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县衙门结构布局研究_第1页
重庆巴县衙门结构布局研究_第2页
重庆巴县衙门结构布局研究_第3页
重庆巴县衙门结构布局研究_第4页
重庆巴县衙门结构布局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清代巴县衙门布局巴县衙门位于现解放东路以北,人民公园以南,西至储奇门房管所一带,东至文化街。巴县衙门自明末毁于兵火后,清初得以重建,经几任知县重修增建,于乾隆时期王尔鉴任知县时达到顶峰,整座县署占地开阔、亭台楼阁,体现出巴县作为西南大县的地位和气度。清巴县署布局图巴县衙门复原布局图巴县衙门复原平面图巴县衙门区域现状图现存建筑:巴县衙门街26号巴县衙门区域现状图二、巴县衙门布局研究。1、《重庆府治全图》与《增广重庆地舆全图》《重庆府治全图》《重庆府治全图》现由美国耶鲁大学收藏。此地图为光绪年间清河郡张云轩绘制,按照实物形状对重庆的城市结构、街巷建筑描绘十分完备,非常精美,是第一幅详细清晰地记录古重庆的地图,也是目前最完善的手绘重庆地图,堪称完美。《重庆府治全图》巴县衙门局部在《重庆府治全图》上,对巴县署,即巴县衙门进行了相当清晰和完备的描绘,通过这幅地图,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清后期巴县衙门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全貌。这是现存资料中最为清晰、最完整的巴县衙门建筑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出自于晚清綦江人刘子如之手。据说是刘子如根据“云轩张君归图”扩充所绘。此图对原有城图中不详尽的城池、地名、街道、衙署、坛庙、津梁、宫观及重要民居建筑进行现状调查、考证、扩充和补遗,如他所提到的在“博考舆图”的基础上,“务求详尽明悉”。刘子如补绘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非常详尽和完整。《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巴县衙门局部《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上对于巴县县署,即巴县衙门的建筑布局的描绘与《重庆府治全图》完全一致。由于此图为刻印,有多处墨痕模糊,故不如《重庆府治全图》清晰,但两相比较,相互印证,可以大致确定清末巴县衙门的面貌。2、《巴县志》王尔鉴于乾隆二十五年,历十年成书十七卷《巴县志》,详载巴县山川风貌,为重庆屈指可数的历史史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乾隆《巴县志》《巴县志》·重庆城图乾隆《巴县志·廨署》巴县署“在府治右,依山东向,明末毁于兵。康熙六年,知县张楠重修。头门三间,仪门五间,左右角门三间,科房十八间。大堂三间,卷棚三间。二堂三间,两厢房六间,左厅四间,对厅三间。三堂五间,两厢房四间,西书房上下八间,厨房五间。乾隆十六年知县王尔鉴于署左山上建望江书屋五间,二堂右建房三间,三堂右上下建房四间。二十三年,火共毁四十九间。知县王尔鉴重修并建旌善申明二亭。”同治《巴县志》民国《巴县志》《巴县志·衙署局会·县政府》“旧在重庆府治右,倚山东向,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知县张楠重修。清制,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置典胥房书。……”3、访问为了尽可能的按照原貌恢复巴县衙门的建筑布局,我们拜访了原重庆市文史馆副馆长彭伯通老先生。彭先生现已88岁高龄,其师张孟虚先生曾于辛亥革命后进入过巴县衙门。其时巴县衙门虽已有毁坏,但大体完整。据彭伯通老先生回忆,巴县衙门在太平门内,前临衙门口街,后抵坐山,上去是左营街,右抵文化街,左靠府经历署,以征收局巷为界。巴县署正中为大堂、二堂,大堂在前,二堂在后。大堂两庑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二堂两庑为花厅、签押房。二堂后本为三堂,但从来不用,改作官眷居处。正堂右为大厨房,左为典史署。大堂前为大坝。大坝右为监狱、茶馆,大坝左为衙神祠、马王庙、朝天驿。大坝前为仪门,仪门外为头门。头门外向左为老鼓楼。