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创新政策环境_第1页
新时期中国创新政策环境_第2页
新时期中国创新政策环境_第3页
新时期中国创新政策环境_第4页
新时期中国创新政策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先向海外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1走自主创新之路、建创新型国家——新时期中国创新政策环境

李新男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一、形势与挑战二、对策与战略三、规划与部署四、政策与措施3

一、形势与挑战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保持多年持续稳定增长后,GDP突破20万亿人民币(209407亿);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均GD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强度持续提高,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4500亿,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3003亿,居世界第五位。4——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已由1991年的第十五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在SCI、EI、ISTP检索系统论文总数中占7%,与英、德、日相当;——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4367亿元;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5287.5亿美元5历史大环境——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先进的封建经济大国,但未能跟上世界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步伐。6——当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时,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已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和战略制高点的主要手段。7——

当我们决心抓住新世纪提供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复兴中华时,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8思索:循规蹈矩没有出路!必须立足国情、审时度势、寻求新的发展路径。9

国际趋势与挑战

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

认识局限,不断引发新科技革命

——科学理论越来越走在技术和生产

的前面、引领技术和生产的方向趋势一10——

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

——

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11

促进创新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首位

——

纷纷制定以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新战略

——

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

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趋势二12发达国家动向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年12月发表政策报告《创新美国》、2006年2月美国政府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欧盟2006年1月发表政策报告《建设一个创新型欧洲》日本政府2002年12月提出“知识产权立国”,2005年12月发表政策报告《面向创新的日本》13

领先国家以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以知识产仅、技术壁垒压制其他国家

——

用技术控制市场

——

用技术控制资源

——用技术控制媒体趋势三14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三大瓶颈制约——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15案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多,但是我们消耗的钢材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消耗的一次性能源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消耗的淡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7倍,消耗的水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2.5倍,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

16案例罗技鼠标(Logitech)一个美国和瑞士合资的公司,每年在苏州生产数千万鼠标销往美国,美国鼠标的售价约为40美元,其中罗技公司自己得到8美元左右,分销商零售商得15美元左右,零配件的供应商如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得14美元左右,中国只有3美元左右,包括了工人的工资、水电等各种生产费用。文章结论就是,全世界经济发展都在靠中国人卖“苦力”。17生产者驱动型全球马达价值链下的空间等级体系日本京都马达产业集群,PC板,研发日本大阪轴承产业集群,液压轴承新加坡马达产业集群,测试泰国地方产业集群,产品研制、加工菲律宾地方产业集群-组装、板壳马来西亚地方产业集群,组装、板壳等中国平湖马达产业集群,组装高低附加值流通领域生产领域18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千亿美元,达到5287.5亿美元,但在出口额和进口额中,外资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8.1%和79.8%;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87.3%,而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比重不足10%,甚至比1996年的14.3%还降低了5个百分点。19汽车、机床、纺织行业所需的先进制造装备70%、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90%、高端医疗设备的95%、光纤制造装备100%依赖进口。20二、对策与战略几种发展模式——

资源型: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

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阿拉伯地区)

21——

依附型:以引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如:拉美国家)

——

创新型: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作为创造国民财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

22创新型国家共同特征(20个左右)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

R&D占GDP在2%以上对技术依存度占30%以下这些国家获得美、欧、日授权专利数占世界总量97%

23国家发展的客观需求——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

——

突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瓶颈制约的要求

——

维护国家安全,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取战略主动权的要求

24

选择:

我们只能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基点。实现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25

今后十五年的战略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6

自主创新—战略的基点

三层含义:加强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27

重点跨越—发展的途径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8

支撑发展—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

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29

引领未来—科技的长期根本任务

发挥科技方面的能动性,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导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0战略思路

根据新的战略方针,发展思路必须要实现战略性转变。

——在发展路径上,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31——

在创新方式上,实现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

——

在创新体制上,实现从单项实施的体制改革向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转变。32——在发展部署上,要实现从强调研发向强调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人才培养并重,扩大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转变。

——在国际合作上,要实现一般科技交流合作向全面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33三、规划与部署强调政府责任统筹长远发展——

对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全面战略谋划

——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

——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4规划特点——

突出自主创新,以此为主线统领全篇;

——突出科技引领作用,在发挥科技对经

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强调

科技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35——突出重大专项,以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战略产品和新兴产业为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36

——突出军民结合,统筹军民科技资源,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

37三个方面的部署——

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发挥科技支撑作用,(11个重点领域,68项优先主题,16个重大专项)

38——

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发挥科技引领和先导作用。一是稳定发展基础学科,关注和发展交叉学科,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二是超前部署,准确把握和重点支撑前沿高技术研究。(8个领域,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

39——加强科技能力建设,为科技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强化制度创新,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三是创造环境,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40四、政策与措施——

围绕《规划纲要》目标与任务,突出加强自主创新的主线,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为中心,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重点,调整政策导向,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形成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协调一致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41影响自主创新的突出问题:——科技投入方面——税收政策方面——金融政策方面——政府采购政策方面42科技投入方面:一是我国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我国2004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35%,低于世界平均1.6%和发达国家一般2%以上的水平。二是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还存在分散重复和浪费等问题。43税收政策方面:一是对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的激励政策力度不够、限制较多,存在某些重要政策缺失。二是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企业机器设备购置成本,抑制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积极性,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印尼两个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44金融政策方面:一是国家在引导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缺乏有效政策,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尤其难以得到金融支持。二是创业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期和起步期很难得到资本金支持。三是缺乏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45政府采购政策方面: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政策的主体目标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抑制腐败,而各国通行的政府采购政策所承担的支持新兴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功能发挥不够。

此外,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加强自主创新的政策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46针对问题把握四个原则集中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主要政策问题。利用多种政策组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全社会支持自主创新。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相协调,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合力。突出政策可操作性,力求明确、有效。47《配套政策》内容中涉及

自主创新的10个方面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48财政投入49

提出了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切实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等方面政策。主要政策进展包括:“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率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水平”;“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等新政策。

50税收政策51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消了现有政策中“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限制,直接提出“允许企业按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且使政策受益范围从工业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提出了“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等新政策。52金融政策53提出了加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等政策。主要政策进展包括:提出“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用于项目的参股投资”;“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参股投资和项目投资提供资本金”等新政策。

54政府采购政策55提出了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建立政府首购和订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等方面的政策。主要政策进展包括:提出“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加强预算控制,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自主创新试制品或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政府进行首购”等新政策。

56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57提出了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限制盲目、重复引进,支持企业以及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政策。主要政策进展包括:提出了“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府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等新政策。

5820032010202040%30%50%目标: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59知识产权政策60重点突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努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掌握关键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等政策。

61

人才政策62突出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吸收,营造创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重点提出了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积极引进海外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科研单位人事制度,建立激励自立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等方面政策。

63

目前出台十个文件,其中涉及海外高层留学人才的政策有三个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意见》;《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和海外科技专家来华工作进出口物品管理办法》64教育与科普65提出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