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_第1页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_第2页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_第3页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_第4页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考试说明1、本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道题1分),第二部分为多项选择题,共15题(每道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满分100分。2、试卷全部为客观评分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3、本考试全部时间为150分钟。4、重点章: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第十章内容。主要内容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第四章安全评价第五章重大危险源辩识及监控第六章事故预警机制第七章事故应急救援第八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第九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十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第十一章安全生产统计分析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考试要求:熟悉安全生产的有关内容;掌握事故、事故隐患、危险、重大危险源分类原则;掌握安全、本质安全、安全生产管理要求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二、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三、安全、本质安全四、课堂练习1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一)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及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二)安全生产管理1、定义: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人、机、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2、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3、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4、基本对象:企业员工(单选),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多选)。5、主要任务:是发现、分析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各种损失,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的顺利发展,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二、事故、事故隐患(一)事故1、«职业事故和职业病记录及通报实用规程»中,将“职业事故”定义为:由工作引起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并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职业伤害。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3、事故的性质:(1)因果性:任何事故都是诸多相互联系的原因造成的结果。二、事故、事故隐患(2)偶然性

(随机性):原因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3)必然性:只要条件存在事故是必然发生的,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4)潜在性:系统中各种不安全隐患是潜在的,当时间运行到一定阶段,条件一成熟就会显示出来。4、按事故的结果分为四种类型:(1)人受到伤害,物也遭到损失。(2)人受到伤害,而物没有损失。二、事故、事故隐患(3)人没有伤害,物也没有损失,只有时间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叫未遂事故。是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4)人没有伤害,物遭到损失。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二、事故、事故隐患(二)事故隐患1、«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中,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2、分类:(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三)危险1、定义: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是绝对不可根除的)。2、量化指标: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由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发生的严重性所决定,即

R=f(F,C)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失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物质的量)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四)危险源1、定义: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首先,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导致伤害、疾病、财物破坏和损失的潜在能力;其次,它本身是一种“根源或状态”,意指可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状态(从人、机、管、环四方面找)。2、构成要素:即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触发条件。(1)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2)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的状态,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3)触发因素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热能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压力容器,压力是其敏感触发因素。3、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的区别:事故隐患被认为是风险程度达到使事故很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即构成险情的危险源。所以,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而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本书中认为能量源、能量载体、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和产生、储存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或场所等也是危险源。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五)重大危险源1、根据«安全生产法»的定义是指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2、根据«重大危险源辩识»的定义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说明:1)危险物品指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性物质,有毒物质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2)«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军事设施、采掘业和危险物质的运输。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3)在«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标准中,给出了爆炸性物质、易燃易爆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等共142种物质生产场所和储存区的临界量。

4)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制定应急预案,并报政府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

(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3、重大危险源的辩识依据: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是否达到临界量)。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4、重大危险源的分类:1)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分为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有毒物质。2)储存区重大危险源。说明:1)生产场所是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2)贮存区是指专门用来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5、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指标: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当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2)当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要求,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式中:q—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及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二、危险、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根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生产作业区乙炔、氢、甲烷3种物质的临界量均为1t,而实际使用量分别为0.6t、0.2t和0.6t,问在何种情况下应辩识为重大危险源?A.同时使用了乙炔和氢B.同时使用了氢和甲烷C.同时使用了乙炔和甲烷D.都未达到临界量,无重大危险源危险物质、能量(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失控重大事故临界量三、安全、本质安全(一)安全1、定义: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2、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3、系统工程中的安全,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故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理解(记):(1)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模糊数学的概念;(2)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三、安全、本质安全(3)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4)安全性(S)及危险性(D)互为补数,即S=1-D,安全工程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4、辩识:A、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伤亡事故。B、不可接受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C、基本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没有违法即安全)。D、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E、不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F、按照系统安全工程观点,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危害。三、安全、本质安全4、安全条件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5、安全状况是指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损害或其他损失。(二)本质安全1、定义: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2、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失误—安全功能(看内容)三、安全、本质安全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看内容)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对本质安全而言,设计是制造、维修、使用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四、课堂练习11.“安全”就是_。A.不发生事故B.不发生伤亡事故C.不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D.所存在的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是可以承受的2.依据系统安全理论,下列关于安全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没有发生伤亡事故就是安全B.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C.当危险度低于可接受水平时即为安全D.安全性及危险性互为补数四、课堂练习14.下列对“本质安全”理解不正确的是__。A.设备或设施含有内在的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B.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C.包括设备本身固有的失误安全和故障安全功能D.可以是事后采取完善措施而补偿的5.安全生产就是使生产过程在__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以防止人身伤害及各种危险的发生。A.符合管理要求B.符合生产要求C.符合安全要求D.符合社会要求6.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_。A.人的不安全行为B.物的危险状态C.管理上的缺陷

