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外国电影的发展_第1页
第一章 第二节 外国电影的发展_第2页
第一章 第二节 外国电影的发展_第3页
第一章 第二节 外国电影的发展_第4页
第一章 第二节 外国电影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电影的发展

第一阶段电影艺术萌发期

(1895-1907年)

在电影萌芽时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摄影倾向:一种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主要在现实中去捕捉生活现象,银幕上展现的就是人们身边的琐事;一种以梅里爱为代表,主要记载舞台上已经加工的虚构的生活图画。

沿着这两种创作方式,发展成后来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两种片种。这两种倾向反映到故事片摄影中来,又逐步形成两种不同的流派:绘画派和纪实派。左:奥古斯特右:路易卢米埃尔兄弟

(lesfrèresLumière,或thebrothersLumière),法国电影先驱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机的发明人。在路易·卢米埃尔所拍摄的作品中,题材和内容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方面:

一、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木匠》、《铁匠》、《拆墙》、《烧草的妇女们》、《照相师》、《水浇园丁》以及《消防员》(四部)等等。

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婴儿的午餐》、《玩纸牌》、《下棋》、《钓鱼》、《金鱼缸》、《猫的午餐》、《儿童吵架》、《家庭聚餐》、《恬静的家庭生活》等等.

三、政治、文化、新闻实录。比如:《耶路萨冷教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日本内宅》、《代表们登陆》、《一艘新的船下水》等等。

四、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出港的船》、《火车进站》、《警察游行》、《街景》、《骑兵表演》,以及由卢米埃尔的两个摄影师分别拍摄的两部影片《在美国》和《威尼斯景象》等等。梅里爱(1861~1938)法国电影导演

开创了戏剧记录片美学风格,重视虚构创造的艺术效果。创作了新的样式片:幻想旅行片、神话片和喜剧片

。自觉运用人工布景,摄影棚拍摄。灵活运用舞台视点、停机拍摄、场面转换等拍摄技法。开创多种电影特技,如遮幅摄影、快慢镜头、淡入淡出等。第二阶段无声故事片创作时期

(1908-1927年)

大卫·格里菲斯(英文全名为DavidLlewelynWarkGriffith,一般称为D.W.Griffith,1875—1948),美国导演,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他将电影从依附于戏剧的形式中独立出来,采用文学观念进行创作,将电影从简单的记录层面提升到复杂的叙事层面,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和《党同伐异》(Intolerance)爱森斯坦(Eisenstein,Sergey;1898~1948)

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

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1925年摄制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运用蒙太奇理论的著名电影作品。其中,(“敖德萨阶梯”)场面,被视为视觉节奏的典范。普多夫金(1893~1953)

Pudovkin,VsevolodIllarionovich

苏联电影导演,演员,理论家。开创了抒情蒙太奇风格。主要作品:1926年《母亲》、1927年《圣彼得堡的末日》1928年《成吉思汗的后代》等。

卓别林

(Charlie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为查尔斯·斯潘塞·卓别林爵士,SirCharlesSpencerChaplinJr,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1977年12月25日卒于瑞士科西耶。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创作特点:1、影片有着深刻而尖锐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庸俗闹剧。2、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大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善于把一些对立的因素在艺术创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对立关系的巧妙处理更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悲喜交集达到高度的融合。3、他用艺术夸张手法构成情节和人物动静的造型,构思巧、手法新,完全超脱了一般庸俗闹剧的旧模式,因而在创作上达到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卓越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从而使得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勃列顿学派:

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是在英国20世纪最初十年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威廉逊等。因为这个流派中的某些人员出生在英国勃列顿地方,故被称为“勃列顿学派”。他们提出了“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的口号,主张电影必须反映“真实生活的片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也强调允许进行艺术加工。如,重视摄影机的功能,运用了移动摄影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蒙太奇的一些手段。

代表作品:

《祖母的放大镜》分镜头拍摄《望远镜中看见的景象》两极镜头《中国教会被袭记》追赶者、被追赶者交替视点《大兵求婚记》汽车视点、省略意识《马丽•珍妮的灾祸》内外景相结合法国印象学派:二十年代的法国,先锋派的电影导演正统治着整个法国的银幕世界。从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出现了众多的电影流派,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电影文化现象,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而这场电影的先锋运动是从印象主义电影美学的探索为开始的。这一学派从1917——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

印象主义大师坚持以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为艺术本体的对象,以客观性为基础的创作方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能够创造梦境、赋于现实以诗意的创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观性正是印象主义主观性之所在。代表人物:

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

1922

发表《上镜头性》

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艺术特色: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艺术特征:

