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课件】登高_第1页
【同课异构课件】登高_第2页
【同课异构课件】登高_第3页
【同课异构课件】登高_第4页
【同课异构课件】登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综观杜甫一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深沉的忧思。无论他写民生疾苦,还是写自己的困顿的生平;无论他是忧念国家安危,还是感慨人生、思念亲朋,他的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让人感到他的忧思是那么执着深广。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望岳》2、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西南飘泊时期(48~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登高

此诗是唐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胡应麟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诗人登高远眺,所见所闻所感,从不同的视角,俯仰之间,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是借景抒情的写法。首联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心中感到很凄寒。高天之下,如此辽远,但诗人内心很孤单,感觉很渺小。听着猿猴凄厉的叫声,看着飞鸟无助的徘徊,怎不感到“悲”从中来?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炼字的角度思考:(1)把“落木”改成“落叶”,把“萧萧”改为“飘飘”,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落木”更好。“落木”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也是枯黄。“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萧条,“落木”“萧萧”比较好。(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有人认为颔联里的“无边”和“不尽”两个词多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正因有此二词,诗的意境才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出诗人的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加之乡愁,感叹漂泊何时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对比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古优秀人物不幸的遭遇,不禁感叹,以抒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颔联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的长河越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总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颈联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尾联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2)“苦”、“恨”是什么意思?——很、非常。遗憾。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社会动荡,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第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因为心中苦恨,所以头发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五层意思。

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就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登高》

“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古今七律第一”

急风高天鸣猿清渚景阔大悲凉白沙飞鸟落木江水情景交融羁旅异乡晚年多病情深沉蕴藉国难家愁护病断酒小结: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本诗的艺术特点:

1、

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3、语言凝炼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