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溢脉所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_第1页
覆溢脉所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_第2页
覆溢脉所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覆溢脉所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摘要:覆溢脉最早出现于(难经〕,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进行定义,即覆脉是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脉是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因(难经〕的脉诊学理论确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诊,所以覆溢脉脉象特点亦在这里有特征性描绘叙述,即尺寸俱沉,鱼际现浮与尺寸俱浮,尺外现沉的区分。此脉象构成原理具体表现出了人体阴阳上下相离、孤阴独阳的病机特点,故而临床运用时应与长脉的辨识加以区分,充分发挥真脏脉在危证病人诊断和抢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关键词语:覆脉;溢脉;覆溢脉;长脉;古代文献;Abstract:OverlyingspillpulsefirstappearedinNanjing,whichisdefinedaccording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engthofpulseandthestandardlength,thatis,overlayingpulseisthechipulsecoveringthepartofchimorethanoneinch,whilespillpulseisthecunpulsecoveringmorethanninepointsandspillinginthethenareminence.BecausethepulsediagnosistheoryofNanjinghasdeterminedthethreepulsediagnosisofcun,guan,chi,thepulseimagingcharacteristicsofoverflowsarealsocharacterizedonthisbasis,thatis,thedistinctionbetweenIfthecunandchiarebothdeeppulse,thethenalisfloatingpulseandIfthecunandchiarebothfloatingpulse,beyondthechiisdeeppulse.Thispulseformationprinciplereflectsthepathogenesisoftheseparationofyinandyanginthehumanbodyandthepathogenesisofthesolitaryyinandyang,sotheclinicalapplicationshouldbedistinguishedfromtheidentificationofthelongpulse,andgivefullplaytothesignificanceoftrueviscerapulseinthediagnosisandrescueofpatientswithcriticalsyndrome.Keyword:overlyingpulse;spillpulse;overlyingspillpulse;longpulse;ancientliterature;中医脉诊以其独特的方式方法及其与中医学的理论关系构成了本身的临床诊断特色,同时它亦是中医的特色之一[1]。其价值毋庸置疑。但在历史流传发展的经过中亦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难免会出现内容遗漏甚至理解偏颇[2]。笔者阅读薛雪(扫叶庄医案〕[3]卷三载有:脉数,上出鱼际一寸,心中热,与背相控脉数上出鱼际一寸,是谓溢脉,阴气不能上承于阳也。经查阅历代中医古籍,发现最早记载覆溢脉的典籍是(难经〕。但现今众多不同版本的中医教学资料对覆溢脉阐释或无其内容,或有失偏颇。现分别将中医古籍中其脉象描绘叙述、临床主病等内容分述如下,以期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古籍脉诊文献中的理论思想和学术观点,供相关研究者参考、借鉴。1覆溢脉释名及其脉象形态(难经〕为现存最早记载覆溢脉的古籍。(难经三难〕云: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4]覆,即覆盖。(讲文襾部〕:一曰盖也。[5]在这里形容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即满溢。(讲文水部〕:溢,器满也。在这里形容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5]。滑寿亦注云: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6]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4]该文提示(难经〕已确定了根据寸、关、尺分部定位脏腑[7],在这里基础上分析脉搏跳动的实际长度,提出凡超过本位者为太过,反之为不及。即寸部脉超过本位九分为太过,缺乏九分为不及;尺部脉超过一寸为太过,缺乏一寸为不及。这两种脉象的判定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来确定的,此为寸尺部普通的病理脉象,更甚者为溢脉与覆脉。遂上鱼为溢,遂入尺为覆,此处须了解的是遂字是延续之义,即脉象搏动范围是超过寸部太过之脉,直到达鱼际的。由于由下(近端)向上(远端),如上文释义能够理解为水满溢而出(本位),所以把它称作溢脉;而超过尺部太过之脉,由于远端为关、寸,只要通过近端超过尺部一寸来判定,好像从上向下覆盖,故称为覆脉,是从脉象搏动范围的角度来详细描绘叙述的。结合以上所述内容我们能够概括覆溢脉详细的脉象形态。