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二章学生指导1小学生身心发展2小学生学习指导3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4小学生德育与美育5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6小学生心理辅导目录CONTENTS威廉·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桑代克:教育心理成一门独立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
学的研究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以生理成熟为基础(一)身心发展的概念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由身心成熟决定的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霍尔:遗传决定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和矫正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内外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含义遗传素质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物质前提作用及表现(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与阶段(格塞尔成熟势力说)(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及其作用含义影响个体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孟母三迁、墨子提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作用及表现(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2)学校教育含义及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主动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化的作用了受教育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表现(1)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有条件性的(1)社会条件(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3)教育规律个体的实践活动含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不同层次内容活动构成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内因)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遗传素质生物因素(物质前提与基础)生理成熟客观因素自然环境环境因素(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环境主观因素: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二、小学生身心发展概述01骨骼骨骼骨化尚未形成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的培养训练03心脏和呼吸系统不要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02神经系统04肌肉大肌肉群的发育早于小肌肉群、肌肉长度的增加早于肌肉横断面的增加。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动作应避免,小肌肉运动的精确性不高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逐步完善,6~7岁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基本上和成人一致(约1400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逐步趋向平衡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时期女生比男生早发育1-2年,男女生都有提前发育趋势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二)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其特点感知发展特点在小学生最先发展且发展最快。常注意感兴趣、新鲜东西,忽视主要东西。注意发展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易分心)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记忆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思维发展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想象力发展有意想象增强;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日益增多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道德感常依赖于外界评价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小学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二、小学生身心发展概述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启示顺序性身体和动作发展:遵循着头尾律、远近律、大小律。心理发展: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顺序→循序渐进,不“揠苗助长”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主要矛盾与发展任务在教育要求上针对性教育,不能“一刀切”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感觉补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自信和努力等品质。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学前期和青春期是两大加速期
重视关键期和危机期的教育差异性男女性别差异;身心方面的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发现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二、小学生身心发展概述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一)学习观(1)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地建构活动(2)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3)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补充)发展受四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必要非充分条件)、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动力)(二)认知发展理论心理来源于主体的动作。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通过儿童心理或行为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图式:儿童用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学习获得的认知结构。同化:儿童把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概念、技能和信息纳入他们以前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或图式中。顺应:改变头脑中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概念、技能或信息。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两种技能的平衡。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认知发展主要是感知和动作的分化刚出生只有先天性的,如膝跳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活动等。后期,感觉与动作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思维具有单向性、不可逆性、刻板性等,不守恒一切事物皆有生命;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多维思维、思维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命题)运算阶段。以命题思维,能运用逻辑(归纳或演绎)推理、系统思维解决问题,思维很灵活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表现)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01认知方式02认知能力03性别差异04性格差异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
(一)个别差异的主要方面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过程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1.感觉(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视觉:48.27千米外的烛光;听觉:6.1米外表的滴答声;味觉:约9.1升水中的一匙糖的甜味;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到脸颊上)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称最小可觉差。(韦伯定律:K=△I/I。韦伯常数:视觉(亮度、白光)1/60;动觉(提重)1/50;听觉(中等音高和响度)1/10;嗅觉(橡胶气味)1/4;味觉(咸味)1/3.)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1.感觉(2)(感觉的特性)刺激的时间效应感觉迟效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开始到最终形成感觉之间有短暂的潜伏期(味觉、肤觉比视觉长)感觉后效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也叫感觉后象(灯灭后形象;余音绕梁)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电影迟到后)。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看完电影)
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补偿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触觉灵敏,聋人会看唇语)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刀刮玻璃发冷,冷色调暖色调)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2.知觉(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种类空间知觉:中国画寥寥数笔勾画传神百态的意境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运动知觉真动知觉:指观察者处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错觉幻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2.知觉(2)(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双关图)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不同颜色板书、必要复述强调、划线)③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教具、幻灯、录像、电影)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知觉的理解性赋予刺激意义,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看见红花;“一目十行”)知觉的整体性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撒切尔(面孔倒置)效应)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分类无意注意没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注意到对象的数目。(对象组织性、活动任务、知识经验)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稳定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持续时间。注意起伏、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一心二用)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4.