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元宝山区古山镇中学2022年高一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②
C.④>③
D.④<②15.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②④之间气流只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③④之间的风速D.该热力环流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参考答案:14.C
15.D2.下列地区形成世界“城市群”或“城市带”有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C、巴西高原
D、北美五大洲参考答案:D3.读某季节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37.图示洋流环流系统可能出现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8.该季节①洋流的主要动力及洋流性质是A.东北信风寒流
B.东北季风
暖流C.东南信风暖流
D.西南季风
寒流参考答案:37.B
38.D37.图示洋流位于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环流系统呈顺时针方向,可能出现的季节是夏季,B对。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D错。春季、秋季方向不明显,A、C错。故选B。38①洋流是索马里洋流,该季节①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北半球是夏季,主要动力是西南季风,是离岸风,洋流性质是寒流,D对。东北季风影响时,北半球是季风,①洋流是暖流,B错。A、C错。故选D。4.左下图为我国某地农业产值构成图,右下图为该地基塘生产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4.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A.种植园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25.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优点是A.可以节约用水 B.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C.可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D.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参考答案:24.C
25.D24.读图可知,该农业地域类型中既种植水稻、花卉、蔬菜,也养殖桑蚕、发展渔业,属于混合农业。正确答案选C。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或者渔业都占有一定的比重。25.该农业地域类型中,养蚕的蚕沙和种植甘蔗的甘蔗叶用来喂鱼,鱼塘的塘泥用来给桑树和甘蔗施肥,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正确答案选D。5.下列四幅图中,表示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和降水量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B热带雨林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最低温度大于15℃,年降水量大于2000mm,且降水较均匀。结合图中气温和降水特点,B项正确。【方法技巧】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第一步: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月温度高则为北半球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第二步: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根据提供的气温资料,确定气候带。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最冷月气温>15℃0℃~15℃<0℃最热月<5℃季节变化终年高温冬暖夏热冬寒夏热终年严寒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极地气候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以“水”定“型”——再根据降水资料,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主要从季节变化和年降水量两个方面讨论。热带气候最冷月>15℃全年多雨,>2000mm热带雨林干湿季明显,700-1000mm热带草原雨旱两季,>1500mm热带季风全年很少,<250mm热带沙漠亚热带最冷月>0℃冬雨型,300-1000mm地中海雨热同期,800-1500mm亚热带季风全年湿润,700-1000mm温带海洋性温带最冷月<0℃雨热同期,500-1000mm温带季风全年降水少,250mm左右温带大陆性
6.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回答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参考答案:A7.对于地面来说,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刻一般为A.日出前后
B.正午
C.午后一点
D.午后两点参考答案:B8.右下图为台湾岛轮廓图,读图回答47~48题。47.台湾岛修建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矿产48.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分布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参考答案:A
B9.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14.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C.岩层挤压D.火山喷发15.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参考答案:14.A
15.D【14题详解】图示地貌景观是风蚀蘑菇,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A对。河流堆积形成的是平原地貌,B错。岩层挤压是褶皱构造的成因,C错。火山喷发是岩浆喷出地表,属于岩浆活动,D错。【15题详解】这一景观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干燥少雨,外力以风力侵蚀为主,D对。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植被稀少,A、B、C错。【点睛】图示地貌景观是风蚀蘑菇,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西北地区的环境特点是干燥少雨,外力以风力侵蚀为主。10.下图示意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一般过程,如阶段Ⅰ所示,在市场等因素的驱动下,在中心区形成汽车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关联企业都集聚而来,形成由核心企业和关联企业组成的汽车产业链。完成15~16题。15.关联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布局的主要目的是①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②节约运输成本③开拓产品市场
④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16.阶段III集聚在中心区域的核心企业和部分关联企业向外扩散是为了①提高生产技术
②完善配套设施
③扩大销售市场
④降低生产成本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参考答案:15.B
16.C第15题,具有工业联系的产业形成聚集,一方面有利于相关企业的信息交流与便利的技术协作;另一方面,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最终促进关联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协同发展。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第16题,Ⅰ、Ⅱ、Ⅲ三个阶段中,阶段Ⅲ中心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最完善,但随着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心区域存在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政策优势减弱、环境成本上升、市场饱和等问题,因此为了扩大销售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部分企业向外扩散。③④正确,故答案选C项。11.读图4“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18--20题。图4
18.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1954年
B.1960年
C.1963年
D.1995年19.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明显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A.经济的发展
B.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死亡率上升
D.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从图中“三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接近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C.低----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参考答案:C
B
D略12.唐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是A.因设备简陋而造成的观测误差
B.精确的测算出地球公转周期C.发现了地球自转周期
D.反映了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现象参考答案:D13.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该景观的形成与流水作用密切相关(如下图)。凹岸: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凹岸通常受主流冲刷,水深、流速较大。凸岸与之相反。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31.关于图中乙、丙两地,分析正确的是(
)A.乙为凸岸堆积,丙为凹岸侵蚀
B.乙为凹岸侵蚀,丙为凸岸堆积C.乙为凹岸堆积,丙为凸岸侵蚀
D.乙为凸岸侵蚀,丙为凹岸堆积32.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
B.甲-c-沉积-兴建仓库C.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参考答案:31.A
32.C(1)读图可知,乙岸出现堆积物,河道远离乙岸,是凸岸,河道不断向丙岸移动,说明丙岸遭到侵蚀,是凹岸,故A正确。(2)甲地位于荆江左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侵蚀甲地对岸,该处以堆积作用为主,A错误;甲地弯道水速较慢,应对应a,B错误;乙地位于凸岸,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弯道水速较慢,适宜种植农作物,C正确,D错误。14.关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正确的叙述是()A.城市中每一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B.城市中各功能区之间的界线十分明显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D.行政中心区是各类城市共同拥有的参考答案:C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城市功能分区,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商业区中可能有住宅,住宅区中可能有工业的分布。因此,城市中每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但并非只有一种功能;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行政中心区并不是各类城市共同拥有的功能区,据此分析选C。【点睛】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商业区中可能有住宅,住宅区中可能有工业的分布。15.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是(
) A.