1、总体风格沉郁、灰暗、冷酷。2、内容倾向黑暗题材表现,人物往往具有象征含义。3、用变形、荒诞、失真、扭曲等手法反映现实。4、空间安排热衷舞台化风格的封闭环境。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1、“纯电影”的美学实验:以电影的手段进行绘画、音乐方面的创作,认为电影可以创造活动影像和节奏,能使电影能够从自身获得一种新的力量,以摆脱叙事逻辑和物理现实,创造出超越现实和难以想象的视觉幻象。

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1923年)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1926年)

2、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的艺术家们以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的美学信条,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杰作作为讽刺的对象,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杜桑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雷内·克莱尔拍摄的《幕间休息》

3、超现实主义电影:试图把梦境、心理变态、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主要是受弗洛依德的影响)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法]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年)[西班牙]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瑞典电影学派:

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具有浓郁的北欧风情,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影片自然元素成为重要的叙事元素,而不仅是抒情元素。斯约史特洛姆的《生死恋》(1917)莫里茨•斯蒂勒《阿尔纳的宝藏》(1919)记录学派:1、[美]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2、[苏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

《扛着摄像机的人》3、[英]约翰·格里尔逊1929年导演《飘网渔船》第三阶段有声故事片创作时期

(1927-1945年)

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是(1926年)的歌舞片《唐璜》,第二年(1927年)的《爵士歌王》。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影已经彻底告别了无声片时代。

电影创作中心开始从欧洲转向美国。声音和处于实验阶段的彩色电影,除了打破默片时代的视觉艺术欣赏方式外,更为艺术家探索电影丰富的表现力提供了新思路。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一、好莱坞电影1、好莱坞电影概况(1)好莱坞的含义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东部,1908年起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云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引申为类型电影的创作现象和创作思潮。

好莱坞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经历了它的全盛时期。它以雄厚的财力和优越的技术条件,吸引了来自欧洲的大批电影人才,并以摄制了六千至七千部的影片数目和所获得的巨额利润,称霸影坛。在这一时期,只有欧洲的纪录片运动和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是个例外。好莱坞作为闻名世界的电影城,无数的电影艺术家在这里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无数的电影明星在这里升起、陨落。这里造就了许多世界级的大导演,如大卫·格里菲斯、埃德温·鲍特、麦克·赛纳特、西席·第密尔、埃里希·斯特劳亨、金·维多、约翰·福特、弗莱明、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茂文·里洛埃、奥逊·威尔斯、汤马斯·英斯等。这里也造就了许多世界级的大影星,如玛丽·毕克馥、格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蓓蒂·戴维斯、丽达·海沃斯、凯瑟琳·赫本、费霎丽、琼·万登、亨丽·方达、简·方达、马龙·白兰度、秀兰、邓波儿、克拉克·盖博、罗伯特·泰勒、查尔斯·卓别林、亨弗莱·鲍嘉、劳伦斯·奥立佛等。在这里,一部又一部世界级的名片大作传遍全球,如《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城市之光》、《西线无故事》、《乱世佳人》、《蝴蝶梦》、《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吾土吾民》《欲望号街车》、《公民凯恩》等。无论你喜欢与否,都不能否认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能像好莱坞电影那样长期占据大片的国际市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20多年里,美国影片的覆盖面曾达到过整个国际电影市场的80%。这种局面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各国民族电影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直到今天,西方各国的电影市场有一半或一半以上为美国影片所占据。当前,世界各国到处都能听到有关“电影面临危机”的悲叹,由于观众人数急剧减少,大量影院被迫关闭改行,但几乎所有国家上座率最高的往往仍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观念不同、思想意识不同,好莱坞的影片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往往遭到较多的批评,甚至谴责。相当一部分的人说它思想浅薄,醉生梦死,甚至思想反动,但这并不妨碍好莱坞电影继续受到全世界不同民族、语言、肤色、年龄、性别、文化修养的大多数人的喜爱。好莱坞的美学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电影艺术家攻击的对象。好莱坞的确不是一个艺术创作中心,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影生产、批发、销售一条龙的国际商业电影中心。在电影艺术百余年的历史中,各种电影流派、观念、方法不断出现,冲击着旧的观念,但这一切却动摇不了好莱坞电影在国际商业电影市场上相对稳定的地位。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山姆大叔像一个杂食动物,你反对它也罢,夸奖它也罢,它总是毫不声张地、静静地吞下各种新流派、新方法,把它们化成自己的营养,并利用这些营养来生产出适合各种人口味的影片,以换回大把大把的美元。制片人制度