记忆(1)概念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分类保持时间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特点:时间极短,一般0.25-2秒,最长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9-20个比特。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特点:时间很短:5秒到2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长时记忆: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保持的是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4.记忆(2):记忆的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识记具有选择性分类目的性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方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曲线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时间推移,遗忘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遗忘。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原因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4.记忆(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5.思维(1)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况的反映。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特征间接性概况性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环节。基本形式概念—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判断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认知的内容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含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威特金场独立型:内部参照,受环境影响小;抽象和分析水平加工,独立判断场依存型:外部参照,受外在影响大,察言观色卡根冲动型:反应较快但错误较多沉思型: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吉尔福特辐合型:辐合思维特征,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范围,直至最佳答案发散型:发散思维特征,沿不同方向扩展,多种可能答案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三)认知方式差异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含义:指人类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等。智力测量比纳-西蒙智力量表30个测验项目,按照难度由小到大排列,以通过的题数(每个年龄组5题)的多少作为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结果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MA,mentalage)来表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推孟修订,九十个测验项目,按年龄将项目分组,每个年龄组有六个,每个项目代表两个月智龄。结果用智商(IQ=MA/CA,比率智商)表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共有12项分测验,分为语言量表、操作量表两大部分,各6个分测验。结果用离差智商表示。IQ=100+15Z=100+15(X-M)/S智力差异个体差异个体间差异(与同龄组)和个体内差异(构成成分)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四)智力差异
智商等级130以上非常优秀120~129优秀110~119中上(聪明)90~109中等80~89中下(迟钝)70~79临界状态70以下智力缺陷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五)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发展与教学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措施(1)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指的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跳起来摘桃”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情
绪
的
基
本
分
类愤怒1恐惧3快乐2悲哀4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五、情绪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情绪:生理性需要情感:社会性需要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激情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二)情
绪
状
态
分
类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五、情绪情感过程道德感1理智感2美感3(三)情感分类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五、情绪情感过程执行决定阶段动机冲突双趋冲突:鱼和熊掌兼得双避冲突: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意志过程的基本阶段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六、意志过程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盲目性、盲从性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意志的坚持性-动摇、刚愎自用、见异思迁、虎头蛇尾意志的自制性-易冲动、意气用事、不能律己
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人格概念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特征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里的秉性就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动机自我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需要兴趣价值观理想信念能力性格气质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结构(1-2)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概念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要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分类构造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创造性程度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一)人格的结构(3)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01先天遗传因素02环境、教育03实践活动04其他个性因素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
(一)人格的结构(3)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气质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结构(4)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气质概念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动力特性。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体验强度、意志努力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时间的长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特点(1)气质与生俱来,是能力、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最初心理基础(2)气质具有稳定性,但也具有可塑性(掩蔽现象)(3)气质无好坏之分类型及其教育胆汁质:史湘云→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多血质:王熙凤→刚柔交替粘液质:薛宝钗→热情吸引、激发积极情绪,耐心抑郁质:林黛玉→引导参加集体活动,多赞赏,避免公开指责,调整要求
(一)人格的结构(4)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性格A性格态度特征B性格意志特征C性格情绪特征D性格理智特征
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有好坏之分,直接反映道德风貌。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结构(5)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尊自信自卑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结构(6)自我调控系统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二)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一)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潜意识,心理最底层,本能冲动,性冲动。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根据环境条件条件本我和超我矛盾,现实原则行事超我: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二)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年龄特征口唇期出生-1岁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性器期3-5岁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潜伏期5-11岁儿童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生殖期12岁-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二)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一)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潜意识,心理最底层,本能冲动,性冲动。