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的背后-雷雄_第1页
鸦片的背后-雷雄_第2页
鸦片的背后-雷雄_第3页
鸦片的背后-雷雄_第4页
鸦片的背后-雷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鸦片的背后来了解了解鸦片鸦片,又叫阿片,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植物蒴果,其所含主要生物碱是吗啡。鸦片因产地不同,呈黑色或褐色;有氨味或陈旧尿味,味苦,气味强烈。生鸦片经烧煮和发酵,可制成精制鸦片,呈棕色或金黄色。吸食时散发香甜气味。鸦片最初是作为药用,目前在药物中仍有应用,如阿片粉、阿片片、复方桔梗散、托氏散、阿桔片等,主要用于镇咳、止泻等。1813年8月5日,中国严禁贩食鸦片。鸦片的发觉在瑞士发掘的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屋村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鸦片罂粟”的种子和果实的遗迹,并且属于人工杂交种植的品种。到公元前3400年,如今伊拉克地盘的两河流域,人们已经大面积地种植这种作物了,而且给它以“快乐植物”的美名。至少在公元前2160年,鸦片已经成为兽医和妇科药品。已经发掘的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墓葬中,“底比斯鸦片”已经属于高级品牌。延续到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已经把鸦片作为普遍的饮料。在《圣经》与荷马的《奥德赛》里,鸦片被描述成为“忘忧药”,上帝也使用它。至少在公元前两世纪的古希腊名医加仑,就记录了鸦片可以治疗的疾病:头痛、目眩、耳聋、癫痫、中风、弱视、支气管炎、气喘、咳嗽、咯血、腹痛、黄疸、脾硬化、肾结石、泌尿疾病、发烧、浮肿、麻风病、月经不调、忧郁症、抗毒以及毒虫叮咬等等疾病。在公元前139年张骞(qiān)出使西域时,鸦片就传到了中国。三国时名医华佗就使用大麻和鸦片作为麻醉剂;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鸦片进口的记录,唐代阿拉伯鸦片被称为”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开宝本草》中,鸦片定名为罂粟粟,这后一个“粟”当蒴果解。一百至二百年前的中国清政府无法禁止鸦片、亦无法限制鸦片使用,而西方国家大力倾销到中国鸦片,逆转西方世界对中贸易逆差(而后中国自行生产鸦片),这些鸦片让许多中国人成为“东亚病夫”。17世纪的英国医生、临床医学的奠基人托马斯.悉登汉姆歌颂道:"我忍不住要大声歌颂伟大的上帝,这个万物的制造者,它给人类的苦恼带来了舒适的鸦片,无论是从它能控制的疾病数量,还是从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来看,没有一种药物有鸦片那样的价值。""没有鸦片,医学将不过是个跛子"。这位医学大师因此也获得"鸦片哲人"的雅号。在日治时期后期,由于台湾人民族自觉的觉醒,抵制“阿片”(即鸦片)逐渐有成,吸食者显著减少,因此阿片的专卖的收入也就跟着减少。当时台湾阿片的进口是由三井物产独占。由于阿片吸食者减少,台湾总督府于是在1929年1月颁布《改正鸦片令》,重新发给吸食者许可证(陈明道2003)。这项法令颁布之后,引起全台有识之士的愤怒。然而,连横却于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新阿片政策讴歌论》(坊间多称《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其中最令人不齿的言论有:“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

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当成吉思汗的铁骑踏遍欧亚大陆以后,鸦片也成为社会商品的一个重要种类,但那都只是入药佳品。大约1600年代,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吸烟者。其广泛程度令中国的统治者恐慌,崇帧皇帝下令禁烟。因为曾经有人把鸦片混入烟草吸食,始料不及的是,烟草被禁却导致了吸食纯鸦片的泛滥。直至18世纪中叶的清朝官员黄喻普才首次记录了台湾人吸食鸦片的具体过程。他断言:除了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无法令其戒除恶习。鸦片的危害会上瘾而不断吸食!一般而言,最初几口鸦片的吸食令人不舒服,可使人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但随后可体验到一种伴随着疯狂幻觉的欣快感。为了达到麻木的瞑想状态,吸烟者需要纹丝不动和安静。吸食鸦片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尚能保持职业和智力活动,但如果吸烟太多,则变得瘦弱不堪,面无血色,目光发直发呆,瞳孔缩小,失眠,对什么都无所谓。长期吸食鸦片,可使人先天免疫力丧失,因而人体的整个衰弱使得鸦片成瘾者极易患染各种疾病。吸食鸦片成瘾后,可引起体质严重衰弱及精神颓废,寿命也会缩短;过量吸食鸦片可引起急性中毒,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请大家翻到P55页。读,并思考为什么英国人要进鸦片?英国人从鸦片牟取暴利有多少钱?

