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城址的演变由北京建城到共和国成立(一)燕都的蓟城据文献记载,商代后期北京地区有两个著名的部族,即商族的同姓孤竹与燕亳。这两个部族是商在北方的附属国,也是商在北方的藩屏。孤竹和燕毫的发展,保证了商朝北方的安宁,使这个地区成为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周武王灭商之后,便分封同姓贵族召公奭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奭,文献又称君奭。是周王室的大保,位居三公。但是,他受封于燕又不在燕,却以大保的身份供职于京师宗周,而以长子就封于燕而为燕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发现了大面积的燕国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其中两件青铜礼器尤为引人注目。其内盖和内侧的铭文以“王曰:大保”开头,“令克侯于燕”等字样说明周初封召公奭为燕国君侯的历史事实。考古发掘的董家林古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宽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用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坡三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这便是当时燕国的都邑所在,迄今已逾3000多年。这也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都邑。燕都古城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太行,大防(大房)山脉的近旁,正处南达中原,北通塞外的交通要道上。由此往北,过卢沟渡口,可以到达古蓟城;再往东北,便可穿越燕山关隘,与东北的广大地区发生联系。由此往西,沿拒马河溯流而上,穿越大防山可到达涞水,那里是古北伯领地之所在;再往西即可与雁代地区进行交往。所以;燕国古都位于整个封域的中心地带,是燕人建立都邑最合适的地点。而燕国也正是从这里出发,逐渐展拓它的疆域的。周武王灭商,还封帝尧的后裔于蓟。但是,随着燕国的日益强盛,以至吞并了蓟。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所以,《史记·周本纪·正义》载有:“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蓟城的具体位置,从民国开始就有不少的猜测;虽尚有待于地下发掘的考证,但其地大体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却已为北京史学研究者所公认。这个公认随着共和国以后北京市的基本建设地开展以得到证实。燕都地区的西、北、东三面为群山所环绕,东南是一片沃野。穿越西北部山地的大小河流,为里提供了良好的水利资源,很适宜发展农业。从现已出土的大量铁制器具和“燕明刀”币等说明,燕都蓟城在当时已是一个人口密集、生产发展和交易频繁的名城,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燕国虽然远离中原,但是与中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却非常密切,燕国的百姓也被看作华夏人。从商代后期开始,燕地人民就具有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宗教习谷和文化素质。
到战国末,燕国屡受秦国的侵逼。燕太子丹在燕下都(今河北易县城东南)遣荆轲去刺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壮,后失败被杀。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秦大将王翦率军在湟水以西打败燕军,占据了燕下都。翌年又攻下蓟城,燕国灭亡,蓟城作为燕国都邑的历史也就从此结束。(二)北方的重镇蓟城在秦统一中国之后至隋唐时期,成了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北方政治、军事重镇,以及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汇合的要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蓟城成为广阳郡的治所。始皇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涉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了便于据守,又将旧秦、赵、燕长城修缮并连接起来。“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西汉时期,燕地或为国,或为郡,其治所都在蓟城。从考古发掘来看,这时已广泛地使用铁器。铁农具的使用,使北京的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都得到了发展。解放以来,在北京城的内外发现了大批的、属于汉代的水井,其中大部分又是西汉时期的。这些水井主要密集于宣武门豁口两侧到和平门一带。此外,在今琉璃厂、新华街、象来街、北线阁、广安门内大街、校场口、牛街、陶然亭、姚家井、白纸坊等地,直至西单的大木仓,也都发现有陶井。这些密集的陶井不似单纯为了饮水之用,很可能也是为了灌溉田地和园圃而开凿的。不仅如此,蓟的商业也很发展,而且是这一地区的贸易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虏。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汉武帝时封其子旦为燕王。旦在蓟城建万载宫、明光殿,后旦谋反失败,与群臣妃妾在宫殿宴饮后引颈自缢。公元前73年,宣帝刘洵即位,立旦之子建为广阳王,改广阳郡为国,仍以蓟为都城。北京地区长期设置王国,历代诸侯王多奢侈、腐化。1974年在丰台大葆台发掘的一号汉墓,规模巨大。该墓全长40米,有墓道、甬道、内外回廊,“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黄肠题凑”是用1.5万余根长约90厘米、宽厚都是10厘米的柏木叠砌四壁,用长方木盖顶。椁内置棺,棺共有五重。随葬的珍贵物品现仅残留下一些盗劫之余,尚有铜、铁、玉、玛瑙和丝织品等,共400余件。其中有鎏金铜龙头枕、玉衣片、玉璜玉璧、玉饰、铜镜、鎏金铜豹等,有些相当精美。在墓道中放置的随葬车马,保存完整,计有朱轮华毂车三辆,马十一匹。从这座墓葬的规制和.出土文物可以断定应是广阳王刘建之陵。由此也可以想见,燕王宫阙殿宇的宏伟壮丽。三国时,广阳郡属于魏国。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了打通蓟城附近地区的海运,以作进攻乌桓的准备,曾经从洵河口邺渠入潞水,名泉州渠。它可以与通海的平虏渠(在滹沱河与弧水之间)连通。这样就可以南收淮河流域的米谷运赴幽州以资军需,并为以后开凿隋朝大运河北段创造了条件。蓟城被漯水(即今永定河)和高梁河从南北夹流。漯水经常泛滥成灾,而高梁河又患水源不足。驻守广阳的魏征北将军刘靖在开置屯田时,便在梁山(今石景山)的漯水上修建了一座大坝,起名戾陵堰,并在大坝东侧开凿引水,即车箱渠。车箱渠拦截一部分漯水流向蓟城东面的高梁河,使之河水更为充沛,而在其两岸又开了许多沟渠,灌溉农田2000余顷。山洪暴发季节,漯水也可部分地从车箱渠疏泄,以减轻蓟城南面的泛滥之灾。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樊晨主持重修戾陵堰,并从高梁河上游开渠直通温榆河,扩大了灌溉面积。戾陵堰和车箱渠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它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但是,戾陵堰不断被漯水的洪流所冲毁,其间虽曾进行修复,最终还是堙废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戾陵堰、车箱渠的修建却为后人提供了启示:我们在解放后所修的永定河引水工程,就是在这条古代渠道北面开凿的,且大致相与平行,引永定河水经玉渊潭注入城区。西晋时,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当时蓟城地区佛教开始流行,北京现存的最早佛寺潭柘寺即建于晋代。晋灭之后,北方出现了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史称“五胡十六国”。