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年月1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政治如何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讲的“政治”与我们通常讲的政治有所不要是与以往的经济学只局限于家庭经济、庄园经济或只作为学说的组成部分的传统做法。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可以称之为马克是主义经济学,不能将这里的政治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说。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1.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佩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局限性: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剥削,但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2.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局限性:没有唯物主义历史观,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也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没有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制度创造者的社会力量。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第一次:第一次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出他是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秘密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矛盾根源。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及中国化列宁: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把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多国取得胜利。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等等。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2物资资料的生产是研究的出发点,其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1.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也是社会关系中的最基本、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社会关系中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其余关系又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都是生产的结果;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一定生产关系的存在、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的新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关系3第二节商品与货币一、商品与商品经济(一)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统称。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以前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原始社会时代中级阶段,农业耕作技术和动物驯养技术进步,游牧部落与其他部落分离开来,农业部落与游牧部落的产品交换随之发生。第二次:原始社会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随着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出现,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奴隶制逐渐形成。第三次:进入文明阶段,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地区不断扩大,出现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这三次大分工发生在资本主义以前,我国出现较早,西方地区出现比较迟,因此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时间比欧洲早了一千年。虽然出现了三次大分工,但是总体来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形态基本处于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之中。而资本主义的兴起则是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人们思想和商品市场的空前扩大,是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商品生产组织发生了重大改组和创新,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出现手工工场,淘汰手工作坊。而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二、商品与劳动(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能够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物品。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脑力和体力支出)构成商品价值。3.交换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如10斤大米和5尺布,10斤大米和2个锄头。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不能决定交换价值。两种使用价值不4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数量比例交换,原因就在于交换双方的产品中耗费的劳动量是相等的,也即价值是相等的。4.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和矛盾: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但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在于,交换过程中不能同时占有同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必须要支付一一商品的价值获得另一商品的价值,或用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换取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二)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英国学者威廉·佩第)2.抽象劳动: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形成价值。(三)商品的价值量——价值的大小1.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与价值量复杂劳动:指那些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才能胜任的劳动。简单劳动:指那些不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每一个健全的人都能够从事的劳动。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个别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比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价值量越小。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素质及其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等。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价值量越小。5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复杂>简单正比二、货币的职能6(三)作用1.调节: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2.刺激:刺激商品生产者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3.筛子: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四、市场调节的不足作为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组合成为市场机制,(一)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的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甚至制假售假;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剽窃他人的智力成果,对他人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软件进行盗版。(二)盲目性:由于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他们的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三)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们之所以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市)A、开放性B、竞争性C、自发性D、盲目性7)A、自发性B、盲目性C、滞后性D、灵敏性盲目性是自己不了解情况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如例1。因此,可以简单8第三节剩余价值一、概念定义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20工资为8元每天,工人每天劳动5小时所创造的价值也是8元,一天5小时能生产一张桌子。那么,这张桌子的价值就是20+8=28元,资本家按照28元出售这批桌子,得到的与其投入的相等。但是,资本家不可能去干这个没钱赚的买卖。如果资本家迫使工人一天劳动10小时,生产2张桌子,那么这2张桌子就能卖到56元。所耗费的木材是40元,工人工资还是888块钱就是剩余价值,总的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二、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处新产品,简称。可变资本是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简称v。剩余价值率()=m/v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剥削的具体办法(一)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时间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二)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三)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四、工资(一)工资的本质。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9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消除了工作时间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二)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数量。一般情况下,两者呈正比关系,但是受物价影响,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五、资本主义土地地租(一)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就是级差地租。(二)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10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成分。(二)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社会主义之所以强调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首先是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与保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一)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有两层含义: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新增加值中占优势。这不仅指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三)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2.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根本实质: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新型市场经济,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效率较高、激励有效、调节灵活等优点,增强了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了。(二)基本特征:1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有效的市场作用同有为的政府作用相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3.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相结合。4.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5.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相结合。(三)基本内容和框架1.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4.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5.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6.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制体系。7.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8.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9.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12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常常用于经济形势分析判断,比如通货问题、经济热度问题、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等。一些考生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不够了解,如对于人民币升值贬值问题,常常又容易与人民币与外币汇率问题混淆。一、财政政策1.概念: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2.财政收入:主要由税收组成,辅之以政府债券、国有资产盈利、收费收入等。3.财政支出: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4.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2)紧缩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5.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进行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推动、扶持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使本国经济平衡国债发行规模要加以严格控制,国债增长速度应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二、货币政策131.概念: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2.政策工具:(1)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2)选择性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3)补充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直接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和最低限制、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和最低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间接信用指导是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存款货币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存款货币银行提出信贷的增减建议。3.货币政策目标:一是稳定物价。保持币值稳定。二是充分就业。刺激需求,确保供给,确保劳动力。三是经济增长。四是平衡收支。4.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使本国币值稳定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手段。使本国币值稳定的根本是货币发行量与国家有效经济总量等比增长。利率稳定、汇率稳定、进出口持平、以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也是使本国币值稳定的必要手段。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稳步通胀政策,不承认任何合理的通胀率。因此所谓环比同比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不太快等,都不符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禁止用货币手段(超发基础货币、利率手段)调节经济,禁止以物价适度上涨促进经济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但避免因货币政策造成物价上涨,而且对非货币政策造成的物价上涨(如投机垄断、经济结构失衡、消费预期误导)也用宏观调控手段加以控制。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14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2)内容不同。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合同贷款的审批流程3篇
- 旅游公司导游领队劳动合同模板3篇
- 摆脱责任书负担3篇
- 旅游产品经理雇佣合同3篇
- 旅游巴士租用合同
- 文艺演出化妆造型协调合同3篇
- 方居间合同工作范文3篇
- 工业设备拆除合同3篇
- 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合同
- 学校运动场照明施工协议
- 人力资源规划
- 《北京大学介绍》课件
- 《实用日本语应用文写作》全套电子课件完整版ppt整本书电子教案最全教学教程整套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3》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锅炉习题带答案
- 农村宅基地地籍测绘技术方案
- 【课件】Unit1ReadingforWriting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遗传分析的一个基本原理是DNA的物理距离和遗传距离方面...
- Agilent-E5061B网络分析仪使用方法
- 庞中华钢笔行书字帖(完整36后4张)课件
- 最新版入团志愿书填写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