随着好莱坞全盛时期的到来,好莱坞出现了一批大而全的垄断性电影制片公司,制片厂内部的组织分工也越来越精细,比如编剧,就有专管情节的、分管噱头的、分管对话的等等。好莱坞的制片人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制片人实际上就是这部影片的总管家。从题材的选择、摄制人员的确定,到拍摄的角度和剪辑的取舍等等,他都要管。整个影片的生产程序,制片人要控制起来。好莱坞的制片人是制片政策的执行者,是组织和监督影片生产的管理者。他对上向公司负责,对下控制一切。他决定着影片摄制人员的命运,谁工作不合意,随时就可以解雇谁。演员也一样,制片人可以发现和占有明星,为其大做广告宣传,使之成为社会崇拜的偶像,也可以让其一夜之间坠落下来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流水线方式制作电影,各个生产环节专业化。明星制度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第二个特点,是实行明星制。早期的电影公司不愿透露演员的真实名字,唯恐他们一旦出名,会索要更多的酬金。后来,公司发现演员的知名度越高,影院的上座率也越高,明星的魅力对票房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决定实行明星制。明星一改过去用艺名的做法,演职员表上出现了他们的真名。观众们对某一明星的喜爱,导致了公司间相互挖墙角,争夺明星。明星的身价也随之越来越高。影片的制作也开始围着明星转:编剧为明星写剧本,导演以类型化人物树明星,摄制和灯光塑造明星,制片人想方设法捧红明星。最终,观众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去看明星。明星决定了影片的价值,决定了票房的价值。然而,明星的类型化,意味着明星的艺术生命僵化。在好莱坞,只有极少数才华横溢的大明星能够冲破类型化的模式,使自己的才华得以尽情发挥。导演在好莱坞是没有地位的。他们被夹在制片人与明星之间,只不过是制片厂的一个雇员。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最终成为高效率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技师。他们严格地按照剧本所规定的情节和台词去拍片,之后把胶片交给剪辑师去完成最后的制作。只有少数导演在证实自己确有独特才能后,才可以在开拍前参与修改剧本和参与后期制作。电影创作中谁是真正的作者?导演or明星。演员中心制。如何衡量演员?2、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创作观念

(1)戏剧化电影: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它的表现方法包括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等。

(2)戏剧化电影的特征:线性结构方式强调戏剧冲突制造戏剧情境注重煽情和道德训诫人物性格结构单一唯美倾向二、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类型片

1、什么是类型电影

广义上的类型电影没有地域或时代限制,泛指按照各种不同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强调影片创作上的规范化、程式化、模式化。狭义上特指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与创作方法。在具体某一类上,其人物形象、叙事结构、主题对象、视觉图谱、社会观念是较定型的。2、类型片大致分类:美国著名影评家M·格林尔德曾列举75种故事片和非故事片的类型:

故事片主要有喜剧片、西部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犯罪片、歌舞片、战争片、爱情片、伦理片、惊险动作片、体育片、儿童片等;

非故事片有广告片、新闻片、纪录片、科学片、教学片、风光片等。3、类型电影产生的原因:工业社会艺术生产呼唤现代生产的组织方式;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要求电影消费具有可选择性;电影创作要吸纳不同艺术,尊重人们既成的审美趣味;从文艺学角度看,电影艺术内部元素丰富,其发展要求内部类别分化。类型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制作在全盛时代所特有的产物,是一种与商品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影片创作方法。它是在制片厂制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与制片厂制度的生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一种拍片方式,类型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好莱坞全盛时期的巨头们,最最关心的是他们所生产出来的影片的商业价值,为此他们宁可生产相似的电影,而不是相异的影片。要研究好莱坞,我们只能从好莱坞大量影片中归纳出类型、模式和类别,而很难发现每一部影片本身的风格。好莱坞虽然拥有众多优秀的电影人才,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但却没能形成世界电影美学上有影响的电影学派和电影流派。因为这些影片是在生产流水线上摄制出来的,所以比起个人构思的那些追求艺术风格的影片来,它们更能反映出当时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4、类型电影的特征:把握大众心理情结,创造集体梦幻;分门别类,以模式化体系创作模式化作品;非写实主义手法;在模式中取胜,在创新中永生。思考:

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作为娱乐工业获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声音进入电影,使电影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从而为电影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也即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作为赚钱利润重要手段的电影,被纳入了经济体制,具备了成熟的生产、发行渠道;类型电影;明星制度的确立。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继承了先锋主义电影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在影片中,以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形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拟结构、丰富多采的哲理暗示,构成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让·雷诺阿、雅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和叙利恩·杜威维尔。这四位导演在“诗意现实主义学派”的旗帜下,站在一起,把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推向高峰。

