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规划院规划范本-兰州新区规划院报奖项目ppt_第1页
同济规划院规划范本-兰州新区规划院报奖项目ppt_第2页
同济规划院规划范本-兰州新区规划院报奖项目ppt_第3页
同济规划院规划范本-兰州新区规划院报奖项目ppt_第4页
同济规划院规划范本-兰州新区规划院报奖项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方案2010.12Master

PlanOfLanzhouNewCity目录目录1陆域中心西北咽喉2区域重镇西三角重心3兰州都市圈和兰白经济圈4跳出老城发展新区5规划范围6现状土地使用7现状基础设施及限制要素分析8规划定位9产业发展战略10城市发展模式研究11规划策略12空间布局结构13兰州新区土地利用规划14中心发展区土地利用规划15产业布局结构与功能策划16产业与就业岗位预测17综合交通规划18生态建设规划19绿地系统规划20水资源现状与规划21市政基础设施布局22规划控制23开发时序区域发展背景现状基础分析规划定位策略规划空间布局发展支撑体系实施措施建议西北要冲: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因此,作为西北地区至中部内陆、东部沿海地区的必经之地,兰州的地理区位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民族和谐:西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分布最广泛的地区。兰州市本身也是多民族城市,有汉、回、满、东乡、藏、蒙、土家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它东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连内蒙古自治区,与我国三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相连,因此,兰州市经济的发展对维护民族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交通枢纽:兰州是全国9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中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是铁道部规划的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是大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兰渝(重庆)、兰成(成都)铁路以及徐兰客专(宝鸡-兰州)段的开建,其枢纽作用将更加重要。新的兰州铁路枢纽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欧亚大陆桥”大通道,兰州至北京6小时直达,更加方便甘肃省及周边地区人民出行,畅通内陆出海通道,促进甘肃与全国各地区交流。并结合其他新线建设,带动西北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自古以来,兰州以其地理区位、交通区位而成为我国西北的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西北稳定与发展的基石。从现代城市发展角度来看,仅靠地理区位来实现城市的战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经济实力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所以,兰州现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已有优势,继续做大做强经济。兰州新区是大兰州经济发展的必然载体。兰州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全国9大综合性交通枢纽兰州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陆域中心西北咽喉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三省二区)。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兰州市是西北五省对外联系的枢纽城市。西北地区,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同时对外联系也不便捷。而兰州作为大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承担着带动西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作用。

