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七节 二 沼泽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1.gif)
![第四章 第七节 二 沼泽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2.gif)
![第四章 第七节 二 沼泽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3.gif)
![第四章 第七节 二 沼泽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4.gif)
![第四章 第七节 二 沼泽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f6700093ea85e93d08af68fd8ddf02a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七节
姓名:姚栋
学号:1409140134二、沼泽(wetland/mire)
(一)定义
(二)物质组成(三)形成条件和原因(四)形成过程(五)沼泽的类型(六)沼泽的水文特征(七)沼泽分布(八)沼泽利用改造(九)沼泽地的功能二、沼泽(wetland/mire)
目录(一)定义:是指地表较平坦或稍低洼而导致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进而使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二)物质组成:二、沼泽(wetland/mire)
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水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5%~10%泥炭:天然沼泽地产物,(又称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是煤最原始的状态,随着周围环境的转变,如压力的加大,可以使泥炭变得更加坚固,使之成为无烟炭。无菌、无毒、无污染,通气性能好,质轻、持水、保肥、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增强生物性能,营养丰富,即是栽培基质,又是良好的土壤调解剂,并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殖酸及营养成份。沼泽是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它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另外沼泽排水差,潜水面位于地表全球沼泽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0.8%。我国的沼泽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若尔盖高原、三江平原(北大荒)等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1.15%。当年红军经过的松潘草地,面积2700km2.
(三)形成条件和原因:水分状况是沼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和地貌条件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地表水的数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于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区(如北美、北欧、西欧)和低地或新构造运动缓慢沉降区、冻土区,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这种过湿状态改变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破坏了土壤和大气、植物之间的正常物质交换,使得在这种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物质的泥炭化过程得到发展,因而形成了沼泽。热带地区气温高,植物残体分解快,不利于泥炭的积累。但在雨量多、湿度大、植物的生产量高、常年积水的低洼地也能形成泥炭。因此,水分条件是形成沼泽的首要条件,地貌是形成沼泽的基础气候条件:土壤表层经常过湿是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决定于气候。在降水丰富的过度湿润地带,地表水分过多,空气湿度大,蒸发弱,除地表切割程度大,河网发达的地区外,沼泽几乎占据整个地面,不仅在低洼地貌中,而且在山坡,甚至分水岭也有沼泽发育。沼泽成为这类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在湿润程度不足和不稳定地带,沼泽分布面积减少,只分布在闭流洼地、湖滨、河漫滩以及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地方。在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水分不足地带,很少遇到沼泽,只在河流泛滥地或地下水出露地带才有沼泽发育。泥炭沼泽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水分条件,而且与热量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每年沼泽植物死亡后增加的新有机体,大于每年腐烂的物质数量,泥炭才能形成和累积。