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于暑期参加由进修学校主办的“2020暑期尤溪县中小学校(园)长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其中听了武夷学院教授、福建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品端老师开设的《朱子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的讲座感触很深,现把张教授的讲座内容与大家分享。朱子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发展史上,有过两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古代中国社会形态大转变的东周时代。孔子对三代(夏、商、西周,)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反思、总结,整理出“六经”,使儒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第二次,是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即孔子之后到朱子(1130年出生)。朱熹对先秦诸子的经典又进行整理,并融入他自己的思想,进行新诠释,写成《小学》《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经筵讲义》等经典教材。
孔子总结的是上古时代的文化,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最初发展作了总结:他对思想上的阐发,朔造了中华文化后来发展的气质,朔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灵。朱子对孔子以后的儒学又进行了总结,也包括继承和发展。蔡尚思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古人曰:“东周迁,夫子出;南宋渡,文公生。”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家,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孙中山在评论朱子《大学章句》时说:“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这应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的独有宝贵,是应该要保存的”日本著名学者子安宣邦说:“走进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子哲学体系。”英国科学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学史》中说:“宋代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子。”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科技思想史》中说:“朱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在即将迈入21世纪时,全世界很多人总结过去1000年里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代表人物时,提到了五个人,其中就有朱子。
一、朱熹强调教育对人性的作用把人性作为教育的对象,始于孔子。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孔子明确提出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但对“性相近”的“性”是善还是恶,孔子尚未明确说明。
孟子提出性善论。他说:“人无有不善”,并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作用就在于对先天的善性进行“存”“养”、“扩充”,通过努力,“人皆可以为尧舜”。
宋代,二程提出“性即理”、“人性善”,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朱熹认为,正在于人性二分之说,合理地解决了人性先后天的不同状况在理论解释上的困难,从而合理地解决了道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
朱熹说:“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这就是“天命之性”而气质之性是“理、气杂而言之”,因为“理”与“气”不能分离,必然与“气”相杂而成为“气质之性”。其实,现实的人性总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统一。
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又有种种罪恶。朱熹说:“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然而“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
朱熹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朱熹还认为学亦能“变化气质”,“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
朱熹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为根据,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本然之善,改变气质之性。朱熹从理本论的观点出发,把“性”归结于理,对由其单纯的人的本质的认识与研究,扩大为宇宙本体意义。
二、朱熹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朱熹着眼于人的年龄层次及其心理特点,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他说,“古之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他说:“盖人之幼也,心未有所主,则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使其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后虽谗说摇惑而不能入也。而大学,朱熹认为“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其教育内容主要是“教之以理”,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然”。也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说:“学无大小,固有不同,然其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不进于大学,则无以察乎义理,措诸事业,而为小学之成功也。”
三、注重教材建设的思想
教育目的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来实现,而教育内容则依靠教材而体现。朱熹适应“小学”和“大学”两级学生年龄特征和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编写了《童蒙须知》、《小学》、《近思录》、《四书集注》等更为合适的教材。《童蒙须知》就儿童日常生活中择其可知而易行的,分别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内容。《小学》是把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编集起来,分内外篇。内篇四卷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两卷为《嘉言》《善行》,共385章。《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在寒泉精舍合编的。它收集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将北宋四子的思想作了一个整合。《四书集注》是朱熹从《礼记》一书中辑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朱熹告诫学生说:“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即《近思录》一一《四书》一一《六经》三个层次。具体学习程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经筵讲义》则是朱熹为宁宗赵扩讲学时所编写的教材,后来成为宋末至元、明、清时期各类学校与书院的教材。
朱熹面奏四事:一曰:劝陛下凡百自奉,深务抑损。二曰:愿陛下下诏自责,减省舆卫。三曰:愿陛下深诏左右,勿预朝政。四曰:别求草泽,以营新宫,使寿皇(孝宗)之遗体得安于内。又曰:正君心,求放心。
