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讲_第1页
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讲_第2页
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讲_第3页
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讲_第4页
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备考导航]最新考纲名师解读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季风环流的形成。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4.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形成、分布及特点。本节目录知识梳理•自主探究核心归纳•重难突破技能培养•专项提升随堂演练•同步测评梯级巩固•课后落实知识梳理•自主探究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地转偏向力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赤道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极地高气压信风极地东风太阳直射点偏北偏南【点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①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②高低气压相间分布;③信风带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④一般地,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30°纬线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60°纬线附近;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90°附近。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3.季风环流1月7月东亚季风A_______季风C_______季风南亚季风B_______季风D_______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东南东北西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点睛】

(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大气环流、_____________、地形、洋流等。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典型分布区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核心归纳•重难突破考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典题导入][典题1]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1)~(2)题。(1)甲地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地区B.南半球高纬度地区C.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D.北半球低纬度地区(2)下列气候资料图与甲地气候特征一致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从图中风带风向为西南风可知该风带为北半球中纬西风带,常年在西风带控制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①~④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答案:(1)A

(2)B[知识链接]1.气压带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高压带(2个)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干冷副极地低压带(2个)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压带(2个)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压带(1个)0°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2.风带风带分布风向属性(影响气候)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冷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热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旱、雨两季【巧学速记】运用规律巧记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从降水形成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去记忆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特点,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降水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是:①气温下降,使水汽达到饱和凝结。②有充足的水汽。依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对点演练]1.下图示意地球上三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状况。读图回答(1)~(2)题。(1)①②③地的气候类型依次为(

)A.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2)图中②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③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1)从图中可知①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②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③全年受西风带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2)②地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答案:(1)C

(2)B考点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典题导入][典题2]下图为某月沿120°E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1)“某月”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2)该月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3)该月(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大

B.我国东部盛行偏北风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出

D.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解析:(1)根据图中纬度及气压值可以判断,60°N附近气压最高,达1030百帕,为亚洲高压,由此可判断该图示意1月气压分布状况。(2)根据经纬度可判断,甲地位于澳大利亚北部,1月(南半球夏季)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北风。(3)1月份,夏威夷高压消失(7月势力最强),我国盛行西北风,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答案:(1)A

(2)B

(3)B[知识链接]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项目成因冬季风夏季风分布地区冬夏季风比较源地风向性质源地风向性质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伯利亚、蒙古西北风寒冷干燥副热带太平洋东南风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西伯利亚、蒙古东北风凉爽干燥赤道附近的印度洋西南风温暖湿润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对点演练]2.(2013·沈阳四校联考)下图为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2)题。(1)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B.90°N、赤道低压带C.30°S、(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D.60°S、赤道低压带(2)由气压值推断此时(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解析:(1)在50°N出现了一个高压值中心,为蒙古高压。此时在60°S附近出现了一个气压最低值,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2)此时亚欧大陆上出现了高压中心,表明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答案:(1)A

(2)D技能培养•专项提升气压带、风带模式图的判读及应用典例应用(2013·泾县中学高三检测)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2)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带a和c之间的区域终年温和湿润B.气压带M和风带b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与气压带M无关D.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c的北移有关【答题流程】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标准答案】

(1)C

(2)D方法技巧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