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3、4号位扣球起跳足部和下肢各环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_第1页
排球3、4号位扣球起跳足部和下肢各环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_第2页
排球3、4号位扣球起跳足部和下肢各环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_第3页
排球3、4号位扣球起跳足部和下肢各环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球3、4号位扣球起跳足部和下肢各环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在排球训练技术水平和科研方式方法比拟先进的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通过高科技手段研究解释排球技术训练中的生物力学规律,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多是侧重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和力学分析,少量的也局限于运动规律机械力学研究上,结合动力学方面的分析还尚未发现.究其原因是排球跳动扣球整个动作经过的复杂性和分析手段方式方法的不完善.尤其在足底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由于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参数测量有困难.本文通太多机摄像技术和当前先进的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系统在时间上的同步,采集扣球起跳经过中足底以及下肢各环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参数,在统一的外部运动条件环境中,从动作构造这一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两种形式扣球起跳动作中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本文将以时间为同步,揭示排球运发动3、4号位扣球起跳经过中足部和下肢各环节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和特征.同时,进一步揭示优秀排球运发动扣球起跳技术的运动规律,为充实该项技术训练与教学提供科学根据.1、研究对象与方式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河南女子排球队的8名主力队员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身体健康,均无足踝或下肢病痛史.基本情况见表1.1.2研究方式方法1.2.1实验测量法采用两台日本产SONYDXC-637摄像机,采样频率是50Hz/s;比利时产Foot-scan足底压力鞋垫,采样频率为500Hz/s,测量时长8s.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同步测试,对实验对象四号位扣拉开球,三号位扣近体快球(下文简称4号位扣球和3号位扣球)的起跳动作进行测试,获取起跳经过中足部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指标.1.2.2实验设计运动学三维测试,从测试者的右侧、背侧用摄像机对每个运发动的各种起跳动作进行三到五次的三维立体拍摄,然后对起跳效果最好的一次进行技术分析.动力学测试,受试运发动穿统一提供型号的测试鞋,要求鞋垫大小要与鞋内底边缘高度吻合;正式测试前进行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连接和调试,受试运发动配戴测试设备后要先进行5分钟的适应性练习,然后对每个测试的动作做三次成功动作.2、结果与分析2.1起跳动作的运动学分析2.1.1起跳动作的阶段划分从运动学角度分析,排球扣球技术的起跳动作属纵跳类动作,纵跳类动作阶段划分的多根据人体重心升降、质心运动经过的对应关系、膝角变化以及能量转换等.根据研究需要,按照排球扣球起跳动作的顺序把起跳动作分为:右脚着地、左脚着地、重心最低以及双脚离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即是拍摄的4幅特征画面.2.1.2起跳动作的阶段特征金嘉纳的研究结果以为:时间因素是支撑缓冲最大肌力的获得以及蹬伸时最大功率的发挥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对支撑缓冲阶段和蹬伸阶段的严密衔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起跳时间是评定起跳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表示清楚起跳阶段的时间是影响动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表2可知,扣球起跳动作中,3号位整个起跳平均时间小于4号位扣球,差异性显著,3号位扣球起跳动作中蹬伸阶段平均时间大于缓冲阶段平均时间,而4号位扣球起跳动作中缓冲阶段平均时间大于蹬伸阶段.