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弥散性凝血_第1页
血管弥散性凝血_第2页
血管弥散性凝血_第3页
血管弥散性凝血_第4页
血管弥散性凝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3.纤维蛋白原(Fbg)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凝血XPLTVaXaVThrombinProthrombinFibrinogenFibrinPLTIXaVIIIaVIIIaIXXIaXIIXIIaXI内源性凝血系统TFVIIa外源性凝血系统①②③④凝血和抗凝平衡破坏!!!1、血栓形成(自学)VEC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2、止、凝血功能障碍(自学)血液凝固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新乡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授课教师:姬明丽副教授E-mail:jiqianmingli@

学习目标掌握:DIC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DIC的临床表现。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了解:DIC的分期与分型;DIC的防治原则。

第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概念((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贫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病理过程.第二节DIC的病因和影响因素一、病因感染恶性肿瘤

妇产科疾病手术和创伤其他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促凝物清除纤溶酶,FDP,内毒素等坏死组织,细菌等“封闭”其功能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蛋白C、AT-Ⅲ、纤溶酶原等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灭活障碍肝细胞坏死,释放TF

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

妊娠后期或老年人生理性血液高凝

酸中毒

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

巨大血管瘤时微血管血流缓慢,出现涡流低血容量时,肝肾抗凝和纤溶功能受损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DIC的发生机制

VEC损伤2血细胞破坏3促凝物质入血

4组织损伤(TF)11.组织损伤,大量TF入血

TissueFactor感染,大面积组织损伤、大手术、产科意外、恶性肿瘤或实质性脏器织坏死。TFVIIaThrombinProthrombinFibrinogenFibrinXPLTVaXa2.VEC损伤

损伤的VEC释放T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VEC的抗凝作用降低;

产生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PAI-1/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增多,纤溶活性降低;

NO、PGI2、ADP酶产生减少,抑制PLT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

胶原暴露,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严重感染、持续的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内毒素等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3.血细胞破坏

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

释放ADP(血小板激活剂)→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RBC膜磷脂→局限Ⅶ、Ⅸ、Ⅹ等→促发凝血反应

白细胞破坏

目前认为激活的中性粒C和单核-巨噬C合成和释放TF(如: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

PLT激活、粘附、聚集,促进凝血4.促凝物质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羊水栓塞带负电荷的异物入血蛇毒激活FⅩ、凝血酶等,促进DIC发生第四节DIC的临床表现

皮肤瘀斑,紫癜呕血,黑便咯血,血尿,鼻出血和阴道出血出血出血的机制: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

继发性纤溶亢进

3.血管壁损伤

4.FDP

的形成

Fbg(纤维蛋白原)FPAX片段FPBD片段Y片段E片段纤溶酶纤溶酶D片段FbnX`Y`DE`纤溶酶统称为FDPX、Y、D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有抗凝血酶作用,大部分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功能。纤维蛋白

D-二聚体

…3P试验:

即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protamin

paracoagulationtest)

目的:检查X片段的存在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意义: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大量Pln直接使FbgFDP,故D-二聚体不高)

原因:

1、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2、广泛出血

3、心肌损伤

4、血管活性物质生成增多休克器官功能障碍

DIC时,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微血栓形成!累及脏器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心脏肝肺肾脏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hemolyticanemia,MAHA)

特征:外周血涂片可见一些特殊的异形红细胞或细胞碎片统称裂体细胞(呈盔形、星形、新月形)

.

贫血

DIC血象(裂体细胞)第五节DIC的分期与分型一、DIC的分期分期凝血状态表现高凝期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消耗型低凝期凝血因子,血小板因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血液低凝出血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纤溶系统活跃纤溶酶大量产生,FDP形成出血明显二、DIC的分型按发生快慢分型

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按代偿情况分型

失代偿型代偿型过度代偿型

诊断: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确定

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第六节

DIC的诊断七、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病和消除诱因

*改善MC

*重建凝血与抗凝纤溶平衡

*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小结:1.生理情况下机体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基本知识。

2.本章重要概念: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

3.DIC的发病机制。

4.DIC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5.3P试验和D-二聚体检查

思考题:1.DIC的发病机制。2.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3.DIC所致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参考书:1.金慧铭,卢建,殷莲花主编.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2..杨惠玲,吴伟康主编.高级病理生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3.金慧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金慧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樊小力主编.生理学(第七版).吴博威,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吴其夏.余应年.卢建.新编病理生理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