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_第1页
生活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_第2页
生活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_第3页
生活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_第4页
生活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上海市动物学会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2004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并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使之成为全球第一个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约。迄今为止已有175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我国国务院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同年11月,我国七届人大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此公约,使我国成为这个公约的最早缔约国之一。1993年1月5日中国批准了该协议。1993年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每年的12月29日被联合国定为生物多样性日,以纪念全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大进展。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历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2001年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2002年主题是“林业生物多样性”;2003年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减贫——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004年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我国政府向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的庄严承诺。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国,全体公民都应有自觉保护所有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义务,青少年也不例外。上海地区外来物种和可能的入侵危害防止生物入侵,关注生态环境上海市中小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普及社会行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

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隔离性天然屏障。在近几百年间,这些屏障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变得无效,外来入侵物种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2000年2月于瑞士出逃的水生观赏植物——凤眼莲凤眼莲长长的根扎入水下泥土中,可以迅速繁殖。一旦侵入湖泊、水道、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只要条件适合,即以不可阻挡之势覆盖整个水面。挡住了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食人鱼学名食人鲳,原产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其成鱼身长只有200毫米,但生性凶猛,牙齿锋利,以其它鱼类为食。常成群攻击过河的人和牲畜,所以又叫食人鱼。近年,有人通过非法渠道,从境外偷运食人鱼,在国内市场出售牟利。食人鱼不能和其它鱼类共养,这一外来物种如果侵入江河,将对鱼类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失衡。因此,已引起全国各地渔政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食人鱼见一条,灭一条。水中狼族——食人鲳

佛罗里达大家伙——牛蛙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因为体大肉多被引进饲养食用,逃逸进入我国自然界后,由于其适应性、繁殖力强,食性广、天敌少,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杂食性的牛蛙以当地池塘里的鱼和栖息的小鸟为食,而且还吃比它小的蛙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动物构成威胁。

巴西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种之一,目前已经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种。据专家介绍,巴西龟在我国属于一种潜在的外来入侵物种,从北到南的所有宠物市场都能见到巴西龟的出售。如果有一天我们在野外见到巴西龟,那中国的龟就危险了!因为适应性和繁殖力都很强的巴西龟会对中国本土的野生龟构成很大威胁,我国目前已经停止了所有被甲小于10厘米龟类的进口。如果您家养了巴西龟,千万不要随便把它们放生野外!

全世界最危险的入侵种——巴西龟

肆虐滩涂的可怕生物——互花米草互花米草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敌,互花米草目前已成为整个上海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伤,而生物链断裂又直接影响了以小鱼为食的岛上鸟类的生存,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崇明岛的生物链就将严重断裂。通俗地说,外来生物入侵物种是通过人类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被引入到原来没有这个生物物种的地区,在没有人类的帮助下,就能在这个地区形成良好的自我繁殖能力,并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动植物或微生物。什么是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入侵生物会在当地引起什么问题?