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根据环境条件条件本我和超我矛盾,现实原则行事超我: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二)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年龄特征口唇期出生-1岁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性器期3-5岁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潜伏期5-11岁儿童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生殖期12岁-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阶段发展危机年龄(岁)基本任务特征对危机的积极解决对危机的消极解决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形成信任感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面对新环境焦虑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形成自主感有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自我怀疑,缺乏信心三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发展主动性主动好奇,开始有责任感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培养勤奋感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生活能力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建立自我同一性有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寻的方向无目的无方向,感到彷徨六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形成亲密感与人相处有亲密感与社会疏离,时感寂寞孤独七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获得创造力感热爱家庭、关怀社会、有责任感、有义务感淡漠,不关心他人与社会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直至死亡获得完美感随心所欲,安享晚年悔恨旧事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先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影响大的:智力、气质等影响相对小的:价值观、信念、性格早期童年经验个性发展受童年经验的影响童年创伤性经验易导致不良人格特质但二者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社会文化塑造个性特征,使其成员的个性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实现的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及作用(2)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家庭教育“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拒绝+容许,或接受+容许)和民主型(接受+控制)民主型最有利于人格的发展同辈群体是小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又为小学生的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了社会模式或榜样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经历了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着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认知含义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发展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外部特征、外部行为→心理品质特征(2)从简单到复杂,即问题的某个方面→多方面、对维度看待问题(3)思维:呆板→灵活;具体→抽象(4)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社会性交往对象父母、教师和同伴特征与成人关系,从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更加平等的同伴关系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亲子关系交往时间减少、冲突减少、解决方式增多;关注较少,直接控制减少师生关系低年级明显的向师性;中年级以上评价老师并分化同伴关系频率增大、活动增多,社会性交往更富组织性。表现为:时间多、形式更复杂、传递信息能力增强;更善于利用信息决定行动;更协调活动;形成同伴团体七、小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狭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变化;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这种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学生学习的特殊性:(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习的概念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条件和规律的观点A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B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C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D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桑代&克巴甫洛夫桑代克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桑代克迷笼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即通过试误而形成的。因此,观点称为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尝试错误学习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经学习才会反射。无条件反射:人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习得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间隔很重要。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将难以建立联系。消退律:条件刺激重复多次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则条件反应将逐渐消退刺激的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的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一、学习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斯金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通过条件作用强化的操作,出现后不再强化刺激物尾随,则该操作概率就减弱至消失两类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和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饭后不想洗碗去做作业)和回避条件作用(过马路听到喇叭声迅速躲避)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普雷马克原理含义又称祖母原则,“吃蔬菜后才能吃甜的”。“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教学运用(1)必须先有行为,后有强化,秩序不能颠倒(2)必须使学生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她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否则,强化无效(3)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一、学习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班杜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过程强化三种形式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一、学习理论(二)认知学习理论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苛勒&托尔曼&布鲁纳苛勒理论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主要标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并提出四个教学原则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互惠内驱力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一、学习理论(二)认知学习理论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分类机械学习: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由学生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1)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一、学习理论(二)认知学习理论与发现学习的关系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观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自然人性论与自我实现人格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展成熟的驱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开发潜能,完善人性,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全神贯注: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自动自发: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全面发展: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自我评估: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主张废除教师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关键不在教师,而是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3)移情性理解一、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受皮亚杰、布鲁纳,特别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影响大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学习观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对信息主动加工、对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教师利用情境、写作、会话等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成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一、学习理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学习兴趣(1)含义是指个体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一定的情感状态紧密联系,是学习的原因也是学习的结果(一)分类学习内容物质兴趣: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精神兴趣: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具有明显自觉性学习目标直接兴趣:对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对活动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学习时间稳定兴趣暂时兴趣学习范围广泛兴趣中心兴趣(二)品质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二、学习兴趣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学习兴趣(2)(三)学习兴趣的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注重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环境,主体参与;改进教学方法,化难为易;反馈学习结果,使学生体验成功。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1)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4)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二、学习兴趣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在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反复练习形成的,最终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习惯的品质:计划性、坚持性和独立性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1.课前预习习惯(1)课前简要预习;(2)不懂可查、问;(3)做标记;(4)集中精力2.课堂学习习惯(1)课前准备;(2)认真、全心投入;(3)踊跃发言;(4)及时发问;(5)善于倾听意见;(6)善于合作学习;(7)善于举一反三3.制定计划习惯分类分层、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认真执行4.阅读习惯(1)每天不少于30分钟,善用网络;(2)及时阅读,摘录、评语、写体会;(3)边阅读边思考5.书写习惯(1)专心;(2)正确书写姿势;(3)保护视力,“三个一”;(4)保持整洁;(5)检查6.记忆习惯(1)及时复习;(2)理解记忆7.作业习惯(1)及时完成;(2)独立认真按时完成;(3)写完放入书包8.总结反思习惯(1)睡前反思回忆;(2)建立成长记录袋;(3)写日记记录感悟;(4)学期总结三、学习习惯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四、学习策略(1)含义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1.课前预习习惯(1)课前简要预习;(2)不懂可查、问;(3)做标记;(4)集中精力2.