大气和土壤温度,一方面影响生长期内植物生长速度,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强度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长期内气温低,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每年植物体增长缓慢,但分解掉的也很少;在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期内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高,植物体增长加快,有机质分解强度也增大,甚至超过增长的数量。但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也有一定泥炭的积累。在北半球,随着气候有规律的纬向变化,沼泽和泥炭平均累积强度也呈纬度地带性分布。北极苔原地带,沼泽覆盖率50%,泥炭厚度仅20~30厘米;向南泥炭厚度增大,泰加林北部沼泽分布最广,沼泽覆盖率高达60~70%,泥炭累积厚度3~4米,泰加林地带的中部和南部,泥炭层达到最大厚度,约8~9米,但沼泽覆盖率渐小,只有25~35%;再向南泥炭层变薄,除热带雨林地区外,很少遇到泥炭沼泽。中国三江平原沼泽的形成和发展,气候条件起了很大的作用。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虽不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至10月末或11月初,气温下降,大量水分来不及排除,被冻结在地表或土壤层中,致使翌年春季解冻后,导致地表积水或过湿。加之冻结期长,冻层厚(深达1.5~2.1米),土壤粘重,不利水分下渗,地表经常过湿,沼泽广泛发育。2.地质地貌条件:新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直接而明显。一个地区长期下沉,造成四周高、中间低洼的地貌结构,并堆积有深厚的疏松物质,地表坦荡低平,侵蚀能力弱,河流蜿蜒曲折,排水能力低,有利于水分的汇集和停滞。可见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为沼泽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三江平原是新构造运动长期下沉的地区,造成三面环山,中间低洼平坦的地形。周围山区降水量多,丰富的径流向平原汇集,而平原区地势极为低平,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总坡降为万分之一,所以区内发育一些中小河流,多无明显河槽,属典型的沼泽性河流,泄水能力低。在长期下沉过程中,地表堆积了湖相和河漫滩相粘土和亚粘土层,透水能力弱,使汇集来的大量地表水不能下渗,积存起来形成沼泽。中国四川著名的若尔盖沼泽区,第四纪冰期以后,长期下沉,形成海拔3400米以上的完整山原,四周被高山环绕。山原内部相对低平,承受高山冰雪融水以及降水形成的径流补给,并携带大量泥沙沉积于此。在此基础上又堆积相当深厚的河湖堆积物,阻碍水分下渗,促进地表水分过剩,为沼泽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3.水文条件:一个地区的水文特征,受气候及地貌条件所制约。水文特征在沼泽的形成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沼泽补给的直接水源,而补给量的大小与径流条件有直接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比降大,河网发达,排水条件好,沼泽不甚发育;河流下游比降小,河槽曲率大,河网密度小,来水量增多,沼泽覆盖率大。如若尔盖高原沼泽区黑河上游,沼泽覆盖率为18%,下游覆盖率明显增加为32%。但某些河流上游,谷地宽浅,有大量地下水出露,或因冻层存在,沼泽亦十分发育。如黄河源头的星宿诲,长白山区松花江上游玄武岩台地,小兴安岭汤旺河上游,三江平原别拉洪河上游的沼泽,均比中、下游发育。一些河流的尾闾区有充足水源,沼泽也很发育。如新疆博斯腾湖西南小湖群区,位于开都河尾闾区,芦苇泥炭沼泽十分发育。开都河发源于天山中部,以冰雪融水及降水补给,水量丰富,进入平原后,一部分水流入博斯腾湖,另一部分水漫散于小湖群区,补给小湖及周围的沼泽。因此在我国西北干旱区能有这样大片沼泽的存在,它像绿色宝石一样镶嵌在沙漠之中。中国沼泽多发育在河流比降小、弯曲度大、汊流多、河漫滩宽广、河槽平浅的河段。如三江平原的别拉洪河、挠力河中下游、浓江、穆棱河等均具有这种水文特征。由于河道狭窄平浅,一些河流无明显河道,泄水能力低,排水不畅,大量水分补给沼泽。汛期还遭受大河洪水的顶托,抬高这些河流的水位,使两岸低平的河漫滩排水困难,促进了沼泽的形成与发展。(4)人为因素的影响东北林区,在日伪统治时期,森林资源遭到残酷掠夺和严重破坏,在一些砍伐迹地和被火烧的迹地上,常演变发育成沼泽,大中型水库周围和回水范围内,因抬高了地下水位而逐渐沼泽化。此外,在运河区、灌溉区和水利工程修建区,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如黑龙江省穆棱河流域,1943年在密山县境的湖北屯附近,向小兴凯湖修建分洪水道,有14公里防洪堤没有修建,每年汛期,穆棱河洪水由此漫溢,积存地表,使水道东侧沼泽面积日趋扩大。可见人类活动能促进沼泽的形成。当然,人类活动也能控制沼泽的发展,采取人工排水,可加速沼泽变干。总之,人为因素对沼泽的影响,比自然演化要快得多。(四)形成过程1.水体沼泽化水体沼泽化湖岸河岸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在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沼泽化.