西三角地区:西三角是包括甘肃、宁夏、青海两省一区,以兰州、西宁、银川三座省会城市为中心。通过对这三座城市的GDP总量的比较之后发现,兰州经济总量最高,经济发展水平占绝对优势,这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密切相关。同时,兰州开发区在利用外资方面落后于银川开发区和西宁开发区,说明兰州在外向型经济、开发区经济的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西北地区城市特点对兰州新区发展的影响:(1)西三角雏形已经显现,兰州崛起基于兰州市在西三角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兰州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壮大兰州市的城市竞争力,抓住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2)地广人稀,城市之间联系度较弱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连绵地带不同,西北地区因为土地面积广大,城市一般点状分布,呈现中心城市独大的结构。因此,在对如兰州在内的西北中心城市的培养上要更为关注。兰州市和兰州新区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并积极促进周边中小型城镇群发展,形成健康、活力的城镇体系。(3)水资源匮乏西北地区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的寻求在该地区尤其重要,而对城市发展而言,水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兰州新区应该致力于发展节水产业,打造生态型节能城市,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西北地区以及西三角地区的位置关系周边城镇周边城镇周边城镇周边城镇周边城镇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周边城镇周边城镇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西北内陆地区城市群结构比较示意图沿海地区城市群结构比较示意图兰州、银川、西宁2008年GDP数据(单位:亿元)兰州、银川、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单位:亿美元)2区域重镇西三角重心兰州市兰州新区兰州新区发展圈至宁夏至新疆至青海至陕西至陇南、四川至陇南、四川至新疆至平凉、陕西兰白经济圈区位分析图兰州都市圈兰白经济圈白银市兰白经济圈:即兰州—白银经济区,又称兰白都市经济圈,具体包括兰州市5区3县,是兰白经济区(圈)的中心城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是核心区;白银市白银区是兰白经济区(圈)的副中心;白银市、定西市、武威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县区是兰白经济区(圈)的节点城市。兰州、白银两城市相距不到70公里,铁路、公路交通便捷,白银处在省会兰州“一小时经济圈”之内。同时,白银市以电力、煤炭、稀土、化工等作为支柱产业,与兰州市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有很强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两城市经济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人才共享的一体化无疑为甘肃中部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兰州新区将有力提升兰白经济圈在甘肃省、西北地区以至去全国的经济地位,打造以其为中心的新区发展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带动落后西北地区发展的龙头。兰州都市圈:以兰州市建成区及外围城镇为主体,包括白银、定西、临夏等市县和若干小城镇,形成全省城镇发展核心区域。兰州都市圈空间组织方式以兰州为核心,沿河流和高速公路形成5个方向的发展轴,城镇网络表现为“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空间发展模式。在该地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旅游、商贸服务业。兰州新区作为兰州市的扩展地区,其在兰州都市圈中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兰州作为兰州都市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进都市圈的整体发展。兰州都市圈区位分析图兰州新区兰州、白银2008年GDP数据(单位:亿元)兰州白银白兰高速公路包兰铁路线规划城际铁路兰州、白银之间的交通联系3兰州都市圈和兰白经济圈在区域交通系统方面,兰州是西北陆空交通枢纽。陆路交通:兰州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兰州至西宁、银川等周边城市的五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过道干线使得兰州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节点。航空:中川机场是连通西北和国内主要城市的空港枢纽。兰州的城市结构为“一带一心,五区三县”。一带:兰州市区发展以黄河为纽带,沿黄河两岸带状展开一心:以城关区为城市中心,并逐步带状延伸至安宁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等;五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和红古区;三县: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兰州市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1)兰州市在西北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历史上一直沿黄河带状发展。如今沿黄河两岸的可开发土地量变得很少,阻碍了城市进一步沿河扩展。(2)兰州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地区来说仍然比较落后,城市发展陷入瓶颈,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3)城市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5)兰州与邻近的白银市在一体化发展方面的进展较慢,在已经形成的一小时经济圈的基础上应该利用好交通优势,实现互利双赢。兰州市区域交通分析图兰州新区中川机场至四川兰州新区兰州市白银市以兰州新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兰州新区范围白银市兰州市兰州新区范围以及与兰州市区、白银市的位置关系大气污染与水资源短缺4跳出老城发展新区5.1兰州新区范围兰州新区西沿尹-中高速公路向北沿秦王川盆地延伸至引大东二干渠,东沿西岔川向北延伸至永登县秦川镇,北靠引大东二干渠,南临永登县树屏镇尹家庄-水阜乡涝池公路。新区南北长约49公里,东西约30公里。位于东经103。29’22”~103。49’56”,北纬36。17’15”~36。43’29”总规划控制范围806平方公里(含机场控制区),涉及2县、8乡镇,73个行政村,现状总人口约10万人。

5.2中心发展区范围中心发展区主要以中川机场为核心,规划中心区范围327平方公里(含机场控制区),西至新区西界,东靠荒山丘陵地带,北以秦川镇韩家墩、陶家墩为界,南至刘家湾北侧。涉及范围包括永登县中川镇、秦川镇、龙泉寺镇、树屏镇、西岔镇行政区面积(平方公里)面积比例