1、直接导致当地生物物种数量减少;2、间接导致依赖于当地生物物种生存的其它生物物种的数量减少;3、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4、当地环境对火灾和病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5、当地土壤保持和土壤营养改善能力降低;6、当地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7、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原产北美洲。松材线虫病在日本、韩国和墨西哥等国均有发生。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以后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近距离传播主要靠媒介天牛,如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携带传播;远距离主要靠人为调运带疫(带松材线虫的天牛)的苗木、松材、松木包装箱及松木制品等进行传播。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在树干上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木材蓝变。严重威胁用材林。由于扩展迅速,现已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的天然针叶林构成了巨大威胁。原产亚马孙河流域。作为高蛋白食品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大瓶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的破坏食物链构成外,大瓶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大瓶螺(Pomaceacanaliculata)俗称福寿螺原产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北部。被引入欧洲本土、亚洲和美洲,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诸岛屿。传播至我国很可能因入境蔬果漏检所致。在温室中,蛞蝓常严重危害蔬果和观赏植物的幼苗、植物成株和果实,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瓦伦西亚列蛞蝓(Lehmanniavalentiana)俗称鼻涕虫、蛞蝓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clarkia)俗称克氏螯虾、大头虾、小龙虾原产中、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鱼饵和宠物。克氏原螯虾常常混养在农作物(如水稻)田中。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入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其筑穴还会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由于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俗称蟑螂原产非洲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随物品的携带、运输而广为扩散。繁殖力强,适应性强,食性复杂,难以根除。它们污染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对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是重要的世界性卫生害虫。此外,比较常见的种类还有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和澳洲大蠊Periplanetaaustralasiae亦存在类似情况。小楹白蚁(Incisitermesminor)俗称干木白蚁原产美国加洲南部西海岸。已扩散至美国其他地区以及墨西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入日本,很快扩散到亚洲的其他地方。木材,如木箱、地板、门窗及家具等的携带很容易传播。1937年一位乡绅由香港带回木箱而将小楹白蚁传入浙江宁海,建群繁殖,并造成局部的严重危害。危害的木材常被蛀食一空,只剩下外表一层很薄的皮壳,里面则充满了粉末及排泄物。由于群体较小,蚁剿结构比较简单,习性又耐干燥,因此便于人为携带及运输传播。此外对房屋建筑、树木、江河堤防及水库堤坝、铁道枕木、公路桥梁、电杆电缆、古代文物、图书资料、账册收据、棉麻制品、储藏粮物及农林作物等都构成威胁。苹果绵蚜(Eriosomalanigerum)原产美国东部。已经传入世界各大洲。1914年传入山东和辽宁;大连是1926年由日本传入,后又传至天津;云南昆明是1930年由美国带进4株苹果苗而传入;西藏系由印度传入。靠苗木、接穗、果实及其包装物、果箱、果筐等远距离传播。在田间靠有翅蚜迁飞或剪枝、疏花疏果等农事操作而人为扩散。危害苹果、梨、山楂、花楸、李、桑、榆、山荆子、海棠、花红等植物。喜于植物嫩梢、叶腋、嫩芽、根等部位,吸取汁液危害。叶柄被害后变成黑褐色,因光合作用受破坏,叶片早落。果实受害后发育不良,易脱落。侧根受害形成肿瘤后,不再生须根,并逐渐腐烂。豌豆象(Bruchuspisorum)原产地中海沿岸,现除澳大利亚以外,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开始危害,1957年河北省调查,除张家口外,全省都有发生。1965年传入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区,检疫人员虽及时发现,但无人抓,造成迅速蔓延。1958年秋大量调进救灾种子时,蚕豆象和豌豆象从湖南、湖北等地传到广西中部和南部,导致桂林地区成为这个物种严重发生区。90年代以来甘肃中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进行传播。危害豌豆、菜豆、野豌豆、决明、金雀儿、山黧豆等植物。蚕豆象(Bruchusrufimanus)原产欧洲。随着被害豆类的调运,已从欧洲传入日本、前苏联、东南亚、西亚、地中海地区、北非、南非、美国、古巴等地。我国则是抗日战争期间从日本军马饲料中大量带入的。在20世纪50~60年代,蚕豆象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并通过种子调用传播。例如1958年秋大量调进救灾种子时,蚕豆象和豌豆象从湖南、湖北等地传到广西中部和南部,导致桂林地区成为这两个物种严重发生区。该虫主要危害蚕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蚕豆造成的重量损失达20%~30%。还危害野豌豆、山黧豆、兵豆、鹰嘴豆、羽扇豆等。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原产地中海沿岸。现除澳大利亚以外,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开始危害,1957年河北省调查,除张家口外,全省都有发生。1965年传入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区,检疫人员虽及时发现,但无人抓,造成迅速蔓延。1958年秋大量调进救灾种子时,蚕豆象和豌豆象从湖南、湖北等地传到广西中部和南部,导致桂林地区成为这个物种严重发生区。90年代以来甘肃中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进行传播。危害豌豆、菜豆、野豌豆、决明、金雀儿、山黧豆等植物。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俗称蔬菜斑潜蝇原产南美洲,主要分布在巴西。已经扩散至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南美洲、大洋州、非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发现,1994年在云南和浙江发现,1995年在河北发现,1998年已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危害面积达133.33万hm2以上,使我国蔬菜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成虫有一定的飞翔能力,主要随寄主植物的叶片、茎蔓、甚至鲜切花的调运而传播。寄主植物达110余种,其中,以葫芦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受害最重。它对叶片的危害率可达10%~80%,常造成瓜菜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该种不易发现。我国的斑潜蝇近似种多,由于其虫体都很小,往往难以区别。对农药抗性产生快。南北发生差异大。蔗扁蛾(Opogonasacchari)俗称香蕉蛾