仪门内为木坊,上书《戒右铭》。据彭老先生回忆,现巴县衙门街26号仅存建筑为一座祠庙,其后图书馆位置为典史署。对比《重庆府治全图》和彭伯通老先生的回忆,两者之间基本相同,并且可以与现在的建筑与街名吻合。由此可以确知,清末巴县衙门的建筑结构布局改变并不大,《府治全图》的建筑描绘基本上反映了清末巴县衙门的准确面貌。同时,我们走访了居住在巴县衙门街以及文化街周边地区的居民。一位在街上开杂货店的张姓老先生自称民国34年迁来巴县衙门街,当时巴县衙门已经几乎被毁坏殆尽,唯现巴县衙门街26号院内尚余两座祠庙,位于小院的两头,相对而建。当地居住时间较长的居民普遍记得现巴县衙门一巷二巷位置为衙门的监狱,而巴县衙门的三堂大概就位于东华观小学的位置。另在文化街访问时,有老人为我们指出以前文昌宫所在地。这从另一个方面确定了巴县衙门的位置和边界。4、实地勘查巴县衙门街26号巴县署衙神祠巴县署衙神祠细部巴县衙门百年墙基据说为衙门女监所在地据说为衙门男监及死牢,其后为刑场原文昌宫所在地5、结论现存资料对于巴县衙门的记载甚少,文字记载主要集中于巴县志中,图片记载主要依赖于《重庆府治全图》及《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中对于巴县衙门的描绘。同时结合彭伯通老先生的描述以及当地居民的传说,我们基本可以看到巴县衙门建筑布局的全貌。由于这些资料分属不同时期,巴县衙门的建筑形制也有所变化,故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我们尽量兼顾各个资料来源,力求恢复出巴县衙门最为恢宏的建筑布局。三、巴县衙门概述。根据巴县志及清代巴县档案记载,巴县属于一等大县,属正七品,为皇帝任命,掌一县政令,凡县内诉讼审办,田赋税务,缉盗除奸,文教农桑无不综理。巴县衙门是旧巴县署的习称。官署称“衙门”,是“牙门”之讹。古营门所立的旗,两边缝制描绘如牙状,谓之“牙旗”。所以称“营门”为“牙门”,后又移用于官署。1、沿革巴县衙门兴建于明代,明末毁于兵火,清代数次重建。“巴县署,辛亥后仍旧。1939年重庆定为特别市,巴县县政府迁走,辟为市场,名巴县衙门。”《清末重庆官署旧址》(《巴渝故实录》,重庆市文史研究馆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解放前这里还曾是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行营看守所,也充当过国民党的邮局转运站。清代巴县衙门建筑恢宏,临衙门口街为头门,头门外为照壁,左侧为丰瑞楼,也称老鼓楼,上书“寰海境清”四字。头门两侧,乾隆时知县王尔鉴修旌善、申明二庭,清末地图上未见,应在其间遭毁。2、衙门建筑入头门为甬道,甬道右侧为监狱。监狱大门上为狴犴。杨慎《升庵外集》:“龙生九子,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门为单扇,前后包以铁皮,内外都可上锁。监狱中为“狱神祠”。甬道左侧为衙神祠和马王庙。衙神祠祀西汉萧何、曹参,就是“萧规曹随”的萧曹。二人都是县吏出身,被视为县吏之祖。(现巴县衙门所存建筑即为衙神祠)马王庙祀马祖。马王庙紧挨的“马号”里养着马,俗称“文书马”。马号外,衙门大门旁为“朝天驿”,为重庆重要邮驿。由甬道入仪门。仪门之后为木质“戒右坊”,北向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戒右铭》16字。穿过戒右坊为大堂。大堂前建卷棚三间,大堂两庑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值得一提的是,大堂前的卷棚,并非所有衙门建筑都有,县衙大堂前的卷棚建筑是该县衙品级较高、地位重要的表现。巴县是一个大县,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巴县县署大堂前才会出现卷棚建筑。叶县五品县衙大堂前的卷棚大堂右侧,衙神祠后为典史署。典史署又称捕厅衙门,同样由头门、大堂、二堂、三堂组成。典史执掌监察狱囚,还兼领县丞主簿之职,辅佐知县管理粮马、征税、户籍、巡捕等。大堂右侧,监狱后直抵文化街文昌宫一片区域,被习称为大厨房。包括了巴县衙门的厨房、戏台以及后花园等。大堂后为二堂。二堂左侧为花厅,为知县会客议事之处。右侧为签押房,是县衙中掌理刑名钱谷等事务和案件的机构。花厅及签押房之侧则为知县幕友长随等的办公处所。二堂之后为三堂,是知县的内宅,官眷的居处。