让·雷诺阿(1894)是著名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儿子,曾做过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他最初的作品并不成功,可贵的是他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滋养了自己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游戏性”风格。雷诺阿有两部重要的作品:《大幻灭》(1938)和《游戏规划》(1939)。《大幻灭》是一部充满和平主义精神的作品,它用隐喻的手法对20世纪初欧洲历史作微观的研究,在情节结构上十分独特,在声音的处理上、语言的运用上不同凡响。《游戏规则》揭示了“说谎是上流社会的准则,谁违背谁就要遭殃”的游戏规则。其中两段重场戏:即打猎和晚会,构成了影片深刻的内涵和情调核心。《大幻灭》和《游戏规则》的摄影风格,都是大量使用景深镜头,重视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在大量使用移动摄影的过程中,将复杂而富于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一一揭示出来,从而突出了法国人特有的风趣和幽默,以及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艺术态度。雅克·费戴尔涉足影坛较早,曾在好莱坞工作过。1934年回法国拍出了《大赌博》,第二年拍摄了《米摩沙公寓》,带动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

马赛尔·卡尔内(1909一)曾做过费戴尔的助手,出道较晚,但作品不少。他的代表作有:《雾码头》(1938)、《北方旅店》(1938)、《太阳升起》(1939)等,都是描写罪犯的“自罪心理”。剧中人物都是一些因为贫困饥饿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普通人。他们向往纯洁的爱情生活,但又失去了享受爱情生活的权利。他们的遭遇和悲哀,都是通过卡尔内悲观主义的描述展示给观众的。叙利恩·杜威维尔最为著名的影片,是他于1938年在好莱坞拍摄的《翠堤春晓》(1938)。在这之前,1936年他在法国拍摄《同心协力》,将失业工人的生活与法国不景气的状况联系起来,严肃而又深刻,但不乏乐观主义,因此该片也成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之一。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高潮时期,大致从1934年至1939年。由于这一期间的大量影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描写了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的悲惨境地,因而西方影评家给这一流派以另外一个名字:“黑色现实主义”。3.欧洲纪录片运动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欧洲出现了一种倾向于表现社会现实的、非叙事性的纪录主义影片。他们否定电影的叙事性,以更加符合电影手段的精神,面对可见的现实世界。他们较多地接受了“蒙太奇学派”的影响,还受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影响。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苏联纪录片大师。他创立了“电影眼睛学派”,主张从机械主义的纪录本性出发,反对传统的再现主义电影观。为此,维尔托夫坚持拍纪录片而不拍故事片。他的《电影真理报》、《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等片,都是充满激情地歌颂社会现实。维尔托夫的理论与创作,与其说对传统的主流电影产生了一定影响,倒不如说对前卫电影和后来的纪实性电影的启迪更大。华尔特·鲁特曼曾是德国抽象主义电影制作者。他在摄影师卡尔·弗洛恩德的协助下,拍摄了《柏林交响曲》(1927)这部影片像看万花筒似地看到柏林这个城市在春天里某一天的生活,非常引人注目。在制作技巧上,明显受到“电影眼睛派”的影响。法国的先锋主义者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拍的《只有时间》(1929),采用鲁特曼的题材和观点,对巴黎生活作了类似的表现,对物质世界混乱状态进行了悲剧性的描述。

荷兰摄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最著名的影片,是1928年拍摄的《雨》。在《雨》中,伊文思以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为背景,从第一滴雨落在地上,尔后形成倾盆大雨,到雨过天晴。影片以一连串富有造型美的精彩画面,表现了这一大自然变化的完整过程,显示艺术家的杰出才华。英国是有纪录影像传统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约翰·格里尔以影片《漂网渔船》(1929),成为英国纪录片学派的核心人物。影片以北海渔民捕捞鲱鱼的劳动生活为题材,突出了“人类劳动的韵律和意义”。异国情调之美,成为这部影片以及后来英国纪录片的显著特点。

总之,从欧洲纪录片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作品看,起主导作用的技巧是剪辑。镜头的连接不是对于时空统一的表现,而是对于状态、运动和题材的比较。它们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分立的单位,强调的是五光十色的效果。这同我们现在常见的有一个连贯性动作的纪录片,是不同的。第四阶段电影艺术曲折中发展

(1945——1976)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前后持续了6年时间,50年代初期走向衰落。1945年,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它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代表作品: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擦鞋童》、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罗马11时》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特征:

内容上:“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个内容问题”(维斯康蒂)创作方法上:重新确立了纪实性美学原则;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起用非职业演员;