后赵永宁元年(公元350年)鲜卑族的前燕君主慕容傀从辽西地区南下,分兵由今冀东、喜峰口、居庸关三路攻进蓟城,后从龙城(今辽宁朝阳)迁都蓟城。这是继燕之后,北京第二次成为都城。也是北京历史上由方国的都邑、北方重镇,变为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重要转折。北魏统一北中国后,燕郡属幽州。州、郡治所俱在蓟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发幽州等地10万人,筑畿上塞围,东起上谷,西至黄河,广袤千里。其时佛教大兴,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在今海淀温泉西车耳营建造巨大石雕佛像,至今仍保存完好。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代初年废燕郡存幽州,大业初年又改幽州为涿郡,均治蓟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运河南段的通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又开运河北段,即自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从而完成了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华北平原北端门户——蓟城的大运河。蓟城亦赖此而更加繁荣兴旺。隋炀帝用兵辽东,也以蓟州为转运站,并由此督军东进。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兴隋亡。原控制涿郡、自称幽州总管的隋将罗艺,归附于唐。唐改涿郡为幽州,仍治蓟城(亦称幽州城)。据《元和郡县志补志》载,幽州城南北7里,周长32里(约相当于今25里),城墙坚实而高大。它的东城墙在今宣武门大街西侧,南城墙在今白纸坊大街以南,西城墙在今莲花池东岸,北城墙在今新文化街一线稍南,共12门。隋唐时期的佛教是非常盛行的。北京西南房山县大防山的云居寺是幽州重要的佛教寺院。据记载,北齐南岳慧思大师鉴于北国武帝灭佛焚经的教训,决心刻石经藏于山中。其徒幽州僧人静琬秉承师嘱,于“隋大业中,发心造石经藏之,以备法灭。……时隋炀帝幸涿郡,内史侍郎萧璃,皇后之同母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后。后施绢干匹及财物以助成之,璃亦施绢五百匹。朝野闻之,争共舍施,故苑得其功。”(唐临《冥报记》)唐玄宗时还特别颁赐佛经4000余卷,作为刻经的底本。静琬开凿的华严洞(雷音洞)的四壁,嵌有146块隋和唐初刻造的石经。从书法上看,石经与虞世南、褚遂良等唐初大书法家的字体相近,具有内含刚柔,外露筋骨,阴劲瘦硬,笔力益刚的风格。石经山又名白带山,亦称莎题山,其上有上下两层石窟,上层七窟,下层二窟,大都是隋唐时期开凿的。这九窟所藏石经,到目前为止,已发掘4400多块。有些刻经题记还保存了当时幽州、涿州行会的名称。后来又在原南塔下发掘石经版万余块,合共近1.5万块。这些石经对于校正佛经,研究我国佛教、石刻、书法艺术和经济文化史都有重要的价值。北京郊区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也修建了不少寺院。隋文帝时,为藏“舍利”而在弘业寺(即今天宁寺)建有高塔。此塔后来倒塌、今天宁寺砖塔乃辽代建筑。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今西郊马鞍山下,创建了一座慧聚寺(今戒台寺)。这里山峰秀丽,又有流泉山花,风景甚好。唐贞观年间,在西山山麓的北部建了兜率寺,即今卧佛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用兵辽东,往返都经过蓟城。为追念阵亡将士,安抚军心,唐太宗下诏在蓟城修建佛寺。寺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该寺曾几度隳毁和重修。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修葺时赐名法源寺。它是北京城区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唐开元年间,还建立了天长观(今白云观),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道教寺院。隋唐时期,蓟城在我国北方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唐统治者都曾利用蓟城作为基地,向东北进行征讨。隋炀帝于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利用古邗沟与淮水,把长江与黄河沟通起来。其后四年(公元608年)又开凿永济渠,即利用现河南省西北部的沁水,南通黄河,北达蓟城(沿永定河故道即城南的凉水河直抵蓟城南郊)。就在永济渠开凿以后三年即公元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亲自率兵远征高丽。从江都(现今江苏扬州)船行直抵蓟城,所经行的正是这条水道。当时,征调的兵马辎重都集中到蓟城。《资治通鉴》记有:大业七年秋八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里。”又大业八年春正月“四方兵皆集涿郡,凡一百一十三万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宜社于南桑干水上,类上帝于临朔宫南,祭马祖于蓟城北。”隋炀帝前后发动了三次征讨高丽的战争,蓟城都是兵马粮饷的集结之地。此后不过30年,继起的唐朝,又于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出征高丽。唐太宗亲自率领主力经蓟城直赴辽东,并在蓟城南郊,大举誓师。由于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加之天寒粮绝,被迫撤退。就在这年的冬天,唐太宗退兵蓟城之后,为安抚军心,在蓟城东城墙内偏南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悼念为保护中原阵亡将士的庙宇即悯忠寺。蓟城的这一地位,到了中原王朝势力衰微和政局分裂的’时候,便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伺机而动,觊觎中原,于是蓟城便又成了军事防守的重镇。总之,从秦汉至隋唐,蓟城一直是燕山南北各民族相互角逐的疆场。而从魏晋十六国北朝将近400多年间,蓟城的政治形势变幻无常,尤其是当汉族的统治濒于崩溃,以至边防不守的时候,游牧民族便乘虚而入,进据蓟城,并从这里进一步入侵中原腹地。这种情形本身就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的进程。在唐代,由于建立了空前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各民族的相互交往提供了便利。唐高祖初年,靺鞨族归附唐朝,有千余户迁入幽州城,以后又转入累都县(今北京昌平县)居住。唐太宗打败突厥,又有一部突厥人迁入幽州地区。唐太宗、唐高宗时,有1400高丽人迁入幽州城,以后散居幽州各地,同时还有一部分新罗人迁入良乡。武后进,契丹族反抗地方官府的压迫,一度功占了营州(今河北昌黎县境)。长期居住在营城地区的突阙、羯、奚、室韦和契丹人,大部迁入内地,分别居住在幽州的良乡、潞(今北京通县故治)、昌平、蓟县(今北京城东,唐置)、安次等地。唐玄宗时,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又招进了不少少数民族,其中有一部分迁入幽州地区。甚至到唐代后期,也仍有回纥、吐浑等少数民族迁来幽州的记载。可见,唐代的幽州地区仍然是汉族和突厥、契丹、奚、靺鞨、室韦、高丽、新罗、回纥、吐浑等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地方。这在北京的历史演进中,是很值得人们注意的。(三)辽代的南京自唐末以后,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北部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当时称潢水)流域的契丹族,迅速崛起。并趁五代的衰乱,于公元926年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正式建立契丹政权,成为我国北方一‘支强大的势力;不久,契丹又灭了东邻的渤海国,“得地五千里,兵数十万”(《辽史·地理志》),实力更加雄厚。于是,契丹统治者开始举兵南下,叩打唐朝的大门,首当其冲的就是幽州城。当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杖时,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为了篡夺政权,便自称臣下,把以现今北京、大同为双中心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十六州既失,整个华北便无险可守,门户洞开,契丹骑兵的铁蹄便要进而向中原长驱直入了。