原产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随寄主植物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已在欧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美国等地区发现。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随进口的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在我国的普及,蔗扁蛾也随之扩散,20世纪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广泛,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的植物,特别是一些名贵花卉等。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将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蛀空。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原产北美洲。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十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食蚊鱼(Gambusiaafinis)俗称柳条鱼原产中、北美洲的江河湖泊。因被误认为嗜食孑孓,可防疟疾而被广泛引进到世界各地;1927年从菲律宾引入我国。在香港,有关部门继续野放食蚊鱼作控制疟疾的生物防治工具。事实上已有很多实验证明食蚊鱼并不特别喜欢食孑孓,捕食孑孓的能力也并不比食性相近的当地鱼类强。食蚊鱼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生活于咸淡水及不同环境的水体中,杂食性,生长快,繁殖力强,卵胎生,耐温差、低氧及污染环境,在低地水体中形成了优势种。由于可生活于咸淡水,食蚊鱼更可沿海岸线扩散到沿海江河中。由于竞争力强,对生态位相似的当地鱼类造成相当压力,更会袭击体形比自己大一倍的鱼类。在人类活动区,食蚊鱼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鳉Oryzialatipes和弓背青鳉O.curvinotus,成为低地水体的优势种。甚至影响当地蛙类、蝾螈等两栖动物的生存。

口孵非鲫(Oreochromisspp)俗称非洲鲫鱼、越南鱼、罗非鱼原产撒哈拉沙漠以南、南非以北的江河湖泊。1975年,莫桑比克口孵非鲫从越南被引入中国养殖,尼罗口孵非鲫是于1978年从非洲引进华东,而奥利亚口孵非鲫于1981年引入。这几种口孵非鲫引入我国用作养殖食用,后从鱼塘逃逸到野外。它们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生活于咸淡水及不同环境的水体中,由此可沿海岸线扩散到沿海江河中;杂食性,生长快,繁殖力强,耐低氧及污染环境,因此已野化为常见种。口孵非鲫都有强烈的地盘及护幼习性,经常形成巨大种群,排挤甚至杀死较弱小的当地鱼种。对当地鲤科鱼类影响很大,在湖泊和湿地还会影响水鸟的生存。牛蛙(RanacatesbeianaShaw)俗称美国青蛙

原产北美洲落基山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洲北部。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1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牛蛙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麝鼠(Ondatrazibethicus)原产北美洲,分布很广。1927年从北美洲引入前苏联,作为毛皮兽大量养殖,后被引入芬兰、英国等地。我国则经人工散放,从前苏联沿着伊犁河、塔克斯河、额尔齐斯河,以及黑龙江流域自然扩散侵入,自然扩散速度曾一度很快。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十余个省引种散放,在西北、内蒙古等地形成具一定储量的麝鼠毛皮生产基地。因主要采用散放方式饲养,因而形成野生种群。麝鼠捕食水中生活的甲壳类和双壳类,间接影响到当地鱼类的生存。麝鼠对许多重要传染性疾病都敏感,如兔热病、鼠疫、李氏杆菌病均能感染,是野兔热(土拉伦菌病)的宿主动物。水位的变化常常导致麝鼠迁移,有时随水流可以迁移到很远的地方,因而也将这些疾病带到新的地区。对水利工程有影响,在土坝的水下坝壁打洞营巢,危害河堤和防洪设施等。河狸鼠(Myocastorcoypus)原产南美洲中南部。20世纪初引入北美洲和欧洲。从1953年开始,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供观赏和特种养殖。80年代后期,全国出现饲养河狸鼠热潮。由于人们盲目引进饲养,而管理落后,导致病鼠残鼠增多,死亡率高。在南方饲养后,毛质变差,养大后的河狸鼠无人收购加工。饲养户经济损失惨重,热情下降,将剩鼠或杀或宰,亦有少数农户散放池塘野养;并有少数逃逸个体。野生的个体危害方式主要是采食和掘洞行为。河狸鼠啃食稻苗、马铃薯,导致大量减产,还啃食果树1m高以下的主干,造成果树成片枯死。这种行为显然对当地的自然植被构成威胁。掘洞行为常造成堤岸、码头设施和沿河公路和铁路遭到破坏。河狸鼠也会将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给人类、家畜。土荆芥(Chenopodiumambrosioides)原产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1864年在台湾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本种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在我国长江流域,该种经常和一年蓬(Erigeronannuus)、黄花蒿(Artemisiaannua)等植物混生在一起形成杂草群落,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的护堤美化的结缕草(Zoysiajaponica)草坪。该种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同时还是常见的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俗称水花生、喜旱莲子草原产南美洲;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原产美洲;现广泛传播并归化于世界各地。19世纪中叶发现于河北和山东。为菜园、果园及棉花和玉米等旱作物地中的常见杂草。另外,该植物可富集硝酸盐,家畜过量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刺苋(Amaranthusspinosus)原产热带美洲;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皆有分布。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现已成为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杂草,危害旱作物田、蔬菜地及果园,其刺可扎伤手脚。皱果苋(Amaranthusviridis)原产热带美洲;广泛分布在两半球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1864年在台湾发现。为菜地和秋旱作物田间杂草,还可沿道路侵入自然生态系统。紫茉莉(Mirabilisjalapa)俗称胭脂花、粉豆花原产热带美洲;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和归化。根和种子有毒。