大量运用中、远景,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上多下功夫;剧作上常按时间顺序叙述,重要人物较少,注意细节真实,采用更为开放的叙事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陷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人心惶惶,与此同时,人民民主运动高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是这一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1906~1977)在纳粹尚未完全撤离罗马之时,就着手拍摄工作。当时胶卷奇缺,照明设备无货,搭置布景缺钱,职业演员更是请不起;罗西里尼穷则思变:用自然光代替照明,用实景代替布景,以生活真实代替情节虚构,启用非职业演员。他同摄影师一起,“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穿梭于罗马的街头巷尾,记录下古城的真实面貌。他们追求纪录片式的真实准确性,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的“小人物”,把意大利人民的痛苦、忧虑,以及渴望乃至求生的本能,淋漓尽致地尽收镜头。《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主要表现意大利人民在二战期间不畏艰险,与敌人作斗争的真实情况,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表现了一些事件的经过。影片是导演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纪录原原本本地拍下来的。镜头重现了当时的场景。影片虽然比较单调,但以真实性、现实感和新的电影美学观念,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与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1)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偷自行车的人》讲述了失业工人安东尼奥因自行车失窃,领着儿子到处寻找无果,最后自己成为“偷自行车的人”而受辱被打的故事。《罗马11时》描写战后一家公司招聘一名打字员,结果却有上百人应聘,随之楼房倒塌酿成悲剧。影片依次交待了前来应聘的十个人物各自不同的身分、经历和性格,每个人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特别是影片的取材方式、主题内容的表现、视听声画的处理,以及人物的现实遭遇、内心痛苦的揭示等,都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突出代表。一般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只有6年的历史,即从1945年到1950年。事实上,应该更长一些。除上面介绍的3部主要力作之外,还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德·西卡的《温别尔托·D》(1951);德·桑蒂斯的《悲惨的追逐》(1947);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等。还有一位剧作家西柴烈·柴伐梯尼,对这一时期的不少重要作品进行了编剧,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坚力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创人员在50年代末分为三派:

一是以德·西卡和柴伐梯尼为代表的“纪事派”,或称新左拉派,这一派后来发展为生活流电影;

二是以维斯康蒂为代表的“故事派”,或称新巴尔扎克派,后来的意大利政治电影主要受这一派的影响;

三是后期崛起的青年导演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为代表的内心现实主义,他们是战后影响最大的非理性主义电影的先驱。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

1、历史背景: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社会根源;思想根源。从1958年到1962年的5年间,法国有200多个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这真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汹涌潮流,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1958年,夏布罗尔导演的《漂亮的塞尔其》问世,宣告了青年导演开始在法国影坛占主导地位。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特吕弗的《四百下》又译《胡作非为》获最佳导演奖,雷乃的《广岛之恋》获评委奖,震动了世界影坛。法国《快报》女记者把这批年轻导演的新电影风格,冠以“新浪潮”之名。实际上,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是团结在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周围,以特吕弗为核心的年轻影评人,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罗尔、爱列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等。这些人都是巴赞主编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编辑和主要作者,人称“电影手册派”;二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和小说家,包括阿仑·雷乃、路易·马勒、玛格丽特·杜拉等。他们中多数人住在塞纳河左岸,故有“左岸派”之称。

这两拨人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各人的职业背景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思想内容和创作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法国有句俗话:“打它四百下!”意思是不顾一切,胡作非为。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就以这句俗话为题,拍摄了他的处女作《四百下》,一炮打响,从而使“新浪潮”和他本人在世界影坛上名声大震。《四百下》是特吕弗根据自己的“作者论”(即“导演中心论”)的创作原则进行的实验。这部自传体的电影,讲述了一个13岁的男孩安托万·杜瓦内因缺乏家庭温暖和学校关爱而误入歧途,榔档入狱,最后越狱逃跑的故事。

影片在制作技术、长镜头的运用、揉合悲喜剧和纪录片手法于一体等方面都十分出色。特吕弗开创了摄制自传体电影的新路子。特吕弗的其他作品还有:《枪击钢琴师》(1960)、“朱尔和吉姆)(1961)、《最后一班地铁》(1981)。阿仑·雷乃(1922一)毕业于法国高等电影学院,是“左岸派”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导演。他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是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广岛之恋》通过日本建筑师与法国女演员的爱情故事,引出战争的往事。建筑师描述了广岛遭原子弹袭击时的惨状,勾起女演员回忆二战时同德国士兵恋爱的一段往事。该片的主题暧昧多义,“爱情”、“反战”、“忘却”、“和平”似乎都是。在表现手法上,影片大量运用时空交错的意识流和象征手法,叙述方式十分新颖。雷乃在两年后推出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讲述的是:在一家疗养院里,X先生力图说服A女士,他俩去年曾在此地相识过并恋爱。A女士起初不信,后来逐渐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导演在影片中企图用潜意识分析人的行为,潜意识成为影片结构的基础,把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回忆、现实与幻想、梦境与现实交相混杂。这导致情节扑朔迷离,意义含混不清,使不少观众出现观赏障碍。让·吕克·戈达尔(1930一)的代表作是《精疲力尽》(1960),曾获得过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描写青年演员米歇尔杀死警察后畏罪潜逃到巴黎,与女友鬼混,最后被女友告发,命丧警察枪下。影片情节简单,但所用的手法多样。镜头衔接主要用切入或自由跳接,令人莫名其妙,但符合存在主义的要义一一存在既无理由也无必然。米歇尔说:“我活腻了……我精疲力尽了……”此话隐喻人生是痛苦的和无意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话题。戈达尔正是通过米歇尔种种反社会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表现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深恶痛绝,突现出一个充满怒意的“戈达尔世界”。戈达尔的其他作品还有:《赖活》(1962)、《卡宾枪手》(1963)、《蔑视》(1963)、《中国姑娘》(1967)等。1983年他拍的《芳名卡门》,形式走得极端又完美,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

