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目的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一、世界的物质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四、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教学时间:8学时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观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哲学哲学“philosophia”追求、智慧,即“爱智”。(二)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1)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世界怎么样?是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是世界的本原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2、意识与物质世界万事万物是怎样产生或发生的?归宿到何处去?

这个世界的开端是什么?

1物质是世界的本原1)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知识世界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世界多元论——波普二元论笛卡尔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一元论“时间先在性”——唯物主义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这种回答,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逻辑先在性”——唯心主义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显而易见,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问题是难于理解的,它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逻辑先在性”的两种情况A.“自在”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如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如柏拉图之所以“野蛮地”(列宁语)把“理念”与“事物”割裂开来,认为“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事物”不过是“理念”的“摹写”,其根源就在于柏拉图歪曲地“夸大”了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B.“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在主客体关系中,以“我”为前提。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如果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也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

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旗动!风动!心动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基本形态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列宁的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是魔鬼,只不过一个是红鬼,一个是绿鬼罢了。虽然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超越常识的哲学思考的魅力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根源:

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一般总会夸大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的作用,而贬低物质生产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地位。

认识论上的根源:

人类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如果把这个曲折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断夸大起来推向极端,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对“物质”理解的发展过程其一,古代的朴素唯物论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① ▲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万物的“始基”的探索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行”说

火土水金木五行相生图五行相克图②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阴阳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传》“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两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64卦384爻。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八卦说其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本原论近代形而上学原子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为根据,并将此照搬到哲学中来,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霍尔巴赫洛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霍布斯培根爱尔维修拉美特里狄德罗3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1)意识的起源

【引言】前面我们讨论了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唯物主义一元论有了基础。但是,仅仅站住了一只脚,(另一只脚站在社会历史观上)。而且,这只脚还没有完全站稳:因为,只要意识完全独立和对立于物质世界,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有漏洞。2意识与物质世界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宗教与神话的领地。古老的中国神话中,盘古用了一万八千年开辟了天和地,人是女娲用泥巴捏出来的。

天主教教义上说,人是上帝造的。乌索尔大主教甚至推算出,在纪元前4004年10月23日,是一个星期天,上帝开始创造地球,第六天,造出了人。关于人类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反应刺激感应动物感觉和心理人类思维主体低等生物:原生动物和植物高等动物人类物质基础无机物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索动物脑和动物神经系统人脑及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科学材料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和神经比较学神经心理学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生物进化ⅠⅡⅢ意识产生的三个关键环节:感觉、心理生物进化3530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进化(2)人类及其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我们已经知道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是,问题是:它一经产生出来后仍然可以脱离自己的根源而独立,甚至反过来支配自己的根源,正如儿女长大以后可以反过来支配自己的父母一样。因此,仍然需要科学来说明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小转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的本质规定2)意识的本质规定

2、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3、物质范畴的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物质范畴的意义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原子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的意义我们用感觉读自然之书,

但理解它却不能用感觉。

——费尔巴哈(三)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物质与运动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3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1)运动1、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恩格斯

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了几百米。泰山日出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牛顿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这里所说的“绝对”和“相对”是相对条件而言,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而从一切具体存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性”——运动是无条件的。我们只有从无数的相对中,才能领悟物质存在形式的绝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辩证性质/绝对性运动的绝对性静止/定义

(2)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形式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静止的表现形式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辨证统一: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使人们能够理解绝对运动,同时,便于人们认识、描述、测量和计算运动。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根本条件,使人们能够区分和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多样性。第三,相对静止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可能。静止/意义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是

形而上学不变论即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由此得出了所谓绝对不变的天体、物体及社会制度等错误观点。另一种错误观点是;

相对主义诡辩论即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

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而我的智力发育迟,长大了也未搞清楚,于是,我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得深一些。

——爱因斯坦

1)时间和空间的涵义及其特性时空概念A时间的涵义及特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唯一特性是它的一维性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时间和空间的涵义及其特性时空概念B空间的涵义及特性

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YXZOP(X1,Y1,Z1)X1Y1Z1长高宽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时空概念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3)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也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时空概念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A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涵义B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时空概念1/21/41/8……◆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实践观是统一的。为了深刻而全面的把握世界的物质性,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1、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实践观有四种观点: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中国古代、古希腊德漠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罗吉尔.培根、弗兰西斯.培根)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王阳明“知行合一”说;黑格尔:实践只是“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而不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墨子“耳目之实”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费尔巴哈则把实践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是生活实践。)

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一)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2)实践的特征第一,客观现实性。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客观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二,自觉能动性。愚公移山第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3)实践的结构、功能和基本形式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它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实践过程的承担者,实践结果的享用者。实践客体:是社会性的实践主体所探索和改造的对象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人类客体。实践手段:是指实践主体在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有两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活动的社会功能第一,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第二,优化主体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4)实践的实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 人类实践过程的形成