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起跳时间短,下肢动作速度快,也就是讲从缓冲到蹬伸的速度快.这样就使下肢伸肌群储存的弹性形变能力的再利用程度得以提高,便于发挥下肢肌肉快速收缩能力.故从这一特征看,采用3号位扣球起跳效果要好于采用4号位扣球起跳效果.但是,起跳时间快慢并不能反映动作完成质量的效果,它只是反映起跳蹬离动作的效果.在缓冲阶段,扣球起跳动作缓冲平均时间3号位明显小于4号位,差异性非常显著.在缓冲阶段,起跳脚获得较大的向人体后上方的支撑反作用力,使人体在水平方向上遭到一个制动的冲量,结果是运发动向前的水平速度损失,向上腾起的垂直速度增加,能量要发生转移或转化.但假如缓冲时间过长,水平速度损失则会加大,能量不能充分利用,势必影响起跳高度.因而缓冲阶段中,4号位扣球在一定程度上对蹬伸阶段的衔接有一定帮助,另外4号位扣球动作与3号位扣球动作技术上的差异可以能会影响缓冲阶段时间的分配.2.1.3起跳动作的人体重心速度特征从力学角度分析,人体重心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是影响起跳效果的两个方面.排球扣球起跳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发动充分利用起跳前获得的水平初速度,得到较大的向上腾起初速度,使其尽可能地在较高的位置上进行击球.从能量转化方面来讲,起跳前着地阶段水平速度越快可能创造出较好的弹跳效果,但在缓冲阶段,运发动因制动遭到向斜后方的地面反作用力,使得重心水平速度自然会下降,运发动通过脚部的着地缓冲与蹬伸动作,以及全身整体动作的协调配合,使人体获得尽可能大的向上腾起初速度,进而实现能量转化的最大化.表3的数据结果看,两种形式起跳中均有较大的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和较大的水平速度损失,4号位扣球起跳动作中的水平速度损失要大于3号位扣球,两者水平速度较大的损失可能是由于排球扣球起跳本身技术特点决定的,排球扣球跳投起跳阶段则是在较短时间内在获得较大水平速度后,通过缓冲、伸阶段得到较大的垂直方向腾起速度,争取高度,这就要求运发动有较好的缓冲与蹬伸能力来抵制地面给人体的制动力,而制动力的增大,水平速度损失就会越大,同时垂直向上冲量增大,并为垂直起跳获得较大的初速度提供保障.在排球项目上关于扣球起跳效果方面的文章还未见,而在其他项目上华立君、李世明等人对起跳效果曾做以研究,他们以为水平速度的损失与高度H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固然项目不同,但从起跳效果角度分析看,排球扣球起跳动作中较大水平速度的损失和较大的垂直速度对起跳效果将存在积极影响.2.1.4起跳动作人体环节的运动特征2.1.4.1缓冲阶段各关节运动特征分析在缓冲阶段,运发动所表现出的运动学指标及变化趋势为:各关节相应关节角度逐步减小,直到最小值(见表4).从表4能够看出,两者起跳经过中关节缓冲阶段,各关节角度呈逐步减小趋势,直到最小值.在缓冲幅度方面,两种形式起跳动作中髋关节的缓冲幅度相对较小,4号位缓冲幅度略小于后者.膝关节缓冲幅度相对较大,4号位扣球动作缓冲幅度略大于采用跳步的缓冲幅度,踝关节缓冲角度相对较小.在角速度方面,两种形式起跳动作中缓冲阶段膝关节角速度值远大于髋关节和踝关节平均值,从角速度与幅度看,髋关节缓冲度均较小,主要原因是髋关节只进行了稍微的缓冲便进入了加速蹬伸状态,相应的角速度也会较小,由于4号位扣球和3号位扣球均有较大的水平速度,为了抵制较大水平速度所产生的冲量,膝关节角度必然会减小,并在缓冲阶段克制冲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排球扣球起跳技术动作看,缓冲是为了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缓冲段获得较大垂直初速度,并尽可能的在高点扣球,这就要求运发动必须通过快速蹬伸来完成起跳,所以膝关节缓冲幅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大则会对动作的完成质量有一定的影响.2.1.4.2蹬伸阶段各关节运动特征分析从技术环节分析,蹬伸阶段是从缓冲结束到双脚蹬离地面的经过,蹬伸阶段是运发动获得向上腾起初速度的重要阶段,蹬伸动作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发动的腾起初速度,影响着运发动的腾起高度.由表5能够看出,此阶段两者动作中的幅度与角速度峰值均值都以髋关节数值为最大,依次是膝关节、踝关节.这表示清楚在起跳时,运发动是髋,膝,踝三关节依次加速蹬伸,是大关节肌群首先发力,以大关节肌群带动小关节肌群,以到达理想的起跳效果,因而下肢关节合理地加速用力顺序对起跳效果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分析还发现,运发动的踝关节缓冲与蹬伸幅度、角速度最大值均值较小,讲明踝关节蹬伸相对缓慢,这对蹬伸时的起跳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2.2起跳动作的动力学分析2.2.1起跳动作的足底压力特征分析人体在静止或运动时,其本身要想获得一定的运动速度,必需要和地面之间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示清楚,在排球扣球起跳经过中,运发动足底的压力分布和各阶段技术动作有着严密的关系.