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20975.16-2008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相比于《GB/T 6987.16-2001, GB/T 6987.17-2001》,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1. 标准整合与范围:《GB/T 20975.16-2008》是对原有标准的整合与更新,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分的规定合并,形成了针对镁含量测定的统一标准。而《GB/T 6987.16-2001》和《GB/T 6987.17-2001》可能分别涉及不同的测试方法或材料范围,新标准通过整合提升了使用的便捷性和一致性。

  2. 检测方法的改进:新标准可能引入了更先进的检测技术或改进了原有的分析方法,以提高镁含量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例如,可能采用了更灵敏的光谱分析技术,如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这些方法在近年来因其高效和准确性而得到广泛应用。

  3. 样品处理流程:标准中可能对样品的前处理步骤进行了优化,包括更精确的称量、更有效的溶解方法或更清晰的净化步骤,以减少干扰因素,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4. 限量值与精度要求:《GB/T 20975.16-2008》可能对镁含量的测定限和允许误差进行了重新规定,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更高要求。这有助于提升铝及铝合金产品中镁含量测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5. 环境与安全要求:随着对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标准可能加入了更多关于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预防措施和废弃物处理指导,确保分析过程符合当前的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6. 术语和定义: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可能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了修订或新增,使得标准内容更加明确且易于国际交流。

  7. 适用性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铝及铝合金材料,新标准可能提供了更详细的适用性说明,帮助用户根据材料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测试方法。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20975.16-2020
  • 2008-03-31 颁布
  • 2008-09-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 20975.16-2008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_第1页
GB/T 20975.16-2008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_第2页
GB/T 20975.16-2008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_第3页
GB/T 20975.16-2008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T 20975.16-2008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犐犆犛77.120.10

犎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犅/犜20975.16—2008

代替GB/T6987.16—2001,GB/T6987.17—2001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

犕犲狋犺狅犱狊犳狅狉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犪犾狌犿犻狀犻狌犿犪狀犱犪犾狌犿犻狀犻狌犿犪犾犾狅狔狊—

犘犪狉狋16:犇犲狋犲狉犿犻狀犪狋犻狅狀狅犳犿犪犵狀犲狊犻狌犿

20080331发布2008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犌犅/犜20975.16—2008

前言

GB/T20975《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是对GB/T6987—2001《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的修

订,本次修订将原标准号GB/T6987改为GB/T20975。

GB/T20975《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分为25个部分:

———第1部分:汞含量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2部分:砷含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第3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第4部分:铁含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第5部分:硅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镉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7部分:锰含量的测定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

———第8部分:锌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锂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0部分:锡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2部分:钛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钒含量的测定苯甲酰苯胲分光光度法

———第14部分:镍含量的测定

———第15部分:硼含量的测定

———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

———第17部分:锶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8部分:铬含量的测定

———第19部分:锆含量的测定

———第20部分:镓含量的测定丁基罗丹明B分光光度法

———第21部分:钙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22部分:铍含量的测定依莱铬氰兰R分光光度法

———第23部分:锑含量的测定碘化钾分光光度法

———第24部分:稀土总含量的测定

———第25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本部分为第16部分,对应于ISO2297:1973《铝及铝合金———络合滴定法测定镁量》和ISO3256:

1977《铝及铝合金———镁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致性程度为修改采用。

本部分“方法一”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2297:1973《铝及铝合金———络合滴定法测定镁量》,在资

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本部分章条和对应的国际标准章条的对照一览表;在资料性附B中列出了本部分

和对应的国际标准技术性差异。

本部分“方法二”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3256:1977《铝及铝合金———镁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

光光度法》,在资料性附录C中列出了本部分章条和对应的国际标准章条的对照一览表;在资料性附D

中列出了本部分和对应的国际标准技术性差异。

本部分代替GB/T6987.16—2001《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CDTA滴定法测定镁量》和

GB/T6987.17—2001《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镁量》。本次修订将

犌犅/犜20975.16—2008

GB/T6987.17—2001的相关内容纳入本部分。

本部分与GB/T6987.16—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GB/T6987.17—2001的内容作为本部分的“方法二”,并将测定范围由0.0050%~5.00%

扩至0.0020%~5.00%,同时增加了0.005g/L镁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增加了“重复性”和“质量保证与控制”条款。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的“方法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为镁含量在0.002%~5.0%的铝及铝合金仲裁方法,“方

法一:CDTA滴定法”为镁含量在5.0%~12.0%的铝及铝合金仲裁方法。

本部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由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部分方法一起草单位: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方法二起草单位: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

本部分方法一主要起草人:李庆玉、施立新、张红霞、李志云、席欢、葛立新、范顺科。

本部分方法二主要起草人:袁艺、罗维、钟世华、席欢、马存真、朱玉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6987.16—1986、GB/T6987.16—2001;

———GB/T6987.17—1986、GB/T6987.17—2001。

犌犅/犜20975.16—2008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6部分:镁含量的测定

方法一:犆犇犜犃滴定法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铝及铝合金中镁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铝及铝合金中镁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0.100%~12.00%。

2方法提要

试料以盐酸溶解,过滤回收残渣中镁。在过氧化氢、氰化钾和少量铁的存在下,以氢氧化钠沉淀镁

并与大量铝、锌、铜、镍和铬分离。以盐酸溶解沉淀,在高锰酸钾存在下,以氧化锌沉淀分离少量铁、锰、

铝和钛。试液以甲基麝香草酚蓝做指示剂。用CDTA标准溶液滴定镁。

3试剂

3.1氧化锌。

3.2氢氟酸(ρ1.14g/mL)。

3.3盐酸(1+1)。

3.4盐酸(1+5)。

3.5盐酸(约0.05mol/L)。

3.6硝酸(2+3)。

3.7硫酸(1+3)。

3.8过氧化氢(ρ1.10g/mL)。

3.9氨水(ρ0.90g/mL)。

3.10氨水(1+1)。

3.11氨水(1+13)。

3.12氢氧化钠溶液(240g/L)。贮于塑料瓶中。

3.13氢氧化钠溶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