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铜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_第1页
国际铜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_第2页
国际铜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_第3页
国际铜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_第4页
国际铜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铜加工现状及我国铜加工发展战略2008年04月30日12:4904月30日讯

(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

萧今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铜材需求旺盛,发展迅猛。尤其是我国铜加工业发展更是迅速,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铜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产量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位,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工艺技术创新十分活跃,现代化的铜加工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但是,我国铜加工业大而不强、技术经济指标不够先进、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与集约化程度不高、技术装备先进与落后并存等弊端尚未彻底改变。面临以上及资源短缺问题,我国铜加工行业正在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短流程工艺,提高自动化和连续化水平,节能减排,特别是发展利用再生铜资源直接生产铜加工材技术,以确保中国铜加工工业继续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铜加工业未来发展似应在优胜劣汰、企业整合和做大做强、做专做精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高端的高精尖铜加工产品,逐步减少物耗和能耗高、污染较重的普通产品的生产。

一、国际铜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世界铜加工产量

近几年来,全世界除中国铜加工以年10-12%的速度增长外,其他所有国家铜加工材产量一直在1000万吨左右徘徊。截止2007年底,全世界铜加工材总产量约1650万吨,其中中国铜加工材总产量已达628.8万吨,为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居世界第一位。世界上铜材主要生产国是:中、美、日、德、法、意等。其中,日本和德国为铜材主要出口国,中国为铜材主要进口国。世界主要铜加工材生产国的产量见表1。

表1

世界主要铜加工材生产国产量(2)

(万吨)

国别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中国

159.6

185.8

251.2

319.6

471.6

502.5

532.4

美国

408.2

337.3

331.5

328.2

357.4

357.4

339.4

日本

204.8

176.9

169.6

171.0

178.5

173.8

181.6

德国

190.8

175.2

165.0

164.0

法国

71.6

79.8

78.0

75.5

69.4

65.4

意大利

135.5

127.9

126.0

125.2

132.4

83.3

142.7

世界合计(1)

1206.2

1136.0

995.9

967.0

927.9

908.1

944.2

注:(1)世界合计中不包括中国大陆铜加工材产量。

(2)数据来源于世界金属统计《WORLDMETALSTATISTICS》。

2.世界铜加工发展趋势

以美、日、德铜加工发达国家为代表,铜加工企业在上个世纪末期已基本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进程,建立了跨国集团并进行全球化经营,如KME、Wieland、Olan、日本三菱等公司。最典型的是欧洲金属公司KME,几乎囊括了全部铜加工材品种,在世界主要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年铜加工能力达到85万吨。以日本企业为代表,引导世界铜加工向精细方向发展,在铜合金引线框架等高精带材研发和生产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未来几年国际铜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数量和规模不会有太大变化,产能和产量也不会有太大增长,而产品品种会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会更加精益求精、更加节能环保。具体来讲:在铜加工工艺上,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铜加工装备上,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发展。

二、中国铜加工业现状

1.中国铜加工材产量与消费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铜加工材发展十分迅速,2007年产量达628.8万吨,同比增长24.1%,再创历史新高。

表2

中国铜加工材产量进出口量与消费量(万吨)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年产量

185.8

251.2

319.6

471.6

502.5

532.4

628.8

进口国

74.1

91.8

105.6

119.5

118.7

109.2

105.4

出口国

12.4

11.2

23.3

39.0

46.4

55.9

50.0

表现消费量

247.5

331.8

401.9

552.1

574.8

585.7

684.2SMM上海有色金属网2.中国铜加工材品种

近年来,中国铜加工材品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紧密结合市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传统铜加工材已经逐步完成了向现代铜加工材的转变。其重要特点是向高精度、高性能、环保、节能方向发展,许多产品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质量已稳步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已处国际先进行列,各主要铜材生产厂家除按国家标准生产外,还可以直接接受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标准订货。这表明我国铜加工材生产进一步国际化。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对铜材的多方面需求,各铜加工企业还相应制定了许多内部供货技术标准。中国铜加工材约有250种合金,近千个产品品种,是世界上产品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众多的铜加工材品种中,涌现出一大批热点产品和按国际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代表着我国现代铜加工技术和应用的主流方向。这些产品有:空调管、超长冷凝管、高效散热管、同步器齿环、水道管、接插元件带、焊接带、变压器带、电缆带、水箱带、长空芯导线、高速列车接线、环保铜材、功能材料、合金线等。SMM.近期,我国铜加工材主要品种的产量见表3,主要品种的进出口量见表4和图2至图6。

