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_第1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_第2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_第3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_第4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2021/4/2722021/4/2732021/4/2742021/4/2752021/4/276等级

大约年龄段描述对霍丽两难处境的反应0级:无显著特征3~6岁孩子认为自己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但两者常常有混淆。孩子认为霍丽不想让小猫受伤害,因此她会去救小猫,父亲也会因此而高兴,他也喜欢小猫。1级:社会信息角度4~9岁孩子认为不同观念是有可能的,因为人们接受不同的社会信息。当问及霍丽父亲知道她爬树会怎么想时,孩子说:“如果他不知道是为了小猫,他会生气。但如果告诉他是为了救小猫,他会改变主意。”2级:自我反省角度7~12岁

孩子能“踏着别人的脚印“寻思别人的想法、感情和行为。他们也认为别人能这么做。当问及霍丽是否会因此而受惩罚时,孩子说:“不会,因为父亲会理解她爬树的原因。”这说明霍丽的想法受父亲的影响,也认为父亲会站在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3级:第三者角度10~15岁孩子能站在两人之外想象,站在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上考虑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当问及霍丽该不该受罚时,孩子说:“不,因为霍丽认为救小猫很重要。她也知道父亲不准她爬树。但她知道如果能向父亲说明爬树的原因,父亲就不会惩罚她。”这说明能跳出霍丽和父亲的圈子,同时从两个角度考虑问题。4级:社会角度14岁到成年认识到旁观者的看法会受社会角度、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当问及霍丽会不会受罚时,回答是:“对动物的人道主义原则会决定霍丽的行为。父亲对女儿这一行为的评价会影响他是否惩罚女儿。”塞尔曼研究了换位思考的五个等级模式。他让从学龄前到青春期的儿童对一些两难社会问题作出回答,这些回答对同一事件提供了不同的信息。《两难故事》表8-1塞尔曼换位思考的五个等级2021/4/2772021/4/2782021/4/2792021/4/27102021/4/27112021/4/27122021/4/27132021/4/27142021/4/27152021/4/27162021/4/27172021/4/27182021/4/27192021/4/27202021/4/27212021/4/27222021/4/2723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他采用了开放式的临床访谈,对5~13岁之间的儿童在打弹子游戏中对于规则的理解提出问题。另外,他给出几个成对的故事《哪个更坏?》,在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意图与行为后果是冲突的,以获得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这个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由权威人士传下来的(神、父母和教师),是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如,儿童认为打牌子游戏的规则是不能改变的,他们这样解释,“你不能用其他的方式玩”。皮亚杰认为以下因素限制了儿童的道德理解。(1)成人的权利。这种权利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它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2)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规则。(3)现实主义的道德判断。儿童把规则看做现实的外部特点,而不是能被随意修改的合作原则。2021/4/2724

第二,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可逆性的出现,与同龄人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就促使孩子的道德判断过渡到了自律性道德阶段,也就是按自身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首先,同龄人之间意见不一致是有促进作用的;

其次,当一个儿童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到同龄人的活动中时,他们学会了以相互受益的方式解决冲突。

最后,当儿童获得了互惠性以后,产生了有关惩罚的新观点,儿童认识到惩罚应该以互惠性为基础或与过失有合理的联系。而且,惩罚应该以公平、均衡的方式对有过失的每个人实施,以保证相同的公平性。2021/4/2725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使用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海因茨偷药》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大约在学前期至小学低、中年级。道德是受外部控制的,儿童接受权威人物的规则,并且通过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订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行为的好坏也是依行为所得的结果来评定。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如一些儿童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原因是“偷药会受到惩罚”。阶段二: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已经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是多方面的,如海因兹可以认为他偷药是对的,而药商可以认为那是错的。同时,他们还认为,一个人最终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快乐作出决定。2021/4/2726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儿童继续把遵守社会规则当成是重要的,他们认为积极地维持现在的社会制度对于确保乐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三:以“好孩子”为取向,或者人际合作的道德观。个体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保持相互的尊重、信任。好的行为就是能使别人高兴,受到别人赞扬的行为。如儿童认为海因兹是因为“爱他的妻子”才去偷药的,所以是好的。阶段四: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儿童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