D.遭受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四、课堂练习17.劳动保护的对象是__。A.从事生产的劳动者B.从事管理的人员C.职业病人D.工伤人员8.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__等活动。A.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B.计划、组织、控制和反馈C.决策、计划、实施和改进D.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四、课堂练习19.危险是指可造成_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条件。A.事故B.风险C.危害D.安全10.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__。A.承受程度B.预期水平C.控制能力D.认识水平11.危险性是__的二元函数,是两者的结合。A.事故发生的可能性B.事故后果的严重性C.事故预防措施的有效性D.应急救援措施的有效性12.在实现本质安全中,最重要的阶段是_。A.制造B.设计C.维修D.使用四、课堂练习113.下列关于危险源及事故隐患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_。A.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B.危险源一定是事故隐患C.重大危险源一定是事故隐患D.重大事故隐患一定是重大危险源

14.在«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中,作为举例给出了_类共_种危险物质生产场所和储存场所的临界量。A.3,10B.4,142C.5,142D.4,138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考试要求: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熟悉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和事故致因理论;掌握事故预防原理及原则。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三、事故致因理论四、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五、课堂练习2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1、工业革命以前,主要以防火为主。如公元12世纪,英国颁布了«防火法令»,17世纪颁布了«人身保护法»。2、18世纪中叶,发生工业革命,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时刻受到机器的威胁,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劳动安全卫生问题,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和范畴有了很大的发展。如1884年德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法»。3、20世纪初,现代工业兴起并快速发展,重大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相继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极大危害。到了20世纪30年代,很多国家设立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政府机构,发布了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初具现代安全生产管理雏形。4、20世纪5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工人强烈要求不仅要有工作机会,还要有安全及健康的工作环境。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模式、思想、理论基本形成。5、20世纪末,随着现代制造业和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生产成本、环境成本等成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为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成为非官方贸易壁垒的利器。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代表“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健康安全管理理念)为代表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想开始形成,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更加成熟。6、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危险源辩识和监控。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20世纪末,我国及世界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入新世纪,我国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雏形,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将现代风险管理完全融入到了安全生产管理之中。7、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理念是:追求本质安全,进行超前管理和预防型安全策略,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实质和要求。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及原则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及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一)系统原理系统原理的含义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及原则在安全管理中应用系统原理的典型情况: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安全分析及评价安全目标管理方法系统的观点

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它包含子系统,同时又从属于更大的系统,并且和外界的其他系统发生各种横向的联系。生产企业——系统输入:材料、能量、人员、资金、设备、信息等要素。中间:变换和组织输出:产品、劳务和服务企业系统基本运动:物质运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企业管理系统

企业为了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为了管理上述三项基本运动而设置的经营管理、辅助服务、信息处理等人员、部门及有关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等,统称为企业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及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系统分析对企业安全管理来说,系统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首先,界定所分析的系统;其次,分析及安全有关的要素;再三,分清安全管理的层次结构,明确各层的管理职责和权利;再四,对企业安全隐患进行定性定量的辨识、分析和评价,确定安全工作的管理重点,制定管理的总目标和各层次、环节的局部目标;再五,明确各级安全管理的职能和任务,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