表3

中国铜加工材主要品种产量

(万吨)

品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板带材

18.2

30.1

43.9

58.2

79.4

85.4

88.2

管材

15.1

36.8

51.3

66.3

99.7

105.0

112.1

棒型材

10.0

27.1

26.0

34.2

71.3

68.5

71.2

线材

20.2

60.2

117.3

123.0

183.8

198.8

208.2

箔材

0.2

0.2

2.8

7.9

11.6

12.6

15.3

说明:2006年铜盘条103万吨,棒型材产量中包括8.36万吨铜排。

表4

中国铜加工材主要品种进出口量

(万吨)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板带

进口

16.3

20.2

23.7

27.3

27.3

27.0

24.4

出口

2.0

27

3.1

4.3

5.0

4.9

3.9

管材

进口

4.7

3.5

3.2

3.3

3.2

3.1

3.3

出口

1.8

2.6

5.3

9.8

13.1

17.6

18.5

棒型

进口

10.1

10.6

10.5

12.4

12.0

11.6

11.3

出口

0.3

0.7

0.7

1.4

1.2

1.0

1.0

线材

进口

29.2

38.6

43.0

45.2

38.4

33.2

32.6

出口

1.0

1.1

1.5

2.2

2.2

1.8

1.7

箔材

进口

12.8

18.4

24.5

30.4

27.3

33.2

33.0

出口

6.3

8.7

10.9

15.6

16.1

18.9

16.7smm.CN3.中国铜加工的工艺技术

我国铜加工工艺技术的特点是先进与落后并存。代表性铜加工企业如中铝洛阳铜业集团等,技术与装备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而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与装备还停留在上个世纪70~90年代水平。由此形成了我国铜加工工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现状,造成了国民经济所需高、精、尖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解决的被动局面。

近期,我国铜加工工业主要的技术进步有:

(1)传统的三级式铜及铜合金生产方式正在被打破,生产工艺流程进一步缩短,为节能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经典的铜加工分为合金熔炼与铸造、热加工、冷加工三段式。目前热加工工序正不断地被压缩或取代;卧式水平连铸卷坯—高精冷轧、上引连铸坯—高精拉伸等方法,已被普遍采用,并已成为空调管,内螺纹管、合金线材、锡青铜带材等热点产品的主要生产方法。对我国铜加工节能、降低成本、节省投资等起到了重要作用。SMM.(2)光亮铜线杆连铸连轧技术和机列是铜加工材连续化生产的最成功的范例,现已经成为线坯生产的主导方法,取代了线坯锭铸造横列式轧机热轧(黑杆)的高能耗、高耗铜、低质量、高污染的陈旧工艺和装备。我国光亮铜杆生产技术包括有:轮式连铸、履带式连铸、上引连铸等,合金熔炼包括有感应熔炼、竖炉熔炼、真空熔炼等,以满足不同生产的需求。

(3)高精板带材带式生产法迅速取代了块式生产法,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改善环境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这两种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板带材生产中被加工的工件是带卷还是板块。高精板带卷式生产法典型的工艺流程是:大铸锭热轧获得卷坯(或卧式连铸卷坯)—卷坯双面高精铣屑—高精冷中轧—保护性罩式炉退伙—高精度成品轧制—展开式保护气体退伙—板材横剪、带材纵剪。带式法取代块式法,对高精板带来说是一种革命化的变革,实现了铜板带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达到了生产高效、节能、节材、高质量等目标。特别是卷坯的表面铣屑和保护性气体退伙,不但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使长期存在的、以清除氧化铜为目的的酸洗工序得以根除,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污染,改善了环境。