契丹政权在吞并了燕云十六州之后,即改国号为辽,并在幽州建了陪都(首都以外另建的国都)。因为这个陪都在其所辖的疆域南部,所以被称为南京,又称燕京。辽代设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东京辽阳市;今辽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但是,在五京中又以南京城规模最大。不过它基本上还是沿用唐代的幽州城址,只是把城墙重加修筑,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仅在城内西南部修筑了一个很小的宫城,也叫大内,城内宫殿也多半沿用前朝建筑。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南京城方圆三十六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上设敌楼,城设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宸。大内在城的西南隅,宫殿林立,堂阁栉比。南京城内,廨舍市观,街巷坊市,井然有序。城内共划分26坊,是居民聚居的地方,店铺和市集,在六街和北市。特别是六街,每当节日之夜,灯火同昼,游人如织,连辽帝也微行观之。”辽南京城不仅是辽朝的陪都,也是北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契丹国志》记载:南京“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窳果实稻梁之类,靡毕不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免,不问可求。水甘土厚,人多技艺。”辽南京万家星井,百货汇集,人材荟萃,经济繁荣,其生产发展的水平远高于契丹本部。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辽在华北的政治中心。隋唐以来,普遍兴起的佛教,在辽时大为盛行。南京城内外在这一时期兴建了不少规模宏丽、造型精巧的寺庙殿塔,城内外庙宇相望。金初的洪皓说,南京城中规模较大的庙宇有三十六所。悯忠寺的高阁,摩天入空,俗云“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开泰寺是魏王耶律汉宁所建,以银铸的佛像而著名,“殿宇楼观雄壮,冠于全燕。”此外,还有延寿寺、延洪寺、三学寺、仙露寺、昊天寺等。这些寺庙的建筑情况,我们今天已无从窥知,不过从至今仍存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看,亦足以知道它们的雄伟浑厚,美轮美奂的盛况。坐落在今城西阜成门内的妙应寺白塔,世传创建于辽道宗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是为藏释迦佛舍利而建造的,形为幢而色白,故称白塔。塔总高50.9米,塔内原贮佛舍利戒珠20粒,青泥小塔2000座,《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五部,后毁兵燹。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时又在其地修筑起了现存的这座白塔,并增加了铜网石栏,使之愈见庄严华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在塔前修建了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直到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才改名“妙应寺”。据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载:相传辽主于燕京五方各镇以塔,塔分五色,但只有白塔保存下来,“今四色中,黑塔、青塔废,其寺在,人呼黑塔寺、青塔寺。即大天源延圣寺与水福寺。现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即是辽在隋弘业寺旧塔基上重新修建的,此塔是一座平面为八角十三檐的密檐式砖筑实心塔,总高57.8米,是辽代筑塔的典型代表,也是北京现存最精美的古塔之一。(四)金代的中都正当辽朝与北宋缔结“澶渊之盟”,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时,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一支号称“女真族”的少数民族,却日益强盛起来。金建国元年(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会宁府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灭,同年12月(公元1126年1月)间,金军南下攻宋,并占领了燕山府。翌年,北宋亡。由于这时金朝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淮水沿岸,那么,它在华北平原上的统治也就转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于是金朝统治者便有意将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府,迁到燕京来。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在颁布的《议迁都燕京诏》中说:“昨因绥抚南服,分置行台。时则边防未宁,法令未具。本非永计,只是从权。在行台既撤之后,“京师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阎阎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于是便派张浩等人负责南京城的规划设计工作。宫阙制度完全模仿汴京,先遣画工写汴京官室制度,阔狭修短,曲尽其数。整个工程分为城池的扩建与宫殿的兴修两大部分。张浩等取真定府潭园的材木,营修宫室。工役是在苛暴严急的强制下进行的。三年之间,役使民快达80万,兵士40万。据史书记载,从涿州到南京,把快匠排成一长列,用筐传递运送土石。载运一根巨大木材的费用,多至20万两,拖拉运输满载器材的大车,多至500个人。宫殿建筑极尽奢靡,皆以黄金五彩为饰,“一殿之成以亿万计”,使南宋人见了也为之惊叹。新建的中都,城丹三重,除北城墙依旧外,东、西、南三面都大大向外扩展。其位置相当于现在北京宣武区西部的大半,大城中部的前方为皇城,故址在今广安门以南,为长方形小城。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宫城西侧则为风景优美的苑囿。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宫城竣工,便正式下诏迁都。改南京为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其它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仍旧。另以汴京(开封储)为南京,中京(大定府)为北京。从此,北京正式成为皇都——北中国的政治中心。海陵王的建都不单在金朝的发展史上标志为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在北京历史上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新纪元。中都城周计37里余(实测为18.69公里),设城门13座:东为施仁、宣曜、阳春;南为景风、丰宜、端礼;西为丽泽、颢华、彰义;北为会城、通玄、崇智、光泰。宫城在全城中央的南部,周围9里30步。南为宣阳门,北为拱宸门,东西两侧分别为宣华门、玉华门主要宫殿建筑是从城南门丰宜门,北通宣阳门、拱宸门的直线为中轴线展开的。沿着柳荫匝地的大道入丰宜门,前面就是龙津桥。桥下河水东流,水清而深。桥以燕石(汉白玉)构成,洁白似玉,上镌精巧图案。桥分三道,中间是御道。循御道进入内城的宣阳门,夹道有沟,沿构植柳,道旁为东西千步廊。文楼、来宁馆、太庙分布在廊之东;武楼、会同馆、尚书省在廊之西。再往北便是内城的正南门——应天门。应天门十一间,楼高八丈,四隅角楼,琉璃瓦顶,金铺朱户。内城中殿计九重,凡十三有六所,楼阁陪之。前殿为大安殿;后殿为仁政殿,为金帝常胡朝政之所在。其东有东宫,太子所居;寿康宫,为母后的住所;西为为十六凉位,以处妃嫔。中都宫殿完全是按照北宋汴京皇宫规制构筑,甚至屏(户衣)(片+总)牖,以及所陈设的玉器珍玩,也多是宣和旧物;在建筑风格上也承袭了北宋末年崇尚奢丽纤巧的风气,滥肆奢华。