课堂学习习惯(1)课前准备;(2)认真、全心投入;(3)踊跃发言;(4)及时发问;(5)善于倾听意见;(6)善于合作学习;(7)善于举一反三3.制定计划习惯分类分层、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认真执行4.阅读习惯(1)每天不少于30分钟,善用网络;(2)及时阅读,摘录、评语、写体会;(3)边阅读边思考5.书写习惯(1)专心;(2)正确书写姿势;(3)保护视力,“三个一”;(4)保持整洁;(5)检查6.记忆习惯(1)及时复习;(2)理解记忆7.作业习惯(1)及时完成;(2)独立认真按时完成;(3)写完放入书包8.总结反思习惯(1)睡前反思回忆;(2)建立成长记录袋;(3)写日记记录感悟;(4)学期总结四、学习策略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四、学习策略(2)·认知策略含义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分类复述策略含义:在工作记忆中为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类型:适当过度学习、合理复习;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精加工策略含义: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类型:记忆术、生成性学习(类比或表象)、做笔记、提问、利用背景,联系实际组织策略含义: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类型: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利用图形或表格四、学习策略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四、学习策略(3)·元认知策略含义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分类计划策略含义: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定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算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预计其有效性类型: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监控策略含义:元认知监视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类型:阅读时集中注意、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调节策略含义: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类型:不理解的时候的回读,阅读困难或不熟悉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不懂的材料四、学习策略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四、学习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含义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血虚具有重要的作用分类学习时间的管理策略类型: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建立时间表、灵活运用零碎时间等学习环境的设置策略类型: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类型:归因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懈、自我强化等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利用参考资料、电脑与网络、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等工具查找有用的资料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寻求教师的帮助、伙伴帮助、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四、学习策略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四、学习策略(5)·学习策略的训练学习策略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则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四、学习策略第三节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一、品德概述品德即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一)品德的实质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个体需要的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在道德观念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信念。是个体道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内心体验,爱国主义、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3.道德意志: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4.道德行为: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三)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1.依从:从众和服从2.认同: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3.内化:行为出现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一、品德概述第三节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处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中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公正阶段(10-12岁)公正观念出现,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启示道德教育目标是从他律到自律,必须注意同伴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好服从关系;儿童犯错时,要使她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及应怎样做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第三节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的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9-15岁)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后习俗水平(15岁后)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和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启示(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来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说教,忽视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求的满足,容易造成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应“趁热打铁”,因某一时期道德观念未能充分发展,以后补救成效不一定好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第三节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真正道德概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阶段4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应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帮助人维持公正,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第三节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1)道德认识的理解上,直观、具体、较肤浅到较抽象、本质(2)道德品质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到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3)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社会的、他人的规则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一般而言,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年龄增加,逐渐出现言语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老师制定具体规定并检查)→过渡阶段→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总之,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期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学校。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小学生德育与美育一、德育(一)含义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我国小学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组成。(二)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一、德育第四节小学生德育与美育一、德育(三)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四)德育过程1.概念:实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德育方法3.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3)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德育(三)小学道德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导向性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疏导含义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尊重严格要求结合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第四节小学生德育与美育一、德育(三)小学道德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含义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动车保险代理合同范例
- 景观花卉盆栽合同范例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融合新闻的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完整版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4000道72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油画人物全身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通化师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口算计算共5184道题
-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聚合物成型加工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水师范学院《语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门职业学院《水工建筑物(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铅锌矿矿山供电系统设计与节能改造研究
- 国开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形考实训任务四
- DZ∕T 0211-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正式版)
- MOOC 作物育种学-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变电站隐患排查治理总结报告
-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检修试验规程》
- 车辆救援及维修服务方案
- 三体读书分享
- 天津市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项目和标准
- 2024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