(4)管材卷式生产法已成为我国管材生产的代表性先进技术,其中空调器用高效散热内螺纹铜管生产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我国铜盘管生产技术的特点是管坯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主要方式有三种:大锭热挤压—高速轧管法、水平连铸—行星轧制法、上铸法(又称上引法)。这三种方法已经完全产业化,适应不同的投资和生产规模,推动了铜管生产的技术进步。

(5)铜加工材生产过程中重要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技术发展迅速,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使铜加工材的尺寸精度、表面和内在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4、中国铜加工的装备

随着我国铜加工材的迅速发展,我国铜加工装备的科研、设计和制造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产铜加工装备由于具有优良的性价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显著降低项目投资,正逐步被铜加工企业所采用,完全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装备的局面正在被改变。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铜加工装备的科研、设计、生产已完成从辅机到主机、从单体设备到整条生产线、从仿制到创新等过程的重大转变,不但武装了中国铜加工业,而且深受世界各国铜加工企业欢迎。重要装备进步与创新有:

(1)

铜及合金感应熔炼装备。中国铜及合金感应熔炼炉已潜流化、联体化,取消了金属流槽运转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等特点,在上引连铸、水平连铸、半连续铸坯等生产中被普遍采用,这是熔炼炉生产技术的革命化变革。SMM上海有色金属网(2)板带材生产中的热轧机列、粗轧机、中轧机、精轧机列等均已国产化。其中高精板带材四辊轧机已被普遍采用,多辊轧机研发也取得重大进展,轧机的自动化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与国外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色金属行业网站(3)管棒型线生产设备已基本国产化。中国制造的高精度生产装备:铸管-行星轧制-盘拉-内螺纹管成型生产线全套设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期式、长行程、环孔型、高速轧管机的制造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在线感应退火、通过式保护气体退火、拉伸-校直-抛光-切断联合精整机列等现代管棒生产装备均已国产化。多线、多模、高速、连续式大、中、小、微拉丝机及漆包机列已全部国产化。

(4)铜线杆连铸轧机列生产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竖炉(或反射炉)熔铜、氧化、还原-轮式铸造-平立辊粗轧-Y型轧制精轧-钝化-自动收卷等生产线已普遍应用。

5、中国铜加工的技术创新

节能、环保、提高产品质量和成品率、增加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在建项目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等是铜加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标。生产方法的变革在铜加工中占有突出地位,传统经典的铜加工方法是三段式,即熔炼铸锭—热加工-冷加工,其中热加工有热挤、热轧、热锻等这些工序导致能耗高、污染严重、成品率低、增加生产成本和设备投资。因此,压缩热加工、缩短工艺流程,成为我国铜加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奋斗方向。smm.CN(1)中国铜加工的三大技术创新。近期,中国铜加工在生产方法的创新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三大技术创新为中国铜加工工艺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一,

连续铸造技术

我国连续铸造技术主要有上引和水平连铸,可以生产铜及合金上引管、杆、棒型、线坯料;水平连铸带卷、棒、型、线坯料。这些坯料卷重大、长度长,可直接进行冷加工。连续铸造炉组均为联体炉,潜流式金属熔体转运,取消了金属流槽,防止了金属转运时吸气和氧化。上引和水平连铸纯铜坯料含氧量均小于10PPM,符合无氧铜标准。在铜及合金带坯连铸中成功开发了电磁搅拌技术,改变了带坯结晶组织,提高了表面质量,延长了石墨结晶器的寿命。我国不但连铸技术不断创新,而且以潜流联体炉为主的连铸机列的装机水平也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现已为国内铜加工行业普遍采用,而且连续铸造品种正在不断扩大。上引连铸已产业化生产纯铜线杆、异型材、黄铜杆、低合金(银铜、镁铜等);管材品种有加磷铜、无氧铜、白铜、黄铜等;带坯有无氧铜、H65黄铜等。锡磷青铜和锌白铜带坯也在试制中。第二,行星轧制技术