“其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金中都人口众多,且有汉、契丹、奚、女真、渤海、回鹘、诸虬人等聚居。金朝的统治范围虽然只限于淮河、秦岭以北的地区,但还是想尽办法把从华北平原征调的粮食,经由今卫河、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等河流,汇集到现今天津所在的地方,输送到中都城以东的通州。每年漕运的数量少则数十万石,多则百余万石。为漕运入京,金代从通州到中都挖掘了闸河,但水量不足,航道欠畅。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议分卢沟水为漕渠,即开金口河以通京师漕运。但开通后因地势高峻,水流湍急。每遇洪水暴涨,波涛汹涌,直接威胁中都城的安全;又水性浑浊,泥沙淤塞不能胜舟而告失败。其后闸河或通、或塞,而仅以车辆挽运。自古以来,卢沟桥所代表的渡口,就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从华北大平原北上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必须经由这里,归程也是这样。到了金朝兴建中都城之后,这条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路,更具有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原来在石桥未建之前,大路通行的渡口上已有浮桥。南宋范成大有诗:“草草舆梁枕河坻,匆匆小驻濯涟漪;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其中的“草草舆梁”就是指浮桥,“枕河坻”指浮桥是架在河里一块块水洲上,因为进出中都必经浮桥,所以河边市镇上靠服务为生的人日益增多,而给人印象最深的秋天(放雁时)坐着轻车(轺车)从浮桥经过。《奉使行程录》中还记有:“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于此河两岸造浮桥,建龙祠。”但是,卢沟在洪水季节容易泛滥成灾,严重地威胁着这条通衢大道的畅通,因而使金朝统治者深感忧虑。因此,在卢沟河上建造一座在洪水期间也能畅通无阻的大桥,已是势在必行。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修成了横跨卢沟河的大石桥:名为“广利”。桥长266.5米,宽7.6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两侧各有石雕护栏望柱140根,柱头上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485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卢沟桥宏丽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修桥艺术。卢沟桥修筑成后约100年,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亲身经行这座桥,并留下了动人的记载。他称赞说,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卢沟桥这座历史名桥,虽经历了800多个寒暑,不仅依然屹立在永定河上,而且仍然具有巨大的承载能力。这一事实充分显示了我国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建桥工程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至于卢沟桥上石栏刻狮,林林对峙,桥下水声潺潺,晓月流光,波影荡漾,更是一幅令人流连的画卷。金统治者在中都不仅修建城池宫殿和桥梁,而且大兴离宫苑囿。规模最大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在辽代瑶屿行宫基址上兴建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金帝役使大批士卒、民侠和工匠,掘土凿池,开挖海子,赐名太液池;栽植花木,堆砌假山,叠筑琼华岛。相传琼华岛上的假山石也是宋汴京的旧物,亦即宋徽宗为了追求奢侈腐朽的享乐生活,大起“花石纲”,把江南的奇花异石运至汴京,修造“艮岳”。而如今却成了中都城外大宁宫中琼华岛的堆砌之物。所谓“宝带香沟水府仙,黄旗彩扇九龙船。薰风十里琼华岛,一派歌声唱采莲。”好一幅翠荷接天,龙舟泛影,歌声荡漾的画图。金统治者还在西北郊建造行宫别馆,在今颐和园址建有完颜亮的行宫。香山和玉泉山;还有今日的钓鱼台国宾馆址;也曾建筑金帝的行宫别苑。自从北宋的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山远水八幅,世誉为“潇湘八景”之后,文人状地方风景,也往往模以“八景”、“十景”之目。著名的“燕京八景”,最初就见之于金章宗的《明昌遗事》。它们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后称“金台夕照”)、蓟门飞雨;(后称“蓟门烟树”)、西山积雪(后称“西山晴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金初,阿骨打与吴乞买的陵墓在上京护国林之东。海陵王迁中都之后,卜地大房山云峰寺,兴建陵园,并把包括阿骨打和吴乞买在内的,始祖以下十二帝的梓宫迁葬到这里,以后的熙宗至章宗诸帝也都葬在这里。13世纪初,蒙古部的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诸部,号成吉思汗,随即南向侵金。金大安三年十二月(公元1212年1月),中都第一次遭到蒙古军的进攻。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骑兵攻至中都城下,金宣宗屈服议和以缴纳大量的金银、男女、马匹为代价,换取了蒙古军的北撤。同年五月十八,金宣宗逃离中都,迁都汴梁。翌年五月初二,蒙古军攻占中都城宫殿被蒙古骑兵焚毁。(五)元代的大都从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伐金起,至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半个世纪中,蒙古军不断向中亚、东欧发动侵略战争,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大蒙古国。但这时汗国的政治,中心仍然是蒙古草原上的哈刺和林。燕京只是蒙古统治者控制华北、中原的重要据点。以后,忽必烈以燕京为基地,在东部诸王和汉人军将、儒士谋臣的支持下,打败了代表草原贵族保守势力的阿里不哥。并积极改变旧制,建立起一个与中原经济基础大体适应的封建王朝,仪文制度,运用汉法。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以显示·“诏百王而纪统”的受授正统。他建年号为“至元”,也是语源于《易经》的“至哉坤元”。元朝初建时,仍都开平,称为上都。但同时也在燕京“修建宫室,分立省部”,以兼顾对华北、中原地区的统治,藉以保证财赋收入的需要,并为下一步的迁都作好必要的准备。因此,忽必烈在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把燕京改名为中都,府名仍旧作大兴。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忽必烈派遣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并决定放弃燕城址;而在其东北以金代的琼华岛离宫为中心只兴建新都。至四年(公元1267年)正月,营建新都宫城正式破土动工。经过9年多的时间,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皇城内的主要建筑基本完工。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皇室、贵族、衙署、商铺等相继迁入大都新城。《周礼》是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蓝图。而元大都的设计完全恪守《周礼·考工记》所规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大都城坐南朝北,呈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它的南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南侧,北墙在德胜门外八里的小关一线,土垣的遗迹宛然可寻。东、西两侧的南段大体上与后来的城墙相合。城周长实测为2860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共11门。