从图1,2和表6得出:运发动4号位扣球和3号位扣球起跳动作经过中左足出现明显的双峰形变化曲线,右足成倒U形变化曲线,无明显双峰形变化曲线.两者比拟结果为:4号位左足最大压力显著性小于3号位;而右足平均压力显著性大于3号位扣球.4号位左足为中枢脚,左足首先着地,出现了一个小的波峰,然后压力下降,呈现一个波谷,接着压力上升,接着呈现第二次波峰后开场下降.右脚着地在第二次波峰构成时刻开场出现压力值,其峰值出如今左脚最大峰值之后.第一波峰冲击力反映在缓冲阶段地面施与人体最大冲击力的大小,随着中枢脚的着地支撑,左腿伸肌肌群开场退步忍让性收缩,抗衡由于快速助跑起跳所造成的强大冲击力,当伸肌肌群所产生力与外力相等时,竖直力不在下降,构成波谷,该波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起跳腿的缓冲能力,第二个波峰出如今蹬伸之前,而此时右脚开场着地,力值开场增大.进一步观察发现,在缓冲结束进入蹬伸阶段时,左脚力值开场减小,右脚力值开场到达蹬伸最大值,理论上以为,在缓冲阶段左脚缓冲开场,右脚应快速上步来共同完成缓冲,然后两脚同时进入蹬伸阶段,产生最大力值并获得竖直方向的高度,而图中看到整个曲线图的变化中右脚没有明显的缓冲迹象便进入蹬伸阶段,只存在一个明显的波峰,同时左脚与右脚最大蹬伸力值从时间上看,左脚最大力值先于右脚产生,并且远大于右脚峰值,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讲明在缓冲阶段过渡到蹬伸阶段左脚起主要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讲明了右脚没有积极的上步来缓冲由于较大水平速度所产生的较大冲击力,使得缓冲阶段过渡到蹬伸阶段时左脚承载着大部分的负荷,而右脚只是在蹬伸阶段起到一定的蹬伸作用.3号位扣球足底压力变化曲线图上,两足出现明显的双峰变化曲线,3号位扣球经过中,两脚落地缓冲,出现了第一个波峰,然后压力下降呈现波谷,接着压力上升,这时出现第二次小的波峰.在扣球动作中,两脚落地缓冲首先获得最大缓冲峰值,对应时间上,左脚峰值也存在先于右脚产生,并没能到达同时落地缓冲,缓冲结束进入蹬伸阶段时,左右脚第二次波峰出现时产生峰值都要小于缓冲段的最大峰值,并且在蹬伸阶段,同样出现了两脚蹬伸不同步的现象,从图2看到左脚首先蹬伸,右脚落后于左脚蹬伸,并且左脚力蹬伸值呈减小趋势,右脚力值呈增大趋势.产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缓冲阶段缓冲较大水平速度所产生的较大冲击力不完全便进入蹬伸阶段造成的,使得在蹬伸阶段运发动既要完成蹬伸,又得抵制缓冲段的缓冲任务,另外二级运发动缓冲与蹬伸气力的缺乏及技术的稳定性差等因素,可以能会产生蹬伸阶段两脚完成蹬伸的不同步,对起跳效果产生负面影响.2.2.2起跳动作的足底压强特征分析压强峰值压强分布是压力鞋垫每个传感器在单步运动中测得的一个最大压强值,它所反映的是足底各区在运动中所到达的最大水平.表7是经过处理后的足底各区的峰值压强指标.表7数据能够看到,在4号位扣球起跳经过中,左足峰值压强按大小顺序依次为H2,H1,M5,M3,M4,M1,T1,M2,右足顺序依次为M2,H2,M3,H1,M4,M5,T1,M1.在3号位扣球动作中左足峰值压强按大小顺序依次为H2,H1,M3,M5,M1,M4,M2,T1,右足顺序依次为H1,H2,M2,M3,M1,M4,T1,M5.运发动的足底压强结果表示清楚,尽管压强出现区域个体差异,但总体具有一致性,4号位扣球动作中最大峰值压强左足主要出如今H2,H1,M5处,即足后区和前足区外侧,右足主要出如今M2,H2,M3处,即前足区内侧和足后区内侧,从数值上进一步看到,左足最大压强值后足远大于前足,右足最大压强值前足远大于后足,3号位扣球动作中最大峰值左足主要出如今H2,H1,M3处,右足主要出如今H1,H2,M2处,从数值上看,左右脚后足最大压强值均远大于前足最大压强值.通过对4号位扣球与3号位扣球动作足底压强的分析,我们发现其最大压强峰值区域的产生符合排球运发动的技术特点,另外3号位扣球动作中看到,前足最大压强值较小,讲明单位面积内压力值也就较小,压力值的过小也将影响排球运发动起跳蹬伸力值.3、结论与建议3.1结论3.1.14号位整个起跳时间长于3号位扣球;人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大.3.1.24号位左足最大压力显著性小于3号位;而右足平均压力显著性大于3号位扣球;3号位前足是压力最大峰值主要出现区,中足压力峰值不明显.3.1.34号位扣球动作中最大峰值压强左足主要出如今H2,H1,M5处,即足后区和前足区外侧,右足主要出如今M2,H2,M3处,即前足区内侧和足后区内侧.3.2建议3.2.1加强排球运发动扣球起跳形式的训练,注意起跳时人体环节配合的协调性,并构成动力定型.3.2.2加强排球运发动下肢关节缓冲与蹬伸气力训练,应十分注意膝,踝关节运动的同步性训练.3.2.3根据排球运发动足部主要区域受力分布特点,有目的的训练运发动足部关键区域(如第二、第三跖骨)周围肌肉群的气力,以提高起跳能力,预防与减少运动损伤.以下为参考文献:[1]黄延春,李毅钧.世界优秀女排队员背飞扣球技术比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35(8):139-144.[2]孟春雷,李毅钧.中外优秀女排运发动拦网技战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