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010203【课程标准】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立封建、促统一(商鞅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3)文化: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法家思想的影响2、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变法3、商鞅变法(1)目的:直接:富国强兵。根本:建立新兴地主的统治(2)内容:①经济:(富国)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统一度量衡、货币;②军事:(强兵)奖励军功;③政治:(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严明法度、什伍连坐、推行县制。④思想上:焚烧诗书(3)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彻底的一次变法。(4)意义:①直接: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②深刻:推动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从商鞅的结局看对变法结果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课堂探究】商鞅变法成功了吗?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攻伐不断;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3.民族交融成潮流(2)内容: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制度创设为主)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汉化”政策为主)(3)性质:(4)影响:
前期:冯太后主持措施内容影响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发放;严惩贪污。吏治得到改善;中央集权加强;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农民得到土地;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保证政府税收和徭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废除宗主督护制;在基层设三长(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迁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魏书》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有利于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远离鲜卑族大本营,减少改革阻力。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与南朝争夺正统地位,欲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许。(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攻伐不断;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3.民族交融成潮流(2)内容: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制度创设为主)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汉化”政策为主)(3)性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4)影响: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①辽和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②政治腐败,矛盾尖锐(统治危机)③“三冗二积”(财政危机)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1.背景(三)巩封建、促富强——王安石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3、过程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内容:改革官僚机构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军事体制措施作用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改革科举、整顿太学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培养了革新人才;宣传了革新思想4.意义:②积极: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③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①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史料1(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史料2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钱穆《国史大纲》★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②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③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④宋神宗动摇(后期)。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5.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四)巩封建、促富强——张居正改革(1)背景:(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3)明中后期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2)内容: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边防新政(整饬边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3)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同时边防新政成效明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原因、目的、性质、内容)及启示【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2)从目的上看: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大多是为了富国强兵、解决社会矛盾。(3)从性质上看:(三种改革)1、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2、封建地主阶级为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变革、3、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规律:(4)从内容上看: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规律:(5)从成败原因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改革者的个人品质与能力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统治者的支持......评价改革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②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有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探究】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探究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启示(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1.背景: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③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潮的兴起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开始:3.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二、中国近代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变法改革(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5.结果: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思想解放运动。①政治:冲击了封建制度,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②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提倡新学,兴民权;
抨击了封建文化,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7.意义:失败---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6.性质: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②脱离群众;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③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⒈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⒉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⒊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二)政府自救——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国内出现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措施教育:改革教育、废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军事:编练新军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性质: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范畴。⑴未触及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1.清末新政(1901-1905)⑵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二)政府自救——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预备立宪(1906-1911)影响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封建统治经过⑴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⑵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⑷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皇族占7人。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实质:目的:⑵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⑶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⑷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⑴客观进步意义: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是清政府由专制向宪制和平过渡的尝试,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如:第一次颁布了宪法大纲,成立经选举产生的具有议院雏形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其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①主观目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从直接影响看,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问题探究:整体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探索(三)民主探索——民国时期的改革⑴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推行了一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⑵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思考: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1特点: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3.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进步。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提供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追歼残敌剿匪反霸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稳定物价恢复经济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重整外交独立自主国内国外巩固新政权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奠定一定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1949-1956)的改革——深刻转变(1)新政权巩固时期(1949-1952)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五计划(1953-1957)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1952年底国内经济恢复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1.《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2.中共八大:提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4.“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5.伟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认识:①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②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三)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伟大决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1982)→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商银行借款合同
- 2024年视力保健用品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大便阀接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水式活动法兰热电阻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白麻板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喷砂抛光珠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近代自然科学(19世纪前后)
- 湖南省邵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竞赛题(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中医药治疗房颤
- 传媒账号签约合同模板
- 2024年学校柔性引进专家聘用合同
- 医学专题-4双相障碍
- 脑出血一病一品
- 甲状腺消融术护理查房
- 人工智能大学生生涯规划
-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疏仁丽
- 2024年甘肃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含24套)
- 外贸公司管理制度
- 庄园推广策划方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 《冬季鸡舍通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