正南中央为丽正门,其左为文明门、右为顺承门;北之东为安贞门,北之西为健德门;正东自南而北为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正西自南而北为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大都作为元代的政治中心,在这里设置有中书省,总理全国政事;枢密院,统辖全国军事;御史台,监察官吏政绩;司农司,负责劝课农桑;宣政院,掌管西藏和佛教事物;将作院,管理工匠事宜;通政院,统管全国的站赤(即驿站)。并设立五卫亲军等,“列置诸营,环拱京都”。皇城在大城内南部中央地区,宫城则偏在皇城的东部,为长方形,周围9里。宫城内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建筑宏丽,规模雄伟。皇帝的登极、庆寿、元旦、会朝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延春阁比大明殿还要高敞,三重檐,阁前为寝殿,又称孥头殿,内设楠木御榻,壁皆绘画,飞龙舞凤。宫城之西即为太液池,其中盛植芙蓉。太液池东西两岸之间,以仪天殿(即今团城)为枢纽。北面为琼华岛万寿山(亦称万岁山)。山高数十丈,玲珑石秀,绿草纷茵,山水相映,景色绮丽。山顶有广寒殿,柱刻云龙,饰以黄金,光辉灿烂,独具风格。隆福宫和兴圣宫在太液池西。隆福宫靠南,主要建筑为光天殿,重檐藻井,琐窗朱栏。其后为寝殿,外有周庑围廊。隆福宫为皇太后、皇太子等的住所。兴圣宫靠北,在万寿山的正西,主要建筑为兴圣殿,朱悬琐窗,文石铺地。殿后有延华阁,呈方形,十字脊,东西两殿对称,前有轩间,后有园亭。收藏文物图书、招鉴学士才俊的奎章阁,就在兴圣宫内。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繁华的城市(元末估计有四五十万人口),而且街道整齐,形如棋盘。城内居民分为50坊,南北东西共有9条大街。而在南北向大街的东西两侧,小街和胡同平行地排列,居民住宅座北朝南,规整划一,大都经济繁荣,商业尤为繁盛。全国各地以及波斯、阿拉伯、高丽、缅甸等外国的许多货物都集中到这里。“外国巨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地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马可·波罗行记》)大都城内各种专门的市集有30多处。最繁华的地方在全城的中心钟鼓楼和西城羊角市一带。钟鼓楼西濒海子。海子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南来的商船聚泊在这里。沿岸满布着歌台、酒楼。钟楼的附近有米市、面市、缎子市、毛皮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铁市和“沙刺”(珊瑚)市等;羊角市一带有羊市、马牛市、骆驼市;附近还有专门贩卖驱奴的人市。黄仲文的《大都赋》写道:“论其市廛,则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大可以容百蹄,小可以方百论。街东之望街西,方(髻)而见,佛(翼)而闻。城南之走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榭,迭九州之禾农芬。招提拟乎宸居,廛市主于宦门。,酤户何泰哉,扁斗大之金字;富民何奢哉,服龙盘之绣纹。奴隶杂处而无辨,王侯并驱而不分。庖千首以终朝,酿万石而一句。”“若乃城阐之外,则文明为舳舻之津,丽正为衣冠之海,顺承为南商之薮,平则为西贾之派。天生地产,鬼宝神爱。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是以吾都之人,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计赢于毫毛,运意于倍蓰。一日之间,一阅之内,重毂数百,交凑圜阆,初不计乎人之肩与驴之背。虽川流云合,无釉而来,随销随散,杳不知所在。至有货殖之家,如王如孔,张筵设宴,招亲会朋,夸耀都人,而费几千万贯。其视钟鼎,岂不若土芥也哉。
若夫歌馆吹台,侯园相苑,长袖轻裙,危弦急管。结春柳以牵愁,凝秋月而流盼,临翠池而暑清,寒绣幌而雪暖,一笑千金,一·食万钱。此诚他方巨贾,远土浊官,乐以销忧,流而忘返,吾都人往往面谀而背讪之也。”(《宛署杂记·民风一》)由于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封建大帝国,所以在对外的文化交往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外国的科学家、医生和传教士等成批地来到大都。随着色目人的迁入,中亚的医学、天文学、数学、音乐和舞蹈,以及多种精湛的手工技术、科学仪器都先后传到大都。大食人也黑迭儿,在大都宫殿的修筑中担任工匠总管,“受住劳勋,夙夜不遑,心讲目算,指授肱麾,咸有成画。”(欧阳玄《青斋文集》卷九《马台马沙碑》)慧忽思的《饮膳正要》一书,是专门研究饮食卫生的著作。景教徒爱薛,弗林(东罗马)人,忽必烈令掌星历、医药二司,后改称广惠司,管理“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弧寒者。”扎马鲁丁在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曾经向忽必烈献过《万年历》。元政府巾专设有回回司天台,以扎马刺丁为提点,“掌观象衍历”。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北司天台统计其所用的回回书籍共242部,其中都是关于天文历算、仪器制造、医学的著作以及一些天文仪器。郭守敬所作玲珑仪,“镂星象于其体,就腹中仰以观之”,便是从回回天文仪中学来的。而这些仪器的铸造,又是由来自尼泊尔的阿尼哥完成的。这些外来的科学知识,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科学遗产。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元代是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即为例证。他在先代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天文仪器。接着在他的建议下,元朝政府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在大都设置司天台(即天文台)。后来明、清两代的观象台也都设置在这里。郭守敬在大规模天文观测的基础上,主持编制了新历《授时历》,精确度很高,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其准确度与现行公历相同。然而,公历的使用要比《授时历》晚300年左右。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大型计时器七宝灯漏,陈列在大明殿里,高17丈,以金为架,共分四层,内为机械,以水激转,用12小木偶人,捧12属相,每辰初刻偶人出立灯外板上,捧辰属,相报时。这种宫漏,设计精巧,构造复杂,是计时机械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不幸的是,郭守敬制造的实物,在公元1715年被西方传教士所毁,唯有他首创的大都司天台(明、清改建,称观象台)至今还屹立在建国门内以南,好象一座巍峨的丰碑,纪念着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不朽功绩。大都还是元杂剧的摇篮。在通称的“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王实甫和马致远都是大都人。《录鬼簿》一书称关汉卿在大都是“驱黎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的《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许多现实主义的杰作,是对元朝残暴统治的控诉和鞭挞。王实甫的《西厢记》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备受世人所赞誉。大都的剧坛,也是人才辈出。著名的有如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赛帘秀和燕山秀等“五秀”。她们的技艺精湛,揭帘倾城,对于丰富大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促进杂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大都建成之后,旧燕城(原中都城)虽日趋冷落,然道观寺庙却仍,然香火盛行,成为大都人民岁时游乐观赏的处所。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时期,金称天长观,金末元初改称太极宫,公元1227年奉成吉思汗诏改名长春宫。