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静女》《无衣》)讲课稿_第1页
《诗经》两首(《静女》《无衣》)讲课稿_第2页
《诗经》两首(《静女》《无衣》)讲课稿_第3页
《诗经》两首(《静女》《无衣》)讲课稿_第4页
《诗经》两首(《静女》《无衣》)讲课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两首(《静女》《无衣》)讲课稿【导入语】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曼泓。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静女》和《无衣》。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这里的诗,不是一般地泛指诗歌,而是专指《诗经》。意思是:不懂得《诗经》里面的诗,那你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就不懂得如何说话。因为在当时的社交场合,尤其是外交场合,人们经常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来对答,只有学习《诗经》,才能更好地履行外交使命,更含蓄优雅地表情达意。前不久新闻中报道:日本支援湖北的两批物资照片,在微博、朋友圈,受到网民的热议和好评。不仅是因为物资本身,而且因为外包装箱上的汉字标贴——一批上贴的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另一批上贴的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前两句是佛家偈语——山川在下,异域相隔;风月在上,同天相望。后两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则出自《诗经•秦风》。意思是“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样的战裙”。这批物资包装里装的是什么?正是一线医务人员急需的防护服。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是否比“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更加滚烫,更加鼓舞士气。这次日本友人为我们做了个很好的示范:重温经典,阅读《诗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诗经》带给我们的诗意和美好。首先,简单梳理一下《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在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之后,才被称为“经”的。“经”就是“经典”,可以经纶天下的意思。《诗经》收录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文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内容不同,《诗经》分成风、雅、颂三类。其中风主要是一些民间歌谣,也叫“国风”。雅是周王直接统治区的音乐,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内容大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比喻。“兴”:起兴,启发;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风、雅、颂”“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邶风·静女》赏析《诗经》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说,唱是接近先民的最本真最恰当的方式。唱着唱着,恍惚间,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鲜活的人。【整体感知】这里,我为大家选了一段现代歌手于文华演唱的《静女》。大家跟着音乐,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50)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学习古诗词,读是关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我们先朗读,再概括。读诗的时候,注意两点:一读准字音,这首诗有通假字比较多,大家要注意;——文中通假字:“爱”通“薆”,“见”通“现”,“说”通“悦”,“女”通“汝”,“归”通“馈”,“匪”通“非”。二读对节奏——《诗经》所收,绝大部分为四言诗。四言句,几乎可以一律划分为两个二言的音段,故2+2是四言诗独有的节奏。这首诗中有两个五言句,五言句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要求高一点,我们还要能够把握语调,读出诗中表达的情感。(当然,这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首写男女青年约会的爱情诗。这首诗是以男主人公的视角写的。静女在男子眼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注释,我们一起将这首诗的内容梳理一下。诗歌分三章,写了一次约会:“爱而不见”两次馈赠:“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是写约会。谁主动邀约?是“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这里“静女”的“静”,我觉得取马瑞辰的解释更妥当。静女,就是“善女”,也就是美好的女子的意思。城隅:城墙的一个角落。“俟我于城隅”,在城墙一角等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是写:美丽的姑娘约“我”在城墙一角相见。“爱而不见”,女孩躲起来一直不出现,急得男子“搔首踟蹰”——抓耳挠腮,不停徘徊,很是着急。有美丽女孩相约,男子喜出望外;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女孩踪影,男子有点不知所措。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美丽的女孩把手中的“彤管”送给了我。“彤管”是什么呢?没有人确切知道:有的认为是笔;有的认为是一种乐器;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彤管”和下文的“荑“一样,是一种植物。调皮的姑娘,看到男子急成那样,终于露面了,她把手里的”彤管“作为礼物送给男子。男子接过“彤管”之后,说,这彤管鲜亮美丽,我很喜欢。——表面上男子是在夸“彤管”,实际是夸送他礼物的人。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孩把从野外采回来的荑草赠给心仪的男子,男子觉得这荑草美得出奇。“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男子直言胸臆,表明:因为自己爱美女,进而爱美女赠送的荑草。人们常说“礼轻情义重”,看来,这美人所赠的草,在男子看来,不是草,就是姑娘的一颗赤诚之心。《静女》是邶风中的一首爱情诗。通过内容的梳理,我们感受到了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这首诗是如何表达的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的呢?通过讨论两个问题,我们进一步体会一下。【重点讨论】(1)诗中“静女”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这反映双方什么性格和心理?开头用“静女其姝”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时的那种欢欣、愉悦、还有点小小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藏起来不出现。