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该原则是指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动态相关性是管理系统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动态相关原则在安全管理中运用

对安全管理来说,动态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①系统要素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正是企业内部各要素处于动态之中并且相互影响和制约,才使得事故有发生的可能。如果各要素都是静止的、无关的,则事故也就无从发生。②为搞好安全管理,必须掌握及安全有关的所有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例如,掌握人与设备之间、人与作业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资金与设施设备改造之间、安全信息与使用者之间等的动态相关性,是实现有效安全管理的前提。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2)

整分合原则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功能,即首先要从整体功能和整体目标出发,对管理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谋划;其次,要在整体规划下实行明确的必要的分工和分解;最后,在分工或分解的基础上,建立内部横向联系或协作,使系统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运行。其中,分工或分解是关键,协作或综合是保证。整分合原则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整——就是企业领导在制定整体目标、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纳入其中,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须做到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使每个人员都明确目标和责任;合——就是要强化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其权威,以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综合。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3)

反馈原则

反馈原则指的是成功的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所以,安全管理系统要实现目标,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根据反馈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从而调整系统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行动,保证目标的实现。安全信息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是反映人类安全事物和安全活动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的一种形式。如日常生产活动中,各种安全标志、安全信号就是信息,各种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也是信息。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4)

封闭原则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企业系统内各种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效。封闭原则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在应用封闭原则时,需做好以下三点:(1)建立健全各机构并使之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企业机构的职能:分为决策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2)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要按照封闭原则,针对决策指挥、执行、监督、反馈等各环节制定法规,构成一个封闭的法规网(3)把握封闭的相对性

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以新的封闭代替旧的封闭。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及原则(二)人本原理人本原理的含义就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及职业病的发生,是人本原理的直接体现。——重视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需要;——安全健康是职工的基本权利之一;——安全生产需要职工主动参与,体现其主观能动。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1)

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良好的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

动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就有三类基本动力:①物质动力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②精神动力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积极性的目的。③信息动力通过信息的获取及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动力原则在安全管理中运用动力原则运用要得当,否则会起到负面的作用。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不要仅仅孤立地使用某一种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及集体动力的辨证关系,集体的前进是管理的根本,在此前提下让个体充分地自由发展;再三,要处理好暂时动力和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再四,要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避免物极必反的结果出现。(2)

能级原则

能级:原子中的电子分别具有一定的能量,并按能量大小分布在相应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转。这些轨道所对应的能量数值是不连续并按大小分级排列的,称为“能级”。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2)能级原则现代管理引入这一概念,认为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形成现代管理中的能级。

能级原则:是说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即根据各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务,做到才职相称,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能级原则在安全管理中运用管理能级不是人为的假设,而是客观的存在。在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做到三点:①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②人才的配备使用必须及能级对应;③对不同的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给予不同的激励,使其责、权、利与能级相符。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3)

激励原则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①内在动力:指的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奋斗精神。②外部压力:指的是外部施加于员工的某种力量,如加薪、降级、表扬、批评、信息等。③工作吸引力: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及原则(三)预防原理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到最小,这就是预防原理。预防,其本质是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安全管理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善后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预防及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处理工作,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预防原理的出发点

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

由于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险肇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偶然损失原则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不管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将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

——事物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关系。事故的因果关系

——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原则

——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来自于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3)本质安全化原则

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谓本质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化的内容具体地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2)

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3)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4)3E原则:针对造成人、物的不安全因素的4方面原因—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采取3种对策:(1)工程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及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与卫生。(2)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3)

法制对策: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及原则(四)强制原理:强制原理的含义就是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强制

:就是无须做很多的思想工作、统一认识、讲清道理等,而是必须绝对服从,不必经管理对象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实行强制原理的原因安全管理更需要具有强制性,这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1、事故损失的偶然性;2、人的“冒险(捷径)”心理;3、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4、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安全强制性管理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法规和强有力的监督、执法和管理体系。强制管理不排斥民主管理。应该强调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实行强制性基础之上的民主性。强制管理及唯长官意志的独裁管理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