长春真人邱处机曾令弟子王与谨主领修建,历时达20年才完成。“层檐峻宇,金碧烂然。”邱处机死后,弟子尹清和等把他安葬在处顺堂之后,改称白云观。“四方倾心归面,来奉香火者不可胜计。”大概从这以后,每年正月十九日,京城的居民纷纷来这里游玩,称之为“燕九节”,或作“宴邱节”。届时人流拥挤,摩肩接踵,热闹非常。城东齐化门外的东岳庙系龙虎山正一天师张留孙所创。他的弟子董宇定、王用亨在庙中建石坛,绕坛植杏干株。每当春来,杏花怒放,游人如织。乃贤诗云:“上东门外杏花开,千树红云绕石坛。”这里也是大都有名的游览区。位于顺承门里的庆寿寺,初建于金大定末,元初经过重修,精美雄壮,为“京师之冠”。寺中多金元碑刻和壁画。因为在寺的西南有僧人海云、’可庵的二灵塔,故俗称双塔庆寿寺。元初王恽曾记有:“庆寿精兰丈室之前,松樾盈庭,景色萧爽。尝引流水贯东西梁,今水堙桥废,止存二石,屏亡刻‘飞渡桥’、‘飞虹桥’六字……相传亡金道陵(章宗)笔也。”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作大都,塔正处南城墙线上,忽必烈特令避绕。明初,辅佐成祖朱棣即皇帝位的著名僧人姚广孝就在庆寿寺,因改为大兴寺。此外,元代还在大都兴建或整修国子监、孔庙和妙应寺(白塔寺)、万松老人塔、寿安山寺(即卧佛寺)等。至今保留下来的一些建筑,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宏伟繁华的大都,是贵室豪富的天堂;而大都城里的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却使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到顺帝时,元朝政治更是腐败,财政竭绌,灾疫频仍,民怨沸腾。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凭借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建立了明王朝。不久,朱元璋派大将徐达领兵北伐。闰七月,统治了不到百年的元朝统治终于土崩瓦解了。明代的北京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8月明军攻入大都后,明朝统治者便将大都改称为北平府,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北平布政司。这时的北平,虽不再是全国的首都,但是在政治和军事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朱棣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北平,发动“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公元1602年)攻下南京,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升北平为北京(今北京之名即由是始)。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成祖朱棣以北平势踞形胜,系“龙兴之地”,更为了控制北方,打击割据漠北的蒙古封建主地方势力,决定迁都,遂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下诏,并于翌年开始营建宫殿、坛庙。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建成为明朝的都城,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从全城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凸”字形,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而从外城到紫禁城,每城周围又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紫禁城宫殿群巍峨壮丽,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凝重威严,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总结性的杰作,也是世界古代宫殿建筑中的伟大奇迹。北京城的整个建筑,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之北的钟鼓楼,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面本部安排在这条轴线上,而其它各种建筑物也都按照这条中轴线来作有机的布置和配合。整个设计和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而这一切的设计布局,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宏大建筑和场面,都是为了要烘托出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威严。紫禁城沿中轴线安排的主要建筑,依南而北为午门、皇极门(原奉天门,清改为太和门)、皇极殿(原奉天殿,清改为太和殿)、中极殿(原称华盖殿,清改为中和殿)、建极殿(原称谨身殿,清改为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玄武门。由午门到建极殿构成外朝,由乾清门到玄武门构成内廷。外朝是皇帝发布政令、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内廷则是皇帝及后妃居住之所。其它次要建筑则都按照对称排列的原则,配置中轴线的左右两边。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的左右有文华殿、武英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左右更是重楼叠阁,千门万户。紫禁城以北,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则是万岁山(清初改为景山)和鼓楼、钟楼;出紫禁城正南是端门、承天门。在明清两代,承天门是“龙竿降诏”和“金凤颁诏”的地方。其左侧有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侧有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承天门外有“T”字形广场,名曰天街,外建宫墙,天街东西两端各建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其向南凸出的部分接通大明门,墙内是干步廊,墙外是中央官署所在地,五府(前、后、牛、左、右军都督府)、各部(吏、户、礼、兵、工部)对列东西。大明门前横亘一条棋盘街,这是东西两城交通往来的孔道。正南是正阳门,再正南是永定门。永定门里以东为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以西为山川坛(初称地坛后又改称先农坛),是祭祀农神的地方。明代北京街巷排列采取方正平直的形式。全城共分36坊(内城28坊,外城8坊),内城街道从长安街以北,仍沿大都城之旧,长安街以南,以及外城街道则大都沿用旧路,或在已废沟渠上改建新路。永乐年间,负责宫殿和其它工程的是几位出身于工匠的卓越建筑师,包括木工蒯祥、瓦工杨青和石工陆祥等人。他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我国的建筑技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北京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永乐帝的迁都北京,贯穿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许多农民、工匠的移居京师,北京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也日臻密切和繁荣。正阳门外和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是外城和东西城的三个主要市场。正阳门以东有果子市、鲜鱼口、瓜子店,以西有珠宝市、粮食店、煤市街、钱市胡同等,都是各种专业市场的总称。又如东四牌楼附近有猪市大街、小羊市、驴市胡同(礼士胡同),西四牌楼附近有马市大街、羊市大街、缸瓦市、粉子胡同等,都是热闹的商业区。此外还有集市,如东安门的内市、都城隍庙的庙会、东四牌绵延以南的灯市等,都定期开市,游人很多,热闹非常。少数民族的“贡使”和商贾也来京贸易。据史书记述,他们归装所载,仅瓷器一项,每车高至三丈余,多至数十年。京师商业繁盛景况,由此可见一斑。明代的北京,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明朝的最高学府有两处,在南京的叫南监,在北京的叫北监。