两侧厢房为书房等,俱为外署衙役胥吏不能轻易进入之所。3、国宝巴县档案清代巴县档案约11.3万余卷,上自乾隆22年(1757年),下迄宣统3年(1911)年,不仅比较全面记载了巴县的历史,也为研究重庆的城市发展史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而且省道府的普发文件和其他州县的来往文件对研究四川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年代之长久,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在全国所存一个县的清代档案中首屈一指,被史学界誉为“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文献宝库”。清乾隆二十九年六月,四川总督缉拿啯噜匪的告示

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札讯查办追缴巴县知县试用知州李永杰贪诈婪赃案清道光××年《渝城烟帮担子公议章程行单》四、清代衙门布局一般性研究。1、清代县制县,是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权,在封建国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官称为知县,正七品(京县为正六品),补服为鹃勒鸟,用方印。县级属官主要为典史。典史掌管缉捕和狱囚,所以典史亦习称县尉。清代典史多兼领主簿、县丞之事,其品级为未人流,与从九品俸禄相同。设专署办公,称捕厅、巡捕衙或典史署。清代的胥吏主要指在县衙外署各房从事案牍工作的书吏。书吏办事的地方称为六房。在地方各级衙门,长官正式办公的处所是衙署的大堂,而其职能办事机构称曹、科或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都设于衙门的大堂前甬道两侧,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2、建筑特点明清时期的县衙门,坐北朝南,其主体布局有“外署”、“内署”和“内宅”之分。外署指“大堂”及厢房。内署指“二堂”、“花厅”、“签押房”及两边厢房。“内宅”则主要是官眷的居处。大堂之外为仪门与大门(或称头门)。大门前多有照壁为屏蔽物,大门两侧照例要分列两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30度的角,称为八字墙,为张贴宣讲圣谕及判词、告示之处。鼓楼通常都建筑在县衙大门正前方的街口,其作用是向人们报告时辰。中国古代的传统,是以一方官署掌握本地区标准时间,这也是体现衙门尊严的一个方面。报时的方式一般是每天分早、午、晚三个时辰各擂鼓三通。衙署大门至门前照壁之间,通常建有一东一西相互对称的两座亭式建筑,一座叫申明亭,一座叫旌善亭,都是地方政府对民众进行教化的专门设施。大门内沿甬道到仪门。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仪门是县衙的第一道礼仪之门,通常关闭。大堂如有重大庆典、礼仪活动、审理重大案件,方大开仪门。仪门两侧设便门,东侧称“生门”,是人们经常出入之门,故常开;西侧称“死门”,有处决死犯时方打开此门拉出去行刑。仪门内至大堂前甬道上,设戒右铭,石质或木质,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铭文16字。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大堂前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自北向南,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六房是县衙的职能办事机构,穿过大堂则为“二堂”。“二堂”是地方县官处理普通事件的地方。“二堂”两侧为“花厅”与“签押房”。花厅是县官接待宾客和商议政事的场所,地点一般在二堂之侧,但也有在内宅者;签押房是县官日常办公的处所,地点在二堂之侧。二堂之后为三堂,本为知县的办公地点,但多改作官眷的居处,为知县的内邸。2、其他县衙A.县衙一般形制图B.四川其他清代县衙成都县衙《重修成都县志》乐山县衙《乐山县志》大宁县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