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改革概述1.何为“改革”?
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改革的类型?(1)改革程度:局部调整和社会制度转型根本变革。(2)改革性质: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3)改革内容: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改革的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2)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直接原因)(3)民族危机严重;(外因)4.成功改革的重要条件?(1)顺应历史潮流,(2)改革策略正确,措施得力(3)先进思想或科学理论的指导(4)改革家的个人素质:才能、精神、个人境遇(5)获得广泛支持,改革者在力量对比中处于优势5.认识改革的影响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政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思想的解放……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民国改革清末新政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曲折探索战国北魏北宋明朝晚清民国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古代:富国强兵近代:救亡图存现代: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王朝中后期的自救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春秋战国的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2)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②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③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3)兼并战争不断。百家争鸣铁犁、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战国铁犁铧2.目的:直接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根本目的: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表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读“亏”)、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变革燕国——燕昭王改革4.商鞅变法(1)内容领域措施作用经济废除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奖耕织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军事(选官)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政治什伍连坐组织严刑峻法,强化统治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思想焚诗书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风俗强分家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2)变法的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3)评价:①积极: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②消极:a.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b.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c.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春秋和战国变法比较春秋:奴隶制贵族主导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战争奠定基础;重在改革经济(税制),没有触及政治制度,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新兴地主阶级目的是富国强兵,为兼并统一战争奠定基础建立;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包括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以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春秋战国领导阶级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背景诸侯争霸兼并统一战争内容经济经济政治军事影响维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统治(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政权(1)背景: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2)概况: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3)结果: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分裂割据、战乱不断、民族交融、走向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后期改革(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内容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粮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意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邻长里长党长5家25家125家直属于州郡的基层管理机构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评价:积极:①土地开垦推动了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有利于赋役征收,推动巩固北魏政权③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④隋唐沿用,影响深远局限:①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②随着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国家无地可授无法维持。(2)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重点是移风易俗。①穿汉服: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②说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士族的身份。④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⑤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贺兰贺独孤刘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493年,以“南下伐齐”为名,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①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较深,改革遇到阻力。②经济:平城经济落后,无水路漕运,粮食供给困难。③军事: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④地理:地处塞上,不利于“经略南方”。⑤文化:洛阳本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南朝争夺正统地位,欲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许】(3)实质: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4)意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流,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5)影响: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阶级矛盾;②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③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④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⑤手段过于激进,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且过于汉化失掉了本民族的尚武的民族精神,不利于维护其统治。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③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改革者的个人品质;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背景(1)国家统一: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社会危机: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3)边疆危机: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兵军事:收精兵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削实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制钱谷设置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将州郡财富大部分财富转运到京师,由中央掌控。权钱三冗危机【冗员】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4)范仲淹“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2.王安石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2)内容及作用:冗官冗费冗兵官僚机构裁汰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财政制度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军事体制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作用: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作用: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作用:培养了革新人才,宣传了革新思想。富国之法措施具体内容作用青苗法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募役法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规定按户等高下分派费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官僚不例外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均输法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减轻纳税户的负担,增加国家收入市易法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市场短缺时卖出限制商人对市场控制,增加国家收入强兵之法措施具体内容作用保甲法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政府军费开支保马法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节约了政府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将兵法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一名,专管训练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提高了武器数量和质量取士之法措施具体内容作用改革科举制度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取消明经诸科注重实际能力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3)评价①性质:地主阶级为了自救,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②富国方面有成效,增加大笔收入,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③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④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⑤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不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4)结果: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2.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3.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4.宋神宗动摇(后期)。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四)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1.背景:(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3)明中后期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2.概况: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3.内容:(1)政治:整肃吏治,加强考核(考成法)
(2)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考成法是明代万历时期中确立的的官员考核制度,由张居正在万历元年(1573)提出,并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主要靠吏部考评官员的方法。4.影响: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5.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务在强公室,杜私门”“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豪强地主反对;与皇权形成矛盾;君主专制制度(根本)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小结: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时间战国北魏北宋明朝背景诸侯纷争,社会变革民族冲突与交往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内容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商业贷款、兵农合一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影响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国家统一初期有效后被废止;富国未强兵暂缓危机,几乎废止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遭到鲜卑贵族反对失败,王安石被罢职结果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统治集团内部调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性质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目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结果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内容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政治:权力分配问题经济:财政收入问题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898年6—9月)(1)背景①政治:甲午战败,半殖半封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③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作用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根本触及顽固派的利益,促进新思想的传播。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利于增强军事实力。(2)内容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3)结果:戊戌政变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4)评价①性质: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和思想启蒙的意义。从背景看: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爱国性)从内容看: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进步性)从历史功绩看: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启蒙性)②意义:a.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b.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主张变法图强,救亡图存)c.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③局限: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5)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3.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1)清末新政(1901-1905)①背景:a.《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自救”b.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削弱革命运动声势。②开始标志:1901.1.29,流亡中的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发了变法的诏书,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清德宗实录》③措施:a.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b.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c.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d.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④性质: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⑤评价: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武装力量等,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导火线;b.清末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使辛亥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⑥影响: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2)预备立宪(1906-1911)①目的: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工作。它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②经过:a.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b.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c.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d.内容:预备期为9年;皇权至高无上。e.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皇族占7人。③实质: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④影响a.客观进步意义: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b.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c.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d.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新式教育培养一批革命新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斩断地方士绅上升渠道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革命思想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关系比较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相同点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方式:自上而下;作用: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封建地主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了3.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评价:促进了民主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3)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角度中华民国改革政治实行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经济1935年法币政策;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外交1928年6月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军事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小结: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改革意义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改革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1.主题:救亡图存2.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3.失败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4.启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戊戌变法变法图强晚清清末新政政府自救民国时期改革民主探索中华民国民主化1、过渡时期:1949—1956年(特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特点:曲折发展)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特点:严重破坏)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特点:停滞不前)5、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现在(特点:改革开放)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期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2)内容:①土地改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②经济改革: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③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3)结果: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标志: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召开中共八大。(2)结果:①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②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四个现代化文化大革命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19561958196019641966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后)(1)过程过程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①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实行改革开放;十八大(2012年)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十九大(2017年)
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②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
①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两个100年,分三步走)(2)具体内容:①对内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乡镇企业2006取消农业税2014三权分置2015脱贫攻坚战2017乡村振兴战略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2015年11月,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宿舍改造合同范例
- 代办陪护服务合同范例
- 兼职总工合同范例
- l安装合同范例
- 全款抵押车买卖合同范例
- 润滑购销合同范例
- 关于项目转让合同范例
- 中药制剂技术练习题库及答案
- 静疗练习题含答案
- 2025年庆阳货运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 2024年贵阳新春灯会元宵彩灯策划方案
- 刘润年度演讲2024:进化的力量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环境健康与安全(EHS)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印刷厂管理规章制度范例(三篇)
- 材料工程管理人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 ☆问题解决策略:直观分析 教案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养老服务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 综合与实践 设计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
- GB/T 18385-2024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