永乐时在北京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约有一万人。而且规定三年举行一次会试和殿试,每隔三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齐集北京。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科开始在北京举行会试,到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癸未科,共77科,22694人在北京成为进士。明政府还在太医院、钦天监、四译馆内设科,培养医药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四译馆分为8个馆,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少数民族和各国的语言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和缅甸文、梵文等。在明朝后期,出现了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和宋应星等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公元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的巨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徐光启虽多次担任明朝官职,但他一直从事实用科学的研究。他所写的《农政全书》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徐霞客是一位出色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游记》全书20卷,约40万字,是他多年探索和研究自然奥秘的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尽地记录了我国明朝中叶到明末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状况,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文献资料。明代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还可见之于北京各寺院中木雕、石雕、铜雕、塑像和绘画方面出色的成就。如大慧寺殿内的塑像,造型各异,文绣斑斓;法海寺殿内的壁画,维妙透体,如飞似流;智化寺内的雕刻,遒劲雄朴,技艺精绝;真觉寺(白塔寺)塔上的浮雕,刻工精细,纹饰生动;万寿西宫的盘龙花纹大鼎炉和大钟寺的大钟,不仅雕刻细致,而且铜质精好。以上这些均为明代的珍品。总之,明代的北京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到过北京的葡萄牙作家平托,后来在《游记》中写道:北京是个“富足、文明、宏伟”的“世界大都会”,“城高墙厚”,“楼阁相重”,城中商店林立,百货充塞于市,“行走于街市之中,如入幻境”。但是明朝后期,明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集团也更加腐朽;蒙古族各部频频南侵;女真族又已崛兴东北,皇太极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建国号为清,与明廷抗衡;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也象野火一般,燃遍了全国。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起义军由陕西长驱直捣北京。3月18日攻破北京外城。翌日,崇祯帝自缢死,明亡。清代的京师早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满族(女真族的后裔)就已在我国东北边陲的长白山下逐渐强盛,并崛起于东北的大地之上、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建元天命,正式建立“大金”(亦称、“后金”)政权,与明统治者相对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崇德八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死,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山海关大战之后,辅佐福临的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随即进兵北京。并于公元1644年5月,在李白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放弃北京城向陕西撤退之后占领了北京。就在这一年的九月,由沈阳迁都北京。从此,北京继元、明之后,再一次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清一统志》说,清初“定都京师,宫邑维旧”。这就是说,清朝统治者在定都北京之后,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这是因为明清之际,北京城并没有遭到什么破坏。所以,就是在以后,连紫禁城内也只是对原有的建筑物作一些重修,或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在清朝统治的200余年内,除继续修建“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的皇家园林外,把主要的财力、物力用于开发西郊的园林风景区,在这里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诸如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即万寿山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还有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和蔚秀园等。东起海淀,西迄香山,皇家和王公大臣的园林连绵不绝。海淀迤北的东西20里内的西北郊成了园林之海、殴阁之林。而其中最突出的乃是至今尚保存完好的颐后园和已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尤以后者在我国占典园林建筑中,称得上是空前未有的杰作。不仅如此。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将内城划为八旗驻地,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清朝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不同的颜色,分为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兵分别驻于内城之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子给旗人住,原居的汉、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旗、民分城居住,不得擅自越制。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城北:正黄旗驻德胜门内,镶黄旗驻安定门内;两白旗驻东: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两红旗居西;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城门内;两蓝旗居南;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且各旗都在所驻城门外设教场、演武厅,以操演骑射、技勇等。当时北京增加了几十万满族军民。满族贵族及其爪牙在城中大肆圈占地盘和房屋,手段极其凶暴蛮横。他们“或强占园地,吞霸菜苗。或拆毁房基,推坏墙屋。或夺坟地而破冢殃民……或抢掠器具及家伙日用之细,逐民诈脏,不一而足。”就是北京近郊的大兴、宛平境内,被圈土地亦达5800余顷,占两县土地总数的80%以上。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日益反映出它成为全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一主题。这不仅是城内居民成份的日趋复杂,即除汉、满、蒙、回等族之外,还有藏、维吾尔以及其它少数民族错杂相居,就是在楼、堂、塔、寺等的建筑上,同样反映出了这一主题。