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9月份月考试卷_第1页
2016届高三9月份月考试卷_第2页
2016届高三9月份月考试卷_第3页
2016届高三9月份月考试卷_第4页
2016届高三9月份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届平定中学高三9月份语文月考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历代文学各有胜擅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不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递嬗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人的判断却出了错。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卓人月才、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被现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心。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京剧舞台艺术如日中天之时,这一点与当下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如出一辙,但王国维并非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寻找合法性证据(这一点与今天学者大不相同,我们太热衷于为现存事实提供学理支撑了),他有严格的学理尺度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勇气:“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当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的这番表态犹如空谷足音雄视古今,充满了文化自负与学术自信。再者,王国维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这与其“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今天戏曲学已演化为包括案头与场上在内的立体研究,王国维的研究方法自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得不佩服他对元曲文字震古铄今的价值发现。元曲自明万历年间就基本无人能唱,它的音乐、唱腔已淹灭不闻,其文字却熠熠生辉,在含蓄蕴藉风格之外另辟本色自然的审美向度。对尚活在舞台上的明清之曲,他抱以冷然的态度,因为文字并未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至于京剧,已由作家中心转向演员中心,文字上更无足观了。如此,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实则包含这样的内容:不管当下多流行,一时的影响多广泛,它必须作为“案头文本”接受审查——是否做出别样的艺术贡献,提供了不一样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流行歌曲如果要取代诗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就必须接受成为文学经典的资格审查(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等)并服从于文学中心主义的价值标码。下列各项中,其内涵不属于作者所论“一代之文学”范畴的一项是()A.汉赋唐诗B.宋词明歌C.楚辞元曲D.汉赋宋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为元曲鸣不平,认为元曲价值被低估,强烈唤起世人重新评估元曲。B.从理论层面而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有其可能性。但现在如果加以断言,则为时过早,因为会被现象所迷惑,也没拥有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也没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也没拥有像王国维一样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C.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凭着严格的学理尺度与独立的价值判断,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学理支撑,充满了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D.王国维研究戏曲学的方法与他“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因此,以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这种研究方法不够“立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歌》《桂枝儿》《罗江怨》等民歌之所以有被拔高之嫌,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和足够的时间距离。B.王国维对舞台上的明清之曲并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没有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对京剧则更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更无足观。C.研究“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字吗?”这一问题,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中去考察,否则不可能揭示出不同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目。D.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了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选入了崔健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和《这儿的空间》。作为中国精神制高点的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也不止一次在学生面前唱《变心的翅膀》和《老鼠爱大米》。