四、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清代.袁枚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周予同先生在《中国学校制度》一书中说:“南唐升元中,因庐山白鹿洞建学馆,……于是含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才开始出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揭示》教以人伦之道为根本,明乎学、问、思、辨、行五序,规之修身、处事、接物三要。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穷理与笃行的结合上培养人。其学、问、思、辨属于认识,而笃行,则属于实践,修身、处事、接物,也都是笃行的不同方面。
《揭示》后面还有一段跋文,着重提醒书院学子,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的根本目的,惟在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反对当时官学中“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的流弊,想在书院中树立一种新的学风,以体现其理学教育的根本特点。
朱熹所要培育的个体人格是典型的“自律型”人格。其特点是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立身、处世注重气节、操守,要求自重、自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致力于自我完善,而反对任何形式的放纵自我。淳祐元年,理宗皇帝在视察太学时,亲自书写《白鹿洞书院揭示》赐给太学生。”此后,这个揭示被摹写,抄录在各地的学校和书院之中,使之成为共同遵行的御颁的“指导方针”。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说:“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令各县立社学,加强伦理教化,特根据《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精神,订立了《社学教条》。明天启年间,东林党人顾宪成,参照《白鹿洞书院揭示》,订立了《东林会约》等。
这个《学规》不仅对中国教育影响很大,而且传播到朝鲜、日本,对东亚的书院教育影响也相当大。李退溪还将白鹿洞书院学规绘成图,并仿白鹿洞书院学规,制定《伊山书院学规》,作为办学宗旨。
日本备中江原的乡学兴让馆,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校训。平坂谦二说:“在兴让馆学习的三年间,由齐诵而深深映入脑海中的白鹿洞书院告示,一言一句都令人终身不忘。进大学深造的人可以为之做进一步求学的指南。就职于社会者则可借助其立身处世,此外,齐诵《白鹿洞揭示》还能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的性格”。
五、重视“学者”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的思想他说:“成己方能成物,成物在成已之中。”又说:“人之本心不明,一如睡人都昏了,不知有此身,须是唤醒。某看来,大要工夫只在唤醒上。”从“学者”方面说,朱熹则首重“立志”。怎样立志,就是“以圣贤为己任。他说,“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自视为卑,故不肯进”。殊不知,“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朱熹认为,学贵有恒。他以撑上水船为比喻说:“为学正如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无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他又说,“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才可得。学者的主体性还表现在正确处理“持敬”与“穷理”的关系上。在朱熹看来,“理不是在前面别为一物,即在吾心。”因为“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怎么“体察”呢?按朱子之意,就是“以虚心静虑为本”。“虚心观理”,也就是“持敬”,下一番“涵养”的工夫。他说:“文字讲说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须是持敬。持敬以静为主。此意须要于不做工夫时频频体察,久而自熟。”
从“持敬”着眼,朱熹还特别强调“为学要专一”。专一必须以“博学”为基础.在博学中求专一。他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六、推行“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孔子在春秋时期改革教育、创办私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朱熹在谈到官学和科举的弊病时说:“大抵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其技愈精,其害愈甚。”《朱子语类》就是朱熹学导式教学法实际运用的最典型的记录。学导式教学法是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启发、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朱熹倡导和推行学导式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关系。
导师的任务是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朱熹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己。”
学导式教学法有讲授、自学、讨论和实践四个环节。讲授、自学、讨论都是“求知求能”的过程,而实践是“行之不已”的过程,是前三个环节的自然归宿,又是新的学习过程的开端。
七、学习是人生的基本态度
朱子最为强调的是格物穷理,而格物穷理的方法是多种的,朱子特别突出的是读书讲学,其中特别突出学习的精神。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由文化塑造的。要有文化就必须读书学习。
孔子在《论语》开篇就提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朱子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先于读书。”
人性是天生下来就具有的自然之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性都是合乎理性,所以朱熹才会提出“存理去欲”。要建成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无疑首先要使人性合乎理性。“性分”,是指个人命定的家庭、社会地位和活动限度,“职分”是指对所处家庭、社会地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朱子就是要使人安其性分,尽其职分。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安伦尽分”。朱子重视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问道学”,但朱子格物穷理的思想重点放在强调“问道学”。
朱子学的宗旨就是为士人提供一套道德学问思想体系。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在江西鹅湖寺举行学术辩论,这是南宋思想史上一次有名的事件。争论的焦点是“为学之方”的问题。
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则认为“先发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陆之别: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通信技术简介》课件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 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创新绩效评价与考核机制措施
- 《求真求实求特色》课件
- 《通信网概述》课件
- 医疗装备应急预案培训
- 第一至三章导游服务导游员道德修养
- 美术莫高窟教育课件
- 《公司管理体系简介》课件
- 客户汇报培训简报
- 建筑公司简介课件模板-建筑工程公司简介模板
- 川芎茶调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 2024年江西省财投供应链金融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00题)
-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 2023-2024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测评试卷(含答案)
- 小学英语就业能力展示
- 中医-艾灸治疼痛
-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2篇)
- 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