垂序商陆(Phytolaccaamericana)俗称美国商陆、美洲商陆原产北美;现世界各地引种和归化。1935年在杭州采到标本。各地常栽作观赏,易逸生。种子常被食果动物特别是鸟类散布。有时侵入天然生态系统中。根及浆果对人及家畜均有毒。水盾草(Cabombacaroliana)俗称绿菊花草原产南美,世界各地水族馆引种,在温暖地区归化。1993年在浙江省鄞县首次发现,1998年在江苏吴县太湖乡首次采到标本。很可能是作为水族箱观赏植物引进后而逸生。据报道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它的侵扰会引起水库和池塘水平面的上升导致渗漏的增加以及灌溉渠的堵塞和泛滥,大量水盾草死亡后腐烂耗氧,对渔业造成危害;茂密的水盾草妨碍了湖泊和水库的娱乐、农业和美学功能;在澳大利亚水盾草有取代本土水生植物的趋势,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水盾草的入侵和扩散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不可低估。

臭荠(Coronopusdidymus)原产南美;现已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江苏南部。本种种子成熟后,由于鸟类、鼠类及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扩展到其他区域。臭荠是麦田、玉米、大豆多种作物的杂草之一,同时也生长于人工草地之中,通过生活力的竞争,消耗养分,影响作物与草坪的生长。北美独行菜(Lepidiumvirginicum)原产美洲;现于欧洲和亚洲广泛归化。1933年在湖北武昌采到标本。北美独行菜是一种常见的、较耐旱的杂草,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荞麦等农田中都有发生,特别在旱地上发生较为严重。其通过养分竞争、空间竞争和化感作用,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减产。另外,北美独行菜也是棉蚜、麦蚜及甘蓝霜霉病和白菜病病毒等的中间寄主,有利于这些病虫害的越冬。红花酢浆草(Oxaliscorymbosa)俗称大酸味草、铜锤草原产热带美洲,世界温暖地区广泛归化。19世纪中叶在香港被报导。该种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广为栽培,逸生后成为园圃和田间杂草。茎易随带土苗木传播。斑地锦(Euphorbiamaculata)原产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上海、江苏一带,1963年在武汉采到标本。在北美大陆被列为农田中最常见和最不易刈除的杂草之一。在我国为花生等旱作物田间杂草,还常见于苗圃和草坪中,若不及时拔除,容易蔓延。全株有毒。蓖麻(Ricinusconununis)原产非洲东北部,全世界热带至温暖带地区栽培归化。根据659年《唐本草》记载,蓖麻早年作为药用植物引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油脂作物推广栽培。种子容易混入其他作物种子中引进并扩散到新的区域。蓖麻逸生后成为一种高大的杂草,排挤本土植物或危害栽培植物,在南方,多年生的蓖麻也是多种病虫害的寄主,并为一些虫害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蓖麻种子含有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若误食种子,可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野西瓜苗(Hibiscustrionum)原产中非;欧洲、亚洲和北美广布。明初《救荒本草》(1406年)首次记载。常见农田杂草,多生长在旱作物地和果园中,竞争水源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细叶芹(Apiumleptophyllum)原产加勒比海多米尼加岛;现在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大洋洲和美洲广泛分布。20世纪初在香港发现。种子常混入进口蔬菜,特别是旱芹、胡萝卜种子中引进与扩散。该种是常见的农田杂草之一,常生长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田中,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还可能成为多种病菌及害虫的寄主与传染源。野胡萝卜(Daucuscarota)原产欧洲;现分布于世界各地。明初《救荒本草》(1406)首次记载。其果实常混入胡萝卜果中传播。该种是胡萝卜地里的拟态杂草,可能是元朝引种胡萝卜时带入。该种是常见的农田杂草之一,常生长于果园、草地、麦田中,但只在部分地区、部分农田中危害较重。在野外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本土植物生长。圆叶牵牛(Ipomoeapurpurea)原产热带美洲;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和归化。1890年我国已有栽培。该种适应性较强,故分布广泛,目前已成为庭院常见杂草,有时危害草坪和灌木。曼陀罗(Daturastramonium)原产墨西哥;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和归化。