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与世界接轨,多姿多彩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食中餐四大菜系一一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西餐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入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②中餐以追求美味为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住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里弄和居住大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行轮船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1866年,洋务派创办福州船政局、马尾造船厂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水运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运业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铁路建设淞沪铁路(中国最早)、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收回利权运动)“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机车制造1882年“0”号机车投入唐胥铁路运行,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开始在广深铁路上奔驰。2003年,上海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有轨电车、汽车20世纪初,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出现汽车和有轨电车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出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飞机、民航业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一一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标志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班和航线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信邮政通信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为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信事业电报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电话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营业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传媒大众报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1833年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革命派创办《国民报》、《汉声》等20世纪前后,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创办《中央日报》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电影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中国第一部无声京剧电影:1905年《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电视问世: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1.23亿

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反映并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表现在:(1)政治: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鼓舞了国人爱国救亡的斗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2)经济: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的进程,有利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增强了中国各地、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趋向科学、理性。5.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西方。(2)随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深化。(3)地域之间严重不平衡。(4)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典例透析1、《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切入:考查近代风俗变化的因素。解析:可用排除法,④说法错误,封建制度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题干中仅涉及社会风俗的变化,而不代表封建制度的结束。所以可排除带④的选项,答案为B。点拨:善于抓住历史概念和搞清楚史实间的内在联系。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两幅图片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图一为20年代初的上海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交往中的合影。图一图二材料二图三是旧上海成都北路的石库门,每个里弄约二三十个单元,对外封闭,接连排列,体现西方城市民居联排的特点。图四是旧上海名气最大的西菜馆“红房子西菜馆”。图三图四(1)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上,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中国近代服饰方面的什么变化?(2)结合两组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切入:考查根据图片信息,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解析:材料一、二反映近代中国服饰方面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的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传统的裤、褂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上海男人有的穿洋装,有的仍着传统的中国服装。说明当时中国服饰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既崇尚穿着西装,又有中西合璧之服装如旗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中装亦不废弃,反映了中西文明共存、交融的过程。两组材料的图片说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文明也传输到中国,逐渐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建筑、饮食等。点拨:解答图片式材料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炼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有机联系,透过图片展示的直观表象而把握实质,即可得出答案。史料研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国名争得的铁路投资权共计英国2800英里6420英里俄国1530英里德国720英里比利时650英里法国420英里美国300英里材料二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600里,但其中8900里是外国修筑并控制的,清政府自建的只有660里。到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000里,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请回答:(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此时期的铁路修建有何特点?为什么?(2)这种铁路修建方式产生了什么结果?并举一例说明?(3)根据材料二,概述民国时期铁路修建的变化情况,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解析:(1)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并控制铁路沿线的矿藏、运兵权等;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将铁路修筑权拱手相让,放弃自主修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