行星轧制是互成120度角配置的三轧辊自转、同时又绕轧制线公转,从而形成对管坯复合轧制的技术。其特点是管材冷轧时,依靠变形热自身加热,变形区温度可达700-850度,此时相当于热加工状态,从而实现了动态再结晶。行星轧制后的管材质量与热挤压相同,而且轧制产品具有表面不氧化、大长度、成卷,可直接进行冷加工。行星轧制为管材盘式生产奠定了基础,而且已成为铸造管坯直接冷加工的关键技术,并在改变铸造组织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行星轧制技术在中国制管业中已普遍采用。行星轧制生产线已高度自动化、专业化,装机水平已处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技术的出现、成熟、产业化,使铜及合金管材生产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第三,连续挤压技术

这种技术在国外又称康夫姆法。此法实质是特长的金属线坯在摩擦轮的强迫送进之下,金属从模孔中塑性变形流出,变形热使金属本身加热,变形区温度高达600-800度,从而实现了金属动态再结晶。中国对该项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实现了铜及合金棒、型、线、带多品种连续挤压。特别是完成了扩展连续挤压的技术创新,形成了以铜线杆为坯料的铜材生产新技术,导致了铜及合金棒型线带生产方法的重大变革。目前中国该项铜加工技术和装备已居世界领先水平。smm.CN(2)中国铜加工行业技术创新的几项重大成就。

1)铸-轧-拉精密铜管产业化生产技术。

2)潜流式水平连铸利用再生原料直接生产铜加工材技术。图7为金田多线潜流水平连铸现场照片。

3)无氧铜带材生产技术。图8为万宝潜流无氧铜带坯水平连铸机照片。

4)多线上引铸造大直径铜管,上引合金棒型材生产技术。

5)水平连铸带坯电磁搅拌技术。

6)连续挤压-铜排卷式生产、合金棒型生产技术。图9为大连交通大学制造的400型连续挤压机照片,图10为浙江力博集团铜排卷式生产线现场照片。

7)合金管材盘式生产技术。

8)铜球冷旋轧制技术。

6、中国铜加工在建工程及特点

(1)板带材在建工程

2006年,我国铜板带产量88.2万吨,进口27.0万吨,出口4.9万吨,表观消费量为110.3万吨。在我国88.2万吨的板带产品中,高精度板带产品约占30%,即26.5万吨,而进口的27.0万吨基本为高精度板带。因此,高精板带成为重点投资方向。随着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铜板带产品将全部进入高精阶段,因此高精板带的总缺口达80万吨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铜加工在建工程共有16项,预计基本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届时可增加高精板带产能70~80万吨,加上目前全国30万吨产能,全国拥有100万吨高精板带产能,可居世界首位。SMM.在建板带工程具有如下特点:

1)新增板带工程中,铜陵、江西、大冶、紫金矿业等均为我国重要的矿产铜产地,约32万吨板带产能。这是铜原料企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的重要部署,对节约运输成本、综合利用资源意义重大。2)新增板带工程都具有交通、能源、市场等有利条件,如山东奥博特集团本身就属于彩虹发电集团。3)新增板带材工程中产品方案的选择集中于目前热点品种:引线框架带材、接插元件带材、变压器带、电缆带、水箱带、冲压和装饰用黄铜带、雷管带、锡磷带、锌白铜带材等。

4)新增板带工程中生产方法多同时拥有铸-热轧-冷轧和连铸-冷轧两种方法。特别是水平连铸卷坯-高精冷轧方法因投资少、工艺流程短、成品率高而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已成为锡磷带材、锌白铜带材的唯一生产方法。最近由于国内联体潜流式水平连铸技术的进步,解决了无氧铜的生产技术,可以预言,这种方法将成为紫铜、无氧铜板带生产的主导方式,是国外以热轧开坯为主的板带生产技术的革命。尤其是对目前尚无热轧开坯手段的企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只需增加潜流式水平联合机组,就可以生产市场急需的无氧铜带、变压器带、电缆带等关键产品。潜流式联合水平连续铸造带坯的技术进步,将使板带材生产告别设备高投入的困难局面。

5)新增板带工程对产品宽度的选择十分明智,多依据620毫米宽度选择轧制设备系列。因为铜及铜合金板带品种中600毫米以下品种的数量占80%左右,如果选择1050产品系列,又称宽系列,将使设备投资增高。目前我国铜加工企业中只有中铝洛铜和铜陵金威铜业选择了宽系列,以适应宽幅带材品种的需求。