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及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2)监督原则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原则的运用:为了促使各级生产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保护职工的安全及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授权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和惩罚的职责,以揭露安全工作中的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追究和惩戒违章失职行为。我国安全监督的层次

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我国安全监督可分为四个层次:1、国家行政监督(或监察):是国家授权专门的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并运用国家权力对各级经济、生产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执行安全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2、企业自律监督:由企业经营者直接领导、指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部门的安全状况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我国安全监督的层次3、群众监督:指广大职工群众通过各级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对自己的企业各级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安全法规、改善劳动条件等情况进行的监督。4、社会及新闻监督:这是社区、公众和新闻媒体运用检举、举报、爆光等方式,进行社会全方位的监督。从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障安全生产合法经营。三、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针对事故致因因素如何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理论。也是指导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理论。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1)早期事故致因理论(如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等);2)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如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等)

;3)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三、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论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伤害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三种统计分布进行统计检验:1)泊松分布:当员工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即大部分工人不发生事故,少数工人只发生一次,只有极少数工人发生两次以上事故。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工厂里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些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三、事故致因理论2)偏倚分布: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着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造成这种统计分布的是工人中存在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人。3)

非均等分布: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结果发现,工厂中的部分工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三、事故致因理论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许多人发生事故是由于他们行为的某种瞬时特征所引起的。因此,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即少数精神上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防止措施:1)挑选优秀人员;2)开除事故频发倾向者。最后企业剩下的都是由优秀人员组成。三、事故致因理论2、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阐述了工业安全理论。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论述了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认为:1)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2)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没有一起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引起的。结论就是几乎所有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模型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伤害财产损失不安全状态三、事故致因理论3、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严重伤害

