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一、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为依据,在分析历史教育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组织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前组织学生结合网站、教辅书等教学资源进行课前预习活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从专制走向民主”这个主题,以“辛亥革命缘起——辛亥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成失”为线索,逐层深入,围绕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等重大事件,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适合高一新授课的特点,夯实基础,巩固落实。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的要求是在教学活动建议中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更充分的认识,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2.本课内容组成成分及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9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三者在内容上呈阶梯式发展,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素养。本课主要讲述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之下,为挽救民族危机而作出不懈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的作用,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本课内容在初中部编版历史教材涉及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三课,从知识层面上讲,初中的内容比较全面。从理解层面上讲,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历史教材主要强调故事性和可读性,将其分为三节课进行讲解,由浅入深,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而高中学生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高中历史教材重在阐述阶段特征,侧重分析和探究,将其整合为一课,删繁就简,充分体现通史的融合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联系:本课内容的选择和表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基础之上,不仅注意与初中内容的衔接,坚持了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还着重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是:①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初步掌握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学生习惯上讲,学生习惯于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解,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理解事物的本质;从思维角度上讲,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培养;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讲,学生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不够全面。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从课堂实施的角度讲,学生需要探讨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从教学设计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联系旧知,认识到辛亥革命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递进式思维导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史料实证:通过一些典型的历史材料、历史图片,设置历史情境,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及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对辛亥革命有了初步了解后,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历史解释:结合材料理解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概况并进行正确评价。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辛亥革命的意义。家国情怀:学习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确立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文件,对民主的意义重大,约法内容丰富,学生对其进行重点学习,可以体会民主发展的不易。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确立依据:由于学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一,将此作为难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全面地看待辛亥革命,从而培养其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情景教学法:本课强调使用图片、音响、视频、一手史料创设情景,还原到历史现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通过解读、分析史料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讲授法:在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做出有效的引导,如通过呈现史料向学生介绍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3、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综合分析题的解决能充分展示该方法中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课内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2.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音频视频等材料。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的方法,设置有意义的启发性教学问题。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教学,每个小组需要在课前将准备好的作业放入课件系统。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电脑、课件、多媒体资源。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图片展示探究与拓展部分中的问题探究材料,引出探究问题:“孙中山是怎样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结合孙中山生平活动进行资料整理,各个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作业,确定展示人员,揭示出民族危机背景下革命势在必行。二、新课导入部分教师活动:出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人的图片,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富起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可谓是敲响了中华之梦,由此开始,我们党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辛亥革命。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过渡: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狭义: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广义: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应以简洁明快为主,出示孙中山先生、毛泽东、邓小平三人的图片,创设出一种历史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氛围当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师生互动部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缘起过渡:辛亥革命的发生绝非偶然,革命的酝酿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应该从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状态中,寻找它爆发的原因。请同学们浏览教材内容,分析一下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教师活动:展示时局图、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学生活动: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剧,《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过渡:那么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结局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116页历史纵横的内容思考一下。学生活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过渡:通过课前探究我们知道,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要寻救国路,唯有革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革命前的准备都有哪些?教师活动:出示有关邹容《革命军》的材料:“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闻文明之政体、文明之革命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弥勒约翰《自由之理》、《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檄文》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邹容的革命军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活动:有利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教师活动:出示《兴中会成立和同盟会的国外分布》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这又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什么准备?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材料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政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教师活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三民主义呢?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三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表格。(含参考答案)材料一:“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材料二:“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材料三:“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选集》名称政纲基本内容进步性局限性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独立,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反满”就是反对满清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清政府,客观上体现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即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对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反映出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土地纲领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无法广泛动员群众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的知识,比较一下《天朝田亩制度》与“平均地权”的本质差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而“平均地权”主张通过逐渐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兴起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用革命的方式挽救中国,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革命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支持。探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革命作了哪些努力?出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含答案)年份起义名称1895广州起义1900惠州起义1906萍浏醴起义1907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之役、安庆之役、钦廉之役、镇南关之役1908云南河口之役1910广州新军起义1911黄花岗之役教师:出示126页史料阅读部分:林觉民的《与妻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革命党人怎样的伟大情怀?学生回答: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爱国热情。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及《与妻书》,让学生感悟革命志士为革命作出的牺牲,从而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活动:出示《四川保路运动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幅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又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什么准备?学生活动: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机遇。 过渡:那么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①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阶级矛盾激化②思想准备:传播民主革命思想③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政党④军事准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⑤有利条件: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机遇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辅助教学,学会从多角度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过渡:革命具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军事上的准备,再加上保路运动的有利时机,一场伟大的革命即将爆发。武昌起义教师活动在:播放武昌起义视频,请同学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主力、1911年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10月11日)→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通过创建递进式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教师活动: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问题: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教材思考一下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这种举动采取了什么态度?学生活动: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相关历史图片,习得阅读历史图片的方法,从中提取历史图片所蕴含的信息和史料价值。过渡:巨响之下,难免有些杂音,重重压力下,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实现革命党人的民主梦,他们又做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临时约法》的内容。(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师活动:出示《临时约法》材料: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请同学们阅读《临时约法》部分条文,指出材料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原则?学生活动: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临时约法》具体条文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临时约法》原则的理解,再次明确三民主义的核心为民权主义以及理解《临时约法》作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维护民主共和的进步意义。过渡:马克思说过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那么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呢?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成失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材料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2“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吴玉章文集》材料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材料4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许金城《民国野史》材料5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4分钟的简要讨论,分析一下辛亥革命的影响。学生活动:材料一体现了辛亥革命从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二体现出辛亥革命在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三体现出辛亥革命在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材料四体现了在社会习俗上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材料五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除旧方面(革命角度):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反封建)。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反帝)。布新方面(现代化角度):①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治)。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使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思想)。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④发生新的变化(风俗)。局限: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教师活动:出示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材料:“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过渡: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砥砺前行,不断为之奋斗。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提取总结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板书设计】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缘起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兴起(一)武昌起义(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成失四、课堂总结部分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推动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建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另一方面大力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凿岩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羊毛剪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剪纸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制板机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吊顶机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夯土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硬件仿真系统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磁力泵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电磁功能玻璃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脱轨器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TCMBA 020-2023 人正常乳腺及乳腺癌类器官制备、冻存、复苏和鉴定操作指南
- 作风建设试题
- GB/T 6070-2007真空技术法兰尺寸
- GB/T 20041.21-2017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1部分:刚性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 GB/T 10007-2008硬质泡沫塑料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 临床医学之预后研究
- GA/T 1147-201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检验实验室规范
- 人教版2023年初中道法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思维导图)
- 供电系统及安全用电
-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
- 热食类食品制售操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