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大全_第1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大全_第2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大全_第3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大全_第4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2表现手法3结构技巧4修辞方法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考题出现“手法”一词,答题时首先考虑修辞手法,然后才考虑表现手法或者结构特点。表现手法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3.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衬托(正、反衬)描写类抒情类间接抒情2.修辞方法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其他手法:表现手法之一:抒情类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抒情手法一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景历史上的人事物物事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借古抒怀咏史述怀借古讽今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寓理

借事抒情寓情于事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先秦诗歌和后来的乐府民歌直抒胸臆的较多。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优点:感情直白显露,让人一目了然,感染力强。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2、间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2、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寓情于景

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二、从景与情的内在联系角度

一、景、情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二、景、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二、从景与情的内在联系角度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哀景写乐情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乐景写哀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乐景乐情哀情哀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鉴赏诗歌“情与景”关系的一般答题原则:1、用恰当的术语明确诗歌“情与景”的关系即表现手法。【步骤一】2、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描绘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步骤二】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步骤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乐景写乐情小重山(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哀景写哀情。杜甫《登高》是最有代表性的哀景写哀情。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

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三、托物言志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四.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五、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六、用典抒情: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a、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d、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抒情方式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题要点:(1)该诗采用了……抒情方式(2)作者通过写……内容,营造了……氛围,抒发了……感情(3)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1)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2)四句诗一句一景,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感伤之情。(3)本诗句句是景,但句句含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之一:抒情类一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2.借景抒情

3.寓情于景

4.以景结情5.托物言志

6.借古讽今(喻今、伤今)。7.寓情于事8.用典抒情表现手法之二:描写类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1、动静结合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前一首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一首以动衬静,通过落花、月出、鸟鸣把山的幽静突现出来,以动衬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何种手法)

(具体运用)(效果怎样)

步骤一动静结合。

步骤二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秀丽迷人的静态美。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美。

步骤三诗歌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简析后两句的表达技巧。(1)以动衬静(反衬)(2)两句中有花落有莺啼,有动静有声响,这是动;山客犹眠说明居住的环境是寂静的,花落莺啼更衬出了这种寂静。(3)表达了山客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更显生趣。

2、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b、已逝之景之境。《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设想的未来之境。《雨霖铃》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实结合。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3.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3.白描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4.细节描写: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表现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

第二步、指出什么细节(或哪些动作)。第三步、语境意义(包含细节的句子的意思)。

第四步、情感意义(通过动作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表现思想的,游离的细节,无论怎么生动,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给作品随便拼凑,硬贴上去的装饰细节,也是多余的,正如一块漂亮的丝绸补丁,硬缀在破麻袋上,并不能使破麻袋生辉,反因不谐调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ā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是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主要是使用细节描写(动作)手法。(第一步,手法)词人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第二步),写出了中人物斜倚栏杆,手中捻弄着花枝,放下花枝,面对着日落西山的太阳,默默无语的情态,(第三步,语境意义)表现了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第四步,情感意义)5.工笔

工笔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浓墨重彩,多角度描绘,使事物形象更为突出。

用于写景:创造意境,渲染气氛

用于写人,写物:充分突出事物特征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路,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手法之二:描写类1、动静结合3.白描4.细节描写2.虚实结合5.工笔表现手法之三:其它类古诗词表达技巧3.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衬托(正、反衬)描写类抒情类间接抒情2.修辞方法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其他手法: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作用: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比”“兴”手法的妙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或者用乙事物(宾)陪衬甲事物(主),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2、衬托牡丹再好,还须绿叶扶持。绿叶衬红花万绿丛中一点红花面交相映衬托分类正衬反衬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用动衬静,用乐衬哀,用好衬坏,用美衬丑。回顾课本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以美的衬托更美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以具体的衬托抽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回顾课本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用高的衬托更高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用深的衬托更深的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望海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1、正衬以乐景衬乐情2、正衬以哀景衬哀情清秋节令凄切悲凉意象,衬托着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钱塘繁华景象和百姓安居景象,衬托欢快情感,赞赏地方官的功绩2011届惠州二调的诗歌第2小题[双调]蟾宫曲•叹世马致远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时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2)请简要分析本曲中反衬手法的运用。(4分)答案:以“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池塘”等事物表明景物的优美、恬静,以此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2分);

