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版《三棵树》设计3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版《三棵树》设计3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版《三棵树》设计3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版《三棵树》设计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大家知道,白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苏童的内心世界吧!二、讲授新课: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嫉妒(jídù)黝黑(yǒu)怅惘(chàngwǎng)黄桷(jué)苦楝(liàn)石埠(bù)一抔(póu)枇杷(pípá)悲悯(mǐn)残垣(yuán)瓦砾(lì)摇曳(yè)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颤索:哆嗦。悲悯:哀怜、怜悯。谋面:彼此见面、相识。残垣:残缺不全的墙。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夷为平地:指铲平使成一块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3.作者介绍苏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童中贯,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交流点拨:“我”生命中遇到三棵树,作者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交流点拨: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交流点拨:①从文中“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可以看出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的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②从文中第八自然段中的相关文字来看,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得到石榴、枇杷后的极其喜爱、兴奋、愉悦情感。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把握情感1.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地付出,无边无际地奉献,两相对比,我们在果树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交流点拨:树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2.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交流点拨: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3.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相关语句来梳理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交流点拨: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①在作者的想象中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绿色的褐色的树干,但这只是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②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都不是“我”的树,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后“我”得到了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③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④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苦楝树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可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无依、无奈。⑤后来两棵果树离我而去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惮,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步骤四:品味语言理解主旨1.作者在文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交流点拨: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2.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为何在不停地寻找树呢?交流点拨:“树”不仅仅是树,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想象中美好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追求,是一个遥远的难以实现的梦想,寻求树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梦想探寻的过程,人生有梦才精彩,但并非每梦皆能圆,有美好、有痛苦才是生活的本真,树是自象的象征,因此作者不停寻找“我的树”其实是在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人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3.在寻找“我的树”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交流点拨: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4.第三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交流点拨:是作者少年寻梦的难忘经历,伴着他的隐痛与自责;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与后文写到的两棵果树构成对比。5.文中第五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由“苦楝树”过渡到“两棵果树”)好处:承上接上文。归结出失去苦楝的自责、愧疚和隐痛,又开启了下文,为意外获得两棵果树的欣喜、满足铺垫蓄势;使文章脉络清晰。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得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因此作者希望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的三棵树,表现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