(%)乡(镇、街道)永登县526.1669.83秦川镇、中川镇、树屏镇、上川镇、龙泉寺镇皋兰县227.3830.17西岔镇、中心乡、黑石川乡兰州新区规划控制区域一览表(不含机场控制区)5规划范围兰州新区规划范围:806平方公里(含机场控制区)中心发展区规划范围:327平方公里(含机场控制区)机场控制区:44平方公里兰州市域地形地貌分析图现状土地使用图兰州新区规划控制范围806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444.13平方公里,占55.10%(其中现有建设用地43.23平方公里,占9.73%;耕地278.48平方公里,占62.70%;未利用地92.41平方公里,占20.81%;其它用地30.01平方公里,占6.76%);生态保育区及不宜建设用地309.41平方公里,占41.06%。新区中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2.20%和45.42%。机场控制区现状包含部分耕地和村庄。土地类型面积(平方公里)面积比例(%)耕地342.2842.47园地9.571.19林地24.893.09牧草地0.090.01其他农用地5.470.6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6.015.71交通水利设施用地2.830.35水域4.380.54未利用土地360.4844.72机场控制区445.46合计806100兰州新区现状土地类型面积一览表6现状土地使用7现状基础设施及限制要素分析中川机场:兰州中川机场是甘肃省的枢纽机场,民航甘肃省局基地,其位于新区中心位置的中川镇境内,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改扩建的第一座西部地区机场。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70公里,约一小时车程。兰州机场正在进行二期扩建工程以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万吨目标。将飞行区等级升为4D,将现有跑道和平行滑行道向南延长400米,新建站坪15.5万平方米、航站楼6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和公用设施。高速公路:新区内有高速公路三条。一条为机场高速,位于新区西界,为现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的唯一通道。另外两条分布位于新区西南角,徐树高速由东向西接徐古高速,丹拉高速至西向东接兰白高速和柳忠高速。各级公路:省道201由南至北,通往景泰县,在新区中川镇与县道相接,与国道312相连。另有多条县道联系新区内秦川镇、中川镇和西岔镇及周边多个乡镇,东接国道109至白银,西接国道312至武威等地。基础设施现状图基地限制要素分析图中国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的国际门户城内陆地区新型增长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21世纪的枢纽型、国际化复合新区8规划定位8.1新区总体定位(一城两区)8.2产业定位(三大二特一高新)三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二类特色产业簇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二特一高新三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大石化集群大装备集群大医药集群二类特色产业现代特色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奠定园区发展的总体经济实力和框架,是新区制造业的主要元素前者是指以物流和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后者包括特色灌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这类产业代表了新区新的发展内涵,实现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1)新区老城,功能错位兰州新区要在功能设置上与老城区有所区别,一方面,针对兰州现有的七大支柱产业,新区均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包括产业转移,产业链延伸等,另一方面,对例如居住、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传统城市功能,新区考虑充分展现空港城和生态城特点,打造低密度生态居住、保税区特色商业、创意商业办公、滨水休闲娱乐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与兰州老城区错位发展,避免竞争压力。装备制造冶金有色医药生物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建筑材料打造机械、汽车产学研销链条产业转移至新区新区打造新型医药生物业产业转移至白银市作为新区生态农业衍生产业未考虑转移至新区错位打造新区高新技术园区9产业发展战略(2)机场驱动,产业复合机场+物流加工=空港保税区机场+特色的居住=现代生活区机场+商务=国际商务城机场+产业=增值加工区(3)龙头带动,集群打造三大产业集群兰州发展现状新区发展基础新区产业规划策略大石化集群1.兰州市七大支柱产业之首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兰州18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和100万立方米原油生产运行库建设,建设300万立方米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1.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已建2.“二兰”都有搬迁意向依托石油战略储备库和商业储备库,充分发挥石油化工衍生产业链优势大装备集群1.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体系1.现状企业吉利汽车厂2.西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对装备的需要发展大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石化机械装备、交通运输机械装备、军工机械装备、工程机械、农用及食品机械大医药集群1.全省生物医药产业70%的研发力量集中于兰州2.全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秦川藏药、中药生产基地利用现有的生态农业生产优势,扩展中国藏药的产业链,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4)低碳经济,循环发展(5)产城联动,主次分明机场保税区核心区北部产业区南部产业区农业整合区农业整合区配套居住区外延城市发展区外延城市发展区配套居住区生态林业区生态林业区新区发展方向分析:新区周边地形复杂,基地被山体环绕,区域内现有中川机场,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新区受周边地形及机场净空限制,新区发展方向宜向东侧放射状发展。新区在组团间用绿化间隔,控制组团结构的同时提升新区生态环境水平。基于组团的形态,新区形成指状的绿化空间,山水环城,水绿相容。兰州新区在国家政策背景的发展之下,必将采用快速城市发展模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必将集地区优势,迅猛发展成为国家西北地区的经济核心。模式特点:(1)组团分布,功能布局清晰(2)放射生长,城市发展有机(3)指状绿地,环境景观宜人10城市发展模式研究新区发展结构模式——放射状组团城市带形组团模式演变发展方向确定组团放射生长指状绿地相间金色玫瑰城——规划策略框架11规划策略空间策略中心放射,组团分布东城西产,产城一体交通策略三环五射,快速网络客货枢纽,交通引导生态策略生态保育,基础提升山水环城,水绿交融规划用地空间为中心组团放射型,以中川机场为核心,功能组团定位明确,呈放射状布局。东部组团以城市居住功能为主,西部组团以工业为主,东西联动,产城一体。兰州新区规划完善的交通体系,主要道路网格局为三环五射,联系新区各个功能组团。同时规划西部城际铁路站与中川机场结合的交通枢纽。新区轨道交通体系为一环一廊结构,西至交通枢纽,东至白银,并联系各个组团中心。兰州新区地处秦王川地区,周边群山围绕,基地内有现状水系沟渠及湿地公园。规划通过首先进行生态保育,提升区域整体环境品质。通过水系梳理,结合新区功能规划特征,指状绿廊在组团间生长延伸,形成山水环城,水绿交融的新区环境景象。蝶恋花

