议决以下事件:“一、国家岁出入预算事件;二、国家岁出入决算事件;三、税法及公债事件;四、新定法典及嗣后修改法律事件,但宪法不有此限;五、其余奉特旨交议事件。”随着各项预备立宪措施的推行,在资政院的实际运转过程中,清廷通过不断发布上谕,使其逐渐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1908年7月22日),清廷命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共同编纂宪法大纲,是资政院获得参与制宪权力之始。宣统二年十月四日(1910年11月5日),清廷又任命资政院总裁溥沦为纂拟宪法大臣之一,使资政院参与制宪的权力得到了巩固。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到宣统三年九月十二日(1911年11月2日),清廷迫于一部分立宪派的压力,命资政院制定英国式的议会君主制宪法,使其获得了完全的制宪权,成为清末预备立宪中最重要的制宪机关。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三)“谘议局”和“资政院”3.“资政院”的运行和性质:资政院议员由钦选和互选两种方式产生,各一百人,任期三年。前者由皇帝在年满三十岁以上的七种人中钦选:宗室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外藩蒙、藏、回王公世爵;宗室觉罗;各部院衙门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审判官、检察官及巡警官不在此列);硕学通儒;纳税多者。后者则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产生,但须由该省督抚覆加选定。由于资政院议决事项须“分别会同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具奏,请旨裁夺”,而且皇帝可以“特旨谕令”资政院“停会”或“解散”,所以,资政院实际是皇帝的御用机构,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议会。宣统二年八月二十日(1910年9月23日),资政院正式召集成立。九月一日(10月3日),举行第一次常年会,历时三个月零十天,先后通过了二十多项议案,却被清廷不屑一顾。次年九月一日(1911年10月22日),正值辛亥革命趋于高潮之时,资政院举行第二次常年会,又通过了一系列重大议案。虽然清朝不久即被推翻,但部分议案产生了一些影响,并曾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

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三)“谘议局”和“资政院”4.“谘议局”的设立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三日(1907年9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通令各省督抚速设咨议局。次年六月二十四日(1908年7月22日),宪政编查馆奏定《咨议局章程》及《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朝廷予以公布。宣统二年八月二十日(1910年9月23日),资政院正式召集成立。九月一日(10月3日),举行第一次常年会,历时三个月零十天,先后通过了二十多项议案,却被清廷不屑一顾。次年九月一日(1911年10月22日),正值辛亥革命趋于高潮之时,资政院举行第二次常年会,又通过了一系列重大议案。虽然清朝不久即被推翻,但部分议案产生了一些影响,并曾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

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三)“谘议局”和“资政院”4.“谘议局”的权能等“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其议员任期三年,采用复选法选举产生。初选在州县进行,产生候选人后,再集中于道府,互相进行复选。凡属本省籍贯之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