由此看来,至少这四首歌属于“一代之文学”的范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善,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军事委王延贵。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军事。侍御宜发丧行服。”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诏以延贵权知昭义军事。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节选自《唐纪五十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诣:指使。B.吾与乃公厚善善:交好。C.令王延贵权知军事知:主持。D.趣缄赴东都趣:催促。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军都虞侯,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李缄害怕了,交付了重要物件。第五守进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主管事务。C.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愤慨不满。石定蕃也不满王虔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归降元谊,D.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2)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秋心三首(其一)龚自珍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8.诗中的“郁金香”“古玉”这两个意象分别蕴含什么意思?请简要概述。(5分)9.尾联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2)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惊心动魄的音乐感染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曲虽终,但回味无穷。(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认为“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证明国家的兴亡主要取决于人事,告诫后来的统治者要从中吸取教训,引起警戒。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锖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找一棵树赵明宇我天天在元城的大街小巷奔走,眼睛不停地搜寻。遇到几个熟人,问我找什么呢,我低着头,没好气地说,我在寻找一棵树。今年春天,我盘算着回乡下老家看看。我想念哥哥,更想念哥哥院里的大槐树。哥哥今年60多岁,厮守着大槐树。大槐树像我的腰一样粗,据说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有100多岁了。元城一带有个风俗,孩子生下来,要把孩子的胎衣埋到一棵树下,孩子就会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我爷爷、我爹、我和哥哥的胎衣全埋在了大槐树下面呢,你说,我跟大槐树能没感情?乘班车风尘仆仆赶回老家,推开那两扇熟悉的大门,我愣住了。大槐树呢?仔细瞅瞅,房子没变,猪圈没变,院里的那口红薯窖没变。哥哥迎出来,一头白发、一脸沧桑也没变。我确认没有走错门,手里提着的小包裹滑落地上,给哥哥买的营养品像花朵一样绽开。哥哥弯腰捡起花花绿绿的营养品,拉着满脸惊讶的我向屋里走,给我端水喝。我一把甩开他,第一句话就是:哥,咱家的大槐树呢?哥看看我,又把头低下,嗫嚅着吐出两个字:卖了。我一听直跺脚。哥啊,你真是老糊涂了,缺钱花找我要啊,怎么能卖掉大槐树呢!咱爹死的时候没钱发殡都没舍得卖啊!哥说,不就是一棵树嘛,值得发那么大脾气?你不在农村,不知道村里的情况。不是我缺钱花,而是村长出面,不卖也得卖啊。我理解哥哥的难处,可是我不甘心我的大槐树被卖掉,就来找村长。村长正在跟别人喝酒,看见我,给我倒了一杯说,二叔,您老回家看看?我说你们把我家的大槐树卖到哪里去了?我想赎回来。村长嘬嘬牙花子说,这事儿不好办,你赎不回来了。我说我加倍出钱,哪怕是他们把我的树做成了家具,我也要赎回来。村长摇晃着脑袋,吐一口酒气说,实话告诉你吧,那棵大槐树真是有福气,不仅活得好好的,比以前还风光呢,跟你一样进城去了。我的大槐树进城了?我转身就走,把村长的招呼抛在身后。我没顾上吃哥哥为我做好的饭就回城了。我的大槐树,你在哪里?我的脚步踏遍了元城的每一个角落,我的目光摸遍了路边的每一株花草。三天后的傍晚,我落魄地走在新建成的元城宾馆门前,望着金碧辉煌的门面,不由得眼前一亮:我看到了我的大槐树。尽管它被伐掉了半个树头,我还是能认出来。一搂粗的树身上有我童年摩挲的手印,有我用牙齿啃掉的树皮,变作了圆圆的疤痕。还有我骑过的枝干,光光的,滑滑的。我抱着大槐树哭了,引来好多人围观。一个穿着不俗的贵妇用睥睨的目光扫了我一眼说,真是什么人都有!这是哪来的疯子。围观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我自己的时候,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半夜里醒来,大槐树身上爬满了霓虹灯。我感觉脸上湿湿的,用手一摸,原来是大槐树的泪水滴在我脸上。天亮时,两个保安把我架走了,还把我送到家里。保安跟我儿子说,实在不行就把你老爸送精神病医院去吧。儿子的脸色铁青,劈头盖脸跟我说,刚才领导找我谈话了,你再去宾馆闹事儿,我被提拔的事儿就泡汤了。你说我打拼这些年容易吗?闹不好工作也保不住。老爸啊,我求你了,给我们留点面子吧。儿子扑通一下跪在我的面前。后来,我经常坐在宾馆对面的马路牙子上,远远地望着抽出新芽的大槐树在风中摇晃着枝头。我知道那是大槐树跟我招手,我就泪流满面。不时有行人把我当做乞丐,把一张张纸币扔到我脚下。我不去拣,任凭纸币被风吹得七零八落,蝴蝶一样飞舞。(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纪实性的笔调叙述了“我”寻找一棵树的遭遇,以此来反映内心的无奈和忧愤。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B.小说采用了顺叙的写法,使读者随着作者的叙述,如电影镜头一般,事件随着时间的有序推移,故事也随之有序展开。C.当围观的人渐渐散去,“我”也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我”看见大槐身上爬满了霓虹灯,大槐树哭了,它的泪水滴在我的脸上。小说通过对梦境的描绘,深切地表现“我”的思念之情。D.小说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已经抽出新芽的大槐树,摇晃着枝头,向“我招手”,表明它活得很好,因此,我高兴得泪流满面。E.