金城汤池数皋兰

自古多诵

秦月汉时关

群山南北遥对峙

黄河东逝不复还

连绵高地镶玉盘

八百平原

一箭秦王川

古地妙手新绘后

塞北如今胜江南总体布局结构图综合考虑兰州新区机场、工业区等建设基础和新区未来发展需求、地形地势特征等要素,兰州新区总体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生态围合、廊道渗透、组团布局、弹性发展”。“生态围合”:兰州新区东、西、南三面多荒山丘陵,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北部又位于新区上风向,规划建议新区周边通过发展生态林业,改善荒山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在新区周边形成生态防护林带,有力提升新区的生态环境。“廊道渗透”:通过规划布局放射状的生态廊道,将周边的生态空间引入兰州新区,使城市建设片区和生态片区形成良好的融合渗透关系。“组团布局”:围绕中川机场,城市建设用地根据功能侧重点规划形成几个组团,呈放射状布局,组团之间以生态廊道相分割。“弹性发展”:考虑城市弹性发展的需求,在中心发展区外围规划城市预留建设用地,近期作为生态保育用地,远期进行城市建设。12空间布局结构中心发展区布局结构规划图石化产业组团新材料产业组团空港保税区组团居住配套组团中心城区组团生态居住组团汽车产业组团中川机场组团绿廊城南发展轴工业物流区现代生物医药组团组团绿地产业服务区总部经济区空港加工区总部物流区总部经济区生活服务区公共绿地商务中心居住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园公共绿地商业金融中心职教园区生活居住区半山居住区汽车研发区生态湿地汽车商贸区机械装配区组团绿地科研中心艺术家村商业中心一轴通城,四廊渗透五带贯穿,七区协同用地规划图规划原则:(1)延伸城市生态廊道,优化布局,协调片区功能。(2)增设农业种植用地、生态片林以及生态农业等用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合复合型生态产业的发展。(3)完善各镇区功能,同时整合农村用地,集中增设新农村社区。(4)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保留一定弹性发展要求,为各大组团预留城市建设用地,有利于城市未来拓展与发展。用地规划布局:(1)机场建设及预留用地:秦王川的中心位置,以现状中川机场为中心,考虑未来机场扩建要求,向周边拓展。(2)城市建设用地:围绕中川机场周边进行布局,主要包括一个空港物流和加工业组团(机场保税区)、三个产业组团、两个居住生活组团和一个城市中心区。(3)城市建设预留用地:考虑弹性发展需求,在城市建设用地周边布置预留用地,建设预留用地近期以生态恢复为主,远期考虑进行城市建设。(4)农业种植用地:分布在北部秦川集镇周边和城市建设各组团之间,主要特色农业种植基地,还包括农业示范区、农业科研试验区、农产品推广示范区、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等,是复合型产业发展区。(5)生态片林区:位于秦王川北部和西部片区,形成未来兰州新区的生态屏障。(6)生态林地:分布于秦王川东南丘陵地区,对现状荒山丘陵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林业。(7)生态农业:秦王川周边狭长的河谷地区,现状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种植的主要分布片区,未来结合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8)镇区和新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规划中川镇并入兰州新区,保留上川、秦川、西岔和树屏四个集镇,并通过逐步整合,建设新农村社区。13兰州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平方公里)比例(%)城市建设用地19023.6%机场预留用地22.32.8%城市预留建设用地71.98.9%农业种植用地46.75.8%生态片林20124.9%生态农业58.67.3%生态林业129.816.1%生态绿地668.2%镇区建设用地6.50.8%新农村社区用地2.90.4%水系10.21.3%合计806100.00%14中心发展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心发展区土地利用规划图人口规模:预计规划期末人口70万人。序号用地类型用地代号用地面积(ha)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居住用地R2115.611.1%其中一类居住用地R1251.31.3%二类居住用地R21772.39.3%中小学幼托用地R2292.00.5%2公共设施用地C2009.210.6%其中行政办公用地C1398.92.1%商业金融用地C2792.64.2%商住综合用地R2C2387.82.0%文化娱乐用地C3107.80.6%医疗卫生用地C558.10.3%教育科研用地C6264.01.4%3工业用地M5120.526.9%其中一类工业用地M11510.17.9%二类工业用地M22108.011.1%三类工业用地M31502.47.9%4仓储用地W551.12.9%5对外交通用地T2682.614.1%其中铁路用地T187.90.5%公路用地T2423.82.2%机场用地T32170.511.4%6道路广场用地S3973.420.9%其中道路用地S13733.919.6%广场用地S2129.10.7%社会公共停车场用地S3110.40.6%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174.70.9%8绿地G2377.012.5%其中公共绿地G11568.78.3%防护绿地G2808.34.3%9城市建设用地