主要在湖泊中进行,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小河也可能沼泽化。湖泊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湖水变浅,在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开始生长喜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由于死亡植物不断堆积湖底,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很慢,植物残体逐年累积而形成泥炭。随着泥炭的增厚,湖水进一步变浅,湖面缩小,最后泥炭堆满湖盆,水面消失,整个湖泊水草丛生,演化为沼泽。湖泊变成沼泽是自然演替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湖泊的消亡。但是,由于湖盆特征不同和区域地理的差异,湖泊沼泽化过程也不完全一样。水体沼泽化一般发生在风浪小的浅水湖泊和流速缓慢的小河中。从丛生植物开始,湖泊沼泽化其形成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缓岸湖泊沼泽化。沼泽化是从边缘开始的。首先在岸边浅水带生长挺水植物,因水深不同,挺水植物群落呈同心圆状有规律的分布,向湖心逐渐生长沉水植物。注入湖泊的水流所携带的泥沙淤积和死亡植物残体的堆积在湖底形成腐泥,腐泥不断加厚使湖泊渐浅,浅水带逐渐向湖心推移。大量的植物残体积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条件下,形成了泥炭。泥炭一层层增厚,湖水变得更浅,沼泽植物也向湖心蔓延,最后整个湖泊长满了沼泽植物,湖盆变成沼泽。例如中国小兴凯湖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正处于沼泽化阶段(图1)。另一种方式是陡崖湖泊沼泽化。沼泽化是从水面植物繁殖过程开始的。在背风侧的湖面生长着长根漂浮植物,它们根茎交织,常与湖岸连在一起,形成较厚的漂浮植物毡,俗称漂筏。随着植物不断繁殖、生长,浮毡逐渐扩大,厚度增加,浮毡下部的植物残体,在重力作用下脱落湖底,年积月累,使湖底变高。浮毡布满水面,浮毡底部的植物残体脱落于湖底形成泥炭,泥炭与“浮毯”之间,常有静水层,随着时间推移,湖底泥炭堆积愈来愈厚,最后静水层消失,两者相接,整个湖盆被泥炭填满。湖泊最后演化为沼泽。漂浮植物毡布满湖面需经历长期的演化过程。初期由于风浪作用,往往使浮毡碎裂,小块漂筏像绿色小舟,随风漂游散布在湖中,叫浮岛;沼泽化后期,各漂浮植物毡逐渐扩大,彼此结合,布满整个湖面,但在个别接触处还有局部明水,称为湖窗。因漂浮植物种属不同,以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造成生长状况的差异,使浮毡厚薄不均,薄层地段人畜行走其上,有沉陷危险,在东北地区把这种现象叫做“大酱缸”。当年中国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有些沼泽就是“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颈”的漂筏沼泽。陡岸湖泊沼泽化在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一些湖泊都可看到。此外,人工湖泊──水库,也可以沼泽化,在岸边形成漂筏层。河流沼泽化:在流速缓慢或水流停滞的小河或河流的个别河段,在岸边甚至到河心,常见到水草丛生的沼泽化现象,其发育过程大部分与陡岸湖泊沼泽化相似。如三江平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势低平,坡降很小,流速缓慢,河道弯曲,水草丛生,具有沼泽性河流的特点。沼泽化河流的泥炭层一般较薄,有的地段没有泥炭堆积,这是因为死亡植物未完全分解的残体在缓慢流动的河水中被冲走的缘故。2.陆地沼泽化:林区的河谷和缓坡山麓或平缓的分水岭,常有潜水以泉或慢流方式渗出,造成地表过湿。其上生长苔草等喜湿植物,随后地面枯枝落叶和草丘栏截并保持大量地面径流,水分下渗,致使钾、氮、钙、镁等元素被淋溶而铅、铁、锰物质在土层下积聚,形成不透水层,造成土壤过湿,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泥炭,发育为沼泽。其表现形式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森林沼泽化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地上,,由于森林被毁而蒸腾减少,破坏了土壤和水分平衡,造成地表积水,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在中国高寒山区森林带,特别是寒温带、温带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常有面积不等的沼泽分布其间,有的镶嵌在林海中间,有的分布在林下,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更新。在一般情况下,森林是不易发育沼泽的,只在森林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才能看到沼泽化现象。因为树木消失后失去了巨大的吸水能力,破坏了土层的水分平衡,使土层过湿或地表积水,导致迹地沼泽化。在季节冻土时间长并有永冻层分布的山地,水分下渗困难,地表过湿,也容易引起林地沼泽化。林下沼泽或林间空地的沼泽不断向四周扩展,恶化了树木的生长环境,造成树木大量死亡而形成“站杆”,或因限制了树木的正常发育,出现树木枯梢、生长缓慢,变成矮小的“小老树”。这种现象,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都可以看到。