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八章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章的内容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教学目的(1)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弄清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认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了解完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5)了解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4)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节的提纲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和建立途径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
--看得见的手资源配置两种方式市场(经济)
--看不见的手--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比较优点缺点计划手段的特点是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特点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比较特点缺点计划经济的长处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第一,短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第二,在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方面进行宏观统筹规划;第三,收入分配的调节的有效性;第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的长处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第一,自发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优点
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比较特点优点计划手段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第一,对微观经济难以发挥作用;第二,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巨大浪费;第三,经济主体易产生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等。市场经济的弱点主要在宏观领域:第一,容易产生盲目性、滞后性;第二,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垄断的限制和消除以及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缺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市场经济的选择计划经济的选择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这种体制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主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第一,实行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计划经济的选择市场经济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79年1984年1985年1987年1992年
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第一次肯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个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说过,“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92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把这一问题讲得更加简明和更加深刻。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在总结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指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达到成熟。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选择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需要
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传统体制所存在的体制僵化、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愈加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无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由政府决定,责权利分离的结果企业外无压力、内无动力,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第二,政府对企业的“软约束”,企业赢利上缴国家,亏损有国家补贴,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第三,资源配置低效。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统计:市场调节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某些领域甚至起到主导作用。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扩大,极大地调动了经济运行的活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准备了实践条件。实践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比较好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实践还表明,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现突破。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因为,我国走向世界市场所面对的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国际市场体系和国际市场调节体系,在世界经济交往中所遵循的是以市场经济法则为基础的国际惯例、国际规范和国际准则。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难于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难于在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难于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
规范的政府职能
良好的社会信用
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能够成功促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规范的政府行为通常被称为“良政治理”或“有限和有效政府”。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本节的提纲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特征4.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2.为什么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提出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含义形式必要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全国而言,要坚持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可以有差别。也就是说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是相对于社会资产的总体而言,并不排除在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非公有资产占数量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必要性形式含义必要性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公有制
的形式形式国有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统一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含义包括我国目前的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全国的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草原、荒地、滩涂和其它自然资源,绝大部分的邮电、银行、铁路、公路、机场,以及国有的工厂、农场、商店等等。集体经济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含义地位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中广泛存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混合经济各种经济成分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含义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合作经济,劳动者自愿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劳动和经营,按股分红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包括国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国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由公有制经济控股的股份制经济组织,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可以多样化,而且完全应该和必须多样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独资经营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承包、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必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非公有制
的形式地位包括
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既能弥补公有制经济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增加社会产品,满足人民多种多样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又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国家还可以从中得到税收,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包括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位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必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
①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②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③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④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⑤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⑥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在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各占多大比重?
据专家估算,目前个体私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40%左右,加上外资企业,则非公有制工业的增加值就占到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陈全生、陈永杰,2005.2)。另一位专家估算,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私有制经济大体占62%(个体私营占38%,外资占24%);公有制经济大体占38%(国有经济占32%,集体经济占6%)(史正明,2005.3)。关于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比重,有的学者估算,非国有经济大致占我国国民经济的2/3(吴敬琏,2003.11)。有的民间组织负责人估算,目前已形成国有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2005.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研究室的负责人估算,目前个体私营所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l/3左右(2005.2)。这两个机关的负责人没有提到外资经济。如果加上占国民经济13%强的外资经济,那么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6%强(33%+13%强),已经逼近50%的临界点了。近年来私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提供的数字,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2%,集体企业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22.8%,外资企业增长18.8%。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1)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经济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2)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在确保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推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积极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实现形式上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本节的提纲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三、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必然性特点概念按劳分配客观必然性:
(1)经济基础:公有制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2)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3)直接依据: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概念特点必然性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主体,不是惟一;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概念必然性特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是指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各种因素总和,它们在有形和无形劳动产品的创造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其中,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一般人类劳动过程最抽象、最基本的三个生产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过程的复杂化,生产要素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时至今日,科技、经营管理、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生产要素。理论发展必然性方式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二大及以前基本上强调坚持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十三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十四大延续了十三大的提法,但回避了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十五大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并未明确按什么要素进行分配。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概念必然性方式理论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取得相应的收入,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机制;就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概念理论发展方式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1)劳动者自劳自得的分配方式。这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他们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营活动。这种个体劳动所得虽然也是一种劳动所得,但同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具有本质的区别。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本质上属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劳动者的收入主要是出卖劳动力商品所得的价值和价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则为私营企业主或外商独资所有者无偿占有。要妥善地处理这种分配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按经营分配。实际上就是按经营成果分配个人收入。参与这种分配的主要由农村家庭经营者、个体经济、私人企业主、“三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公有企业承包者等。(4)按资产分配。就是按个人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或生产资料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分配,如投资人通过储蓄、投资、集资、入股来获得利息、股息、红利、租金及各种产权的级差收入。概念理论发展必然性方式一是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学、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三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四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五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职务消费,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六是控制和调节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收入分配的调节城乡人均收入差距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例2007年3.32∶12006年3.22∶12005年3.22∶12004年3.21:1
2003年3.2∶12002年3.1∶12001年2.92∶11995年2.72∶1地区收入差距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66元、7036元、7096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1.473倍、1.461倍。
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375元、8809元、8783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1.52倍、1.52倍。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什么是基尼系数?