女子为什么要躲藏起来呢?是的,这个女子很调皮,就是想试探一下这男子。看看男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是否在乎自己。——这可以说是女孩子们普遍有的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如果男子表现得满不在乎,那说明自己在对方心中没什么分量,结果可能就一拍两散了。诗中这位男子的表现看来没有让女子失望,“搔首踟蹰”——用手挠头,徘徊不定。这个细节,表现出男子的内心很不安,很着急,写出了男子对女子恋慕的深情。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有情趣的画面:暗处,姑娘正偷偷地捂着嘴笑;明处,小伙子挠头等得好焦急。对比鲜明,通过互相衬托,体现出二人迥异的性格,姑娘机灵刁钻,活泼可人;小伙直率憨厚、诚实多情。这对有情人,是否让我们想起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黄蓉呢?(2)诗中男子对女子所赠的两件礼物大加赞美,你怎么看?表达了男子怎样的情感?古代有男女互赠礼物以定情的习俗。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将植物作为定情物源于原始巫术。原始人认为某些植物可以增强自己的魅力,触发爱情。初生的柔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诗中女子将彤管和荑草作为信物送给男子,想来也有这样的用意吧。男子对女子所赠的两件礼物大加赞美,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彤管鲜亮美丽,又指赠送彤管的女子美丽可爱。同样,下文的“洵美且异”,也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荑草,实际上说的是女子美得出奇。“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男子直抒胸臆,很实在地说自己喜欢的不是草,而是送荑草的女子。可见,男子对女子的一片深情。(双关,指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静女》小结】让我们小结一下:这首诗歌短小、精悍,风格朴实。仅有三章十二句,仅用50个字,就成功塑造男女主人公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有情人约会时的有趣场面。下面我们学习《诗经》中另外一首诗——《秦风·无衣》。如果说《邶风·静女》是一曲恋歌;那么《秦风·无衣》则是一首战歌。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有一首主题曲,歌词用的就是《无衣》这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听歌曲,看视频,你们感觉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1分22秒)这是一群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无衣》的创作背景。【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王朝地域大半沦落,周平王举室东迁。秦地人民纷纷响应秦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地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朗读】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对语调,读出感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通假字:“泽”通“襗”,内衣。参照课文注解,请同学们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文。并且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章的内容。第一章: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统一思想“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袍”,有困难我们一起克服。“王于兴师”,君王要起兵,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一章写大家统一思想,准备上战场。第二章: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样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统一行动“与子同泽”,泽,通假字,内衣,相当于现在的汗衫。袍和泽都是衣服。这里形成了一个典故——袍泽袍泽,成了“战友”的代名称。袍泽之谊——战友情谊同袍同泽——原比喻共事的关系的军人。现在也指有交情的友人。“与子偕作”,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写统一行动第三章: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同赴战场“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出发,一同奔赴战场。这首诗的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比较一下在形式上有什么异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三章,相同处是每章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一章的第一句用的都是反问句。不同处是每一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三、四个字,第五句的三、四个字不同。这是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重章叠句】类似于现在流行歌曲的a段b段一样。a段和b段的文词大体上是一样的,只是个别字句略有调整。每一章的句数、字数相等,但并非无意义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将战斗激情逐步推向高潮。第一章结句“与子同仇”,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情绪方面的。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语意递进,突出了秦地人民团结一心,全力对外,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小结】《无衣》是一首赋体诗,在重章叠句的铺陈复唱中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歌颂了一种慷慨雄壮、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无衣》诗中,秦地人民面临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而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疫情,早已不是一座城的战斗,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战斗。当我们看到日本友人支援的物资包装上贴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想,我们不只是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捐赠情义,更是唤起了我们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决心。这两句诗很好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