草甸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临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厌氧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厌氧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关于草甸沼泽化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植被的天然演替(由禾本科的根状茎植物经过疏丛型植物到密丛型苔草)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认为是土壤缺氧条件造成的。地表常年过湿,是草甸形成沼泽的必备条件。由于地表过湿,大量的植物残体得不到充分分解。植物残体和腐殖质阻塞了土壤孔隙,缺氧的土壤条件导致泥炭的形成。禾本科植物逐渐被密丛型苔草所代替,于是出现了沼泽。由于大气降水或河流泛滥,地面季节性积水或土壤季节性过湿,发育了草甸植物群落。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土壤孔隙长期被水填充,通气状况恶化,造成嫌气环境,并引起土层严重潜育化,死亡的植物残体在嫌气条件下,分解非常缓慢,使地表形成的草根盘结层加厚。草根层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地表湿润程度,致使大量的喜湿植物侵入。随着沼泽化过程不断发展,土壤营养元素不断累积在未分解的植物残体中,使土壤灰分元素渐趋贫乏,要求营养成分不太高的沼生植物逐渐取代了湿草甸植物,最后演变成沼泽。如三江平原沼泽区,大部分沼泽是由草甸演替而来。总之,草甸沼泽化过程是草甸过度湿润,导致土壤严重潜育化形成的嫌气环境,以及植物残体强烈的蓄水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五)沼泽的类型在高纬度地区,典型的沼泽常呈现一定的发育过程:随着泥炭的逐渐积累,基质中的矿质营养由多而少,而地表形态却由低洼而趋向隆起,植物也相应发生改变。沼泽发育过程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因此有富养沼泽(低位沼泽)、中养沼泽(中位沼泽)和贫养沼泽(高位沼泽)之分。其中,低位沼泽、中位沼泽、高位沼泽是根据沼泽土壤中水的来源划分的。
富养沼泽:又称低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最初阶段。沼泽表面低洼,经常成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汇集的所在。水源补给富养沼泽主要是地下水,随着水流带采大量矿物质,营养较为丰富,灰分含量较高。水和泥炭的pH值呈酸性至中性,有的受土壤底部基岩影响呈碱性。如中国川西北若尔盖沼泽的泥炭呈碱性反应,就是因为该区基岩多为灰质页岩与灰岩夹层,pH值多在8左右。富养沼泽中的植物主要是苔草、芦苇、嵩草、木贼、桤木、柳、桦、落叶松、落羽松、水松等等。中养沼泽:又称中位沼泽,属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由雨水与地表水混合补给,营养状态中等。有富养沼泽植物,也有贫养沼泽植物。苔藓植物较多,但尚未形成藓丘,地表形态平坦,称为中位沼泽或过渡沼泽。贫养沼泽:又称高位沼泽,往往是沼泽发育的最后阶段。随着沼泽的发展,泥炭藓增长,泥炭层增厚,沼泽中部隆起,高于周围,故称为高位沼泽或隆起沼泽。水源补给仅靠大气降水,水和泥炭呈强酸性,pH值为3~4.5。灰分含量低,营养贫乏,故名。沼泽植物主要是苔藓植物和小灌木杜香、越橘以及草本植物棉花莎草,尤其以泥炭藓为优势,形成高大藓丘,所以贫养沼泽又称泥炭藓沼泽。主要分布在北方针叶林带,由于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生境,泥炭藓成为优势植物,还有少数的草本、矮小灌木及乔木能生活在泥炭藓沼泽中,例如羊胡子草、越橘、落叶松等,优势植物是泥炭藓属。若尔盖沼泽这里的低位沼泽、中位沼泽、高位沼泽,不是以其所处地形高低命名,而是以其外部形态等特征命名的.沼泽地的土壤有泥炭土与潜育土之分,沼泽可分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大类。按植被生长情况,可以将沼泽分为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和木本沼泽沼泽在发育过程中,死亡植物残体的累积速度大于分解速度,形成泥炭沉积层,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现代泥炭沼泽可分为内陆泥炭沼泽、近海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和红树林泥炭沼泽等类型。沼泽在发育过程中,死亡植物残体的累积速度小于或等于分解速度,无泥炭累积,地表长期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土层严重潜育化,有较厚的草根层,但无泥炭积累,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0%左右的沼泽。土体下层有明显的灰蓝色或暗灰色低价还原物质存在。植被以草本为主,最常见的是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群落。