轻微伤害

无伤害129300三、事故致因理论4、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从能量在系统中流动的角度,应该控制能量按照人们规定的能量流通渠道流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能量的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的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终止而发生事故。如果事故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的伤害;如果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设备、建筑物、物体等,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它们的抵抗力,则将造成设备、建筑物、物体的损坏。三、事故致因理论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三、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是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频率和力的集中程度。该理论认为,工业事故对人的伤害是由于发生了能量或有毒物质意外的释放,因此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即事故的本质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不正常转移或意外释放。能量类型及伤害能量类型损坏种类举例说明机械能移位、撕裂、破裂和挤压,身体组织损坏。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由于运动的物体与身体、运动的身体与物体的相互碰撞引起的伤害,如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热能烧伤或烫伤、冻伤、引起炎症等,可以伤及身体的任何部位具体的伤害结果和部位取决于热能转移的量、方式和作用于身体的部位。电能神经损害、肌肉损伤、烧伤或烫伤触电死亡、烧伤、干扰神经等,具体的伤害结果和部位,取决于电能转移的量、方式和作用于身体的部位。化学能窒息、中毒、烧伤或烫伤等。动物性和植物性毒素引起的中毒,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能对人体引起的不太严重损伤。干扰能量交换及伤害影响能量交换类型产生的伤害事故类型氧的利用局部或全身生理损害中毒和窒息其他局部或全身生理损害(冻伤、冻死)、热痉挛、热衰竭、热昏厥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能量物的故障环境因素人失误屏蔽失效能量释放伤害损坏三、事故致因理论5、系统安全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系统安全是在系统寿命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强调在新系统的开发、设计阶段采取措施消除、控制危险源(注意不是运行中才识别),并且把系统安全活动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直到系统报废为止。三、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安全理论区别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观点主要有(理解记忆):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2)不存在绝对安全,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即危险是绝对存在的。没有超过允许限度内的危险就是安全。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但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三、事故致因理论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或变更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即企业必须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不是把事故消灭为零,而是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即人们可接受的安全程度),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系统安全的观点1、按系统安全的观点,人是构成系统的一种元素,当人作为系统元素发挥功能时,会发生失误。1)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失误。一般来讲,不安全行为是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导致事故的人失误,是人失误的特例。而过负荷、人机学方面的问题和决策措施是造成人失误的原因。2)防止人失误从预防事故的角度,可以从三个阶段采取措施防止人失误:(1)控制、减少可能引起人失误的各种因素,防止出现人失误。系统安全的观点(2)在一旦发生人失误的场合,使人失误不至于引起事故,使人失误无害化。(3)在人失误引起事故的情况下,限制事故的发展,减少事故的损失。3)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1)用机器代替人。机器的故障率远远小于人的故障率,在人容易失误的地方用机器代替人操作。(2)冗余系统。是把若干元素附加于系统基本元素上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附加上去的元素称为冗余元素,含有冗余元素的系统称为冗于系统。其方法主要有:两人操作;人机并行等。系统安全的观点(3)耐失误设计:是通过精心的设计使人员不能发生失误或者发生了失误也不会带来事故等严重后果的设计。如利用不同的形状或尺寸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利用连锁装置防止人失误;采用紧急停车装置;采取强制措施使人不能发生操作失误;采取连锁装置使人失误无害化。(4)警告。如视觉警告;听觉警告;气味警告;触觉警告等。(5)人、机、环境匹配。如显示器的人机学设计;操纵器的人机学设计;生产环境的人机学要求等。4)防止人失误的管理措施(1)职业适合性。包括职业适合性分析、职业适合性测试、职业适合性人员的选择。系统安全的观点(2)安全教育及技能训练。安全教育包括三个阶段: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态度教育。(3)其他管理措施。如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防止发生疲劳和使人员的心理处于最优状态,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持证上岗,作业审批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防止人失误的发生。2、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系统安全的观点1)危险源分类:第一类危险源指的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指的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2)要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必须有效地控制这两类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是为了控制第一类危险源;采取措施减少故障的发生和故障—安全设计是为了控制第二类危险源。四、事故预防及控制的基本原则1、事故预防: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追求本质安全)。2、事故控制: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少。3、事故预防及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采取相应对策。4、预防与控制的措施:1)安全技术对策: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问题。四、事故预防及控制的基本原则2)安全教育对策:使人知道哪里存在危险源,如何导致事故,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如何,对于可能的危险情况应该怎么做(如安全培训教育构建安全文化)。3)安全管理对策:要求人们必须怎么做(如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五、课堂练习2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_。A.设备故障B.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C.违章或违规操作D.安全生产管理松散2.根据能量转移理论,事故的本质是_。A.能量的不正常转移B.造成人员死伤C.造成经济损失D.不正常的意外事件3.对于事故的预防及控制,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_。A.人的不安全行为B.管理缺陷C.物的不安全状态D.有害的作业环境五、课堂练习24.在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对系统原理__原则的应用。A.反馈原则B.封闭原则C.整分合原则D.动态相关性原则5.按安全生产绩效予以考核是对人本原理__应用。A.动力原则和能级原则B.动力原则和激励原则C.激励原则和能级原则D.动力原则、能级原则和激励原则6.“连锁”装置是对预防原理的__应用。A.因果关系原则B.3E原则C.本质安全化原则D.偶然损失原则五、课堂练习27.认为新的技术发展会带来新的危险源,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减到最低。这一观点是包括在__理论中。A.海因里希因果连锁B.事故频发倾向C.系统安全D.能量意外释放8.__原则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A.预防B.强制C.3ED.偶然损失9.只要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__原则。A.偶然损失B.必然损失C.因果关系D.本质安全五、课堂练习210.__认为,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A.激励原则B.动力原则C.能级原则D.监督原则11.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及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_原则。A.预防B.因果关系C.偶然性D.安全第一12.安全管理的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安全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__。A.论证B.决策C.系统分析D.系统审核五、课堂练习213.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这体现了对__原则的运用。A.反馈B.整分合C.3ED.封闭14.安全管理的动态相关性原则说明如果系统要素处于__状态,则事故就不会发生。A.发展的变化的B.动态的相关的C.静止的无关的D.控制良好的15.利用_原则,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A.动力B.能级C.激励D.3E五、课堂练习216.国家设立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管理,这种做法符合安全生产的_原理中的_原则。A.系统;整分合B.人本;能级C.预防;3ED.强制;监督17.不存在绝对安全,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这一观点是包括在_理论中。A.海因里希因果连锁B.事故频发倾向C.系统安全D.能量意外释放18.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中的_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或有毒物质的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A.海因里希因果连锁B.能量意外释放C.事故频发倾向D.系统安全五、课堂练习219.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中的_理论,