总之,法国“新浪潮”运动如果从形式上看,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不少相同之处。如影片的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运用等方面,都明显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启发和影响。但是,在题材与内容上有所不同:“新现实主义”关注社会重大事件,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们一般都拍摄非政治性电影,人物飘忽不定,摄影崇尚全新的自然主义风格,追求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和学究式的画面制作。在音响处理上,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多采用同期录音,以节省资金。在剪辑方面,蒙太奇不再作为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用来作时空切割,他们创造了一种快速剪辑法,以增加视觉的节奏感。“新浪潮”运动的观念和做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德国、日本、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电影制作。特吕弗《四百下》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加缪的《黑人奥尔非》戈达尔《狂人皮埃罗》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第五阶段电影艺术的繁盛时期

(1977--2000)

一、新好莱坞电影1、新好莱坞电影的产生类型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由《火车大劫案》发轫;50年代到达高峰,陷入停滞期;60年代中期新好莱坞赋予类型电影新的生命,标志《邦妮和克莱德》。

从1967年到1976年,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它在经历了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冲击和本国电视业的挑战后,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面对美国社会的动荡、政治的危机和电影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美国的电影改革是势在必行。2、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新好莱坞电影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雅俗共赏,求新求变。

“新好莱坞电影”的先驱是约翰·卡萨维斯特(1967,代表作《一个受支配的人》)和阿瑟·佩恩(1970,代表作《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出现了一部极其重要的电影,就是由丹尼茨·霍佩尔拍摄的《逍遥骑士》。该影片描写两个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带着毒品、驾着摩托车到处游荡的年轻人。这是典型的“垮掉的一代”。他们一路上和不同地方的青年人产生共鸣,然而他们却不能为正统势力所接受。最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击毙。霍佩尔在这部影片中,集编、导、演和制片于一身,在影片的各个方面与鼎盛时期的好莱坞影片完全对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39一)是“新好莱坞电影”的中坚分子,曾被人称为“美国的新浪潮旗手”。他是一个擅长表现人的孤独与暴力的优秀导演,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电影人。1970年,他作为《巴顿将军》的编剧而荣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影坛的地位。1972年,他执导的描写黑手党的强盗片《教父》问世,创造了2亿美元的空前纪录。1974年,科波拉拍摄的关于窃听专家哈里·考尔的《对话》,在声画对位上精妙的处理,使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非凡艺术功力。1979年,他的《现代启示录》同迈克·西米诺的《猎鹿人》一起,对人们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战争”问题公开表明了艺术家的良知。科波拉的成功,激起了好莱坞电影界一股持续不断的“越战片”的热潮,如《生于七月四日》(1989)、《野战排》(1986)、《全金属外壳》(1984)等。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7一)于1975年拍摄了科幻片《大白鲨》。这部影片实际上预示了1982年的《外星人》、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等科幻片的成功。斯皮尔伯格还在36岁的时候,便有4部电影被列入美国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他的影片的票房收入,为美国电影赢来了科幻片席卷全球的声势,因此被人誉为“商业片卓越的天才”。但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满足,1985年他倾心制作了《紫色》,1987年他执导了《太阳帝国》。1993年,他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首次拿到那座姗姗来迟的奥斯卡金像。《辛德勒的名单》的问世,标志斯皮尔伯格终于完成了由技术大师向艺术大师的转变,斯皮尔伯格也由此更加明白如何将自己丰富多采的电影技巧处理得藏而不露,从而尽情地展示自己卓而不群的艺术思索。从此,他更加自觉地思考如何把技术的探索与艺术的追求熔铸在一起,如何把好莱坞的商业利益、奥斯卡奖的艺术规则与美国的国家理念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努力,在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这部片子里,斯皮尔伯格放弃了高科技,利用手提拍摄机以及后期对胶片作褪色处理,营造出“电影史上最真实”的战争场面。从70年代到80年代,“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近10年间,美国每年约生产200部电影,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平衡。电影观众每年保持在10一12亿之间,美国国内的票房收入平均达到每年52亿美元,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排行为美国第二大工业。在全世界电影上座率最高的100部片子中,美国影片占了88部。2.法国电影

