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老师资格证教化知识与实力讲义资料重点难点整理中学老师资格证教化知识与实力讲义资料重点难点整理14/14中学老师资格证教化知识与实力讲义资料重点难点整理2017年中学老师资格考试《教化知识及实力》重点考点第一章教化及教化学第一节教化的发展1,狭义的教化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化2,教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3,正规教化的主要标记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化制度,又称制度化教化。以制度化教化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化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化,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化都归为非制度化教化。因此,教化制度的发展经验了从前制度化教化,到制度化教化再到非制度化教化的过程。4,定型的教化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及前社会教化机构,近代的学校及社会教化机构。5,学校教化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化制度化的形成。6,制度化教化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化,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化制度。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化兴起的标记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化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8,非制度化教化所推崇的志向是:"教化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志向正是非制度化教化的重要体现。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化并逐步延长义务教化年限。10,一般教化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化;职业教化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化。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渐渐增加,出现了一般教化职业化,职业中学一般化的趋势。12,现代教化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化并重视及小学教化的连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化,延长义务教化年限。(3)一般教化及职业教化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化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化及非学历教化的界限渐渐淡化。(6)教化制度有利于国际沟通。1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化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15,汉武帝以后,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化的联系更加制度化。17,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18,古代雅典教化的目的是培育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留意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化内容比较丰富,教化方法也比较敏捷。古代斯巴达教化的目的是培育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化内容单一,教化方法也比较严厉。19,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最受重视和敬重的教化是僧侣教化,其次是骑士教化20,古代学校教化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化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1,二战后,教化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教化的终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教化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化学的发展1,教化学是一门以教化现象,教化问题为探讨对象,探究教化规律的科学)2,孔子的教化思想言论记载在《论语》中,如"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3,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理论和阅历,成为罕见的世界教化思想遗产。教化思想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等。4,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5,柏拉图《志向国》6,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化的最高目的。亚里斯多德留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见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化,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化。这些成为后来强调教化中留意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亚里斯多德《政治学》7,教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8,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主义教化志向《爱弥尔》。9,德国哲学家康德人的全部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须要教化的动物"。10,瑞士教化家裴斯泰洛齐教化的目的在于依据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气。1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闻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同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化之故"。12,规范教化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一般教化学》为标记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化》是20世纪初好用主义教化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3,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化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化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化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化学的基础。(,,,)14,赫尔巴特的教化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化实践和教化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化学的代表。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化的代言人。15,杜威的教化思想及赫尔巴特的教化思想针锋相对,其教化思想有:教化即生活,在做中学杜威强调儿童在教化中的中心地位,主见老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须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好用主义教化思想体系。16,1939年,苏联教化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化学》的目标。第二章教化及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化及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化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确定教化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确定着受教化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确定着教化目的;(4)教化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化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3,教化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化为政治经济制度培育所须要的人才;(2)教化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气;(3)教化可以促进民主。4,通过培育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化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5,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化又对确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二节教化及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化的确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确定教化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化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化的内容和手段;(4)教化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生产力水平是教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化提出及确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3,从世界教化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化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化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化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化大众化的要求。4,教化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化,职业技术教化,高等教化,成人教化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5,教化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化再生产劳动力,教化再生产科学知识。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教化及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化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化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化者的数量和教化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化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化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化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化具有科学探讨的功能;(4)教化具有推动科学技术探讨的功能。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化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4,信息技术对教化的影响表现在:(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化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化的第三次飞跃供应了平台。第四节教化及文化1,教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化及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确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殊是价值观念5,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6,依据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8,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0,学生文化的成因有:(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1,老师及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12,学生文化的特征有:(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第三章教化及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化的直接目的。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化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困难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殊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主动的方面变化的过程。)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气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须要,身心发展的依次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确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确定作用。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气,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化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随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及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依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9,皮亚杰关于发生相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依据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依次发展的特征。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实力最相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恒久无法补偿。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养,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化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2,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养。3,遗传素养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供应了可能性。但遗传素养不能预定或确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4,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及实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记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实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5,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可能性。)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为个体的发展供应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主动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殊是环境确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7,学校教化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化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化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化,尤其是基础教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化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特性的功能。8,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探讨揭示:教化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9,个体在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确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三节教化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确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潜能是区分于动物的重要标记,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育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育成精彩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3,人的力气是人的身体及精神力气的综合。4,特性是特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及独特性。特性又是人的共同性及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第四节一般中等教化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觉,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3,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将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4,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楚和深化的思索,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将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将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实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楚和较深化的相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第四章教化目的第一节教化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教化目的广义的教化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化者的期望。狭义的教化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化者培育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化目的是一切教化工作的动身点,教化目的的实现则教化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化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3,教化目的对整个教化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教化目的是教化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化对象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化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化政策的制定,教化制度的建立,还是教化内容的确定,教化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化目的的制约。5,教化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化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育目标;(3)老师的教学目标。6,依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育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育目标7,教化目的及培育目标是普遍及特殊的关系。教化目的是针对全部所教化者提出的,而培育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化对象提出的。8,教学目标是教化者在教化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盼望受教化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9,教学目标及教化目的,培育目标的关系是具体及抽象的关系。第二节制定教化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化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化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段社会具有显明的阶级性。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化目的的理论基础。