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讲述_第1页
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讲述_第2页
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讲述_第3页
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讲述_第4页
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讲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文明秦汉时期前221年春秋战国夏商西周原始社会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起于远古人类产生时期,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期间阅历了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1世纪论证探讨问题调动运用学问考纲要点梳理先秦时期的中华文明

复习目标

考情分析

知识整合

训练设计复习目标考纲对应知识点政治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特点和作用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铁犁牛耕;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形态;冶金业;陶瓷业。西周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的商业。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流派和意义;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甲骨文、金文和篆文。《诗经》;屈原和《楚辞》。考情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本专题在命题上多接受原始材料创设新情景,考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在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但近两年非选择题的比重有所增加。复习本专题时要留意史论结合,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理解先秦时期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理解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从分析比较中相识古代东西方文明各具特色。一、传闻时代1、政治上:早期国家的起源黄帝:确立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尧舜禹:实行禅让制。2、经济上:(1)原始农业①神农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②作物:水稻和粟。③耕作方法:刀耕火种④水利事业:大禹治水3、文化上:出现文字的雏形(图画文字)1.夏商时期(1)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禹死后,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开启了王位世袭制。(2)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心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商代政治特点:商代发展了宗法制;神权和政权紧密结合。二、夏商周的政治⑤评价:主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消极: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易错提示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形成森严的等级。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带有深厚的部族色调。

(3)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心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2)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青铜铸造水平超群;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三、夏商周时期的经济四、夏商周的文化1、文字: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2、宫廷舞是商周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3、天文历法:《夏小正》、干支纪日法主题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标、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驾驭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相识其特点;体会变法在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政治)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铁犁牛耕和都江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发展成就和工商业政策:钢铁冶炼、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私商和都会、“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经济)3、百家争鸣:驾驭诸子百家的概况,相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驾驭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思想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诗经和楚辞(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商鞅变法时间:(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框架: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宗法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春秋变法

鲁国:初税亩

魏文候变法

李悝变法

井田制瓦解富国强兵战国变法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重难点:(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历史作用(二)、商鞅变法的特点;成功的缘由;(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历史作用1、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2、历史背景:(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和推广,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奴隶制经济渐渐被封建经济所取代。(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渐渐崩溃,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的发展要求;(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层实力增加,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封建)经济,变法成为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4)军事:各诸侯国间争霸和兼并斗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内在动力。(5)思想文化: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旺盛局面,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3、条件和机遇:(1)有利条件:①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②留意好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国君的认同;③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④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⑤各诸侯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供应了阅历。(2)历史机遇:①长期遏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气大大减弱;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建了可能性。(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历史作用4、主要措施及具体作用:项目具体措施产生作用军事1、废除

,奖励-------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

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树立

政治、经济优势。2、严格户籍制度,编入什伍组织2、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经济1、废除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推动

经济的发展;2、奖励鼓励垦荒。3、实行

政策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

。4、统一-----------

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政治1、废分封,行县制促进了

转型,强化了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1、加强了对人们的管理和控制,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2、忽视了教化,实行严刑峻法,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3、轻罪重刑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制秦律1、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2、实行文化专制,摧残了文化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有利于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加速了一夫一妻小家庭的发展5、历史作用(1)主动作用: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是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以致对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设从今起先,③军事上:嘉奖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④最主要的影响:实现了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2)局限: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刑;②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历史作用1、变法的特点:①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许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②核心内容是激励“农战”和实行“法治”;③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④不畏权贵、严刑峻法。⑤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变法成功的缘由:①顺应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②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③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变法指导思想,改革看法坚决,而且取信于民。④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二)、商鞅变法的特点;成功的缘由;历史作用时代名称内容作用特点春秋时期

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春秋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

战国时期

魏文侯变法

李悝变法政治:经济:战国时期的改革,主要改变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与春秋相比,更加彻底。

吴起变法(军事)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

1、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铁犁牛耕和都江堰

3、小农经济和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手工业发展成就和工商业政策:

1、钢铁冶炼

2、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3、私商和都会

4、“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2010上海单科)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记是()A、农耕渐渐取代采集B、采集渐渐取代狩猎C、狩猎渐渐取代驯养D、渔猎渐渐取代采集基础梳理(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A原始农业阅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1)井田制的瓦解: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私田大量开垦;②斗争频繁,井田制不断遭到破坏。③鲁国等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变。(2)封建土地所制的确立(井田制被废除):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②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全部制。