法国是电影的故乡。以法国为代表的艺术本位的电影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好莱坞的经济本位和苏联的政治本位的电影文化。它是一种纪实电影美学与艺术化倾向相结合的产物。即使是法国一些追求商业回报的影片或以政治为题材的影片,我们同样会感到法国人那种浓浓的艺术气息。法国“新浪潮”之后,有过一个短暂的沉寂。到1969年,一部叫《Z》的影片轰动了世界影坛,被人称为“西方政治电影的鼻祖和典范作品”。这部由希腊裔法国导演科斯多·加弗拉斯执导的以希腊法西斯右派军人统治为背景的电影,突破了以往电影中含蓄曲折地表现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批评政府的做法,把矛头直指当时仍在执政的希腊右翼反动政权。影片《Z》取材于希腊左派议员兰布拉斯基被右派军人所杀的真实事件和调查过程,并在一开头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声明:“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拍摄,所反映的事件和实情都有文件材料作依据。”与以往那种“纯属巧合”的声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Z》开创了纪实与虚构浑然一体的叙事风格,不但赢得了观众,而且还被许多导演仿效,成为一种常盛不衰的拍片手法。1969年戛纳电影节大奖和同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均由《Z》摘取,由此西方掀起了一股所谓的“政治电影”热潮。

进入90年代,法国电影年产量居西方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每年约为130一140部左右。为了抵制好莱坞影片的大举侵入,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法国电影业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每年补贴高达5亿法郎。80年代,大部分法国影片在国内票房不佳,在许多法语国家也成绩平平。低成本制作难以吸引国内广大观众,更难对海外观众产生号召力。于是,法国电影界决定拍摄高成本的大制作。1989年,一部法国影片的平均成本是2100万法郎,90年代突破5000万法郎,而今有的影片已高达1亿法郎,如《西哈诺·德·贝热拉克》、《父亲的荣誉》、《母亲的荣誉》等。近几年来,法国电影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敢率领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组成“欧洲集团”,同美国电影抗衡。双方对垒的主要战场之一,就是戛纳电影节。1996年,第49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归属英国影片《秘密与谎言》:法国的《冒牌英雄》荣获最佳编剧奖,《第八天》获最佳男演员奖。而美国影片声息渐微,当了陪衬。毫无疑问,法国是多么想重温“电影故乡”的辉煌旧梦。3.英国电影

英国电影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他们拥有大量杰出的电影工作者和优良的设备,拍出过不少蜚声国际影坛的经典作品,如《红菱艳》、《百万英镑》、《王子复仇记》、《雾都孤儿》、《孤星血泪》、《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进入80年代后,电影年产量由100多部逐年递减为现在的30部左右。在这空前的“低谷时期”,也问世了几部上乘之作,给风雨飘摇的英国电影注入了一支强心针,最突出的是《火的战车》、《甘地传》,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象人》、《印度之行》等。

《火的战车》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这部影片描写两个短跑运动员为争取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刻苦锻炼的故事。影片对英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进行了一定的揭露,并赞扬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影片中英国味十足,片名取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句“把火的战车带给我”。这首诗谱成歌曲后,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影片在灯光、画面、音乐以及对白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1981年的奥斯卡大奖的角逐中,该片一举获得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作曲奖和最佳服装奖,压倒了由大明星主演的美国影片《金色池塘》和美国大成本制作的《赤色分子》。《甘地传》是英国1982年最引人注目的影片。影片的主题思想,正如该片导演兼制片人理查德·阿顿巴勒所说的:“我们生活在20世纪的人,一定可以找到除杀头以外的办法来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影片塑造了一个非暴力主义者的艺术形象,这对于解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国际间的其他争端,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片子开头是1948年1月,为争取印度独立而斗争的圣雄甘地被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暗杀,印度政府在新德里为他举行了一个有数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展示甘地一生的重要事件:从青年甘地受种族歧视之辱、为85万南非印度侨民合法权利而奔走呼号,到入狱出狱、回到印度后为争取实现印度独立自治的目标而跋山涉水,到促进国内各教派之间的团结。所有这一切,甘地都是采用游行、示威、请愿、谈判乃至绝食等非暴力手段。经过30多年的斗争,英国殖民当局终于在1947年移交权力。影片的结尾是:甘地没有去参加1948年1月印度获得独立的庆祝活动,而为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忧心忡忡,为导致印巴分治而悲观失望,直至生命结束。《甘地传》上映时好评如潮,尤其在印度、英国和美国。在第55届奥斯卡评选时,该片与美国同年最卖座的影片《外星人》并驾齐驱,但最后获得8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战胜了只获4项技术奖的《外星人》。