4,教化及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我国的教化目的1,现阶段我国的教化目的及其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化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化的确定》提出教化要"以培育学生的创建精神和实践实力为重点,造就"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养教化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化;素养教化是全面发展的教化;素养教化是促进学生特性发展的教化;素养教化是以培育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化。3,德育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化。)4,一般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1)扶植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索,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实力。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及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化。)6,一般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1)扶植学生在小学教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驾驭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想像实力和创建实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实力;(3)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爱好,情感,意志和主动的心理品质。7,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加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育参与体育活动的须要和习惯,增加其意志力的教化)8,一般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1)使学生驾驭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熬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毅毅力;(3)培育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养分知识。9,美育是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建美的实力,培育他们的高尚情操及文明素养的教化。)10,一般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实力;(2)培育学生鉴赏美的实力;(3)形成学生创建美的实力。形成学生创建美的实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11,劳动技术教化是引导学生驾驭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化。)12,中学劳动技术教化方面的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驾驭确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养成良好的劳动看法,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化,授予学生确定的商品经济知识。13,创新实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能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力是应试教化和素养教化的本质区分。重视创新实力的培育,也是现代教化及传统教化的根本区分所在。第五章学生及老师教化活动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教化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老师是最基本的要素。第一节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快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化对象。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及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及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及环境的相互作用。3,学校教化是有支配,有目的,有组织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4,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敬重儿童尊严原则,敬重儿童观点及意见原则,无卑视原则)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化权6,《义务教化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化。"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遵守法律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敬重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化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老师1,老师职业是一种特地职业,老师是专业人员。2,老师是教化者,老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老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挚友角色,探讨者角色)4,老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老师质量的集中体现。5,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及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6,老师的教化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化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化实力;(3)具有确定的探讨实力。7,教化实力是指老师完成确定的教化教学活动的本事,具体表现为完成确定的教化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8,老师的语言首先要求精确,明白,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特性,能够体现出一名老师的独特风采。9,老师的人格特征是指老师的特性,心情,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第三节学生和老师的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老师在教化,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看法。)2,师生关系主要有:(1)师生在教化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同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3,师生关系是教化活动中的基本关系。4,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5,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把课程用于教化科学的特地术语,始于英国教化家斯宾塞2,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支配。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支配,教学大纲,教科书)4,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以下略),地方,学校;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拓展型,探讨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从教化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6,基础型课程留意学生基础学力的培育,即培育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7,拓展型课程留意拓展学生知识及实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实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8,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探讨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探讨型课程的学习基础。9,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化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化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10,所谓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化行政机构和教化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支配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11,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12,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第二节课程目标1,教化目的是指确定社会培育人的总要求,是依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化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确定社会对受教化者的要求,是教化工作的动身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化目标,确定教化内容,选择教化方法,评价教化效果的根本依据。2,我国学校教化的目的:培育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3,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化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的,高度概括性的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4,培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育要求。它是依据国家的教化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育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5,教化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需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育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两者的关系可以说一般及个别的关系,或整体及局部的关系。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料性,操作性。7,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其特征有: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具有敏捷性,老师可依据教学实际状况进行调整。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探讨,对社会的探讨,对学科的探讨9,对学生的探讨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及志向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须要;(3)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性差异。第三节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支配,有结构地产生教学支配,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支配,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2,教学支配是指导和规定课程及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及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3,教学支配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和教化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4,我国义务教化的教学支配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5,教学支配主要由教学支配设计的指导思想,培育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支配,课程开设依次和时间安排,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6,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支配的中心问题。7,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支配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及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8,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支配的分学科绽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老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支配性和质量。9,教材是教材是老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10,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扶植学生驾驭老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依据教学支配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依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探讨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关系。第四节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支配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2,课程实施的结构:(1)支配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探讨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3,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驾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实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看法,品德和特性心理品质。来源:考试大4,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敏捷性5,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6,教学模式是指在确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第五节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化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3,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4,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探讨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化目的规范下的,老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化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养教化的基本途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及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及多样性的统一。4,教学是学校教化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化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5,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阅历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供应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化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化的基本途径。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7,教学任务的确定,要受教化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9,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建才能。(3)培育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特性发展。10,一般来说,知识的驾驭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驾驭知识11,智力指人们的相识的实力,即相识客观事物的基本实力,是相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12,智力主要包括留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视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第二节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是老师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支配地驾驭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育道德品质,发展特性的过程。2,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阅历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相识过程。3,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相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相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相识,是由老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相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阅历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宝,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相识的特殊性表现在:相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化性,有领导的相识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阅历及直接阅历相结合。(2)驾驭知识及发展实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老师主导作用及学生能动性结合。6,学生以学习间接阅历为主,学生学习间接阅历要以直接阅历为基础。7,驾驭知识及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驾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驾驭知识的重要条件,驾驭知识及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8,知识及智力的相互转化,应留意的是:(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当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需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及活动,培育学生的参及意识及实力,供应学生主动参及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育学生良好的特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9,教学具有教化性,这是由赫尔巴特领先明确提出的观点。10,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老师的指导确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订正的作用。老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主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特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爱好,须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阅历,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建性。12,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悟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3,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14,领悟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教学原则是依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相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敏捷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按部就班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及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直观教具可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老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留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索,主动探究,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驾驭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6,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苏格拉底提出闻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觉整理。"