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1.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促成了游学风气,从而兴起了士阶层越陌度阡投师问学的游学之旅和朝秦暮楚官海沉浮的游说之旅。游学之风可以说明()A.王室衰微动摇教育根基 B.政局动荡促使士族流动C.社会转型推动学术下移 D.诸侯争霸加快人才培养2.“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下列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民贵君轻 B.节俭、尚贤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3.商鞅认为,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压制民众,“弃其所喜,赴其所恶”,将民众视为可供驱使的牲口,“削民以弱”是其国家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从侧面反映出商鞅变法的()A.重农抑商理念 B.儒法调和色彩 C.道义和人性化 D.强制性和功利性4.“这一时代和印度的佛陀时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正好相当,有人把世界史上的这一时代称之为‘轴心时期’。”“这一时代”中国正值()A.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C.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D.罢黜百家并独尊儒术5.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A.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B.经济上井田瓦解土地私有C.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6.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句话主要蕴含了老子的()A.官僚驾驭术 B.道德修养观 C.朴素辩证法 D.历史唯物论7.下列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现象的是()A.相地而衰征 B.初税亩C.废井田,开阡陌 D.王与马共天下8.右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间互相竞争彼此攻讦 B.儒墨两大学说成为了主流思想C.思想大一统局面逐渐确立 D.思想存在分化和融合两种趋势9.西周晚期以后,在“公田”之外,一些贵族又往往驱迫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增加分外的土地,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不征贡赋,实际上承认为他们私有,称为“私田”。这表明当时()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私有财产的出现B.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下降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自耕农日渐增多D.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有利社会转型10.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需要“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A.体现了礼法并治的政治观 B.奠定了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C.顺应了集权政治发展需要 D.推动了诸子学派思想的交流11.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A.仁爱思想 B.忠恕之道 C.等级秩序 D.以德治民13.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14.哪一次改革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A.商鞅变法 B.吴起变法 C.庆历新政 D.隆庆新政15.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说明董仲舒的基本态度及意图。(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材料三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阅读材料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团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的意义。参考答案:1.C2.B3.D4.A5.B6.B7.D8.D9.D10.C11.D12.C13.C14.A15.A16.(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严刑峻法。态度:全盘否定。意图:批判法家,提升儒学地位;维护统治。(2)贡献:实现富国强兵,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因素:立场,时代,视角。17.(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巩固统治。(2)特点: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背景: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②“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