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A.事故频发倾向B.系统安全C.能量意外释放D.海因里希因果连锁20.

_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_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少。A.安全生产;劳动保护B.事故预防;事故控制C.事故预防;劳动保护D.安全生产;事故控制五、课堂练习2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B.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C.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D.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22.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五、课堂练习2A.中毒属于第一类伤害;

B.中毒属于第二类伤害;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整个工厂是一个系统B.工厂中的一个班组不能成为一个系统C.整个工厂的生产工艺构成一个系统D.整个工厂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系统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考试要求:了解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现状、安全发展的理念和指导原则;熟悉我国安全生产政策;掌握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一、安全生产方针二、安全发展理念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五、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六、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七、课堂练习3一、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上,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2、“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安全生产方针3、“综合治理”,就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治理的实质),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治标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治本之策,综合运用科技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方面着手,解决影响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二、安全发展理念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安全发展”的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人的生命最宝贵,生命安全权益是最大的权益。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权益。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二、安全发展理念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生产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既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只有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国家才能富强安宁、百姓才能平安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安定。对企业来讲,安全发展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持续、有效、较快和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是企业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坚持走安全发展道路应当成为企业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二、安全发展理念

对各级政府来讲,加快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是政绩,搞好安全生产、推动安全发展,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安全健康权益也是政绩,是党和人民更关注、更看重的政绩。坚持安全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展效益,降低发展风险,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安全发展的根本和落脚点是认真切实地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措施。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是全面规范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部综合性大法。«安全生产法»及先后颁布的«劳动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煤炭法»、«海上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电力法»、«建筑法»等十余部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近百部有关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安全生产标准,构成了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6月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将安全生产事故责任罪的刑期由七年以下修改为五年以上,增设了不报、谎报事故罪。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对安全生产犯罪行为可以数罪并罚。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搞好煤矿安全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进一步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工作的通知»。为了严肃惩处安全生产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和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及腐败现象,从源头上防范事故的发生,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纪委颁布了«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中纪委第一次就某一特定领域的违纪行为如何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出具体规定,也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一个系统的解释性规定。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维护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和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国务院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强调事故调查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记);强调“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都负有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领导的职责,特别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即我国实行安全生产行政领导负责制,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是生产经营单位)。该条例还加大责任追究和处分力度,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以及瞒报、谎报和逃匿行为处以重罚,严惩失职渎职、违法违纪行为,增加了经济罚款、吊销资质等行政处罚。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

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专题会议上,确定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12项治本之策:(1)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2)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3)增强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4)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5)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6)加强培训教育,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7)加快立法工作;(8)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9)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10)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11)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12)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安全发展,将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和百万吨煤炭死亡率的四项指标纳入了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即国家统计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安全生产统计指标记)。其中亿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记)两项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

为加强煤矿和其他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出台了七项经济政策:(1)在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2)在高危行业全面实施了安全生产风险低压金制度;(3)国家连续安排国债资金,扶持国有重点煤矿治理隐患;(4)开展了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5)在八个省(自治区)开展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试点;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6)初步建立了煤炭价格形成机制;(7)在采掘业、建筑业进行安全生产商业保险试点。同时,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向各省(区、市)下达了年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