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知识建构+备课精研】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知识建构+备课精研】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知识建构+备课精研】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知识建构+备课精研】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知识建构+备课精研】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画中的历史“和平会议”苛刻的和平!1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法军元帅福煦“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日本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代表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3.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4.战争策源地: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二)背景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经济实力雄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广大的美、英等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来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德国受到危机打击最为沉重,然而没有殖民地;日本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殖民地较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摘自岳麓版《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一)性质(1)从战争发动者的动机来看,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2)从战争的抵抗者来看,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法西斯主义的四个理论:①种族优劣(社会达尔文主义);②国家至上;③意志至上;④强权理论意大利法西斯党党徽法西斯原义为“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阿道夫·希特勒(1)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2)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1919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0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1921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士、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1922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意、德、日法西斯主义形成的概况国家开始时间建立政权主要史实意大利德国日本1919年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国家法西斯党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②1936年与德国结成轴心国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1920年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1933年纳粹党上台,建立法西斯政权①1938年吞并奥地利②对捷克提出领土要求(《慕》)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开始军部法西斯运动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政权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②1937年七七事变(3)形成过程1936“二二六兵变”标志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形成。德意结盟标志欧洲策源地形成①德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经济危机)“任何人现在找到工作的机会都不会比爱尔兰抽彩中奖的机会多些”。在德国,由于失业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失望情绪更为严重,局势也更为紧张;所有这些最终使希特勒的成功成为可能。——[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让该死的《凡尔赛条约》见鬼去吧!我们强大的德国军队总兵力已经超过了80万人,我们的武器现在世界一流,这是欧洲和世界第一流的军队,德意志已经真正复兴了,万岁!从耻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仅仅20年啊,德意志重新站起来了!让世界看看吧,德意志是永远打不倒的汉子!(全体欢呼,德意志万岁!元首万岁!)这是什么问题,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

——希特勒演说词(4)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异同德国日本不同点过程核心方式相同点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本质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发动战争先发动侵略战争,后建立法西斯专政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军部势力欺骗群众讨好军队,勾结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合法竞选夺取政权。通过政变、暗杀、战争等手段迫使政府让步,得到天皇支持建立受军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权。①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法西斯势力获得统治阶级的支持。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知识拓展材料一: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材料二: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苏德各自势力范围,西欧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战爆发后,苏联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侵占了东欧6个国家领土)。(二)背景《慕尼黑协定》—标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含义:英法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姑息纵容,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英法的绥靖政策(1)从国家力量: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从目的角度:目的是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3)从客观环境: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4)从结果角度: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5.绥靖政策: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6.局部战争期间未形成反法西斯阵线。时间绥靖政策的表现1931年9月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1935-1936年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非军事区。1936-1939年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中立"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3.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4.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5.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6.局部战争期间未形成反法西斯阵线。(二)背景(小结)1935.8.31美国通过《中立法案》1939.8.2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第二次世界大战⑴目的: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⑵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⑶主要内容:面对危机的不同选择:罗斯福新政项目具体措施结果与影响整顿财政金融(突破口)银行暂时停业整顿;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美联储权力;管制证券业等。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复兴工业(核心)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行业公平经营章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实行蓝鹰计划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缓和农民的斗争。推行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签署“社会保险法”和“财产税法”。成立工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补充拓展

⑷影响:①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发展,缓和了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经济的恢复和民主制度的保留为二战战胜法西斯奠定基础。②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⑸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面对危机的不同选择: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制度。该制度下,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对经济进行干预,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1自由资本主义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第一次工业革命补充拓展德、日与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不同方式及原因1.方式德、日通过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来摆脱危机。2.原因(1)历史原因:德、日两国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有深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而美国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2)国际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而美国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3)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转嫁危机,使经济复苏;而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4)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美国通过新政度过危机。补充拓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其中,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为抵抗日本的东方主战场。一场全世界都被卷入的战争中国战场(东方主战场)1931.9.18-1945.9.2太平洋战场1941.12.8-1945.9.2北非战场1940.7-1943.5欧洲东线(苏德)战场1941.6.21-1945.5.8欧洲西线战场1939.9.1-1945.5.81.总体进程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二战可分为五大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2.亚洲战场(局部爆发)(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2)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3)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三)过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3.欧洲战场(全面爆发)(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败降(1940.6.22),英国继续抵抗,进行不列颠空战。(2)扩大(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巴巴罗萨计划德国法西斯闪击苏联的军事行动作战计划,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于1940年12月发布。德军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的方式,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突击,消灭西部前苏军主力,尔后向前苏联腹地长驱直入,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等地,迅速击败苏联,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三)过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4.太平洋战场(规模扩大):