屈辱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他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1857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与英军组成侵华联军。12月攻陷广州,为了进一步扩大战争,给清政府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的支持下攻陷大沽口炮台,逼近天津,并扬言进犯北京。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25日突然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次组成联军,扩大侵华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占领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惶逃往热河,令其弟恭亲王奕沂留守北京负责议和。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丧心病狂地把中外闻名的圆明园洗劫一空,焚毁殆尽,对中华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10月奕沂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外国资本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林青天”——林则徐的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1838年9月20日,湖广总督林则徐奏陈严禁吸食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硝烟。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6月28日,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虎门销烟的场景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条约

请读P57、58、59页,1.思考中国为什么怎么懦弱?2.如果你是一国之主,你会怎么做?3.你认为重修圆明园好,还是不恢复好?为什么?

《秋谒圆明园》季节大约是在秋末,同窗约我去圆明园,我答应了。那一夜,隔着绕着爬山虎的窗子,望着徘徊在云间的明月,我怎么也不能入睡。

对于圆明园,我从不敢说游。尽管它仍然叫“园”,也仍然保持着园的地位和声名,但它已经没有了园的姿色。世界上无论哪个园,所保存与呈现的差不多都是人类的文明,圆明园让人所见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到圆明园不是浏览,不是欣赏,也不是消闲,既不是乘兴而去,也不是兴尽而还。去任何一个园归来,心情都是一种愉悦,一种繁杂与劳顿散释后的轻松,而去圆明园却仅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

像去朝拜我梦中的圣殿,到圆明园我的情绪就陡然变了。一步步行进,像是走向一处荒芜的墓地。即使过了许多年,那心情还是异样的沉重。

最使我忘不了的是那些石头。直立着的,横躺着的,仰卧着的,斜依着的,像一块块骨头,像一条条脊骨,依然散着凛然的豪气,散着千古不息的光芒。穿行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或依在那一条条脊骨旁边,我总能听到一种声音。不是簘声,也非天籁,但却是那么地动人心魄,像石头与石头在撞击。多种声音响起,像江河滔滔,像风起松林,这声音在奔走,在呼号,在呐喊。历史走过了一百年,这声音就足足回响了一百年。那是母亲与父兄的声音,是皇天与后土的声音汇在一起,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声音汇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同仇敌忾!那才是真正的气壮山河!

不管放火的人有多么残忍,烧掉圆明园,他却烧不了中华民族的骨头!可以掳掠走我们的财富,却掳掠不了中国人民那一腔豪气。只要有骨头在,只要有那一腔豪气在,我们就不会倒下,我们就还可以创造------我们这个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啊!

多少年来,我总是魂牵梦绕圆明园。风雨之中,明月之下,或踏着青霜,或披着白露,我的心,我的魂灵,时时在那石头之间穿行。面对那高高的云板,那长长的廊脚,不是感受那份容易让人萌生的孤独,而是感受一块块石头所蕴含的那种灵性,那种品质,感受那一条条脊骨所禀赋的那种气概,那种精神。目睹那一块块石头,真正感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给我们民族的不仅仅屈辱,也不仅仅是悲愤。只有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走一走,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世间的崇高与神圣,我才真正感受到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坚韧,我才深深地懂得,一个民族的顽强与坚韧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峰。

这就是圆明园。中国的圆明园。我心中的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日语:南京虐杀事件、南京大虐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2014年6月10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将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因有每年的12月13日,星期六是纪念南京大屠杀的。请读P61页思考左下角的问题,你能回答为什么吗?