溢脉是寸部九分而浮的脉象直达鱼际,其详细脉象应为尺寸部均为沉脉,而寸口之外的鱼际上却出现了浮脉,即溢脉的特点为尺寸俱沉,鱼际现浮覆脉为尺部一寸而沉的脉下移于尺部以外(向近端迁移),即覆脉的脉象应为尺寸部均为浮脉,而尺部以外(近端)本来触摸不到或有极微弱脉动的地方出现了明显的沉脉,即覆脉的特点为尺寸俱浮,尺外现沉。2覆溢脉所主病因病机(难经三难〕云: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4]中医理论以为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和阳通过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到达平衡,使人体处于种健康的状态。假如某些强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阴和阳中一方偏盛至极,另一方由于其运动变化出现障碍而产生郁遏,双方盛衰悬殊。盛者盘踞于内,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就会导致以覆溢脉为表现的疾病产生。吴太医令吕广[8]对上文注曰:遂上鱼者,出一寸至鱼际也。一名溢脉,一名外关之脉,一名内格之脉,一名阴盛之脉。从病机的角度具体阐释溢脉是阴乘阳之阴盛之脉、(阴)外关脉、(阳)内格脉,覆脉即内阳盛之脉、(阴)内关脉、(阳)外格脉。可见,覆溢脉是比太过更为严重的病理脉象。(四诊抉微卷四〕亦云:寸倍尺为溢脉,一名外关,关以上,外脉也,阴拒阳而出,名曰内格。自关以上,溢于鱼际,而关以后,脉伏行,阴壮乘阳,而阳竭则死,是寸口四倍于人迎。尺倍寸为覆脉,一名内关,关下面,内脉也,阳拒阴而入,名外格。自关下面,覆入尺泽,而关以前,脉伏行,阳亢乘阴,而阴竭亦死,是人迎四倍于寸口。[9]详细地讲,溢脉反映的病理本质包括2个方面:即阳气闭郁与阴气盛极。阴盛阳郁导致人体气机出入严重障碍,体内阴气不能随阳气出入运动、布散流行,蓄积盘踞于内,格拒阳气于外,使阳气内与阴和的道路阻断,矛盾愈加尖锐,这就是外关内格[10],其病机与今天所讲的阴盛格阳的情况是类似的。即如(难经本义〕载: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内出一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6]覆脉反映的病理本质也包括2个方面,即阴气闭郁与阳气盛极。由于阴郁阳盛,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严重障碍,体内阳气不能与阴气交感来完成升降出入运动、布散流行,导致阳气蓄积极盛于外,格拒阴气于内,使阴气外与阳合的道路阻断,即导致内关外格,其病机与今天所讲的阳盛格阴的情况是类似的。总的讲来,覆溢之脉具体表现出了人体阴阳运动变化严重障碍的病理特点,反映的是孤阴独阳、上下相离的病机。3覆溢脉的临床意义(难经〕曰: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6]即以为是代表了严重的疾病状态,是真脏之脉,人即便没有什么异常感觉和状态,也往往会死亡,这与临床实际是相符合的[11]。溢脉由于阴极盛而格阳于上或外,病人还能够伴随有上热下寒或假热的征象,但实际是真寒证。覆脉由于阳极盛而格阴于下或内,临床上病人还能够伴随有上热下寒或热盛阴涸的征象。覆溢脉是一种向阴阳离决方向发展的危证,乃病情垂危之脉象,临床上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及早做出诊断和抢救。4覆溢脉与长脉的关系由于覆溢脉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而长脉在形态上与覆溢脉有类似之处,容易发生混淆,故此处加以讨论。(中医诊断学〕教学资料[12]定义长脉脉象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首尾端直,如循长竿。向前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向后超逾尺部者又称履脉。笔者通过查阅中医历代脉学古籍,并无履脉这一种脉象名称,该处疑为书稿校对的疏忽,将覆脉错刊成履脉,即履为覆字之讹字。首先,从形态上看,长脉除脉位超过三部外,它还有脉体首尾相称,来去端直好像循按长竿,而且脉动时脉体有直上直下的特点。长脉实际上是寸脉太过与尺脉太过的复合脉象。一般来讲,长脉不浮不沉,居于中位,超过三部的程度没有溢脉或覆脉严重。溢脉或覆脉上溢鱼际或下覆尺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溢脉尺寸部均居于沉位,浮中位难以触及,覆脉尺寸部居于浮位,尺外平常不能触及脉象的地方此时却能诊到明显的沉脉。其次,二者临床意义也是不同的。长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是邪气盛实、正气不衰、气血壅盛的表现。长脉也见于正常人,是气机调畅、精气盛满、脉气盈余的表现。覆溢脉则不同,是阴阳之气不相协调的危重脉象。(难经疏证〕载滑寿案语:覆溢之脉,乃孤阴独阳,上下相离之诊,故曰真藏之脉。[13]笔者以为,无论从取脉的部位、脉象形态还是从临床主病病机上来看,长脉和覆溢脉都是3种不同的脉象。而现今中医教学资料不仅在真脏脉讲授部分毫无提及覆溢脉,并且只在常见病理脉象长脉的脉象特征中扼要阐释其内容,实为不妥[14]。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因而脉诊是判定疾病甚至死亡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医生用手通过触、摸、按、压去感悟血脉、经脉和筋脉的脉动、脉气与脉色等外在表征的变化是常见的一种诊断方式方法。覆溢脉是真脏脉之一,众多中医古籍文献中都可查阅到相关理论及其临床诊断的应用。但后世医家以及当代中医诊断学教学课程中没有能充分理解有覆有溢,有关有格的含义,甚或存在将覆脉错作为履脉。笔者通过整理中医古籍相关覆溢脉的文献,讨论其脉形描绘叙述、脉象构成原理及临床诊断意义,以期明确覆溢脉在中医学习与临床中的真实价值。以下为参考文献:[1]李彤.论中医脉诊之道[J].吉林中医药,2018,31(6):501-502.[2]陈一江.论诊脉部位的演变规律[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