译文

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3、反衬---以乐衬哀4、反衬---以动衬静题扬州禅智寺①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特点。①以动衬静。“雨过一蝉躁”,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②从视觉角度写景。“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多之厚,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试分析此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1)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正衬:用类似的东西(有近似的条件的事物)来衬托。反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包括: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以声衬寂(以闹衬静)乐哀相衬

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例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例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例3:“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代王冕《白梅》)【析】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3、对比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找出双方:过去“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2、分析关系:不分主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2)把过去“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3)抒发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1)运用了对比手法。(2)诗歌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3)用今昔情景之间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体现了不见伊人的怅惘和忧伤。(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问: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梅花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竹篱茅舍”的梅花受人冷落与“正堂琼榭”的梅花享受富贵形成对比。(1分)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不管是“冷落竹篱茅舍”,还是“富贵正堂琼榭”都“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2分)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和衬托的区别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通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甲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1、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步骤(1)找出用于对比或衬托的双方(2)分析双方关系2、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区别一: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区别二: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分析下面几句诗句,哪些使用了对比手法,哪些使用了衬托?为什么?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衬托对比对比衬托对比衬托形象揭露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战士杀敌与将军享乐对比揭露二者矛盾,暗示必败的原因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桃花潭水的深衬托友人对我的情谊六宫粉黛的美衬托杨贵妃的美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艺术创作上,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用以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它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3、烘托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以物烘托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2、以人烘托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3、以物烘托物。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1、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2、这首诗巧妙地运用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烘托---衬托

相同点所举事物之间都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都是为了使主要事物和其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当所举事物为多个时,二者是相同的。如在前文所举的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所用手法是衬托,也是烘托。不同点衬托可以列举多个也可以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如李白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水与情谊对比,两类事物有主次之分,情谊为主,潭水为次,所举的次要事物只有“潭水”一种,因而是衬托,但构不成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加强艺术效果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渲染《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冷鳞萤

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常用的渲染方法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3)环境描写。(4)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言;烘托,主要是景物之描写对情感抒发的烘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衬托、渲染、烘托区别:衬托:通过这件事或人来衬托那一件事或人,那件事高于这件事,突出的是那件事渲染:通过正面描写(环境)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通过侧面描写(景物)环境来烘托心情。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前两句就描写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烘托常常是用情感色彩浓烈场景来实现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1.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2.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5.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这是抑。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6.象征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比喻相似点更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外在的形似,而象征的本体与象征体之间更侧重于诠释人的情感或态度。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

比较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异同同: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异: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可以喻自已(如王冕《墨梅》、欧阳修《画眉鸟》、郑谷《菊》)也可以喻他人,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王冕《墨梅》、欧阳修《画眉鸟》、郑谷《菊》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5.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6.象征对象征义的表达一般含蓄隐晦,甚至不着一字,任读者咀嚼品味,寻找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对陆鸿渐这个人的思想、个性未提一字,但从“近种篱边菊”却能想到他和陶渊明一样,应该是个具有“秋菊”一样高尚节操的隐士。这里,“篱边菊”即象征暗示了陆鸿渐高尚的节操。和象征的含蓄隐晦相比,托物言志则会把“志”表现得显豁一些。它常常有提示语或双关语,使人产生联想,既而对其所要表述的“志向”恍然大悟。如《爱莲说》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对时下众人爱慕富贵的鄙视和追求高尚脱俗的莲花精神的心愿。象征和比喻比较接近,而托物言志与比喻没有关联。7.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8.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9.对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表达技巧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一、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方法归纳: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方法归纳:3.答题思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新晴刘颁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修辞手法

比喻、反复、比拟、借代、对比、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通感、反语、用典等1、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术效果。例如: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常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以彼物代此物,简练含蓄、生动、形象、新鲜奇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终岁不闻丝竹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山园小梅(北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中颔联最为著名,颈联也常为人称道,试从修辞方法上分析其妙处。

颈联纯属虚写,“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比拟(拟人、拟物)4、夸张:突出特征、表意强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作用、程度,借助于想像,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所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对仗和对偶

对仗是诗歌写作中用的术语,要求严格,讲究声律,平仄,上下句字数要相同,同一位置不能用相同的字。譬如"伟大的祖国"不能对"光荣的人民",因为第三个字都是"的".

对偶,是就散文而言,要求相对宽松,两句话,只要结构相同即可。譬如"铁血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