年份我国基尼系数
2007年0.4732005年0.472004年0.4652003年0.4472002年0.4542001年0.451998年0.4031995年0.3881985年0.299
(2001年及以前中国数据引自:世界银行,《东亚复苏之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71页;2000年以后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中外研究者和报纸依据统计数据)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越过了0.4
“警戒水位”1980-1996年,在美国,最富有的5%左右的人群实际收入增长了58%,而最贫困的60%左右人群的实际收入仅增长了不到4%,企业首席执行官(又称行政总裁、总经理或最高执行长,简写为CEO)的收入则增长了800%。这说明,市场经济,通常只能解决效率问题,它并不能解决公正问题。公正的问题要靠社会制度来保障。这也是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要备加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与部分国家基尼系数比较基尼系数2001年中国0.45印度*10.32印度尼西亚*20.34泰国*10.43阿根廷0.52巴西0.58美国*10.41附注:*1为2000年数据,*2为2002年数据引自:2004年10月21日11:15
世界银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贫富差距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的净资产超过了世界上最贫困的41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1%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和最贫困的57%的人口收入相等,世界上5%最富裕人口的收入是最贫困的5%的人口的114倍,美国10%最富裕的2500万人收入超过全世界20亿贫困人口的总收入。拉美的教训:基尼系数的警示世界银行2003年公布的报告认为,拉丁美洲是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而且这种现象仍在继续发展。目前拉美平均基尼系数已达0.522,远远高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相近的东欧和东南亚国家。这意味着该地区不少国家已经相当接近甚至超过了0.6的危险状态。表明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落实个人账户,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推进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制度。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第四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节的提纲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结合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好”:
全面、协调、稳定、持续;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明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竞争力增强、人民得实惠较多。国民经济发展的“快”:
快速。问题提出基本要求基本途径、措施好与快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基本途径、措施好与快问题提出有了前期发展提供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存在继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原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前提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优先,好快结合,求好求快,好中求快。
问题提出基本要求基本途径、措施好与快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提出基本要求基本途径、措施好与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适应新科技革命浪潮的需要。2.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3.大力发展第一生产力的需要。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管理);传统产业是先有生产后有技术再有科学,而现代产业是先有科学后有技术再有生产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转变资源依赖型增长为创新驱动型增长。
现状基本要求原因总体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少数国家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部分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现状基本要求原因总体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国家战略。按“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领域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现状基本要求原因总体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现状基本要求原因总体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科技
核心:人才
基础:教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的不仅是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实质主要途径目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实质主要途径目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两个坚持”做到“三个转变”实质主要途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两个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工业化标准差距国际工业化的标准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2001年我国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单看这个指标,似乎我国已经实现工业化了。200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仍高达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远未达到20%以下的国际通行的工业化标准。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66%,也远未达到60%以上的国际通行的工业化标准。我们离工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工业化之路刚刚走过一半左右的路程,即我们现在还只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十六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概念特点内容新型工业化途径特点内容意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发达国家是不同步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科技含量高—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经济效益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资源消耗低—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污染少—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新型工业化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信息化与工业化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实现。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方法来计算,我国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46%,是一个半工业国。2000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对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信息能力分列前三名,总得分水平为71.76、69.97分和65.59分。而中国的信息能力得分仅为6.17分,为美国的8.7%。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实现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关键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落实十七大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代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已不到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有升有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则高达72%。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革命掀起新的高潮,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有人甚至把信息产业界定为第四产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世界经济发展阶段新特征和我国国情拓宽和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了传统工业化的弊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调整整体需求结构,解决结构性内需不足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和三大产业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调整要素投入结构,解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和简单劳动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三个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和过大差距尚未根本改变,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总要求地位基本措施背景首要任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消费支出差距生产率差距以教育为例,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比城市平均水平少3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农业从业人员最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拥有不到一张病床,而城市的平均数字,约为3.5张;农村每千人口,只拥有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则在5名以上;农村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9.58%,城市则为42.09%。公共服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总要求地位基本措施背景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根本目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政治保证)总要求地位基本措施背景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建项目现金流管理培训
- 幼儿园科学活动农具
- 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项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课版)教案4 DNS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教案5 Web和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 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调研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前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 T-YNZYC 0113-2023 绿色药材 三七叶部病害防控技术规程
- 企业文化本源探究
-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 高中语文第2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保洁员安全保证书
- 期中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公司解散清算的法律意见书、债权处理法律意见书
- 《心系国防 强国有我》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主题班会
- (正式版)SHT 3224-2024 石油化工雨水监控及事故排水储存设施设计规范
- 劳务派遣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100道题解分数方程
- 麻醉学第二十二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沉淀溶解平衡》说课课件(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