这类沼泽由于地势低洼,地表常有粘土或亚粘土层,排水不良,透水能力极差,地表有大面积积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及滨海地区,如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低位沼泽,经常极度湿润,以苔草及湿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几乎全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是根状茎,常聚集成大丛,如芦苇丛、香蒲丛、苔草丛等。泥炭藓沼泽即高位沼泽,主要分布在北方针叶林带,由于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生境,泥炭藓成为优势植物,还有少数的草本、矮小灌木及乔木能生活在泥炭藓沼泽中,例如羊胡子草、越橘、落叶松等木本沼泽即中位沼泽:主要分布于温带,植被以木本中养分植物为主,有乔木沼泽和灌木沼泽之分,优势植物有杜香属、桦木属和柳属。(六)沼泽的水文特征1.补给来源沼泽水有各种补给来源,位于分水岭上的沼泽体,沼泽水的惟一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缓坡上的沼泽体,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低洼处常有地表径流过境。地下水出露带上的沼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平原地区流域分水线处的沼泽,由大气降水和当地径流补给,河流阶地坡脚处还有地下水补给。河漫滩上的沼泽,大多为河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共同补给。海滨沼泽由海水和降水补给。内陆干旱区的沼泽多为地下水补给。另外,无论沼泽发育在何种地貌部位上,只要沼泽表面发育成凸形,就只有大气降水补给。2.运动:沼泽一般排水不畅,加之植物丛生,故沼泽水的运动十分缓慢,而且径流极小。沼泽表面上水的流动与一般地表径流相同。沼泽水的渗流呈层流状态,服从达西定律,其流速大小与渗透系数和水力坡度有关。渗透系数可用经验公式表示:(
K为渗透系数;Z为潜水位埋深;A和m为常数。)渗透系数取决于草根层和泥炭层的结构。沼泽表层以下结构稍紧实,渗透系数随之减小。泥炭沼泽从表面到潜水位活动带的下界为活动层,其下为惰性层。无泥炭沼泽蹦草根层与泥炭沼泽的活动层大体相当,其下为腐质泥层,再下为潜育层。活动层和草根层的表层孔隙大,沼泽水流动速度大,一般每天2~3米,有的能达几十米。当潜水位下降到惰性层或腐质泥层时,沼泽水的流速几乎等于零。沼泽草根层和泥炭层中的水流叫沼泽表层流(也称表底流),其流量随潜水位埋深增加而减少。沼泽水除由植物棵间直接蒸发外,还被植物根系吸收并通过枝叶散发。因此,表面有薄层积水的沼泽,其总蒸发量比纯水面蒸发量大。潜水位下降,而毛管水仍能达到地表时,总蒸发量还相当大。泥炭沼泽中表面凸起者的蒸发量小于表面平坦或凹形者的蒸发量。沼泽中的泥炭层毛管发育良好,可使数米深的地下水上升至地表,而泥炭层吸热能力强,有利于蒸发的进行,所以沼泽的蒸发比较强烈。蒸发量接近甚至大于自由水面。蒸发是沼泽水的主要损耗方式4.潜水面苔藓沼泽中的潜水面多是中间凸起,周围逐渐低落,潜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融雪和秋季气温下降时,形成两个高水位;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和冬季缺乏地表水补给,又形成两个最低水位。3.蒸发沼泽水浑浊,呈黄褐色,有腥臭味。有机酸和铁锰含量较高者,水面常呈现红褐色。除干旱地区的盐沼和海滨沼泽外,矿化度都较低,一般不超过500毫克/升。硬度很低,pH为3.5~7.5,呈弱酸性或中性反应,其中呈弱酸性者居多。沼泽水中的主要阴离子有HCO婣、SO厈、Cl-,主要的阳离子有Ca2+、Mg2+、K+、Na+以及Fe2+、Fe3+、NH嬃、Mn2+等。沼泽水中含有较多的腐植酸,含量从每升几毫克到上百毫克。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CO2、O2、H2S、N2等。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型和硫-氯型两类。发育在地形较高处的沼泽和沼泽表面凸起的部位,沼泽水的矿化度最低,一般不超过45毫克/升,pH值3.5~5.9,腐植酸的含量较高,约85~140毫克/升,多属硫-氯型;发育在地形较低处的沼泽,表面平坦或呈凹形的沼泽部位,沼泽水的矿化度较高,可达500毫克/升,pH值6.0~7.5,腐植酸多在每升几毫克到数10毫克之内内陆盐沼和海滨沼泽中的沼泽水,含盐量较高(沼泽中的耐盐喜水植物起着调节沼泽水中含盐量的作用)5.化学性质中国若尔盖高原(属高寒地区)上的草本泥炭沼泽,沼泽水的矿化度100~500毫克/升,pH值6.2~7.5,二氧化碳含量最高可达700毫克/升。主要为重碳酸钙镁型和重碳酸钙钠型,也有重碳酸钙和重碳酸氯钙型的。三江平原无泥炭沼泽中的沼泽水,矿化度40~500毫克/升,pH值6.2~7.5,硬度0.5~3.0毫克当量/升,腐植酸含量0.65~15毫克/升,含铁量可达6毫克/升,主要为重碳酸钙镁型。6.水量平衡沼泽径流可分为沼泽地表径流和泥炭层径流。在沼泽发育的初级阶段,沼泽地表径流一般呈微弱流动状态。低位沼泽区受沼泽表面微地形的影响,一部分在湿洼地中呈明流流动,另一部分水通过草丘成渗透流,且流线网成向心状;在高位沼泽区,由于沼泽体中部表面凸起,因而形成辐射状流线网。沼泽对河流的补给作用是比较微弱的。关于沼泽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研究很不充分,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的说法。有的认为流域沼泽率达20—30%时,河流的正常径流可减少10—15%;有的则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径流随沼泽率的增加而增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沼泽对年径流没有多少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沼泽对水分的滞蓄,可以缓解洪峰;而对河流缓慢和微弱的补给都是对河流水量的调节。