科学落后的原因有清一代的立朝初始,由于是满州异族入主中原腹地,因此统治阶层是特别的小心翼翼,为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在总结了蒙元衰败的因素,即决定采用以汉治汉的政策,引儒学为施政根本。这里所谓的儒学,当然是以宋明理学为指导理论框架,驱除儒学存在的所有人文精神基因,有意识的禁锢汉人知识份子的思想发展;统治者以官位名利为饵,八股文科举为套,为读书人设下无法逾越的框框,清初时还大兴文字狱,扫除思想界的异议份子,完成其思想奴化工程。到乾隆皇帝晚年,满州人的统治地位经已完全巩固,汉人、汉人知识份子已完全习惯于满州人的统治;当时的知识份子阶级已被彻底奴化,人文思想被全盘禁锢,在此社会人文环境下,还有何创意可言?而后与世界各国渐有接触,前期由于大清帝国表面上看来还是强盛,外洋不敢过度需索,统治阶层就理所当然的以圣朝自居,以万国来朝的表观现象私下洋洋自得。后期由于民间开始动乱,帝国的强盛外衣被赤裸裸的揭开,外洋看清所谓帝国的真面目而开始无理需索,统治阶层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采用鸵鸟政策者封锁国门,意图保持万事一成不变,凡敢倡导技术者,一律断章取义的以儒学的怪力乱神、巧言令色为武器,将之处刑流放,谁还敢创造技术?谁还能引进技术?到大清末年,要变法图新,要西学为用,也进行得不彻底,而且科技水平已远远被西方列强抛在后头了。一言以蔽之,有清一代,在统治者为保障政治地位的前提下,造就了中国的科技黑暗年代。而后与世界各国渐有接触,前期由于大清帝国表面上看来还是强盛,外洋不敢过度需索,统治阶层就理所当然的以圣朝自居,以万国来朝的表观现象私下洋洋自得。后期由于民间开始动乱,帝国的强盛外衣被赤裸裸的揭开,外洋看清所谓帝国的真面目而开始无理需索,统治阶层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采用鸵鸟政策者封锁国门,意图保持万事一成不变,凡敢倡导技术者,一律断章取义的以儒学的怪力乱神、巧言令色为武器,将之处刑流放,谁还敢创造技术?谁还能引进技术?到大清末年,要变法图新,要西学为用,也进行得不彻底,而且科技水平已远远被西方列强抛在后头了。一言以蔽之,有清一代,在统治者为保障政治地位的前提下,造就了中国的科技黑暗年代。

古代和珅贪污的故事和珅的发迹是有一个过程的,他自身的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珅的升迁速度是历史上极其少见的。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情形比比皆是,可是对和珅而言,虽然曾经一度在考场上名落孙山,但数年后竟然得到一个机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和珅又是怎么抓住机会的呢?综合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说,有一次乾隆看奏报,得知要犯逃亡,心中生气,随口说出《论语》中的“虎兕出于柙”。众侍卫都不知乾隆所说何意,和珅则说:“皇上是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乾隆很是高兴,问和珅是否读《论语》,又问他的家世年岁,和珅皆奏对称旨,于是受到提拔。根据这则传说,又生出两种情节:其一是《清朝野史大观》中说,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跟班的和珅脱口而出,由此得到乾隆的赏识。其二是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载,当乾隆要出巡时,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该谁负责。很多侍卫吓得不敢作声,只有和珅朗声答道:“当然是管这个事情的人负责。”从而引起乾隆的注意。

第二种说法:陈焯(zhuō)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出巡山东。他喜欢坐一种骡子拉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次恰巧是和珅跟班,大概是旅途无聊之际,乾隆就与和珅聊起天来。乾隆问和珅参加过科举没有,和珅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曾参加过乾隆三十五年的考试,但没有考中。乾隆又让他背当年的应试文章,和珅跟在小车旁边,一边走一边背,很快就将当年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乾隆听了之后,对和珅说:“你的文章其实可以考中的。”看来,和珅的文字并不是很差,而且能够很快背诵5年前的一篇文章,可算是很难得的了。由此,和珅的聪明伶俐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种说法是:和珅是雍正爱妃转世,与乾隆有宿缘。乾隆快到20岁那年,有一次进宫,经过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身边,看见她正在对镜梳头,游戏心起,便突然从后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该妃不知道身后是太子,大惊,顺手便拿起梳子向后边打去,正中乾隆的额头。第二天,雍正皇后看见乾隆额头上有伤痕,逼问出这一情形,大怒,认为是这个妃子调戏太子,马上将她赐死。年轻的乾隆非常害怕,想为此妃辩白,但又不敢这样做。犹豫再三,束手无策。后来他跑到书房,以小指染上朱色,返回妃子的住所,见到她已经上吊,但还没有气绝,便在妃子颈上点了朱色,说:“我害了你!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当和珅引起乾隆注意的时候,乾隆发觉和珅似曾相识,一再思之,想起来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密召和珅觐见,令其靠近御座,俯视其颈,竟然发现当年的指痕似乎犹在,于是乾隆便默认和珅是父皇爱妃的后身了,对他倍加爱惜。这个故事没有多少可信度。不过,其中透露出乾隆与和珅那种若有若无的同性恋情感,倒似乎不是不可能。清代官场多有好“男风”陋习,乾隆可能也未能免俗。乾隆喜好俊秀之人,而和珅正是一个美男子,而且聪明伶俐,受到乾隆异常宠爱,也可理解。御史钱沣就曾经指责和珅办公地点过于接近皇帝住所。令人惊奇的是,乾隆对和珅的宠遇并不是一时性起,而是长久不衰。即使是在明知和珅是一代巨贪的情况下,也并不怪罪。和珅这颗政治明星就此在帝国的政坛上持续闪耀了20多年。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