小说通过“寻找一棵树”这个故事线索,让“哥哥”“村长”“贵妇”“保安”“儿子”等人物悉数登场,虽然用墨不是很多,但每个人物的某些品性还是能从小说对他们各自言行的描叙中显示出来。(2)小说刻画了人物的群体形象,请简明扼要地概括他们(可选其中之三)的形象特征。(6分)(3)“我”在寻找一棵树过程中,让各色人物悉数登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4)“大槐树被卖”是一种象征性的事件。象征什么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一代大家汤一介汤一介出身名门:祖父汤霖是前清进士,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传家;父亲汤用彤是民国大学者。汤一介读的是北大哲学系,毕业后留校。毛泽东时代,思想定于一尊,汤一介自谓只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他才痛感“今后不能听别人的,得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那么,他是怎么思考的呢?在《我的哲学之路》一书中,汤一介把自己的哲学思考概括为:“中国传统哲学讲的是一种普遍和谐的观念的哲学,这种合一的思维模式当然有其意义。中国的普遍和谐观念,讲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四个层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1983年,第17次世界哲学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汤一介以《儒家哲学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为题,作了发言。汤一介提出,儒家第三期发展可以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上来探讨。刘述先在《蒙特利尔世界哲学会议纪行》中说:“会议的最高潮是由北大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杜维明教授担任翻译。汤一介认为儒学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番发言虽然因为通过翻译的缘故而占的时间特长,但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讲完之后全场掌声雷动,历久不息。”汤一介认为,由“天人合一”及其派生的“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以及由这些基本命题所表现的思维模式“体用一源”,可以引发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来,这就是“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汤一介陆续撰写的学术著作,如《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等,都是围绕上述命题与理论展开。汤一介是当代中国最出色的哲学家吗?对此,他本人绝对不承认,并讳言自己是哲学家。2009年年底,汤一介接受一家网站采访时说:“我自己从来不说我是大师,而且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当大师,而且自上个世纪后半叶到现在为止,我也没看到一个真正可以称得起"大师"的学者。”撇开大师不谈,说汤一介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代表人物之一,则是确定无疑的。汤一介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大家。汤用彤早年留学于哈佛,与陈寅恪、吴宓一起被称为“哈佛三杰”。归国后,长期在大学执教。此前,也就是1919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卷上,卷下难产,始终未见消息—据说,胡适被汉魏两晋以来的佛学发展问题难住了。这是一个“关卡”,是空白。汤用彤知难而上,1930年,他完成《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初稿,并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1938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公开出版,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汤一介在父亲身边长大,并一度给父亲当助手,耳提面命,耳濡目染,造化自然异于常人。譬如,1983年,汤一介的学术发轫之作《郭象与魏晋玄学》,就是沿着父亲的脚印往前走的。汤一介出身北大、执教北大,这是一个很坚实的背景、一个令人仰望的平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中国文化书院,集中了冯友兰、张岱年、梁漱溟、季羡林、李泽厚等一流学者,这也是一个领潮流之先的大舞台。进入21世纪,汤一介在主编“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道家文化研究丛书”、“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的基础上,发起并主持了《儒藏》编撰工程。汤一介认为:“既然儒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那么大的作用,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主流,那么就不应该只有《佛藏》、《道藏》,而没有《儒藏》。我们要编撰的,是一个可信、可用、规范、传世的版本,至少在一百年内,可以供各国学者利用它来作研究。”这项工程是2002年提出,2003年教育部批准,2004年正式实施,迄今已出版了数十本,全部完成,则要330本之多,可见工程浩大、任务维艰。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是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也是家学渊源,学贯中西。反右中,乐黛云沦为“极右”,“文革”中,汤一介沦为“黑帮”,夫妻俩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汤一介晚年给年轻人讲过一个故事:他上大学时,因为读了伏契克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类。那本书是乐黛云借给他的,因而也加深了他对乐黛云的爱情。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今天依然是主旋律。人性惟善,学问惟诚,对全人类崇高的爱,永远是一个大学者的主体意识。有人说,哲学的唯一问题就是死亡。在汤一介涉足哲学之前,便尝试着参悟生与死。他以火焰比作人的生命,说:小小的火焰燃烧的时间虽然长,但它照亮的面积十分有限,而尽管烈焰转瞬即逝,它照亮的面积却更为广阔。