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②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战争扩大到全球阶段。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并正式向美、英宣战。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荷、加、澳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至1942年5月,日本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仅损伤了美军舰队的战斗力,还迫使美国卷入二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三)过程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政治:统治东方各国内容;经济:垄断圈内资源和市场;军事:利用南洋地区资源和战略地位,同美英展开争夺远东霸权持久;文化:强制推广日语,奴化教育,消灭圈内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统治东方各国;垄断资源和市场;利用南洋地区资源和战略地位,同美英争夺远东的霸权;强制推广日语,奴化教育,消灭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5.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白宫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三)过程性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意义:①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③反法西斯国家互相配合,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统帅“沙漠猎手”蒙哥马利德军统帅“沙漠之狐”隆

尔1944年6月6日拂晓,大批英美盟军从英国南部海岸启航,横渡英吉利海峡。英美盟军跳下登陆艇,冲向奥马哈海滩。在整个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争夺奥马哈海滩的战争尤为惨烈。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在这次历时43天的战役中,德军伤亡11.7万人,盟军伤亡12.2万人。6.二战中重要战役概览(三)过程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5日,英法防线在德国攻势下崩溃后,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使英法撤出了大量部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不列颠之战: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失败后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中途岛海战:1942.6.4日,美国海军成功击退日本海军的攻击,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德国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蒙哥马利统领的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的战役,以英国为首的盟军以胜利而告终,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进行的决定性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军在苏德战场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防御和退却。诺曼底登陆: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霸王行动(OperationOverlord)为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6日与9日,美国先后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与长崎。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关东军;同时,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7.二战结束(三)过程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亚洲-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局部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1936-1939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签订,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扩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战场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战争转折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①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东方开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打破其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②中国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本法西斯,迫使其多次放弃“北进”的图谋,使得苏联在对德作战中能将大批远东红军调往苏德战场。

③中国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迅速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日本当局认为是“南进”的绝好时机,但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中国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西方盟国加强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④中国抗战为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确保反法西斯战争全胜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亚洲、太平洋地区战事吃紧,盟国势必将更多地用兵于东方,“先欧后亚”战略方针就难于实施了。可见中国抗战的胜败不但决定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前途和命运。

⑤中国抗战支持了周边国家的抗日斗争,成为亚洲国家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旗帜。中国不仅在本土牵制住了日本陆军主力和海空军力,还派遣远征军支援盟军作战。如何理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拓展提升根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提供有力保障;苏联和中国战场取得巨大胜利;.美国太平洋战场取得巨大胜利;世界各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证明非正义战争必将失败。

思考:同盟国胜利原因有哪些?德国与美英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四)盟国胜利的原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苏联:经济虽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战后美国: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1.带来灾难: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2.力量变化:①欧洲严重衰落;②美苏崛起;③社会主义阵营得到较大发展;

④加速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3.世界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所取代4.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调整了职能: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5.思想观念:合作互鉴、珍爱和平(和平主义思潮)6.科技方面:二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五)、影响“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思考:阅读材料和教材P106,分析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国际秩序,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国际秩序。——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新进展》载《历史研究》,2015年第4期

材料二:(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毛驴。”——刘泓《世界名人全传丘吉尔传》变化:以英法为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转变为美苏为主导

的雅尔塔体系。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一系列条约协定,建立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会议名称时间内容作用开罗会议(美英中)1943年11月《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开罗会议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加速德国走向灭亡雅尔塔会议(苏美英)1945年2月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波茨坦会议(苏美英)1945年7月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为确定战后东北亚秩序的基础性文件。(一)雅尔塔体系二、二战后的世界秩序1.含义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被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②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③承认朝鲜独立。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国。领土问题:战败国问题:维护和平与正义体现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包容与合作,划分美苏势力范围促进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主权(一)雅尔塔体系2.内容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德、日领土变迁与分区占领二、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一)雅尔塔体系2.内容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⑦成立联合国。体系保障问题:殖民地问题: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大国间相互妥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采用“大国一致”原则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二、二战后的世界秩序(1)积极性:

1)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美苏双方彼此势均力敌(力量相对平衡),用和平方式、协商谈判来解决争端,维持了战后的总体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巩固和扩大。3)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改造,使之实现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4)提倡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和平、民主、独立原则,承认被压迫民族的权利,给予被压迫民族民族自决权,对其独立予以支持,促进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经济飞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一)雅尔塔体系3.评价

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二、二战后的世界秩序(2)消极性:1)导致美苏两极格局出现,在世界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是大国(美英和苏联)相互让步、妥协的产物,在涉及本国利益问题上既争夺又合作,既冲突又妥协,根据自身利益随意划分范围,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4)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对比基础上,事实上划分美苏势力范围,二分世界。(一)雅尔塔体系3.评价

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比较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协调关系国际格局建立基础主要矛盾相同点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破产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