1、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贵族占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表现特点备注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掌管,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限于一家耕种国家赋税的直接来源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国家赋税王朝改革、变法(3)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化原始社会时期(远古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夏商西周时期(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000多年)从北魏到唐初(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前期)均田制(土地国有制)唐后期以后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知识延伸(1)耕作方式的演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原始农业)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及少量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后)(2)农业浇灌工具、水利设施的兴修:春秋:桔槔、芍陂(淮水流域)战国:都江堰(李冰父子、岷江、成都平原、川西平原)(排洪、浇灌)、郑国渠2、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1)小农经济:①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②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如铁器、牛耕的运用和渐渐普及,提高了生产力。B、农夫自身的因素:拥有确定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主动性;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实行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缺陷):A、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实力,农业始终维持着简洁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B、所受封建剥削沉重;C、抵抗天灾人祸的实力较弱(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都面临破产的紧急)

3、小农经济和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③特点:A、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男耕女织;B、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C、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D、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殊是王朝政策的影响;E、落后性:相对简洁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简洁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影响:A、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B、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旺盛和封建政权的安危。C、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主要缘由。(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耕作方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个体经营为主和租佃式的经营方式;④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⑤土地制度:多种土地全部制并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⑥生产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⑦地位和影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1.手工业的进步——冶铁(必修二14)(1)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起先运用木炭做燃料。(2)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技术出现。(二)手工业发展成就和工商业政策:2.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巨商和商业中心;有的城市出现了称作“市井”的商业区。3、“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1)含义:主见重视农业而限制或打击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起先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被历代专制王朝沿用。(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典型:商鞅变法★商鞅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4)影响:在古代前期有利于发展农耕经济,维护政治稳定,保证国家平安;不利:压抑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百家争鸣(必修三4-8)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条件: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政治状况: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阅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阶级基础:士人阶层崛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派别。社会环境:私学兴起;各诸侯国君主为了称霸争雄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社会大变革(一)百家争鸣:2、春秋时期思想家A:孔子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礼”要求人要“克己复礼”,即言行要符合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此,他提出“正名”主见,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2)主见“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3)主见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见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4)教化思想:教化上主见老师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学生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留意反复复习,持之以恒,将学与思结合,并“义不容辞于师”等。5)文化上:删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教学方法教化原则(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看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义不容辞于师1.国内:

孔子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孔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2.国外:

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品德,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道是万物本原2、春秋时期思想家B:老子辩证法无为而治老子画像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欲取先予欲擒故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器晚成功成身退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了“天命”的确定权威。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冲突对立的两方面,冲突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见“守静”可以“以弱胜强”。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运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政治主见(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4)憧憬“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还主见对百姓进行愚民统治,这些保守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思想的影响3、战国时期思想家:(1)儒家:孟子材料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政者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谓大丈夫也。”“仁政”学说人性本善说“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儒家:荀子3、战国时期思想家:朴实的唯物思想人性本恶论

礼法并施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见比较相同点不同点(1)背景:(2)目的:(3)性质:(4)内容:(1)人性和伦理观:(2)思想核心:(3)阶级属性:古代民本思想君舟民水民贵君轻为政以德以君为本“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墨子(3)墨家:墨子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一度成为显学,而到了战国以后不受重视,这是为什么呢?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4)道家:庄子“齐物”观点“逍遥”的人生看法天与人“不相胜”朝三暮四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他对猴子说: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怎么样?猴子听了,都怒气冲天。老人改口说:那么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听了,都很兴奋。名称和数量没有变更,为什么猴子会先怒后喜呢?这则故事体现了庄子什么思想主见?“齐物”观点韩非,战国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韩非(5)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理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变法革新法家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以法制代替礼制“循名责实”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理论什么是法、术、势?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战国时期的法家法:法律术:权术势:权威处理政事的基础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君主的“筋力”法、术、势三者不行分别,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需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法家最大的特点: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以“法治”取代“礼治”。1、吴起军事思想(1)”文德“与”武备“兼重(2)主见”教戒为先“2、孙膑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斗争的规律,留意利用和创建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吴起和孙膑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孙膑(6)兵家:吴起、孙膑“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墨家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法”“术”“势”三合一商鞅韩非子法家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荀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孟子“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孔子儒家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看法庄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实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老子道家主见代表人物派别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志向和道德准则——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二)文化科技:1、《诗经》:(必修三37)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句式、语言、风格、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2、楚辞: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主要科技成就:天文: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

数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4、艺术:文字变更: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绘画变更及代表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见“法治”,主见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3)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事实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帮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1.视察下图举例说明夏、商和西周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调动运用学问贡献:推行井田制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青铜制造水平超群,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我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基础。独创甲骨文,是我国文字成熟的标记,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夏商西周创建了高度旺盛的奴隶制文明。特点:是奴隶制政治文明,以维护王权为核心,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商(铜鼎和甲骨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宗法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调动运用学问2.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变更,并简要分析其影响。主要变更:⑴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⑵冶金水平高,私营手工业兴起。⑶商业打破官府限制,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