蒸发量大、径流量小是沼泽水量平衡的重要特点。径流量只及蒸发量1/3。湿润地区,例如苏联的西北部,蒸发量占总支出量的75%,径流量占25%;在水分不稳定地带,例如中国的三江平原的沼泽地,蒸发量占总支出量的84%,径流量占16%。水量平衡中蒸发量与径流量也有季节变化:冬季蒸发量很小,径流是主要支出项;夏季径流量大,蒸发量也大;暮秋至初冬蒸发迅速减小。这些地带的沼泽区因近地面气层湿度大,沼泽特殊的热学性质等原因,在9~10月还能观测到凝结水的现象,其蒸发量为负值。(七)沼泽分布全球沼泽面积约为11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0.8%。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冷地区,其中以加拿大、欧亚大陆北部最为集中。我国的沼泽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1.15%。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地区:沿海地区主要指长江口以北的沿海新淤滩地,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以下地区。在浙江和台湾西部沿海也有零星分布。河流泛滥地区为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平原、嫩江和松花江汇合处、新辽河北岸等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良、蒸发量小。高原、高山地区青藏高原、大小兴安岭等地区。由于冬季地面积雪,次年春、夏季表层冰雪消融,下面仍为不透水的冻土层,故地面常积水,杂草和苔藓等植物丛生,形成沼泽。若尔盖高原沼泽区,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和红原两县。全区沼泽总面积近30万公顷。泥炭层覆盖几遍及谷底、阶地与湖滨,而且不同源地形成的泥炭沼泽已相互联结,形成了许多巨大的复合沼泽体。泥炭层的厚度一般为2~3米,最厚可达9~10米。(八)沼泽利用改造沼泽的利用改造是多方面的,根据沼泽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沼泽发育的不同阶段加以具体分析,研究其改造和合理利用的途径。
沼泽既是土地资源,又有宝贵的泥炭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此外它在保持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也具有一定意义。不能将沼泽看成“荒地”,盲目进行开垦。应根据沼泽类型和分布地区的特点,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利用沼泽地开垦成农田综合利用沼泽中的泥炭利用沼泽植物富养沼泽的地面较平坦,其中泥炭层薄的沼泽地,有一定潜在肥力,经过排水疏干可改良成牧场,也可以开垦成为农田。主要通过挖沟渠、加沙土和火灼沼泽地的方式,把沼泽地中的水排出疏干,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地温,增加肥效,便能把沼泽直接开垦成农田。沼泽中丰富的泥炭资源可作燃料。泥炭还可以制作土壤改良剂、营养土、营养钵等应用于园艺花卉。另外,在泥炭沼泽中,还蕴藏着在农业、工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广泛用途的泥炭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协同
- 现代办公环境下网络创业者的思维变革
- 现代职业教育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 现代企业的生态圈建设与战略管理策略
- 环艺设计之空间感的现代解读
- Module 4 Unit 1 Mum bought a new T-shirt for me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环境管理保护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案例
- 现代办公家具选择与空间设计策略
- 未来科技趋势下的新兴职业
- 班级纪律管理难题与应对策略
- 音乐教学集训课程设计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肺切除手术的术前评估课件
- 招聘专职人员报名表
- 牛津上海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
-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课件
- 护士的护理职业生涯规划
-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 不良反应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 SOP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
-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怎样做与成为什么样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