19003.8100.0%10其它水域E824.5

机场预留区

2230

生态片林

4060

生态绿地

6604.9

11总计

32723.2

15产业布局结构与功能策划产业布局结构图新区规划以产业经济专题研究为依据,将“三大二特一高新”的产业战略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在“东城西产”大的功能格局下,对各片区内的产业构成进行进一步的定位。其中,北部工业组团依托兰州石化、中川机场,分别建设成为石化产业组团和空港保税区组团;东北部以现代前沿的高新产业为主,规划为为现代生物医药组团和新材料产业组团;南部组团依托现状的汽车产业基础,规划配合机械装配、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汽车及装配产业基地;东部中心城区组团规划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导,为新区产业及居住服务。兰州新区就业岗位测算

兰州新区未来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集聚的带动,同时兰州新区与兰州老城和白银市之间距离较远,大于一般的通勤距离,所以兰州新区就业岗位与人口规模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平衡。规划兰州新区总人口约为75万,其中70万为中心发展区人口,5万为周边集镇和新农村社区人口,以此推算,中心发展区所需就业岗位约为45至50万左右,根据规划方案所计算的就业岗位约为52万左右(具体计算见下表),二者之间基本平衡。16产业与就业岗位预测中心发展区产业布局规划图石化产业组团新材料产业组团空港保税区组团居住组团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居住组团汽车与装配产业组团中川机场现代生物医药组团生活性服务业聚集区二、三产业联动点二、三产业联动点二、三产业联动点一、二产业联动点一、二产业联动点一、二产业联动点一、三产业联动点一、三产业联动点生态性符合产业发展区用地类别职工密度用地规模职工数(人)(人/公顷)(平方公里)第二产业

51168000其中一类工业(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501575000二类工业(机械装备)302163000三类工业(石油化工)201530000第三产业

