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习题,曹华_第1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曹华_第2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曹华_第3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曹华_第4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曹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银行学习题解答1、比较瑞典银行与英格兰银行发展过程,为什么说后者才是现代中央银行鼻祖。

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于1656年,是由私人创建的欧洲第一家有银行券发行权和办理证券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1668年,由政府出面,改组为国家银行,收归国家所有,并对国会负责。1830以后,同时28家银行获得银行券的发行权。1897年,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瑞典国家银行。早期的瑞典国家银行兼营商业银行业务,大部分业务属于商业性质。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最初,大商人以投资入股方式设立的股份制银行。1833年,法案规定,只有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才有无限法偿资格。1844年,银行法案《比尔条例》,基本垄断货币发行权利,集中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确立了英格兰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1854年,票据交换和清算中心。1872年,从存款银行变身为最后贷款人,成为银行的银行。英格兰银行虽然成立的晚,但早于瑞典国家银行独占货币发行市场,确立其中央银行地位。2、简述美联储改革的主要内容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联邦储备系统正式成立。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要求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不参加联邦储蓄系统的州银行和存款机构纳入监管范围。1946年《1946年就业法》首次明确,宏观经济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1951年《联邦储备系统——财政部协议》,结束了美国长期以来利率和政府财政债券挂钩的“盯住制”,使联邦储备系统彻底摆脱了财政部的控制,开始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3、简述“一行三会”形成过程以及

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内容1997年,证券业监管职能彻底从中国人民银行移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1998年,保险业的监管职能移交同年成立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不再承担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该职能由新成立的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承担。中国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工明确、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主要涉及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处理金融危机的应急事务等重大问题及其相关制度。第二个层次,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不同的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其二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金融调控政策与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具体的说:1、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2、建立人民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分业监管格局下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帮助人民银行和各监管机构全面的掌握金融情况。3、加强人民银行、监管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首先,各监管机构应当与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良好地合作关系;其次,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应当进一步完善合作关系。4、央行的唯一核心职能是什么?

它与其他职能有何关系。核心职能——公共服务: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权银行的银行接受存款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一部分超额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再贴现、再贷款)资金划拨与清算中心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提供信贷储备外汇宏观调控:利用中央银行的各种金融手段,对货币和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金融监管:中央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无论中央银行是履行宏观调控职能还是监管职能,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央银行为了更好地为政府、金融机构乃至整个社会服务,又有赖于宏观调控和监管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央银行只有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才能使金融机构在竞争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可见,宏观调控和监管是公共服务的要求,中央银行在履行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时,决不能违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中央银行的三个职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将这三项职能统一起来才能更好的为稳定货币、维护金融安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发挥作用。5、以日美为例说明混合与私有两种资本

来源及结构特点。混合所有制: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央银行,也称半国家性质的中央银行。其资本金一部分由国家持股,一般占资本总额的50%以上,另一部分的股份由民间普通投资者持有。如日本银行,由政府认购资本的55%,其余45%由民间的企业法人、社会团体、一般公众认购。私股持有者的股东在行使权利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如民间股东的权利是按法律规定每年领取最高股息,没有对中央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其股票的转让也须征得银行同意。如日本银行规定,民间私股持有人的分红比率最高不能超过5%。私有制:属于私人股份资本的中央银行,其资本全部由私人股东投入,经政府授权,从而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其资本属于参加联邦储备银行的各会员银行,即各会员银行认购其所参加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股票,数额相当于本身实收资本和公积金的6%(实际上缴纳股款3%)。6、简述再贴现率的特征。如果央行确定再贴现率为9‰(月)D银行将来到期天数为40天,面额为30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到央行贴现。计算(1)日贴现率(2)央行利息扣除(3)实付银行总额再贴现实付金额=票据面额—再贴现利息再贴现利息=票面面额×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日贴现率=(年贴现率/360)=(月贴现率/30)(1)9‰/30=0.3‰(2)3000万*0.3‰*40=36万元(3)3000万-36万=2964万元7、简述央行支付清算中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信用风险是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无法履行债务带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支付过程中一方无法如期履行合同的风险。区别:流动性风险中违约方不一定是清偿力发生危机,而仅仅是合同规定的时间无法如期如数履行债务,但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该方可以通过变卖资产筹措相应资金满足清算。联系:流动性危机往往是信用危机的先兆,如果某银行流动性发生危机,势必造成该行快速以廉价销售其资产,而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银行倒闭的原因。同时一个银行如果因管理问题频频出现流动性不足,必然会引起同业的猜疑从而对该行的信贷进行严格限制。为了防止信用风险的出现。其他银行往往会尽快将资金从改行转出,从而进一步加剧改行的流动性危机。8、论现行征信市场缺陷与解决方案?

缺陷:

1、信贷征信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存在争议。2、征信市场的多头管理格局,阻碍统一市场监管体制的形成。银行业务有关的企业资信评估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证券资信评估业务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资产评估机构财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经贸部门但是这些和信贷征信有关的业务没有由中央银行牵头统一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格局造成对信贷征信市场管理职责不明、对象不清,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增大市场风险隐患。3、社会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征信管理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些与征信管理有关的地方性法规。4、征信体系发展不平衡,信用信息封闭。省市一级的征信业发展速度较快,而地市一级征信业发展则较为缓慢,大量信息分散在不同的行业部门,相互之间的数据不流通也不公开。解决方案:1、加快征信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框架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2、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征信工作的市场化进程3、建立完备的征信数据库。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推动征信数据的交换和共享。9、简述货币政策三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总额、汇率操作目标:准备金、基础货币、利率1、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所要达到目标,基本上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但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直接加以控制。2、操作目标是最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们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反映较为灵敏,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控制的指标,但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太稳定。3、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与最终目标联系密切,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其变动可以较好地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出现的变动。4、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从弱到强,受中央银行的控制程度从强到弱,三者有机构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10、简述我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观点主要有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单一目标论:又可以分为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前者认为物价稳定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货币政策应在稳定中求发展,应该把稳定物价作为唯一目标;后者主张把保障经济起飞、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