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11261-2006 钢铁 氧含量的测定 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与《GB/T 11261-1989 高碳铬轴承钢化学分析方法 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测定氧量》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和更新:

  1. 适用范围扩大:2006版标准不仅适用于高碳铬轴承钢,而是扩展到了整个钢铁行业,涵盖了更广泛的钢铁材料种类,提高了标准的通用性。

  2. 技术方法优化:虽然两者均采用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但2006版可能对分析过程中的技术细节进行了调整或优化,如改进了熔融过程控制、惰性气体使用效率、红外吸收检测灵敏度等方面,以提高测试精度和稳定性。

  3. 检测限与精密度提升:新标准通常会对检测限和测试结果的精密度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2006版标准在确保测量准确度方面有了显著进步,能够提供更低的氧含量检测下限和更小的测量误差。

  4. 样品处理与前处理:标准更新可能包含了对样品制备、前处理步骤的修订,如更明确的样品尺寸、表面处理要求或采用了新的净化措施,以减少干扰因素,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5. 质量控制与验证:2006版标准可能加强了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增加了标准物质的比对测试、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评估要求,确保不同实验室间结果的一致性。

  6. 术语与定义更新:随着技术进步和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新版标准可能对相关专业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加准确、规范,便于行业内的统一理解和应用。

  7. 标准结构与表述:为了提高可读性和执行性,2006版标准可能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图表、流程图等辅助说明,并采用了更为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述,方便用户理解和操作。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6-03-02 颁布
  • 2006-09-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 11261-2006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_第1页
GB/T 11261-2006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_第2页
GB/T 11261-2006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CS77.080.01H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1261-2006代替GB/T11261-1989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情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Steelandlron--Determinationofoxygencontent-Thepulseheatinginertgasfusion-infra-redabsorptionmethod2006-03-02发布2006-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爱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1261-2006本标准此次修订对以下主要内容进行了修改:修改丁标准名称;增加了“7仪器的准备”-增加了"10试验报告”;增加了附录A;原1,修改本章名称及内容:原2,修改本章引用标准;原3,修改本章名称;-原6.修改本章名称;原7现为8,修改本章内容原8现为9.修改本章内容本标准代替GB/T11261-1989《高碳铬轴承钢化学分析方法脉冲加热情气熔融红红外线吸收达测定氧量)。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宝钢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武汉钢铁公司、宝钢集团上海钢铁研究所、宝钢集团上海一钢有限公司、山东省治金科学研究院、上海材料研究所、抚顺特殊钢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娟、崔秋红、樊勇飞、俞信霞本标准1989年首次发布。

GB/T11261-2006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情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脉冲加热情气熔融-红外线吸收法测定钢铁中氧含量本方法适用于钢铁中质量分数0.0005%~0.020%氧含量的测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勒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6379(所有部分)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3原理将预先制备好的试料,投入处在氨(或氩)气流的石墨柑场中,用低压交流电直接加热至2300℃左右熔融.试料中的氧呈一氧化碳析出(或经加热400℃的稀土氧化铜转化成二氧化碳),导入红外线检测器进行测定。试剂和材料4.1氨(或氩)气,纯度为99.99%以上。4.2动力气:氮气、氩气或压缩空气,其杂质(油和水)小于0.5%。4.3四氯化碳(或乙醚)4.4丙酮4.5稀土氧化铜4.6真空油脂4.7无水高氯酸镁、4.8碱性活性陶土4.9玻璃棉4.10氧有证标准物质4.11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