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实力。(3)让学生动手,培育独立解决问题的实力。(4)发扬教学民主。8,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坚固地驾驭知识和技能,许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依据须要快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9,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10,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主动巩固。11,按部就班原则是指教学要依据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相识发展的依次进行,使学生系统地驾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实力。12,《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按部就班的教学要求。夸美纽斯主见"应当按部就班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留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13,贯彻按部就班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留意主要冲突,解决好重点及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14,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个别差异动身,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1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分的教学。(2)实行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1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及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留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17,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留意联系实际。(2)重视培育学生运用知识的实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及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考试大论坛1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接受的方法,它包括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老师引导学生驾驭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9,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老师业务水平,实际阅历及特性特点。2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探讨法,演示法,练习法,试验法21讲授法是老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2,讲授法包括讲解并描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23,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留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24,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老师按确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25,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26,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打算好问题和谈话支配。(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擅长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27,探讨法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28,探讨法的基本要求是:(1)探讨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擅长在探讨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探讨小结。29,演示法是老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或实行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0,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31,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打算。(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及过程,主动主动自觉地投入视察及思索。(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32,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确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33,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及要求,驾驭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34,试验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确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限制引起试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视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35,试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具体的试验支配,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试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老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试验报告。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2,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及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果的检查及评定3,备课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4,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支配5,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6,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爱好须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7,制定教学进度支配包括学期教学进度支配,课题支配,课时支配)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9,课的类型是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依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育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依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依据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试验课,复习课。10,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依次,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1,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楚,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情。12,老师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重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老师应常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13,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14,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15,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和陈述式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16,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17,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牢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样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精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实力。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按确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及设计教学法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接受个别教学形式。4,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老师能依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实力。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确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及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依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支配老师有支配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6,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7,班级授课制在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19)8,我国最早接受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育人才。(2)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简单产生理论及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10,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实力或学习成果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11,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外部分组,内部分组12,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实力或学习成果编班。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学科实力分组,跨学科实力分组13,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实力或学习成果等编组。14,设计教学法就是主见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实力。15,道尔顿制是指老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学生完成确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汇报学习状况和接受考查。第三节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及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敏捷性)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供应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1,德育是教化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化者实施有目的,有支配的影响,培育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2,德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化,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化的简称或政治教化的代名词。3,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4,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5,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化目的的条件和保证。6,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及社会发展须要;国家的教化方针和教化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化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8,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育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决的共产主义者。"9,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化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化学生的重大问题。10,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2)受教化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11,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化,思想教化,道德教化,心理健康教化12,我国的政治教化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化,阶级教化,世界观教化,社会科学教化)13,心理健康教化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化的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及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化的目标是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询问及治疗。14,心理健康教化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第二节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是教化者和受教化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化者道德相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及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德育要素:教化者,受教化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3,德育过程的基本冲突是:社会通过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及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冲突。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冲突,也是确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冲突。4,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冲突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5,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相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6,道德行为是人的内在的道德相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记。7,班主任德育工作阅历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8,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确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化培育依次。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1,德育原则是依据教化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敬重学生及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化的一样性及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前苏联教化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敬重一个人。"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及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及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5,政治课及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支配,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化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7,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接受的教化者和受教化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德育方法包括教化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化者的受教修养方式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劝服法,榜样法,熬炼法,陶冶法,表扬嘉奖及指责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仿照模式)2,道德教化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3,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化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探讨: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探讨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探讨中的深化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4,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及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育置于中心地位。4,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及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须要,扶植学生满意这种须要是教化的职责。b道德教化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切,学会体谅c激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化即学会关切。(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化: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5,社会仿照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6,社会仿照模式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3年预制菜食品生产项目合作协议书
- 员工赔偿金保密协议书(2篇)
- 2024年度农田租赁种植合同
- 2024年度常年法律顾问委托合同
- 2024年度养殖场窗帘定制采购安装合同
- 病程曲线预测模型研究
- VR沉浸式观影体验
- 2024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合同标的与工程实施
- 福利院服务质量评价培训体系建设
- 2024年度软件升级与维护合同(含技术支持)
-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围绕中心来表达1
- 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课前测试题测试题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 大象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3-3生活环境与健康》课件
- 如何读懂欧央行资产负债表
- DB37∕T 5124-2018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 高血压危象课件2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周周清(一)
- 沸石粉在使用高标号水泥配制中低标号大坍落度混凝土中的应用
- 格力渠道模式(课堂PPT)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