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2020.09部编版教学课件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程标准(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时空定位课前篇自主学习课堂篇
合作学习课后篇巩固练习素养篇合作学习
课时作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政治协商会议(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
开幕。(2)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北平2.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3.开国大典(1)标志: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临时宪法
(2)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面临困难(1)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2)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3)新中国面临完成新解放区的
,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
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土地改革侵朝战争2.土地改革(1)背景: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意义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措施①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
”。②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米棉之战
(3)意义①到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04.抗美援朝(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鲜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③朝鲜政府要求。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过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4)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1953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建国初期外交政策与成就(1)按照“
”方针,先后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芬兰等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一边倒2.50年代外交(1)日内瓦会议①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
会议。②
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日内瓦印度支那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过程::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②内容: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领土主权
(3)亚非会议①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②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③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避免了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4)外交新进展: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求同存异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2.过渡时期经济成就(1)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工业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
原则。(2)大会确立的
制度是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4.毛泽东思想发展: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补]小知识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响吗?54——代表当时已知的我国54个民族28——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1949年革命胜利,历时28年►[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过渡性、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具有历史开创性。►[联]
1949年经济情况简表项目全国总产量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工业生产50%农业生产25%粮1.1亿吨27%棉花44.4万吨49%钢15.8万吨83%煤0.32亿吨48%►[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状况►[拓]稳定物价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导致人心不稳。上海使用行政手段开展“银元之战”,使用市场手段开展“米棉之战”,打击奸商对银元和市场的操纵。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注]三八线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美、苏占领区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有效期为30年。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一年后该条约废止。►[补]印度支那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把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两大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点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拓]过渡时期►[辨]三大改造►[补]五大省级民族区域分布探究主题一中国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史料一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史料二我们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阶层、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史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探究点:(1)史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根据史料二,归纳我国民主协商政治的作用。提示: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政;不同团体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3)史料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其根本前提是什么?提示:依据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置自治机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前提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过贡献。
(2)现实原因①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②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2.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①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②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③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探究主题二工业化奠基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史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史料二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探究点:(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2)史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1.全面认识“一五”计划(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成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答案:C1.“一五”计划的区域分布特点[史][识]上图直观表明“一五”计划集中发展了以国防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和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2.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史]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识]本史料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凸显民主群众广泛性[史]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74.5530.1113.647.397.392.2723.86[识]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人民性,是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4.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凸显意识形态之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月内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11949年10月2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1949年10月4日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31949年10月5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41949年10月6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国51949年10月6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61949年10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月内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71949年10月7日波兰人民共和国81949年10月1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91949年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01949年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11950年1月18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识]史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的均是社会主义国家,属社会主义阵营成员,这反映出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成就,打破了外交孤立的局面。5.20世纪50年代中期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差别[史]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识]大小国平等、和平共处的内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随堂训练]题组1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1.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实行高度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针对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故选B项。答案:B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结合图示中的文字可知,最适当的标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答案:B3.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解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答案为A项。答案:A4.毛泽东说,“在座的各位和广大积极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C.三权分立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D.议会至上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项正确。答案:A题组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渡时期5.“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渡时期”是指(
)A.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1949—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D.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解析:“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1949—1956年,D项符合题意。答案:D6.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A.工业 B.农业C.交通 D.教育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的行业②应该是工业,故A项正确;农业不是优先发展对象,故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重点,故C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重点,故D项错误。答案:A7.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解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8.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解析: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材料中提到“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是在强调国民经济的稳步协调发展,因此,答案为C项。答案:C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时空定位课前篇自主学习课堂篇
合作学习课后篇巩固练习素养篇合作学习
课时作业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正确探索(1)中共八大①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②大会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①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内部矛盾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大跃进3.政策调整(1)调整:从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多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2)成果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②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1960二、“文化大革命”1.背景(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
”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文化大革命2.过程(1)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2)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4)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江青等人极力反对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5)
年9月,毛泽东逝世,10月上旬,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邓小平1976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阶段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2.成就(1)工业:从“一五”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国防: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成功地爆炸了
、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原子弹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文化教育: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5)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6)20世纪70年代外交①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
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联合国3.意义(1)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3)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梳]►[注]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错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释]“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对制度坚持不力、有法不依、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民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与急迫。►[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充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程的曲折性与艰巨性。►[拓]“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遭到极大破坏,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两弹一星”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联]时代精神实证“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辨]注意区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两个不同的概念。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至1979年中美建交时,美国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探究主题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实现钢产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探究点:(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的核心和特点是什么?提示: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2)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该事件有何特点?提示: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1.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失误产生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2.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3.综合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①“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探究主题二对“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反思史料一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使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探究点:(1)史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现象:国家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等的个人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根据史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提示: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发生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严重后果看,“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
(3)从历史传统看,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人们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的情况不一致,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的情况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的情况不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B1.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状况[史]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识]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的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原因: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或八字方针)。2.“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历史解读[史]“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识]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动荡及“左”倾错误的影响。1975年:得益于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及人民对“左”倾错误的抵制。3.城市化进程凸显经济发展状况[史]
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表(估计)时期流向人口(百万)1953—1961年农村至城市39.241961—1977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67.25——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识]
1953—1961年城市人口增加根源于“一五”计划实施及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1961—1977年人口向农村迁移,原因是中央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城市解决不了大量的就业压力。
[随堂训练]题组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1.“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故选B项。答案:B2.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浮夸风。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图片漫画正是浮夸风的表现。答案:D3.下图是1967年1月13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 D.“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时间节点“1967年1月13日”和图中“中国陷于混乱”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市场推广合同:某品牌与某营销公司的市场推广细节
- 2024年度房产经纪与代理销售合同
- 清苑租房合同范本
- 2024年度环保设备销售与安装合同
- 网上买房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光伏发电项目融资合同标的:50兆瓦光伏电站建设与融资
- 停车金额合同范本
- 2024版人工智能研发团队租赁合同
- 餐厅营销合同范本
- 管道合同范本
- “西学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超滤反渗透操作说明书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课件
- 送达地址确认书(样本)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6.1 百分数的认识丨苏教版 (共16张PPT)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3课 多变的大自然 ︳冀美版
- 儒林外史试题含答案
- 节能减排意识培训课件
- 施工升降机维修保养检查记录
- 论高等院校开展工业设计专业的必要性
- 数据中心调研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