2、实践形成的意义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物质世界产生实践推动物质世界人与自然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实践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实践结果的检验实践决策3、实践环节及其程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引言】

关于世界的哲学思考,除了对其本质“是什么”的探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更加直接地左右人们对待现实的态度。世界的存在状态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涵义(2)联系的客观性(4)联系的多样性(3)联系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

联系概念:联系化学天文学经济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其中包含三个要点: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2)

联系的客观性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联系

(3)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达尔文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与老处女人数的多寡相关。皇家海军士兵苜蓿牛肉土蜂田鼠猫老处女普遍联系的表现

(4)

联系形式的多样性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联系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必须摒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普遍联系的表现(2)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联系(1)所谓“发展”则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二)事物的永恒发展(3)事物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所谓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4)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2、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1)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性

(1)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2)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发展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根本分歧形而上学辩证法派别分歧孤立联系静止发展片面全面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跌进深坑的权利和自由。没有知识的人,就象本来就躺在土坑里从来没有爬出来过一样,怎么能从上面跌进去呢?

—泰勒斯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转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

这里的“矛盾”是形式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对立统一规律1)形式逻辑的矛盾与辩证逻辑的矛盾韩非子那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里的矛盾,是形式逻辑矛盾,与我们要讲的辩证逻辑的矛盾不是一回事。

对立统一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第二,形式逻辑的矛盾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之中,是科学认识所不允许的;辩证逻辑的矛盾存在于客观事物和物质世界之中,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即: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对立统一规律2)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正相反,它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在这里,应当注意,形而上学与形式逻辑并不是一回事。形式逻辑反映了事物相对稳定的状态,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如同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关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先看一个幼童按家实情写的一幅对联而“因祸得福”的故事:上-惊天动地人家(叔帮人家放炮燃火);下-数一数二门第(爹帮财主数上过斗);横-扭转乾坤(爷植夜打更,白天休息)。乾隆外巡看到后点名要他进国子监学习。问: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原理?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统一规律

其一,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排斥、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其二,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依存、渗透、相互吸引、转化的性质与趋势。

同一性与斗争性/概念任何矛盾都同时具有相反的两种属性:

1

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2

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任何一个现存的事物,内部都不可能是全死板和僵化的,都包含着相互差异、对立和排斥的各个方面。ⅰ同一中包含斗争“对立的统一”,“差异的同一”。任何的同一都是:任何的对立、差异、排斥都必须以同一作为条件和依据,在同一性规定的范围内展开,不可能“无缘无故”、“无根无据”。

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ⅱ斗争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4

这是一种“洞察”的眼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获得了一种方法论的启迪即: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割裂开来。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不能从对立中把握同一。这种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另一种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不能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把同一看作是不包含差异和对立的绝对同一。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内在根源和动力矛盾范畴不仅反映了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本质联系,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同一性与斗争性

在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

2同一性与斗争性

在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同一性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其一其二其三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斗争性是事物自身内在的“不安定”因素,是破坏事物稳定与平衡的“不稳定分子”,由于这种永不休止的“不安定”因素的作用,事物逐渐积累着小的变化,事物内部“稳定”与“破坏”双方力量的对比逐渐明显,到达一定的“阀值”时,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反面。

斗争性在发展中的作用

2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斗争性在发展中的作用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推动天体运动和演化的动力,是吸引和排斥既斗争又统一的相互作用;●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斗争。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结、交融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这才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动力。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内因与外因的含义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2、矛盾的特殊性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这是我党多年总结的工作方法之一。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1)、矛盾性质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三是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1)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

2)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3)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辨证法的关键。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四、掌握矛盾分析方法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三是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方法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三)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1、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事物的质质量互变规律2)事物的量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1)、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2)、事物的质往往又是多方面的。(3)、事物的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

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黑格尔冰水汽50C0C100C3)事物的度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有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80200020501990国民生产总值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质量互变规律一只玻璃杯——肯定打碎了——否定一粒种子——肯定发芽了——否定某人活着——肯定他死了——否定概念/肯定与否定1、肯定与否定(四)事物发展的肯定和否定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所谓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所谓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2、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第一、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肯定之中总是渗透着否定。第二、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同没有纯粹的肯定一样,也没有纯粹的否定。辨证法的否定是把某种肯定包含在否定之中。

辩证的否定观由相互联系的四个观点构成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唯物辨证法的科学否定观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有:

A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不承认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你没见树上有虫吗?为什么把树砍了?3、辩证否定的辩证过程1)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一般公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麦粒植物麦粒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做第一个否定的时候,就必须做得使第二个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可能发生。恩格斯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2、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3、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种科学学说的力量与实质,往往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述说方式。马克思的方式是:整体的、流动的、联系的并且体现时代精神。

—恩格斯第一章第二节MAKESIZHUYIZHEXUEYUANLIDISANZHANGDISANJIEYIGUO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