《火的战车》与《甘地传》两部影片为英国电影制作者坚定了信念,也使英国观众看到了英国电影复兴的希望所在。自1949年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记》获奥斯卡奖后,32年来重登奥斯卡奖台,它们在英国的电影史上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进入90年代,世界影坛感受到了强劲的“英国旋风”,其标志是1993年英国大举进军奥斯卡评奖圈。第66届奥斯卡获得提名的英国影片超出20项,其中15项均系出自《霍华兹庄园》和《黑位游戏》,其余5项均属明星奖。近年来,英国导演鼓励演员饰演经典名剧中性格反差强烈的“多面人”,以拓宽戏路,并希望他们“四面出击”——电影、电视、舞台、广播,多多积累演技,使具有英国传统特色的影片再次征服世界影坛。4.意大利电影

意大利电影经过20世纪40年代中期“新现实主义”运动的辉煌后,逐渐转入危机。究其原因,一是来自电视的竞争;二是缺乏资金(当时政府对电影业采取削减制片补贴和增加税收的政策;国内恐怖主义猖獗,绑架制片人成风,致使许多有钱的制片人纷纷挟资外逃),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外国片的竞争,导致意大利影片产量逐年下降,年产量最高时曾达到350部左右的意大利电影,到80年代只有100部左右。为了摆脱危机,许多著名导演纷纷转向拍摄商业片。到70年代,政治电影勃兴,形成了与商业片相对峙的另一股势头。意大利商业电影在数量上占压倒多数,这是意大利电影实业家与制片人求助于“轻松的”电影样式和上座率的结果。意大利商业电影有“两个法宝”和“三根支柱”:“两个法宝”是,利用外资(主要是美国资本)拍摄有大明星、大导演参加制作的豪华巨片和重拍电影史上的卖座片;“三根支柱”是色情、暴力和喜剧。《卡利古拉》就是意美合拍的一部豪华巨作,《冠军》就是用美国资金把30年代美国导演金·维多的成功之作重新拍摄的影片。

70年代兴起的政治电影运动,引发了意大利二战后电影的第二次高涨,意大利政治电影实际上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续和深化。参加者的成分也很复杂,但起核心作用的是意共党员。一些优秀的政治影片的导演,如弗朗西斯科·罗西、埃里奥·佩特里、埃托里·斯科拉、贝尔纳多·贝托卢奇等,都是意共党员。他们的作品在政治电影中占主导地位,其创作倾向大体上是健康的、进步的。他们中的不少人同新现实主义有各种渊源关系,自称是“新现实主义的后代”。埃里奥·佩特里(1929一1982)是意大利政治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曾当过新闻记者。德·桑蒂斯和柴伐蒂尼的《罗马11时》就是根据他写的新闻报道改编而成的。60年代起,他开始独立制片,他的影片始终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并且善于把尖锐的政治内容与成熟的艺术技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佩特里1970年拍摄的《对一个不受怀疑公民的调查》,被公认是意大利政治电影的第一部代表作,曾获4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在戛纳电影节上梅开两度。影片描写一个高级警察、谋杀科主任杀死了自己的情妇,但由于他的地位而被排除了任何怀疑。同时,却对一个清白无辜的左派学生进行了残酷的刑讯。最后,当这个谋杀科主任出来承认自己罪行准备坐牢时,他的同事却要他清醒过来,不要把罪名往自己头上戴,免得给同事与上司的脸上抹黑。在大家的启发下,他终于认定自己无罪。这是一部对司法黑暗的揭露与戏剧化的情节悬念结合在一起的政治寓意影片,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内容。达米亚诺·达米亚尼(1922)的《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1970),是一部揭露黑手党内幕的政治电影。影片继承了新现实主义“以普通人为旗帜”的美学精神,表现了一个来自贫困农村、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警察局长波那维亚在与黑手党头目罗蒙诺“二擒三放”的搏斗中,始终孤军奋战、陷入一张无形的网中而无法伸张社会正义,最后不得“以身试法”,在狱中被暗杀。影片通过正反两个主要人物的较量,给观众展示了黑手党与政府官员勾搭成奸、巧取豪夺、杀人灭口、毁尸灭迹的累累罪行,揭露了正直的警官纵然有超人的智慧和一身正气,仍敌不过那张集官、匪于一体的社会黑幕,影片在1971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大奖。贝尔纳多·贝托卢奇(1940)在1976年拍摄的《1900年》,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性史诗片,分上、下集,放映时间长达5小时20分。影片描写了意大利半个世纪的历史,反映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如意共诞生、法西斯统治、抵抗运动以及意共“历史性让步”等等。影片的主人公是两个同在1900年出生的人——一个是大地主的儿子亚弗列度,一个是佃农的儿子奥穆。他们从小一块长大,既是朋友,又是仇敌。影片描写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奥穆参加了游击队,成为一名抵抗运动战士、意共党员;软弱无能的亚弗列度则成为管家、黑衫党党员、法西斯分子手中的走卒。贝托卢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