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1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2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3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4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六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东门工地深圳梅林社区过去的深圳今天的深圳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 三角洲地区为例考点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图16-2-1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过程【典例1】图16-2-2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图16-2-2(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①甲地:工业化→城市化;②乙地:工业化→城市化。

两地发展模式:建立企业→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答案:D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2)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地区:对外开放;②乙地区:大城市扩散。

①甲地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沿海地区外资驱动型→珠三角地区。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B.乙地区属于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②乙地区→大城市扩散,带动乡镇企业发展→苏南地区典型模式。答案:A

【跟踪练1】图16-2-3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

图16-2-3(1)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提取信息】图中②地区1980年后城市数量变化最快。

【思路整理】1978年改革开放→珠三角进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城市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因素是()B.自然条件

D.人口迁移A.经济发展C.人口数量(2)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答案】A考点2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图16-2-4【典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东北三省“四大经济圈”比较表。

材料二: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重工业呈加速发展,重工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8%。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快速成长,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重工业发展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1)四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①根据材料一可知,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②发达国家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结合提取信息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及调整方向→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答案: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提高第三产业比重(2)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中①我国能源利用率低;②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加快发展。

分析提取信息①、②→推出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所需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排放大量“三废”,环境污染严重。答案: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加剧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表可知,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结合提取信息→分析珠三角能源消耗量低的原因→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以轻工业为主。答案: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跟踪练2】读我国甲、乙两个三角洲略图(图16-2-5),回答(1)~(2)题。图16-2-5(1)下列与甲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育不相关的因素是()

A.地形平坦,气候宜人

B.科技力量较雄厚

C.矿产资源丰富

D.水陆交通便利【答案】C【提取信息】图中陆地轮廓和“黄海”、“东海”等地理信息,判断甲为长江三角洲。

【思路整理】结合提取信息→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位因素→沿海平原、气候宜人,便利的交通和科技力量雄厚,但矿产资源贫乏。些措施?()③大力发展水电①建核电站④西电东送A.①②C.③④②开发利用潮汐能

B.②③

D.①④(2)为解决乙三角洲的能源紧张问题,政府采取了哪【答案】D【思路整理】①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②潮汐能→分布:我国东海、黄海因沿海潮差大,能源较丰富,渤海、南海贫乏。③水电→分布:地势起伏、河流落差大→珠三角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④西电东送→西部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发电→输电到东部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地方。

(2010年广东五校联考)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答案】D2.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③科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B.③④D.②③④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A.①②③

C.①④

【答案】A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读图16-2-6,回答3~4题。图16-2-6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其原因有( ①环境条件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②人口迁移③户籍制度④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改革,人口主要流向这些地区水平已同发达地区十分接近A.①②C.③④B.②③D.①④【答案】A点拨:首先理解人口承载状况概念的含义,它指的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密度之比,该题的条件说明了其环境承载量增加,理论人口密度增加,从而使人口承载状况变小,另外由于人口的流动使实际人口密度减少也会导致人口承载状况变小。(

)A.大珠三角经济区拓展经济腹地4.目前,广东省正以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打破岭南地理的天然屏障,连接周边地区,有利于

B.为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开辟快捷的出海通道、物流通道

C.泛珠三角省区能源等资源调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泛珠三角省区转移【答案】A点拨:要加强“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就必须加强交通建设,广东省建设出省高速公路通道主要是拓展大珠三角经济区经济腹地,增强“泛珠三角(9+2)”区域内部联系。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图16-2-7),回答5~6题。图16-2-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5.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A.资金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答案】C()A.地形的阻隔C.夏季气温偏高B.水源不足D.河流航运里程短6.2001年后产值增长速度趋缓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答案】A点拨:在工业化推进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这一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起步。但由于南岭的阻隔,限制了珠江三角洲在国内市场的开拓。

7.读下面材料和,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长三角”约占全国面积的1%,人口的6%,创造了约占全国19.5%的生产总值,成为继纽约经济圈、北美五大湖经济圈、东京经济圈、巴黎经济圈、伦敦经济圈之后的第六大经济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引擎。图16-2-8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分别是: A.______,B.______,C.______。 (2)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日本关西地区、德国中部及英国中部五大城市群的共同点是(

)A.都位于沿海地区B.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优势C.都具有相同的规模D.都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南京杭州上海【答案】D(3)结合上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原因。①从地形条件分析:__________;②从气候条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河流条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交通条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平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