(2)管材在建工程

2006年,我国铜管材产量112.1万吨,进口3.1万吨,出口17.6万吨,表观消费量为97.6万吨。在我国112.1万吨铜管材中,约有精密铜管60万吨。目前在建及在“十一五”末期投产的精密铜管约40万吨。届时,我国精密铜管产能将达到1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管材在建工程的特点:

1)铜管在建工程的主力军是金龙、张铜、海亮三大企业的改扩建。这三大企业“十一五“末期管材产能将达6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管企业。其铜管改造主要方向是大卷重、高精度、高效散热管材,生产线向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2)新建企业工艺技术均选择了连铸-行星轧制-盘拉工艺。该工艺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成品率高的优点,必将成为空调管、水道管的主要生产方法。

3)现有企业拥有的挤-高速轧管-直条拉伸方法的改扩建,主要是生产冷凝器铜合金管材,其中高新张铜和浙江海亮两企业主攻目标是超长冷凝管,并增加白铜管(B30、B10)的产能,金川铜业集团则利用镍资源优势,将建设年产两万吨的白铜管的专业化生产工厂。

4)铜管在建工程几乎全部选用国产设备,从而结束了现代铜管生产线建设引进国外设备的历史。

(3)棒、型、杆在建工程

目前在建工程约10项,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都选择了当前的热点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其特点如下:

1)棒型在建工程中主要方向是现代化铜线杆生产,主要是引进德国康特耐特生产线。该法为哈兹雷特式铸造机,避免了美国南线轮式铸造法引起的弯曲变形,从而防止了线杆结晶时的裂纹倾向。

2)在建工程中再生铜利用作为重点方向,其中紫杂铜采用反射炉氧化还原后进入连铸连轧生产线。其中连铸连轧生产线为轮式铸造成矩形坯后,再经过9~12孔型轧制成8~12mm铜线杆。这种方法,生产线投资少,成品率高,在严格生产工艺之后,铜线杆含铜量可达到99.99%,含氧量小于20μg/g。有色金属现货行情SMM.cn3)对于铜合金棒材来说,均以潜流式、多线水平连铸棒坯为开坯手段,然后配合连续拉拔生产机列。这种方法在宁波金田已经产业化,具有产量大、生产成品率高、环保、设备投资少等明显优点。

4)棒、型材工程扩建中,中小棒材均采用连续盘式生产技术和盘变直联合拉伸矫直机列。smm.CN5)连续挤压技术和装备已成为新建棒型项目的重要选择。

7、中国铜加工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中国铜加工材市场需求旺盛和铜资源短缺的矛盾近期解决不了,长期也很难解决。除了市场炒作的因素外,其根本原因是铜需求旺盛和资源短缺的矛盾难以解决而致使铜价居高不下,并高位震荡。2006年5月上海期货市场铜价创历史记录,高达7.6447万元/吨,全年平均为6.2170万元/吨,与2005年相比增长78.64%,是2004年铜价的4倍。今年国内铜价仍在5.1~6.5万元/吨波动。这样,不仅增加了下游产品的成本,而且大大增加了铜材生产和使用过程的资金占用,严重制约着铜加工业的发展。SMM.这是个全球性问题,但对中国铜加工企业来说就尤为突出。例如,2006年中国生产铜加工材532.4万吨,约需精铜650万吨左右,而当年我国精铜产量仅299.9万吨,而其中约2/3铜精矿是进口的,当年我国生产再生铜168.0万吨。两者相加仅467.9万吨,仍有约200万吨差距,要依靠进口精铜和废杂铜来解决。和平年代,尚可忍痛高价买进,非和平年代恐怕高价买进也难了。所以,铜资源短缺是我国铜加工的根本性隐患。

(2)中国铜加工企业存在的差距

一是企业规模小。国外年产量10万吨规模企业尚属中等,在我国被划定为特大型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铜加工企业约1400家,85%以上年产量不足5吨。

二是企业装备和技术先进与落后并存。

三是铜加工材质量尚待提高,产品性能和精度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差,成品率相对较低,一般约为70%。有色金属现货行情SMM.cn(3)中国铜加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尚待增强和提高。2005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调控措施,如铜材出口税率由5%或0%增至10%,除内螺纹精密铜管外,其他铜材出口退税一律由13%降至5%等,其核心目的是宽进严出。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自身调解,适应客观变化,普遍显得应变能力较弱,适应速度较慢。

