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哈工大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哈工大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哈工大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哈工大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劳动价值理论2014.09

思考题1.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2.商品拜物教理论及其启示。3.本章所阐述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4.怎样认识和理解货币。

5.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价格?

6.商品内在矛盾如何加深的?

7.商品为什么存在卖难?

8.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本章的叙述思路:首先把商品看成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客观存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价值这个范畴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直接叙述很难把握,于是采取迂回策略,从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入手,来分析商品的二因素,重点研究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深入地对生产商品的劳动进行分析,认识到这种劳动具有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明确价值由劳动创造。这样就知道了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明确了价值实体之后,转而分析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所呈现的具体形式,指明商品价值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找到了商品到货币的客观原因。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由商品与商品的对立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透过商品交换过程表现出来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揭示被其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现实世界即商品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颠倒的社会关系称为商品拜物教。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商品二因素(一)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的质——物的有用性或效用2.使用价值的量——使用价值的外在规定3.使用价值的实现4.使用价值的社会规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使用价值问题:为什么要对使用价值进行社会规定

(二)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1.交换价值——价值形式一把斧子=2只羊2.价值的质——定性分析(价值实体)3.价值量的规定性——价值实体的量(1)价值量——商品之中包含的劳动量(2)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价值量的变化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第三,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4.价值的本质——社会经济关系(三)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1.统一性——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商品

2.矛盾性——商品必须用于交换“应当永远铭记,我们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记住这一点,我们绝不会没有利润,记得越清楚,利润越大。”

——美国默克制药的缔造者乔治.默克

第二节劳动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一)具体劳动1.质的规定性——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2.质的规定性的深化——各种有用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3.具体劳动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56)4.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商品体是自然物质与人类劳动的结合。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二)抽象劳动1.所有不同劳动的质的规定性2.对抽象劳动的进一步规定——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1)简单劳动;复杂劳动(2)做劳动复杂性区分的意义第一,分配、利益、价值导向;学习有没有用?第二,实践过程防止片面化和教条化。3.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重复劳动与创新劳动(1)划分依据——创造价值的贡献(2)区别——生产的使用价值不同;从事不同劳动的劳动力价值不同;从事劳动使用的物质手段或生产资料的价值含量不同;不同产品生产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3)创新劳动与重复劳动是对立的统一

(三)劳动二重性的综合考察(进一步分析商品内在矛盾)1.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这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在时空上不是能够截然分开的。2.劳动二重性引起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

二、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要性(一)理论逻辑1.劳动二重性理论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二)现实逻辑——共产党人行动指南的合理性的依据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一、导言本节是从矛盾发展的阶段性上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以此阐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示货币谜一样的面纱。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值,它的发展就是潜伏在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逐步外化的结果,是商品内在矛盾取得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样,随着表现形式的发展,商品内在矛盾就由潜伏状态进入到显露状态,商品由原来的二重物则取得了二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发展就是使价值实体逐步外化的结果。即:使价值由看不见、摸不着而可以成为一种可以感觉的形式。人类认识事物当然是从现象入手。在前面的分析中实际上是从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入手,探索到隐藏在形式背后的价值。这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必须回过头来,继续考察价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因此,从交换价值深入到价值之后,还必须从价值再回到价值形式。这就是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回到形式的辨证推移过程。二、考察价值形式的任务货币的迷就是货币的神秘性。货币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及。在金钱关系的支配下,货币成了支配一切的物神,而且人们把金钱当作物神来崇拜。这对认识社会金钱崇拜的根源是有重要意义的。三、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略)四、货币的本质结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的产物和结果。所以,它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不是黄金白银生来具有的属性。而在于黄金白银本身的自然属性,适合充当货币材料。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由商品与商品的对立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商品能否换成货币非常重要。五、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

1.质的规定性——衡量商品价值量

2.价值尺度的外在表现——价格

3.价值尺度的质和量的统一——价格标准(1)价格标准——金的计量单位及等分(2)计算货币——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统一①计算货币及其功用②计算货币的演变③用计算货币表现商品价格可以与价值发生量的偏离,而且质上也可以发生矛盾第一,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价值的分配

第二,从价格与价值本质上可以是矛盾的角度看,商业社会越是发展,就越会考验社会的道德底线。

(二)流通手段导言:流通手段就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对价值尺度的否定,这里货币必须放弃观念存在形式,采取现实的存在形式。“在观念的价值尺度中隐藏着坚硬的货币。”商品进入流通过程后,“流通将表现并解决商品交换过程所包含的矛盾”(《政治经济学批判》69页)商品内在矛盾随着流通而外化,即商品矛盾进一步展现。

