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高三政治三轮总复习 专题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点突破_第1页
《名师一号》高三政治三轮总复习 专题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点突破_第2页
《名师一号》高三政治三轮总复习 专题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点突破_第3页
《名师一号》高三政治三轮总复习 专题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点突破_第4页
《名师一号》高三政治三轮总复习 专题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点速记★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②现象是个别的、表面的、片面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同类事物中一般的、内在的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现象的根据才是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2)联系:①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②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③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反映的方式具有生动、直接、形象性的特点具有深刻、间接、抽象性的特点程度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形成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根本任务、目的决定的。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体现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来源于实践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最终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3.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5.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新课标增加内容)(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6.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出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总之,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7.要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相结合的角度看待创新的哲学依据(1)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2)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3)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8.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意义: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种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我们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②是民族振兴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④是个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应当注意:①要善于发现问题;②要敢于超越;③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④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⑤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能够说明和解决新问题。9.正确认识合理想象(新课标添加内容)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再现。在想象中,表象得到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加入到新的联系之中,成为新表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不同于被感知时的情形,甚至被改变得面目全非。想象在科学发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想象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艺术领域,以及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有助于打破原有联系方式的局限性,使人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起到开拓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也有助于人们利用眼前有限的信息线索,重新组织已贮存的表象,产生相应的形象,以便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想象往往受一定动机驱使,能使人明确行动目标,因而对人调节情绪和产生意志行为有极大的影响。灵感,就是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思维状态,这种状态能导致科学、技术、艺术的新构思和新观念的产生或实现。10.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11.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总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综上所述,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1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13.人类最早的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也叫生产劳动、生产斗争、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任何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生产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14.与生产劳动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基本实践的形式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种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变革等。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5.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逐步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它包括改造自然的试验和改造社会关系的试验。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16.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客体,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7.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推动、促进)作用。高考聚焦考向1认识的根本任务【例1】

(2010·全国Ⅰ)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特征和真理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的能力。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体现了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①②当选。③说法错误,应该是对已有理论进行辩证的否定。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④错误。选A。[答案]

A【探究1】

(2010·四川)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的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人们对地球变暖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但仍然认识不一,这表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反复性,②当选;人们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①当选,答案为A。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③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在实践中能够获得真理,④说法错误。[答案]

A考向2认识真理的过程【例2】

(2010·天津)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解析]回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答案范围是认识论范畴,其次也要仔细研读材料,要找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如“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及的知识点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从“新驿站”我们可以得出认识具有无限性。最后,考生要把相关知识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探究2】

(2010·福建)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局限性”体现了认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立足中国发展实践”体现了实践认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答案]

(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2)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考向3创新【例3】

(2010·全国Ⅱ)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创新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①说法明显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对其利用和改造,不能创造。把二氧化碳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并没有解决高耗能问题,故排除③。②④符合题意。[答案]

D【探究3】

(2010·福建)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

)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抗虫棉属于新技术,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农民增收,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即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D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D考向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例4】

(2010·安徽)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解析]本题限定角度为“实践的观点”,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探究主题,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探究4】

(2010·湖南)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错在“直接动力”上,舍去;④错在“确保”上,舍去;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进行了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说明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木星的认识的深化,故②符合题意;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美国进行了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这说明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动人们对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故③符合题意,选B。[答案]

B备练题库1.(2010·全国Ⅰ)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融合的能力。A说法错误。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材料中的“断言”实际上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C符合题意。D错误,建立在正确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才是可靠的。答案:C2.(2010·全国Ⅱ)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实践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精确预测,说明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也说明经过实践检验,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是正确的,①②当选。③④本身错误,理论作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不是有直接现实性,同时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答案:A3.(2010·全国Ⅱ)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问题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②客观存在事物具有确定性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庄周无法对事物的存在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他认为事物是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不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也就是否定了客观事物的确定性,同时也否定了通过实践可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②③符合题意。答案:B4.(2010·广东)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与把握,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观点一只强调了“习行”、“身世”即实践的重要性,观点二则突出了“读书”即认识的重要性,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答案为B。A、C、D与材料中心不符。答案:B5.(2010·安徽)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与之相符。A、D两项强调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C强调的是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答案:B6.(2010·湖南)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