春夏秋冬的更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
昼夜的交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参考答案:C16.下列辐射中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参考答案:C17.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分界线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D.晨昏线始终与经线重合参考答案:B18.有关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是A.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晴朗天气B.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晴朗C.冷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D.冷锋过境后,气温和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参考答案:B19.读某地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简图。回答阶段I,该地区企业的生产特点为A.专业分工程度高
B.总体生产能力强C.各企业团结协作
D.各企业之间联系少参考答案:D20.读下图,回答22~23题。22.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C.在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23.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①气流温暖湿润参考答案:22.B
23.C21.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参考答案:D22.右图为我国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该地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参考答案:D23.读“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7.图中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是()A.酸雨
B.臭氧层破坏C.全球气候变暖
D.水旱灾害频繁8.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的环境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是()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普遍性原则参考答案:7.C8.C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温波动上升,这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故C项正确。第8题,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的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所以需要遵循共同性原则,C项正确。24.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8.表示大气向外辐射能量的箭头是A.①④⑥
B.③④
C.④⑥
D.③④⑥9.导致“秋阴不散霜飞晚”的主要原因是A.①弱
B.②弱
C.③强
D.⑤强参考答案:8.B
9.C8.据图可知,大气向外辐射能量的箭头是③④,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指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选B。9.“秋阴不散霜飞晚”之“秋阴”说明是阴天,此时,大气层厚,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较为明显,地面损失的热量在一定意义上得到补偿较多,近地面降温较慢,故“秋阴不散霜飞晚”,图中,③为指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选C。【点睛】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需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之后地面吸收热量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散热量。近地面大气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放散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该类辐射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据此,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5.图3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表示大理岩形成的箭头是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只参与了②③环节B.⑥⑦⑧为熔融(重融)作用ks5uC.甲类岩石中常能找到化石D.最常见的乙类岩石是花岗岩参考答案:3.D
4.A26.读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及预测示意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英国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D.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参考答案:C城市化速度大小主要看图中曲线的斜率,斜率大,速度快;斜率小,速度慢。读图可知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故C正确。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故A错误。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故B错误。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故D错误。二、多选题(共10分)27.(双选题)下列说法,从地理学原理的角度考虑,错误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沧海桑田”C.“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D.“坚若磐石”参考答案:AD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水循环和外力作用等基本原理,结合选项内容逐一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训练。28.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下降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参考答案:BC29.(双项选择题)右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若将右图中的昼夜现象转绘到下图以极地为中心的半球图上,能正确反映右图昼夜现象的是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D三、综合题(共38分)30.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18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2)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____带;(3)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参考答案:(1)西风带(中纬西风、盛行西风)(2)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3)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热量31.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下右图)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下左图)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与面积比较表
单位江苏山东新疆西藏面积/万平方千米10.2615.30160.00122.00人口/万人740691251934270(1)试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激增带来的负面影响。(2分)(2)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6分)(3)试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能否把东部地区大量人口迁移到西部地区,实现东西部地区人口的均衡发展,请说明理由。(6分)参考答案:(1)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在大量减少,环境质量也在下降,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等。(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西部人口稀疏。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农业、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人口多;而西部多山地、高原、荒漠和草原,工商业、交通业欠发达,人口密度小。(3)不能西部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大量迁移加大西部的环境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兔舍养殖建设合同样本
- 共享充电宝股合同样本
- 内部划转合同样本
- vr设计制作合同样本
- 农户贷款合伙经营合同样本
- 个人签合同标准文本
- 公墓修建合同样本
- 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试题及答案
- 企业外包设计合同样本
- 公路项目工程合同样本
- 部编教材教读课教学课例例说课件
- 冀教2011版四年级英语下册《Lesson23MyFavouriteSchoolWork》评课稿
- 人文素养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泌尿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 SWITCH 勇者斗恶龙11S 金手指 版本:v1.0.3 最大金币 最大迷你奖章 32倍经验 最大攻击 所有材料
-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讲义
- 综合能力测试真题和答案
- 客服电话服务标准
- 黑龙江省铁矿分布情况
- 光伏组件技术规范书
- 2023年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