1.商品的形态变化(1)商品形态变化的公式W——G——W这个公式的出现是商品内在矛盾和交换过程的矛盾发展的结果,并且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形式。马克思语:“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方法。”(122)商品形态的变化过程是商品——货币——商品,实际上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W——G是第一形态变化,即卖1.这个变化的重要性2.实现这个变化的困难第一,从使用价值看化蝶中的困难第二,从商品价值方面看化蝶中的困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一是物的消耗是否是正常的社会消耗;二是劳动力的使用到达平均强度和熟练程度。把这两者合到一起就是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昨天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今天是不是。3.结论

(3)第二形态的变化G——W,即买它是作为第一形态的对立面出现的。它有别于第一形态的变化:第一,这个形态的变化最容易完成。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转化为任何商品。“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勾引鬼不来。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第二,第一形态的变化一般是一次完成的,第二形态变化则由多次购买组成,因为商品生产者必须满足他的多方面的需要。结论:与化蝶之难完全不同,买要容易得多。(4)商品流通是两个形态的对立统一商品——货币——商品这个总形态的变化包含着四极三个经济当事人,这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在起点上的商品对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在终点上的商品则是使用价值。所以,这不是商品的简单复归,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总形态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自成一个圆圈。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又是与其他商品形态变化交错的。这个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5)结论:商品流通是商品矛盾运动的新形式原来是商品——商品,现在是商品——货币——商品。这种形式变化一方面打破了物与物交换的不方便、限制,扩大了交换范围,使直接的物与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另一方面,它又发展了不受人控制的社会关系,把买和卖在时空上分离了。买与卖之间的直接同一性分裂成买与卖二者之间的对立,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由一次强制性的危机来解决。商品流通这种矛盾运动的新形式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2.

货币的流通(1)界定(质的规定性)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移到另一个商品使用者手里。(2)货币流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是货币流通引起商品流通。(3)货币流通量的考察(4)流通手段经历的几个阶段——三个小阶段: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铸币:辅币:纸币:纸币的过量发行就会通货膨胀。1970年35美元一盎司黄金。(1盎司=28.3495克)(三)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即作为货币的货币)导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都是货币职能的片面规定,因此,它们都有被扬弃,过渡到“充分发展的货币的第三种规定”,即“作为货币的货币”。(《书信集》134页)这个充分发展的货币的第三种规定以前两种规定为前提,并且是它们的统一。即这时的金必须作为货币商品出现,既不象作为价值尺度时观念地存在也不象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可以由另外的东西来代表。而是把两者合二为一,这就是作为货币的货币。【由商品货币推移到货币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本身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贮藏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1.贮藏手段(1)贮藏手段是对流通手段的否定商品形态变化一旦中断——卖之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就会沉淀下来,“硬化为贮藏货币。这时货币停止流通,退出流通。就是对流通手段的否定。(2)贮藏手段的产生(不是因为单纯的拜物教)这个职能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起来。商品生产的发展,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都必须有一定量的货币,因为:第一,商品生产者的需要不断更新,要不断购买别人的商品,而他生产和出售自己的商品是需要时间的,他能买而不卖就必须在以前卖而不买。第二,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这种财富绝对社会权力日益增大,求金欲就产生了,“货币是权力中的权力。”第三,货币贮藏的欲望在本质上是没有止境的。

(3)货币贮藏对商品流通的作用2支付手段(1)含义(2)货币当作支付手段后,商品的形态变化发生了变形“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此时的运动特点是:第一,货币先作为价值尺度计算商品价格和买者的债务;第二,货币充当观念的购买手段使商品转手;第三,支付到期后,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抵消债务。(3)支付手段的量的考察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对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必然发生影响。(4)结论: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发展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第一,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把商品交换从现金交换中解放出来,扩大和方便了商品流通,为商品经济的运行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发展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它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和购买手段的职能;在必须最后支付时,它又必须当作绝对的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物存在,以结束整个过程。一旦一个环节不能按期支付,就会出现信用危机或经济危机。第二,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会跃出商品流通领域,作为一般商品,作为价值化身,用来支付工资、地租、税赋等。第三,由于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就必须贮藏货币,以便到期偿还债务。这种贮藏手段的必要性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增加。3.世界货币(1)世界货币的特征货币超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它在这一领域内所特有的那些民族形式。如铸币、辅币、价值符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