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_第1页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_第2页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dr诗怎么教才科学?我们认为应该紧扣古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在这四大核心素养之中,又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下面我们结合贺知章的《咏柳》分别讨论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四大核心素养。―、关注语用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用了比喻的手法,喻体是碧玉,本体是柳叶,比喻的作用是使其生动形象。但是,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修辞手法的界定,那就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了。为什么要将“碧玉”比作“柳叶”呢?首先,从颜色上看,碧玉和柳叶都是绿色的,二者具有颜色的相似性,这是比喻的基础。其次,在形态上,碧玉给人小巧玲珑的感觉,这点也和柳叶很相似。再其次,从光影上看,碧玉在阳光下往往具有通透的感觉,而柳叶在阳光下,尤其是在逆光下,也会熠熠闪光。最后,玉给人的感觉是温和、润泽,春天刚刚生出的柳叶,同样柔嫩,润泽,二者在触觉上也有相似性。其实,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小家碧玉”的说法。晋代孙绰《碧玉歌》二首之一(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中就有“碧玉小家”的说法,只不过后人都用“小家碧玉”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平常人家的女儿。由此可知,贺知章其实在这里还赋予了柳树婀娜多姿、柔美细腻的女性特点。碧玉除了颜色、形态、光影、触觉与柳叶有相似之处外,还与女性特点有相似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于语言的品味,不能只是简单地揭示修辞手法,简单地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而要深入语言的内部,关注语用,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入手,了解诗的语言形成机制。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是真正的涵咏语言,关注四大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二、培养思维玉在中国文化中,不只有“小家碧玉”的意思,有人认为玉和古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相呼应,表达一种坚贞的意味。“碧玉”在这里,到底是“小家碧玉”还是“坚贞”的意味,还要依据上下文来判断。在诗的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中,贺知章用了“丝绦”这个词来比喻柳条。“丝绦”,就是丝编的带子。很明显,这里的“丝绦”同样带有女性的特色,只有女性才会编绿色的丝带。下文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为什么不是“二月春风似菜刀”“二月春风似镰刀”呢?因为菜刀和镰刀都太生猛,一个用于厨房切菜,一个用于种田收割,唯有剪刀最符合女性的特色,能表现女性的温柔细致,仿佛那柳叶是由女性细心、巧妙地裁剪出来的。所以,我们把“碧玉”“丝绦”“剪刀”三个比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品质,即诗人贺知章赋予了它们女性的柔美特征。只有这样,比喻才是统一而和谐的。所以,对于语义的选择,还有一个思维的过程,要在上下文中细细体察。比较“碧玉”和“剪刀”这两个比喻,我们会发现它们在构成上是不一样的,前者重在比喻的相似性,我们对其颜色、形态、光影、触觉作过分析。要说“春风”像剪刀具有相似性,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相似的基础的。“春风”怎么可以像“剪刀”呢?这个缺乏逻辑,很没有道理。但是,细想一下,这个比喻很大胆、很有趣,诗人其实是借助相关性来构建这个比喻的。柳叶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春风裁剪出来的。在贺知章之前,从来没有人把“春风”比作“剪刀”,在贺知章之后,我们却觉得这个比喻绝妙。“春风”和“剪刀”之间,具有相关性,诗人在二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当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关系越远,产生的比喻效果就越强烈。因此,在讨论比喻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相似性,还要考虑相关性。意识到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其实已经得到发展与提升了。再来看《咏柳》章法的起承转合,第一句写柳树,是远观全貌;第二句写柳条,是近察局部;第三句写柳叶,是细究特写;第四句写春风,是托物言志。这首诗的结构,特别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尤其是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问得突然又大胆,这样的问题只可能出自诗人,而不是生物学家或者逻辑学家。诗人最后以“二月春风似剪刀”,点明春风所代表的大自然,才是带来这盎然春意的魔术师。这里,起承转合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的过程。三、感知审美说到审美,自然要提及意境。所谓“意境”,简单来说,具有两个品格。第一,有真情实景。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有意境的作品,往往描写了真实的场景,表达了真实的感情。第二,以有限表示无限。王国维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有意境的作品,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内涵,一唱三叹,让人低回流连。我们看《咏柳》,会发现这首诗前三句分别写了柳树、柳条和柳叶,只有最后一句,突然转到“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问题来了,不是要咏柳吗?怎么歌咏起春风来了?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前三句都是实写,柳树、柳条和柳叶,都是具体可感的对象,唯有春风,看不到,摸不着,你只能感受到它。也就是说,诗的意象已经从具体可感的写实意象,转化为只可意会的抽象意象,诗在结构上拐了一个弯,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质的飞越。从美学上说,这一质的飞越特别值得重视。当诗人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因为春风的抽象性,读者必须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补足诗歌的意境。唐诗的妙处,就在于它往往在最后由实到虚,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结尾,引发人们无穷的思考,这其实就是意境。《咏柳》这首诗的意境,到底该怎么联想和想象呢?联想和想象是不同的,联想重在由此及彼,想象重在“无中生有”。比如,沿着“二月春风似剪刀”,可以展开联想,春风还像什么呢?春风,还可以像小姑娘,像小青年,像小媳妇。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相似联想。我们接着联想,春风裁剪出了柳叶,还裁剪出了什么?春风还裁剪了冰雪,裁剪了花花草草,还绿遍了山峦。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相关联想。春风既然裁剪出了柳叶,带来了无限生机,那么春风带走了什么?春风带走了寒冷,带走了落寞。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相反联想。我们还可以这样联想,“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春风太伟大了,春风一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春风身上我们仿佛明白了生命的道理,好比“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哲理联想。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联想诗歌的意境,但是却不告诉学生怎样联想,导致在引导学生审美感受时,无法落到实处。当学生能够从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和哲理联想等多种途径鉴赏诗歌时,无疑他们审美的鉴赏与创作能力也得到提升了。四、传承文化在分析贺知章的《咏柳》时,我们已经触及了文化问题。比如上文讨论的“碧玉”,到底指“小家碧玉”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文化。“碧玉”“丝绦”“剪刀”,甚至包括动词“妆”,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定位问题。假若我们把柳放入整个中国文化史中去考察,会发现有“柳叶如眉、柳条婀娜、柳色青青”等说法,柳以其楚楚动人的特点俨然成为女性的象征。“芙蓉如面柳如眉”“杨柳小蛮腰”,写青春的美好。“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则是柳叶媚眼如丝,梅花腮红初染,柳的出现宛如女子的双眸注视着你,令人怦然心动。再比如,为什么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呢?为什么不是“一月”春风或者“三月”春风呢?因为一月还只是初春,乍暖还寒时候,那时柳叶还没有长出来;三月又到了阳春时节,万物生光辉,潜滋暗长,那时柳树已经长得比较茁壮了。唯有二月,最能见出柳叶的特色来,也能见出诗人观察的细致来。民俗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是农历第二十二个节气,亦称“交九”或“数九”,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