26303000其中城市服务流业563000其它(市政、道路、对外交通等)510050000总就业岗位数——

521000中心发展区各产业类别职工人数表综合交通规划图17综合交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图18.1自然保障体系推进多源供水,增加供水安全性,构筑以现有引大入秦水源为主,远期考虑引黄河水为重要补充,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相结合的多水源优化配置体系;控制水资源总需求量,保护尖山庙和山字敦水库水源地;节约水源,建设节水社会。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储备制度,以荒山丘陵生态恢复为主导,大力推进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18.2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严格控制新区产业环境保护门槛,在三大产业集群内部形成重点循环经济产业链:包括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吉利汽车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循环产业链等。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及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市场推介等,引导农民和企业在农畜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中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高新技术发展领域,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掌握汽车、石化、生物与现代医药等的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技术;重点解决人口与健康、城建与交通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前瞻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保险业、环境友好型旅游业、信息与科技服务业。18.3生态建设空间策略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网络格局:以山林生态功能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河流水渠和道路及其绿化隔离带等为依托,形成生态屏障、生态连绵带、生态防护廊道。保护湿地资源:强化湿地保护意识和监管机制,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保护中川机场南侧湿地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林网:建立北部片区的生态安全防护林体系,防风治沙,逐步形成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多点(湿地、水源保护地、城市生态公园)的林网格局,并保障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18生态建设规划生态连绵带19.1规划目标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区域,水资源匮乏,常年风沙大,绿化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建设宜居兰州新区的必要条件,对于新区的建设至关重要。绿地规划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五个:

1).规划道路防护绿化带和生态隔离绿带,形成新区多重生态屏障;

2).通过绿化开敞空间分隔,防止各组团建设的“摊大饼”式无序蔓延;

3).形成良好的绿色基底,使城市更有机;

4).提高绿化率,营造“城在绿中”的格局,保证新区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5).绿化用地与生态农业相结合,探索城区“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新模式。19.2绿地系统规划结合规划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生态绿地系统、道路绿地系统、集中建设区内公共绿地绿地系统叠合的绿地系统结构。其中:生态绿地系统包括环空港生态农业绿化、各组团之间的生态绿楔、山体绿化、河湖水系绿化廊道,这部分绿地也具备城市公共绿地的使用功能。除山体绿化外,规划区内生态绿地作为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的基地;道路绿地系统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部分主干道两侧防护绿化带;集中建设区内公共绿地系统包括组团内的公园、街头绿地以及连接各组团的带状公园。19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发展区绿地系统规划图大通河兰州新区引大二干渠引大一干渠引大入秦工程:甘肃中部地区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将甘、青两省交界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永登县、皋兰县、景泰县和白银区的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工程设计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6立方米∕秒,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工程原规划灌溉面积86万亩,向灌区移民8万人。同时还可向灌区周边城市及乡镇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可供水区涉及两市、三县一区、25个乡镇和中心城镇,总人口77.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58万人,农业人口49.51万人。土地总面积8173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158.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9%,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规划调整水浇地面积扩大到88.65万亩。现状水系分析图水系规划图20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秦王川地区古来缺水,引大入秦工程实施后,为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兴建了多条引水渠,规划对原有引水渠进行了梳理,形成水网,在农业发展地区仍作为引水灌溉用,在城市建成区内作为城市景观水系和雨水排放渠道。在新区南部保留原有生态湿地,作为南部组团之间的“绿心”。21.1给水设施:(1)水源地规划

兰州新区主水源为“引大入秦”的来水。通过东一干渠、东二干渠及各支渠引水进入城区,并修建水库作为城区的水源地,未来可从黄河长距离引水作为城市的备用水源。现状已有尖山庙、山字墩2座水库;规划区东北侧的石门沟水库即将修建;考虑规划区南部没有水源地,规划在现状湿地东侧建设1座平原水库作为南部片区的水源地。

(2)水厂

现状1座水厂—尖山庙水厂,为空港物流园、总部经济区及空港供水。新规划6座水厂,具体为:新材料产业园1座,考虑以石门沟水库为水源;石化工业产业区临河建大型水厂1座,为石化工业区和食品加工区供水;北部居住组团1座;中部居住片区2座,北部一座以山字墩水库为水源,南部一座依干渠而建;南部居住组团和工业组团临规划的平原水库建大型水厂1座,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分开。21市政基础设施规划21.2污水设施:

共规划5座污水处理厂。具体为:

1座位于石化产业园区,服务于北部产业组团;

1座位于环空港生态绿化带北部,服务于空港物流园、机场和食品工业园;

2座位于环空港生态绿化带东部,服务于城市生活区;

1座位于南部生态湿地北侧,服务于南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