明朝末期作为药用植物引入中国,《本草纲目》(1593年)记载。为旱地、果园和苗圃杂草,或入侵林缘、路旁和草地。全株含生物碱,对人、家畜、鱼类和鸟类有强烈的毒性,其中果实和种子毒性较大。野甘草(Scopariadulcis)原产热带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地区。19世纪中叶在香港归化。为常见农田和草坪杂草。原产西亚;广布于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地区。1406年《救荒本草》首次记载。田园中常见杂草,主要危害小麦、大麦、蔬菜、果树等作物。婆婆纳(Veronicapolita)原产北美;现广布世界温暖地区。1951年始见于江西南昌市莲塘区。种子遇水产生粘液,藉人和动物以及交通工具传播。为果园、旱田及草坪杂草,当种群密度大,花粉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导致花粉过敏症。北美车前(Plantagovirginica)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原产中南美洲;现在非洲、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归化。19世纪出现在香港,同时由印度支那蔓延至云南南部。藿香蓟已在许多地区的菜地、果园、茶园、蔗田、玉米地及水田边以优势种成片生长,成为危害较严重的农田杂草。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原产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区归化。1935年发现于杭州,为一种恶性杂草,其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小蓬草(Conyzacanadensis)原产北美洲;现在各地广泛分布。1860年在山东烟台被发现,1886年分别在浙江宁波和湖北宜昌采到,1887年到达四川南溪。该种能产生大量瘦果,借冠毛随风扩散,蔓延极快,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为一种常见的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该植物还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寄主,其叶汁和捣碎的叶有刺激皮肤的作用。牛膝菊(Galinsogaparviflora)原产南美洲;现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1915年在云南宁蒗和四川木里采到标本。该种是一种难以去除的杂草,适应能力强,发生量大,对农田作物、蔬菜、果树等都有严重影响。易随带土苗木传播。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原产北美,在北半球温带栽培和归化。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80年代扩散蔓延成杂草。现已成为平原城镇住宅旁、果园、茶园、桑园、农田边、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杂草,还入侵低山疏林湿地生态系统,花粉量大,可导致花粉过敏。

裸柱菊(Solivaanthemifolia)原产南美洲;全世界温暖地区归化。1912年在香港发现。常见的田间杂草,危害麦类、蔬菜和油菜,大量生长时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影响产量。毒麦(Loliumtemulentum)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随麦种传播。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可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籽粒受真菌Stromatiniatemulenta侵染后,产生毒麦碱(Temuline),能麻痹中枢神经。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麦做饲料时也可导致家畜、家禽中毒。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加拿大、阿根延等高纬国家。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归化。该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不仅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还可能成为多种至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此外,该种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互花米草(Spartinaalteniflora)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在美国西部和欧洲海岸归化。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害草,表现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