三、中国铜加工的发展战略

1、中国铜加工的发展趋势

(1)企业建设。在所有制上将继续多样化发展,国企、民企、合营、独资等同时并举;在发展规模上将是大而强和专而精并存。即使通过优胜劣汰、兼并重组整合后,也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做大做强,其必然是在少数企业做大做强外,更多的企业是做专做精,大而强和专而精相依相成,各自都有发展空间,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共同组成中国的铜加工工业。有色金属现货行情SMM.cn(2)技术装备与产品定位。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将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加速行业技术装备改造步伐,积极向短流程、连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达到高效、节能、降耗、环保的目的;在铜加工产品方面,进一步推进名牌战略,努力向多品种、高精尖方向发展,既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和高新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国产设备将逐步取代进口设备。中国铜加工设备发展很快,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基础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设备将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突出的优点是性价比高,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能满足国内80%以上的需求,而且出口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预见,大约在今后5~10年内,国产铜加工设备将基本取代进口设备,只有少量特殊要求的高精尖设备还将由国外进口。2、中国铜加工业的发展战略

(1)抓住历史机迂、打造铜加工产业基地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亇高速发展期的上升阶段,促使铜加工业迅猛发展。中国铜加工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为铜加工提供的资金和市场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打造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重大原料产地为主体的铜加工产业基地。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铜加工业发达,产量高、质量好、进出口活跃。从表5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三省市2007年铜加工材产量达296.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7.2%;2006年产量为281.7万吨,曾占全国总产量的52.9%,超过了一半。长三角地区铜加工业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是我国铜加工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引领、带动和促进中国铜加工业向前发展。有色金属行业网站如果加上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亇地区2007年锏加工材产量为450.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1.6%。表5

2007年

中国铜加工材超10万吨省市历年产量统计

(万吨)

省市

2000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江苏省

37.8

68.1

113.1

99.9

126.6

143.6

浙江省

53.2

118.6

128.3

133.5

136.5

138.5

广东省

13.5

41.7

63.4

81.6

79.0

95.7

江西省

3.8

9.1

12.6

17.2

26.7

55.8

安徽省

5.3

14.7

25.5

32.3

38.0

43.1

河南省

11.7

19.3

27.8

25.7

43.1

40.7

天津市

1.5

2.4

6.5

12.0

12.2

22.5

辽宁省

8.0

10.7

13.0

16.2

13.4

17.4

山东省

3.7

5.2

16.9

15.3

13.0

14.7

上海市

12.0

14.2

22.2

13.5

18.6

14.6

湖南省

0.6

2.1

4.0

3.2

6.4

14.5

全国

159.7

319.6

471

502.5

532.4

628.8

以上三个地区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高级人力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已为铜加工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资金、人力和技术基础。以长三角为例,在前述全国铜加工行业三大技术创新和八项重大技术创新成就中,除连续挤压技术及设备制造外,其他重大技术创新几乎都发源于浙江、江苏和上海的长三角地区的铜加工企业。

因此,应在今后5年或稍长的一定时期内,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主要铜原料产地不失时机地建立铜加工产业基地,及早为我国打造一批铜加工龙头企业,同时也为我国铜加工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进行行业整合,大而强与专而精相结合。

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总体上处于中期的后期阶段,仍属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可以及早做好行业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规划和安排;二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市场经济发达,有望较早进入工业现代化的后期阶段,即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阶段。对一些设备、工艺落后,物耗、能耗高,污染、浪费严重的作坊式企业坚决淘汰;对规模经济以上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集约化程度。对一些领军性企业,如高新张铜、宁波金田、浙江海亮和中铝洛铜等要提倡做大做强,争取早日形成几个世界上著名的铜加工企业,如KME、日本三菱等,或造就一批世界名牌产品;对一些中小企业,如宁波博威、浙江力博、上海晶剑等要求做专做精。千万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企业都做大做强,要求行业中所有企业做大做强是不科学的,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大家知道,即使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