满族人信奉萨满教,清刚定都北京便在御河桥东路南建堂子、立杆祭天。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旦,福临先到堂子行礼,回宫后才在皇极殿(今太和殿)旧址张御幄,受群臣的朝贺。蒙古等族信奉喇嘛教,雍正登极后将原住过的雍亲王府赐名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早将雍和宫改为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建筑宏丽金碧辉煌,其中万福阁内耸立着由一整根26米长的白檀木雕成的佛像,被誉为稀世珍宝。安定门外修建的西黄寺,是为接待藏族达赖五世来京的,顺治帝后还并赐达赖喇嘛金册金印。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班禅六世到北京,不久因病圆寂,乾隆帝便命在他生前住过的西黄寺建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敕四体文碑,以示纪念。牛街清真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它创建于辽圣宗十三年(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时又按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奠定了今天的规模。其中的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梆歌楼、望月楼、善庆堂、阐一堂、碑亭等。礼拜殿面积最大,座西朝东,大殿的门楣、额坊、天花板和细部,满是浮雕,以及透雕的阿拉伯文、花卉的图案,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所特有的阿拉伯装饰风格。按照伊斯兰教教规,教徒礼拜时应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在的西方朝拜,因此大殿座西朝东,而入口处却在西面。上述的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象征着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象征着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好的往来。清代从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商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北京成为全国的贸易中心。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如关东貂皮、人参,西藏的红花、藏香,新疆的毡毯,蒙古的裘皮。以及云、贵等地的贵重药材,都能出现在这里的市场上。而北京,乃至国内其它地方的陶瓷、绸缎、布匹、烟、酒、茶叶、粮食等又不断销往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的“前三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尤其是前门外一带的经济颇为繁荣。正阳门大街店铺栉比,牌匾相望,百货云集,摩肩接踵,热闹非常。琉璃厂文化街市的形成,是清代北京文化昌盛的标志之一。在琉璃厂的书肆与文物中,古籍珍本,插架充栋;金石字画,琳琅满目。每年新春,厂甸还有集市,书店和其它商贩都在此设摊,游人如织,为北京的岁时盛事;既有蒙古等族的儒生,也有日本、越南、朝鲜、琉球、俄罗斯的学生。此外,还有为宗室子弟所设的宗学;为觉罗子弟所设的觉罗学;为八旗子弟所设的八旗学,以及为汉族等子弟所设的顺天府学、宛平县学、大兴县学和金台书院等。清代各地举人大体每3年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试,共举行会试14科,有26840人在京成进士。康熙、乾隆等朝,集中在京文萃,整理编纂册籍,敕撰100余种·,10万余卷。其中辞书《佩文韵府》444卷,杂书《一统志》500卷,唐诗总集《全唐诗》900卷,唐文总汇《全唐·文》1000卷,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丛书《四库全书》79337卷。《四库全书》费时10年,在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正月告成,是古代世界最大的一部丛书。它反映了当时全国学术界的水平。此外,北京地方文献的编纂,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敕编的《日下旧闻考》160卷,则是集北京历史文献之大成。在此前后,康熙和光绪年间的《顺天府志》,汇集了大量资料,是两部重要的北京文献。在文化艺术方面,清时的北京是当今誉满全球的京剧艺术的产生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安徽的地方剧团“三庆班”等进京献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梆子等剧中的长处,形成唱、做、念、打并重的新剧种——京剧;作为世界下朽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长期生活在北京。如今香山脚下的正白旗39号,也已建成为“曹雪芹纪念馆”,并已正式对外开放。(北京植物园内)乾隆年间。根据宫中所存的历代书法名迹,编成《三希堂法帖》。这部法帖的495块刻石,模刻了从魏晋到明末135位书法名家的墨迹,镶嵌在北海阅古楼的墙壁上,已成为稀世珍品。还有乾隆时蒋衡手书《十三经》刻石,今存北京孔庙,也颇珍贵。在科学技术方面,清承袭了明时的观象台,并研制了新的天文仪器——象限仪、天体仪、地平经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玑衡抚辰仪和纪限仪等,并先后编著了《数理精蕴》等书,对后来天文学、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康熙年间,经过全国性的大规模实测,用新法绘制了《皇舆全览图》,雍正和乾隆时又加以订正、补充和重绘,成为重要的地理图籍,特别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幅用近代方法测绘的大比例尺京城全图,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都城地图。担任掌管天文和历法的是中央官署钦天监监止、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他对割圆术和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历时30多年,最后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写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古代汉语专题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技术开发委托合同范本(有提示)
- 左室阻力负荷过重护理查房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育心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公共关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UPS市场营销》课件
- 《如何编写课程纲要》课件
- 2024中小企业合同管理制度(范本)
- 中国传统节日专题-元宵节课件
- 手部先天性疾患多指畸形课件
- 如何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常见临床研究分级
- (通用版)水利安全员考试试题(含答案)
- 可编辑修改中国地图模板
- 最新电大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作业1-4参考答案小抄汇总
-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Module 11 Unit 1 (共12张PPT)
- CJJ-T 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府谷县东鑫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泥烘干项目报告书
- 蜂巢格式生态护坡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