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_第1页
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_第2页
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_第3页
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_第4页
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总复习(2012年11月)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党的七大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历史性飞跃,得出了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教材2页)(2)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先导。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党的一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2)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行党章(3)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4)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因素)(1)时代背景:时代主体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教材4页)(2)历史根据: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3)实践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7、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教材12页)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教材8、11页)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教材87页)第二,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理论轮廓第三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教材13页)今年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0周年。(2)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教材84页)(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教材23页)一是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三是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四是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9、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2、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教材62页)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是强调了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教材70页)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核心和实质。(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6、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3)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教材86页)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完整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1)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4、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教材93页)(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1)是非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标准)。(2)是非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8、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早把“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是列宁。(教材110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初级阶段”的概念.(教材112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1)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经历的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1)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为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3)有助于澄清疑惑,解决问题,更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4、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和简明概括。(教材122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教材138页)6、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中国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稳定。(教材125页)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行现代化。(教材154页)(3)战略特点其一,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其二,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其三,既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发展战略。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的要求(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强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性质决定的。(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单从解放生产力来说,改革也可称为革命。其二,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革命性的变化。其三,改革引起了人们社会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的重大变化,从这些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不亚于一场革命。(教材129—130)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2)必须树立发展的观念。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而改革又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所以,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3)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要形成稳定的社会局面,就必须改革和发展。(4)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稳定的程度统一协调起来考虑。(教材139页)4、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这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构。(2)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严密。(3)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6、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1979年,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当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成为技术、知识、管理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7、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材183—184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基本特征有三:(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行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教材186页)(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3)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6、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材193页)。(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7、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195页)。8、按劳分配以外分配方式:个体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的分配、按经营成果的分配、资产分配收入、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9、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项目,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教材217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教材230—231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教材204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教材207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教材225页):(1)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2)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3)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1)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2)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3)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不可偏废。(2)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233页)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重点是诚实守信。(教材240页)(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相互关系(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主要动力是坚持改革开放。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4、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优化教育结构。(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5、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状态,多元和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和而不同”才能和谐。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或“无矛盾”,而恰恰在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6、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等同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是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7、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1)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和作用范围。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为何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3)两者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一是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二是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十、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教材272页)(3)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把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放在首位。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标。(教材277页)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4、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十一、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至60年代初,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初步设想,并通过各种渠道转达给台湾当局。(教材252页)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3、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4、“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1)“一国两制”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是“一个国家”。(教材254页)(2)实行“两种制度”。(3)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高度自治并在经济上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教材255页)(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对和平共处原则作出了创造的运用和发展。(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4)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6、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行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基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教材294页)2.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材298页)3、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1)思想建设。始终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2)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作风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4)制度建设。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5)廉政建设。着力进行反腐倡廉建设。3、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斗争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不相容。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任其泛滥,将会葬送党和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事业。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内河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力求取得明显的成效。4.毛泽东把党的建设成为“伟大的工程”。(教材308页)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