写这段话时,他只有20多岁,一心想像烈焰一样。半个多世纪过去,已是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的汤一介,寄望编纂一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中国儒学源流的《儒藏》,来点燃余生。相关链接(1)“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我想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汤一介(2)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汤一介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哲学理论问题上。自1990年代末开始,他考虑创建中国自己的阐释体系。在他看来,当前对经典的解释,无论哲学、宗教、艺术等,都是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而面对中国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及解释经典的经验、方法与理论,他在思考创造中国的解释学。(3)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王恩哥当着数万名毕业生讲起一段往事。物理学院的一名学生问他:学物理、做科研压力很大,需要牺牲很多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坚持。王恩哥只说了两个字“忍耐”,接着他以汤老治学为例列举了一组数字:“76岁高龄受命编纂”,“收入儒家经典著作3000余种,约10亿字”,“另要编纂著录两万余部儒家经典文献总目”,“时间计划为23年”,“编成之后100年内不会有人超过”。(4)作为汤用彤的长子,汤一介延续父亲衣钵,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他善于将传统智慧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比如在世界各类文明相处之道上,从学理根基出发倡导“和而不同”。他提倡学术自由、全面研究国学,创建“中国解释学”,并且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问题,使中国哲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反本开新”,中重新燃起火焰。作为中国杰出的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更希望中国哲学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哲学做出贡献。(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为一个学者,在毛泽东时代,他只是一个“宣传员”。“改革开放”之后,汤一介才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完整的哲学体系,100年内不会有人超过。B.在第17次世界哲学大会上,认为儒学的中心理念“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可以引发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的三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来。“天人合一”是用,“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体。C.文章在介绍汤一介学术思想的时候,插入了一段对他父亲汤用彤学术之路的简介,其主要目的是要说明汤一介的学术思想受到了家学的熏陶。D.中国历史上有《佛藏》和《道藏》,鉴于此,汤一介发起并主持了《儒藏》的编撰工程,因为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能断裂。但这个工程浩大,任务维艰。E.在上大学时,乐黛云借给汤一介一本《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这本书虽然现在过时了,但在当初,汤一介读过之后,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类。(2)汤一介是一位学问大家,材料中的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3)汤一介的人格魅力在材料中也有所提及,请根据材料内容加以概括。(6分)(4)“哲学的唯一问题就是死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的四字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1922年,我18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小说、随笔,冒失地向上海一些“鸳鸯蝴蝶派”文学刊物投稿。(《施蛰存文集》)B.城市男孩魏程和农村男孩高占喜互换角色,体验了7天的对方生活。但是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穷的差距实在太大,即使两个孩子互换一生,也是精卫填海。(2006年9月20日《中国青年报》)C.每当听到“老板卷走农民工工资逃离”、“农民工未领到工资跳楼自杀”的事情时,她都心潮澎湃。(《辽宁青年》杂志刊载的《打工妹倾心关注打工族》一文)D.杨建邺以杨振宁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女性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杨母抗战时期通过缝缝补补这种小事,支撑一个家,这对后来杨振宁学术研究上不忽视小问题有影响——“做科学研究,缺乏坚韧很难成功。”(2014年5月16日《报刊文摘》)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B.海选时,她唱歌没有注意到气息的运用,发音的位置也不对;复赛时,经过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苦练,她的歌声变得格外亲切而动人多了。C.刘心武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告诉读者,全本的《红楼梦》不但存在过,而且八十回后散失的故事也是可以探佚出来的。D.由于供应有限,导致有机食品在中国仍属特殊产品,尤其是有机农业所需的清洁空气、水和土壤在快速工业化的中国越来越难找到。15.依次填入标有序号的文字,能使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你可以看到岩石边缘冒出树木的嫩芽,在那里几乎没有足够的营养养活苔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